三弦[中國傳統彈撥樂器]

三弦[中國傳統彈撥樂器]

三弦:又稱“弦子”,中國傳統彈撥樂器 ,其他少數民族也有類似三弦的樂器。柄很長,音箱方形,兩面蒙皮,弦三根,側抱於懷演奏。音色粗獷、豪放。可以獨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於民族器樂、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現代三弦是在傳統三弦基礎上改進而來,大三弦分60型、80型大三弦,分別於1960年和1980年研製成功,故而得名。

基本信息

起源

三弦 三弦

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滅六國完成統一後,就徵發黎民百姓去邊疆修築有名的萬里長城,為了調劑繁重的勞役,我國北方各民族人民,曾把一種有柄的小搖鼓加以改造,在上面栓了絲弦,製成了圓形、皮面、長 柄、可以彈撥的樂器,當時稱為“弦鞀”。這就是三弦的前身,最早在北方邊疆的軍隊中使用。清代毛奇齡《西河詞話》曰:“三弦起於秦時,本三代鞀鼓之制而改形易響,謂之弦鞀,唐時樂人多習之,世以為胡樂,非也”。

唐崔令欽《教坊記》中出現過三弦之名,但其形制卻不明,唐代十部伎中皆無三弦。元朝時,三弦盛傳於中原,是元曲的主要伴奏樂器,當時曾稱弦索。元王實甫詞清沈遠曲之《北西廂弦索譜》即以三弦為伴奏樂器。

四川廣元羅家橋南宋墓出土伎樂石雕中有演奏三弦的圖像,河南焦作西馮村金墓出上有演奏三弦的樂俑,遼寧凌源富家屯元墓壁畫中有演奏三弦的圖像,說明三弦在宋元時期已廣泛流傳於全國各地。

現代的三弦

彈撥樂器分類 彈撥樂器分類

三弦是我國傳統民族彈撥樂器。因張有三弦而得名。受不同地域、民族及文化風俗影響,三弦歷來有多種形制,大致可歸為大、小兩種三弦。20世紀50年代以後,一些樂器改良家和三弦演奏家在這兩種三弦基礎上進行改良,取得很大成功。

現代三弦是在傳統三弦基礎上改進而來,大三弦分60型、80型大三弦,分別於1960年和1980年研製成功,故而得名。

兩種三弦均由中國音樂學院蕭劍聲先生設計、北京民族樂器廠宋廣寧師傅製作,60型大三弦,全長116.8 cm、琴鼓長23.8 cm、寬21.5 cm、厚9 cm;80型大三弦全長117.8 cm、琴鼓長26.5 cm、寬23.2 cm、厚9.8 cm。

與傳統大三弦相比,改良後的兩種三弦琴鼓共鳴腔體擴大,框邊較薄,內壁呈橢圓形,挖有回音槽,使之發音純淨渾厚。適當縮短琴桿,便於左手運指按弦。山口下移。指板下端與琴鼓面接平,擴展了高音區音域。琴桿內挖空與鼓腔相接通,增強共鳴。演奏時,在琴鼓左側安置銅製弧形支架,使雙手減輕扶托琴桿的負擔,為充分表現樂曲內容和發揮演奏技巧創造了條件。

高音三弦

86型高音三弦是在傳統小三弦基礎上改良而成。主要特點是改善了音質,餘音延長。具體做法是適當放大琴鼓,琴鼓內設雙共鳴腔,主共鳴腔在下方,呈橢圓形;輔共鳴腔在上方,呈月牙形,兩腔之間有孔相通,定弦為C、G、C或D、A、d。為滿足不同音色的需要。設有兩種大小不同的主共鳴腔:86—1型和86-2型。8&l型主腔小、輔腔大;86—2型主腔大、輔腔小。1986年,該琴由中國音樂學院蕭劍聲教授設計、北京民族樂器廠弦樂製作師宋廣寧製作成功。1991年,通過文化部專家技術鑑定。

構造

三弦 三弦

三弦的構造較簡單,可分為琴頭、琴桿和琴鼓三部分,由琴頭、弦軸、山口、琴桿、鼓框、皮膜、琴馬和琴弦等組成。

多呈鏟形,是三弦的裝飾部分,一般都嵌有骨花或雕出紋飾,中間開出弦槽,槽側開有弦軸孔,三個弦軸置於琴頭兩側。

琴桿為半圓形的柱狀體,平滑的表面是三弦的指板,上端嵌有山口,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中。

琴鼓又叫鼓子或鼓頭,是三弦的共鳴箱,它是在略帶橢圓形的鼓框上兩面蒙以蟒皮而成。

琴馬置於蟒皮中央。

琴弦使用絲弦或鋼絲弦,從高音弦起依次為外弦、中弦和內弦,外弦用子弦,中弦用二弦,內弦用老弦。三根琴弦的一端都系在琴鼓下面的菱形木殼上,另一端分別卷繞在三個弦軸上。

種類

一、南音三弦

中國許多民族都使用三弦。蒙古族用於器樂合奏和歌舞伴奏的三弦,形制和漢族的大三弦完全相同。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也流傳著漢族的大、小三弦,尤其是小三弦,不僅南路壯劇樂隊使用,在靖西、德保的莫倫演唱中也作為伴奏樂器。雲南哈尼族的三弦也有大小兩種,大的叫“乾瑪桌”,小的叫“弦乾”,構造與漢族三弦相似,但琴鼓蒙以豬膀胱或竹筍殼,音色低沉,弦用腸衣制,用指彈撥,不但獨奏曲調很多,還常用於器樂合奏。

三弦因流傳地區和用途不同而有很多品種,如小三弦、雙面小三弦、板面小三弦、大三弦、短桿大三弦和電三弦等。

南音三弦:簡稱南弦,是曲弦的一種,流行於閩南和台灣一帶的小三弦,因演奏民間音樂福建南音而得名。

南音三弦系高音樂器。它的結構和全國通用的三弦基本相同,全長98厘米。琴頭造型古樸,有的呈扁鏟式,但稜角較圓;有的雕刻出獸頭。琴桿用烏木、琴鼓框板用荔木等質硬木材製作。共鳴箱外型多為圓角長四方形,也有的製成八角,其共鳴箱內膛比一般的小三弦為大。三條琴弦採用絲弦,由低到高分別稱為母線、中線或子線。定弦為(a、d1、a1)。發音較暗,音色較柔和。

南弦演奏方法與一般三弦相似,但有獨特的指法、名稱和記譜符號,基本上與南琶相同。在民間音樂福建南音的合奏中,經常演奏與南琶相同的鏇律,有時二者呈八度音程關係脫互配合,音響效果良好。

二、大三弦 小三弦 電三弦

大三弦:又叫“大鼓三弦”或“書弦”,全長約115公分左右,以伴奏北方說唱音樂大鼓書而得名。它是中音樂器,也可作低音樂器使用,音色渾厚而響亮,多用於北方說唱音樂如鼓書、彈詞、單弦之伴奏和曲劇,呂劇等地方戲曲伴奏,並可獨奏或參加器樂合奏。在曲藝伴奏中常居於主弦地位。

近年來經改革已試製成功適合民族樂隊使用的短桿大三弦。它在保持大三弦的特點下,縮小了指板尺寸,琴桿短、把位近,有利於發揮快速演奏技巧,由於裝置可滑動的活動山口,能夠任意轉調,不但適合伴奏、合奏,更適用於獨奏。

小三弦:又稱“曲弦”,全長約90公分左右,因伴奏崑曲而得名。因為流傳在南方,又有“南弦”、“南三弦”之稱。它是高音樂器,音色明亮而清脆,多用於南方的評彈等說唱音樂的伴奏和江南絲竹、十番鑼鼓、潮曲、南管、等器樂合奏,並適於為崑曲、京劇、豫劇等地方戲曲伴奏。廣東音樂、崑曲和蘇州評彈中所用的小三弦都有差異,它們分別適應於各自的特色。

80年代初研製成功為評彈伴奏的雙面小三弦。琴鼓兩面都張琴弦,正反面皆可彈奏,一面定成低調門為男腔伴奏,另一面定高調門為女腔伴奏。在河南戲曲(大平調、大弦戲和豫劇)音樂伴奏中,廣泛使用著一種板面鋼弦小三弦,發音清脆、粗獷,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除為唱腔伴奏外,還能在戲劇中模擬風聲、水聲和彩蝶飛舞等特殊音響效果。

三弦在民間伴隨曲藝音樂的流傳,已有極深厚的演奏技巧基礎,但一般說來,三弦的音色尖銳明亮突出,音準因桿長及無品格的關係較難掌握,故小三弦雖仍普遍用於江南絲竹等傳統絲竹音樂中。但現代民樂團中,多以中阮取代,只偶爾採用大三弦作低音樂器使用。民間大量曲藝音樂,仍繼續以大三弦為主要伴奏樂器。

電三弦 於80年代研製成功。保持了傳統三弦的民族風格,在琴鼓正面的蟒皮內腔里,附有一層楸水薄板,起安置拾音器和使音波反射的作用。電三弦具有音量大、餘音長、音色柔美、表現力強的優點,既能演奏傳統樂曲,又能模擬琵琶和電吉它等樂器的音色,滑音效果與夏威夷電吉它相似,演奏抒情樂曲很有藝術表現力。

製作

琴鼓兩面蒙皮可用蟒皮、青花白地者最佳。指板的工藝直接關係到三弦的發音和使用,其長度決定有效弦長;寬度影響到演奏技巧的發揮;厚度涉及變形問題。山口至下端的凹形槽,關係到演奏時的力度變化,並能防止出沙音。

琴頭是三弦的裝飾部分,上部多為扁鏟形,頂端較寬並向後呈弧形彎曲,其上雕刻花紋或鑲嵌骨飾,也有上部為如意形、雕飾大頂花,下部中間開有長方形通底弦槽,弦軸呈圓錐體,用紅木、花梨等比琴桿稍硬木料製成。

定音

三弦 三弦

三弦常以“硬中弦”定音,“硬中弦”是中弦與裡弦為五度關係,外弦與裡弦為八度關係;“軟中弦”是中弦與裡弦為四度關係,外弦與裡弦為八度關係。三弦的音域一般為3個八度,它發出的音量宏大,音色清脆、明亮而渾厚。

1964年中央音樂學院王振先(江蘇1933-)研製四弦三弦,定音EADG。1976年王振先再研製四弦三弦,定音GCDG。

演奏三弦,左手按弦,右手指彈弦或用撥子拔弦,其指法都源於琵琶。由於三弦琴桿無品,彈奏鏇律時音域間高低變化自由,可奏出各種滑音,在所有說唱、戲曲和歌唱伴奏中,都能很好地起到襯托作用,在轉調和演奏有半音的樂曲時尤為靈活,最宜於演奏抒情的鏇律和激昂的曲調,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使用

三弦是一種用途很廣的彈弦樂器,它不僅可以獨奏和參加民族樂隊合奏,還多用於說唱和戲曲的伴奏,尤其在說唱音樂的伴奏方面,演奏技巧已發展到較高水平。三弦分為大三線和小三弦,大三弦主要用來伴奏京劇等,小三弦用來伴奏一些地方戲種,如呂劇(山東地方戲)等。

在北方,各種鼓書,如京韻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山東大鼓、東北大鼓、樂亭大鼓、京東大鼓、北京單弦、天津時調和陝北說書等,以及曲劇、呂劇、豫劇、山西梆子、評劇和京劇等,三弦都作為主要的伴奏樂器。在南方,多用於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福建南音、常州絲弦、十番鼓和十番鑼鼓等樂種的器樂合奏,崑曲、越劇、粵劇等地方戲曲和評彈等說唱音樂也都少不了三弦。

三弦 三弦

三弦因琴鼓兩面都蒙以皮膜而聲音特別獨特動聽,演奏三弦時採用坐姿,兩腿自然分開,左腿稍向前伸,或將右腿搭在左腿上,琴鼓置於右腿上,琴頭斜向左上方。左手輕扶琴桿,用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弦,手勢呈龍爪式,右手用拇指、食指持撥片或戴骨制指甲彈撥琴弦發音,其餘三指握於手心,也可用五指彈奏。

“硬中弦”是中弦與裡弦為五度關係,外弦與裡弦為八度關係; “軟中弦”是中弦與裡弦為四度關係,外弦與裡弦為八度關係。民族樂隊或獨奏,三弦也定成“硬中弦”,如定成C、G、c,D、A、d、或G、d、g等。音域一般為三個八度。

三弦的音色,高音堅實清脆,中音明亮圓潤,低音豐滿渾厚。音量較大。

左手技法有板、粘、揉、扣、滑等,右手有彈、挑、雙彈、雙挑、滾、分、掃、砸、搓兒等技法。可自如地演奏大、小三度,純四、五度和八度等雙音,還可演奏三音組成的和弦,並可轉調演奏。

“周萬春”已善制三弦而聞名與江南一帶,特別是“評彈小三弦”,深受廣大評彈專業演奏員和愛好者的喜歡,在評彈界享有很高的聲譽。著名評彈藝術家徐雲志特別為周萬春樂器號編寫彈詞開篇在每場演出前宣傳演唱。“周萬春”的三弦及二胡已被多家博物館及器樂愛好者所收藏。

演奏技巧

很多,有彈、挑、雙彈、雙挑、掃、輪、搓等。左手技法有板、粘、揉、扣、滑等,右手有彈、挑、雙彈、雙挑、滾、分、掃、砸、搓兒等技法。

音量和技巧

三弦的音量較大,音色渾厚,變化的幅度較大。分小三弦與大三弦兩種。北方各種大鼓、單弦等曲藝,多用大三弦伴奏,南方的彈詞類曲藝、崑曲等劇種和絲竹類器樂合奏,多用小三弦。

三弦演奏家

蕭劍聲

(左)宋光寧先生和蕭劍聲先生在研究三弦 (左)宋光寧先生和蕭劍聲先生在研究三弦

男,1928年10月出生,湖南省人。中國音樂學院教授。1952年畢業於中南部隊藝術學院。現從事民族器樂三弦專業。1952-1953年中南部隊藝術劇院隊員,1954-1965年總政文工團歌劇團團員,1964至今,現豐中國音樂學院教師,教授,發展了三弦的演秦技法,使之成為有豐富表現力的獨奏樂器,總結出科學的演奏理論與教學理論。創作、改編了一批三弦獨奏曲,創建了系統的教材,培養了一批演奏家及專業教學人才,兩項三弦樂改成果,獲文化部科技成果獎。

宋廣寧

宋廣寧先生 ,自幼起在北京跟隨師父學習民族樂器製作, 解放過後隨師父進入北京民族樂器廠繼續從事民族樂器製作,幾十年如一日刻苦鑽研,認真製作,經過與中央民族院團和各大音樂學院的歷代名師反覆切磋探討,逐漸形成了特有的風格,特別是阮鹹、柳琴、琵琶、三弦等的製作享譽海內外,被公認為中國阮鹹和柳琴製作技術的代表人物.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熱瓦普
熱瓦甫
蘆笙
月琴
琵琶
瑤族

堂鼓
象腳鼓
鋼琴

排鼓
骨笛
木鼓
木葉
碰鈴
腰鼓
葫蘆笙
銅鼓
蜂鼓
勒尤
洞簫
伽倻琴
腰鈴
豎箜篌
艾捷克
大鼓
葫蘆絲
胡西它爾
彈布爾
三弦
光攏
阮鹹
弓琴

木琴
巴烏
海螺
考姆茲
鷹笛
竹笛
二胡
豎笛
短笛
納格拉
小提琴
卡龍
四胡
獨弦琴
吉他

柳琴
高胡
板胡
京胡
京二胡
椰胡
墜胡
墜琴
葫蘆胡
革胡
管子
口笛

板鼓
奚琴
拍板
冬不拉
雅托克
馬骨胡
竹鼓
棒棒
火不思
琤尼
天琴
口琴
鐵簧
小鑼
鳳首箜篌
牙箏
鑼鼓
東布爾
三胡
揚琴
嗩吶
杖鼓
大鑼
手風琴
庫布孜
銅鏡
八角鼓
侗笛
牛腿琴




石磬
口弦

長鼓
中胡

小鈸
龍頭三弦
卡龍琴
咚咚喹
篳篥
大筒
長號
打溜子
尺八
馬頭琴
芒筒
蒙古四弦琴
叮咚
鼻簫
口弦琴
木魚
薩它爾
梆子

牛腱琴
土胡
口細
橫笛
寧寧
排簫
竹筒
竹琴
都塔爾
庫木日依
蘆管
曲項琵琶
鉤鑼
雙飛燕
溜子鑼
曼多林
姊妹簫
筆管
銅角
狍哨
單面鼓
竹口弦
銅鈸
方響
雲鑼
口簧
短簫


哈亞

玄琴
納格納鼓
低胡
苗族三弦
竹筒鼓
架鼓
悶笛
大金
鼻笛
小金
依姆欽
角胡
擂琴
銅鈴


篳魯
小二胡
阿烏
扁鼓
土塤
嚓拉器
革鼓
托布秀爾

木庫蓮

盤鈴
羌笛
手鼓

唎咧
嗶噠
陶塤
牛頭塤
葉笛
秦琴
喃嘟喝
宰靠

葦笛
羊角編鐘

單鼓
大廣弦

艾介克
甲鈴
柄鼓
葫蘆琴
達夫
四弦胡
都它爾
杵臼
拉阮
軋箏
築竹

達甫
梅巴
哩嚕
鋩鑼
切波
新笛
匏笙
四弦奚琴
吐良
鹿哨
蒙古琵琶
克亞克
南堂鼓

搏拊
五弦

恆格勒格
鼓板
羯鼓
渾圖日
尚庫布孜
橫簫
獨他爾
抱懷
批把胡熱
岡林
葉琴
銅鑼
多吉尺布
大瑪如
羊皮豉
亞加
虎鈕錞於
科詩耐依
響蔑
牛角號
四弦
響篾
迷迷
蘇那
鐵鼓
直笛
苗族二胡
修德日格胡熱
節特根
匹昌庫
化昌子
光囡
托立
黃嘎日特
光宰
光貫
光賓
光克拉
手鈴
鈸鑔
木鼓魚磬
光妥
羊角號
賓剎
統嘎
鋩聳
線木
臘港
嘎臘薩
麻短
墨克納
麻賓
麻闊
木魚兒
滿大林
郭墮
潘琅
銅羅
篳朗木叨
篳咪
篳羅木
庫波孜

熱布甫
塞依託爾
班羅
布蘭孜庫姆
篳嚕
匹麗麗亞
篳桂罕
巴利曼
篳提尤
蘇爾耐
喀什熱瓦甫
烏孜別克熱瓦甫
篳鈴埋
篳伙
薩帕依
恰克恰克
括朔克
篳粉
懷三
皮克利
篳南害
巴拉來卡
抱跛埋
魚磬
傣定
笓笓
四頁瓦
定旦
庫涅
拉比斯
二弦琴
手琴
曼佗林
定郭叨
破鼓
朋奴化
文土文
定郭埋
定郭拎
獨木鼓
哨葉
猴鼓

口弓
阮琵琶
裝嫪
口拜
克勒庫布孜
灼吧
牛角郎
雞婁鼓
六孔竹笛
四孔佤笛
瓦弱直笛
破口直簫
稻稈笛
單簧吹管
笛喔
色不孜克
白族小鼓
卡爾得乃
阿德爾那
斯爾那依
缺口簫
同肯
臀板
腳鈴
麥稈嗩吶
土笛
咪咪兒
木笛
鼻哨
膜笛
神鈴
哈爾馬力
扎比
俄比

來都嘎
篳斜
冊節
烏翁
阿塔
大皮鼓
展積
什鴉
蘇古都
期哩
板鈴
哇嗚
增疆
確索
彈撥爾
謝勒鐵爾
薩孜
坎吉

京劇相關藝術名詞

“八音”民族樂器列表

中國民間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中,發展出一系列富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樂器,亦有依照樂器材質而形成的分類,古稱“八音”,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編鐘 | 特鍾) | 方響 | | 雲鑼 | 銅鼓 | | | | |
編磬 | 特磬
彈撥古琴 | | | 箜篌 | 琵琶 | 三弦 | | 柳琴 | 月琴 | 秦琴 | 獨弦琴
拉弦二胡 | 高胡 | 中胡 | 低胡 | 板胡 | 京胡 | 京二胡 | 馬頭琴 | 馬骨胡 | 牛腿琴 | 大廣弦 | 椰胡 | 墜胡 | 墜琴 | 大筒 | 大筒弦 | 葫蘆琴 | 葫蘆胡 | 土胡 | 角胡 | 三胡 | 四胡 | 擂琴 | 革胡 | 低音革胡 | 拉阮 | 奚琴 | 軋箏 | 胡琴
彈擊揚琴 |
笛子 | | 排簫 | | | 尺八 | 篳篥 | 管子 | 嗩吶 | 巴烏 | 芒筒 | 唎咧 | 口笛 | 新笛 | 侗笛
| | 蘆笙 | 葫蘆絲 | 葫蘆笙
|
| 大鼓| 板鼓 | 排鼓 | 南堂鼓 | 八角鼓 | 羯鼓 | |
木魚 | | | 鼓板 | 拍板 | 梆子
其他骨笛 | 口弦 | 木葉

中國民族樂器

樂器類別樂器名稱
吹奏樂器木葉| 紙片| 竹膜管(侗族) | 田螺笛(壯族) | 招軍(漢族) | 吐良(景頗族) |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 口笛(漢族) | 樹皮拉管(苗族) | 竹號(怒族) | (漢族) | 尺八 | 鼻簫(高山族) | (漢族) | 排笛(漢族) | 侗笛(侗族) | 竹筒哨(漢族) | 排簫(漢族) | (克木人) | (漢族) | (漢族) | (藏族) | 展尖(苗族) | 姊妹簫(苗族) | 冬冬奎(土家族) | 蓽達(黎族) | 口利咧(黎族) | 嗩吶(漢族) | (漢族) | 雙管(漢族) | 喉管(漢族) | 芒筒(苗族) | (漢族) | 蘆笙(苗| 瑤| 侗族) | 確索(哈尼族) | 巴烏(哈尼族) | 口哨(鄂倫春族)
彈撥樂器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 竹製口弦(彝族) | 樂弓(高山族) | 琵琶(漢族) | (漢族) | 月琴(漢族) | 秦琴(漢族) | 柳琴(漢族) | 三弦(漢族) | 熱瓦甫(維吾爾族) | 冬不拉(哈薩克族) | 扎木聶(藏族) | (漢族) | 古琴(漢族) | 伽耶琴(朝鮮族) | 豎箜篌| 雁柱箜篌
拉奏樂器梆子(漢族) | (高山族) | 叮咚(黎族) | 梨花片(漢族) | 臘敢(傣族) | 編磬(漢族) | 木鼓(佤族) | 切克(基諾族) | (漢族) | 鑼(漢族) | 雲鑼(漢族) | 十面鑼(漢族) |(漢族) | 碰鐘 | (漢族) | 編鐘(漢族) | 連廂棍(漢族) | 喚頭(漢族) | 驚閨(漢族) | (漢族) | 木魚(漢族) | 吾攵(漢族) | 法鈴(藏族) | 腰鈴(滿族) | 花盆鼓(漢族) | 銅鼓(壯| 仡佬| 布依| 侗| 水| 苗| 瑤族) | 象腳鼓(傣族) |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 漁鼓(漢族) | 塞吐(基諾族) | 京堂鼓(漢族) | 腰鼓(漢族) |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 太平鼓(滿族) | (藏族) | 撥浪鼓(漢族) | 揚琴(漢族) | 竹筒琴(瑤族) | 蹈到(克木人) | 薩巴依(維吾爾族)
打擊樂器樂鋸(俄羅斯族) | 拉線口弦(藏族) | 二胡(漢族) |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 三胡(漢族) | 四胡(漢族) | 板胡(漢族) | 墜琴(漢族) | 墜胡(漢族) |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 擂琴(漢族) | 二弦(漢族) | 大筒(漢族) | 馬頭琴(蒙古族) | 馬骨胡(壯族) | 艾捷克(維吾爾族) | 薩它爾(維吾爾族) | 牛腿琴(侗族) | 獨弦琴(佤族) | 雅箏(朝鮮族) | 軋箏(漢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