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種概述
戲曲劇種。又名萊蕪謳。流行於山東中部萊蕪、泰安、新泰一帶。包含梆子與徽調兩種聲腔。清道光三十年(1850)前後,徽班經運河進入山東,由濟寧沿驛道流入泰安一帶。泰安縣夏張鎮的老陽春班,就是早期定居在山東的徽班之一。
其後,流行於山東汶上一帶的梆子腔,因在泰山廟會等活動中,得與徽班接觸,互相影響,逐漸結合;同治十三年(1874)成立的科班小陽春班,就同時傳授徽調與梆子兩種聲腔。此後陸續成立了十幾個科班,造就了近 400名職業藝人。後來在長期流傳過程中,逐漸改以演唱梆子腔為主。
萊蕪梆子包含梆子與徽調兩種聲腔。據1954年調查,萊蕪梆子的傳統劇目有267個。其中梆子劇目164個,徽調劇目103個。基本劇目稱為江湖十八本,其中《兩狼山》為梆子腔,《燒戰船》等為徽調。早期名演員有陳富美、胡大采、孫玉才、胡慶松等。
萊蕪梆子劇團被國家文化部譽為“天下第一團”。
歷史淵源
據《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分卷記載,萊蕪梆子孕育於19世紀中葉,道光30年(1850年)前後,徽戲班“老陽春”沿運河北上至泰安一帶,同時秦晉梆子也經河南流傳至汶上地區,“老陽春”逐漸吸收了梆子腔的藝術形式,形成了“雜交”藝術。隨著時間的推移,本地演員日漸增多,雜交藝術越來越多地吸收了當地文化的營養,特別是萊蕪的方言習俗,於是形成了地方特色濃郁、藝術風格獨特的萊蕪梆子。
據萊蕪梆子老藝人奚鳳賢(1881年生)回憶,他幼年曾聽師傅齊得貴說“咱的戲從安徽傳來”。老藝人劉希文(1890年生)也聽師傅程六子說是“徽班傳授”。在泰安附近夏張等地的老戲樓內牆上,二十世紀50年代尚發現有“大徽班”字樣,系當年徽班演出的遺蹟。
徽戲傳入山東,當在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陸續進京以後。由於商業經濟的繁榮,南北水陸交通的發達,盛極一時的徽戲,也沿著大運河流傳到山東。當時由運河上的大碼頭濟寧,到泰安、濟南,有一條通暢的旱路,叫做“御大道”。徽班為適應朝泰山、趕山會等活動的需要,便由濟寧經御大道到達泰安一帶演出。
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清嘉慶、道光年間),由於南北交往的頻繁,流傳在山東的徽戲,尚能得到江南徽班在藝術上的接濟,豐富了皮黃等新的聲腔。到1853年前後(清鹹豐初年),大平天國革命軍與清軍作戰,中斷了南北交通,山東的徽戲失去了與南方的聯繫。其中的一個班社,便在御大道上的一個集鎮—泰安西南20公里的夏張定居下來,這就是王侍郎家的老陽春班。它與徽州的大陽春、新陽春、二陽春、三陽春同名,也能看出山東徽班與南方徽班的血緣關係。
老陽春班定居山東後,由西南方向流入山東的山陝梆子腔,已盛行在汶上一帶。由於梆子腔粗獷豪放,更近于山東農民的口味,很快贏得民眾的喜愛,於是,徽戲和梆子便在泰安附近同時流傳。當時的演出活動,遠未發展到劇場售票方式,一般由“會首”邀請戲班,包場付酬,為山會、廟會、大集或年節、喜慶、還願等活動演出,稱為“寫戲”。限於經濟條件,多數隻寫一台戲。這便為徽戲和梆子同台演出提供了機會。
徽班本來就有兼收並蓄的藝術傳統,合班演出,取長補短,豐富聲腔,增加劇目,更能適應民眾多樣化的欣賞需要。自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第一個科班—小陽春班開始,就同時傳授徽戲和梆子,完成了藝術上的結合。
這兩個源出外地的劇種,從不同的方向傳入山東,在泰安一帶合流之後,藝術發展上產生了兩種情況:一是兩個劇種互相借鑑吸收,在這方面,可塑性較大的梆子走在前面,它學習了徽戲比較細緻規範的舞蹈身段,吸收了徽戲大量的伴奏曲牌;二是這兩個劇種在山東合流紮根後,舉辦科班所收藝徒都是山東人,代代相傳,必然逐漸“山東化”。而在地方化的過程中,梆子仍然走在前面。如在道白咬字上,演唱梆子劇目已完全改用山東口音,而演唱撥子、吹腔等徽班戲時,還保留著江南口音,如將“茶博士”讀作“擦布司”。由於梆子能夠適應當地情況發展變化,在二合一的戲班中,逐漸取得優勢,這種班社就被稱為萊蕪梆子班。
繼承興盛
隨著時間的推移,本地演員越來越多,受當地方言、習俗和民眾愛好的影響越來越深,便逐漸改為以演唱梆子戲為主,徽戲的成分日益減少,以致絕跡。而被徽班吸收的梆子腔也演變成為獨具特色的萊蕪梆子。清朝光緒末年到抗日戰爭爆發,為萊蕪梆子的興盛階段,專業班社數量可觀,演出活動十分活躍,流行區域不斷擴大。
1954年1月山東省萊蕪縣成立萊蕪縣民藝劇團,1956年更名為“萊蕪梆子劇團”,使該劇種得以進一步發展提高。1965年劇團晉京匯報演出《送豬記》,受到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彭真、葉劍英和楊尚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高度評價;1975年又為慶祝建國26周年晉京獻禮演出《三定樁》,1977年《三定樁》赴廣交會為130個國家和地區的友人演出。1982年初又到懷仁堂和人民大會堂演出《紅柳綠柳》,再次受到彭真、康克清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接見。其中《三定樁》和《紅柳綠柳》分別由上影廠、“八一”廠和山東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並先後有《借閨女》等幾個劇目被省、市電視台錄製,其中《借閨女》被中央電視台轉播。自建國以來,萊蕪梆子劇團挖掘、整理、改編、上演了傳統劇目384個,改編、移植、創作上演了現代戲260個,其中《送豬記》、《三定樁》、《紅柳綠柳》、《借閨女》晉京在中南海懷仁堂演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讚揚和接見。1977年《三定樁》赴廣交會為一百三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友人演出。《三定樁》、《紅柳綠柳》分別被搬上銀幕。
現代戲《正月十五雪打燈》獲1995年度山東省精品工程獎,1996年參加文化部在西安舉辦的全國梆子戲優秀劇目交流演出,榮獲七項獎。1997年,現代戲《雪野風情》獲山東省第四屆精品工程獎。1997年,現代戲第四屆《雪野風情》獲山東省“精品工程”獎。1999年,現代戲《好兒好女》獲山東省第五屆“精品工程獎”,參加第六屆山東文化藝術節演出獲劇目一等獎,2000年榮獲第八屆“中國人口文化獎”二等獎。2001年,現代戲《大山魂》獲山東省第六屆“精品工程”獎,參加山東省第七屆文化藝術節演出獲劇目三等獎。2003年現代戲《釣魚人》獲山東省第七屆“精品工程”獎。《推媳婦》2000年12月參加全國部分省市農村題材小戲調演在長安大戲院演出,2002年參加文化部在北京舉辦的“全國群星獎”優秀劇目展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前往觀看,給予高度評價。
1990年劇團被文化部命為“全國編演現代戲先進單位”,是全國現代戲年會會員團。
傳統代表劇目有《穆桂英掛帥》、《借閨女》、《王華買爹》、《王華下書》、《王華登基》、《穆柯寨》、《佘太君辭朝》、《十五貫》、《逼婚記》、《孫安動本》等30多個,其中有《借閨女》等12個傳統劇目被齊魯音像出版社錄製出版。
為了演出市場的需求,劇團還組織演出各類大型歌舞、廣告類演出,進一步拓寬了演出市場。
現劇團擁有演職人員70名,其中國家一級演員及一級演奏員6名,二級演員、二級演奏員18名,三級演員、演奏員28名。
2008年,萊蕪梆子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藝術特點
萊蕪梆子的唱腔具有顯著特點,其道白字正、聲硬、音直,其唱腔高亢雄壯、激越奔放,多在高音區,沒有大幅度的鏇律變化和音符跳躍,具有萊蕪人粗獷豪爽、奮發向上的特點,且以唱腔中的“謳”最有特色。男女同腔同度,男用真聲“立嗓”,粗獷高昂;女以真聲為主,尾音翻高用假聲,花腔拖音較長,抒情達意淋漓盡致。此為萊蕪梆子唱腔之魂,故萊蕪梆子又稱“萊蕪謳”。
萊蕪梆子的音樂體制為板腔體。主要伴秦樂器為板胡與無品八楞月琴,音色獨特。不同於其也劇種的任何樂器。空心紫檀梆子和配合唱腔板式的“打頭”也是有別於其他劇種的獨特伴秦樂器。但有些劇目也兼用嗩吶、絲弦、笛子曲牌。現在又採用了部分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加強了低音區,伴奏音樂更加顯得豪放剛勁、氣氛濃郁,原有特色更為突出。
萊蕪梆子的表演也極有特點。古裝戲表演主要特點是粗獷奔放、長於誇張。如:三花臉的“圓場”,表演者大幅度前仰後合,推之見勇,動之見猛,氣派非凡。小旦的“台步”亦步幅稍大,節奏稍緩,有別於宮幃閨秀而酷似農家少女,親切而又生動,現代戲則多邊唱邊舞,如:《紅柳綠柳》中拐磨子一場,節奏歡快,氣氛熱烈,生活氣息濃厚。
萊蕪梆子的角色行當分類較細,生門有紅臉、老外、幫生、大小生、二小生之分;旦門有正旦、小旦、二旦、老旦之別;花臉門有大花臉、二花臉、副花臉、三花臉四行,總稱為“三大門頭十三行”。戲班中每一行當,至少要有一位演員應工。
萊蕪梆子由於具有以上顯著特點,因此,藝術感染力極強,演出正劇與喜劇,效果更佳。
萊蕪梆子歷史上屬於民間藝術,以萊蕪、泰安、新泰為主要活動區域,後來流行於東至日照,西至平陰,南到臨沂,北抵濟南的廣大區域內,但以在萊蕪、泰安,新泰、沂源影響最深。至今仍流傳著“跑斷腿,磨破腳,還不知趕上磨旦子(萊蕪梆子著名老藝人)出角不出角”的歌謠,可見其魅力之大,影響之廣。
傳承發展
建國以後,萊蕪梆子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出現了三個高峰期。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整理了《兩狼山》、《趙連岱借閨女》等傳統劇目;編演了現代戲曲《送豬記》,晉京演出。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期,編演了《三定樁》、《紅柳綠柳》等,並晉京演出。其中《三定樁》、《紅柳綠柳》等戲已攝製成影片,《趙連岱借閨女》等錄製為電視片。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期以後,編演了《雪落黃河》、《推媳婦》、《正月十五雪打燈》、《雪野風情》、《好兒好女》、《大山魂》、《釣魚人》等戲。
2009年創作演出的大型現代廉政劇目《兒行千里》獲得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五項大獎,並在全省十七地市巡演。
代表人物
陳富慶;胡大采;孫玉才;胡慶松老藝人紅臉胡慶松,擅演《兩狼山》、《斬黃袍》等。代表作品
《打櫻桃》 丘生與書僮秋水寄居舅父穆員外家,穆女與丫環平兒因打櫻桃見丘,丘與秋水均思慕成病,平兒代為撮合。舅夫妻邀丘同赴壽山文章大會,秋水囑丘中途假作墜馬傷臂先回,與女相會;秋水亦與平兒談情;舅因關彥從中進言,趕回撞破,乃逼丘生赴試而去。
《荷珠配》
員外劉志偕因女金鳳暗贈未婚夫趙旭銀,怒責之,金鳳忿而投水。後家遭火災,劉與仆趙旺暫居廟中,趙旺行乞,且趙旭已中狀元,又知丫環荷珠冒金鳳名已嫁趙旭,趙旺使劉前往認親,適真金鳳遇救來會,責荷珠,趙旺代荷求情,趙旭雙娶二女,劉亦認趙旺為子。
《八寶珠》
該劇描寫明末熹宗天啟年間,閹宦專權,朝庭腐敗、貪官污吏、橫徵暴斂、官逼民反。沿海登州,農民梁彥章率眾“動皇綢、斷珠寶”,殃及汝寧上蔡好友姚瑞龍,被刑部判斬。梁彥章大義勇為劫刑救人的故事。
《斬黃袍》
周世宗柴榮死,趙匡胤用苗訓之計,黃袍加身於陳橋即位,始建宋朝。河北韓龍與妹素梅赴汁梁見駕,趙封素梅於桃花官,貪戀酒色,不理朝政。鄭子明聞訊,怒打韓龍,竟被斬首。高懷德闖官辯理,殺死韓龍。鄭妻陶三春司夫被斬,兵園皇城,趙匡風一再求饒,陶乃劍斬黃袍,泄憤撤兵。
中國戲曲聲腔劇種(上)
讓我們用圖片和文字來領略一下這些戲曲帶給我們的享受吧。 |
中國戲曲聲腔劇種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存在著語言及音樂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區別,因而從戲曲形成之始,就有民族戲曲和地方戲曲之分。因為流行地域的不同,從而在全國形成了360多個聲腔各異,特色鮮明的地方戲曲劇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