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針灸著作。又名《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簡稱《銅人經》或《銅人》。三卷。宋·王惟一撰。原書在1027年由宋醫官院木板刊行,並刻於四壁石碑上,同時補入《穴腧都數》一卷。書名“銅人”,系在編此書的同時,由王惟一等鑄制了我國最早的一具針灸銅人型而得名。書中詳述手足三陰三陽經脈和督、任二脈的循行路線和腧穴,參考名家學說予以訂正,並繪製經脈腧穴圖。此書還對《靈樞·經脈》的原文作了注釋。由於內容簡明扼要,頗為後世醫家所重視。原刊本及石刻碑早佚,現存系經明人重刊的三卷本和經金人閉邪瞶叟於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改編的五卷本。後者曾補入了一篇“針灸避忌太一之圖”,並改名《新刊補註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現存明刻本、清刻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
分析
分上、中、下三卷。次年鑄成“銅人”二座,與書配合,故全稱《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卷上首載正背屈伸人形尺寸圖,十二經脈與任、督二脈經穴圖等,其次按手、足陰陽十二經及任、督二脈順序,逐經記述了經脈循行部位、走向、主病及其所屬經穴的位置;卷中先列“針灸避忌太乙圖”,繼按頭、面、肩、項、膺、腋、股、脅等各部,及經穴排列次序,備述每一經穴的部位、主治疾病、針刺深淺、灸療壯數和針灸禁忌;卷下載列十二經氣血多少,及井、滎、俞、經、合五腧穴之穴名,又按手、足陰陽十二經次序,詳述各經脈在四肢的經穴部位、主治和針灸法等。後附《穴腧都數》分別記有頭、面、頸、背、胸、腋、腹、脅等各部的十二經穴;四肢部經穴部位;“修明堂訣式”(即周身骨度尺寸);以及“五臟六腑大小尺寸”等,文字簡要,具有全書經穴的索引性質。
公元前三四世紀的春秋占國時期,中國古代的醫學家就已發現了人體的經絡系統,並逐漸創立了獨特的針灸療法。當時已有許多著名的針灸醫生和經絡方面的專著。唐代以後,針灸學又有了新的發展。著名的宋代針灸學齡前家王惟一於1027年編成針灸專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它內容豐富,形象真實,並富有立體感。全書3卷。這部著作承前啟後,可謂集以前針灸學之大成。
作者簡介
王惟一(約公元987~1067年)又名王惟德,正史未載其傳,宋代著名針灸醫家。宋仁宗時曾任太醫局翰林醫官殿中省尚藥奉御騎都尉,熟悉方藥針灸。
王惟一精於《內經》、《難經》中的針灸理論,廣泛收集各家對針灸醫學的見識,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於宋仁宗天聖四年(公元1026年),奉敕撰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並附有《穴腧都數》一卷。《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又名《新鑄銅人針灸圖經》,簡稱《銅人經》或《銅人》。宋仁宗閱後,非常高興,又下了一道命令:“御編圖經已經完成,把它刻在石上,以便傳給後代”,於是刻有《銅人針灸圖經》的七塊石碑流傳於世。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九)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