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直立草本,高可達1米。根粗2-3毫米。莖平滑,上部在後期常俯垂,分枝較柔弱。葉狀枝每3-6枚成簇,近扁的圓柱形,略有鈍稜,纖細,常稍弧曲,長5-30毫米,粗0.3-0.5毫米;鱗片狀葉基部有刺狀短距或近無距。花每1-4朵腋生,綠黃色;花梗長8-12(-14)毫米,關節位於上部或近中部;雄花:花被長5-6毫米;花絲中部以下貼生於花被片上;雌花較小,花被長約3毫米。漿果直徑7-8毫米,熟時紅色,有2-3顆種子。
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形態特徵
根
1、根的類型
初生根:種子萌發時形成,纖細,壽命僅幾個月。
貯藏根:(肉質根)由地下莖節上發生的條狀根,直徑4~6mm,壽命長,起著運輸及貯藏養分的作用。
吸收根:貯藏根上發生的纖細根,每年更新。
2、根的發育與分布:
發育次序:初生根—肉質根—吸收根
分布:蘆筍是深根性植物。大部分根群分布於1~2m內,最長可達3m,根的側向分布半徑90~120cm,最大可達1.5~1.9m,吸收能力強。
3、蘆筍根系特徵:蘆筍莖分地下莖和地上莖,各有不同的功能。蘆筍為鬚根系,由肉質貯藏根和須狀吸收根組成。肉質貯藏根由地下根狀莖節發生,多數分布在距地表30厘米的土層內,壽命長,只要不損傷生長點,每年可以不斷向前延伸,一般可達2米左右,起固定植株和貯藏莖葉同化養分的作用。
肉質貯藏根上發生須狀吸收根。須狀吸收根壽命短,在高溫、乾旱、土壤返鹽或酸鹼不適及水分過多、空氣不足等不良條件下,隨時都會發生萎縮。蘆筍根群發達,在土壤中橫向伸展可達3米左右,縱深2米左右。但大部分根群分布在30厘米以內的耕作層里。
莖
蘆筍的嫩莖為產品器官,嫩莖產生的數量及質量取決於鱗芽的數量及發育的狀況。而鱗芽的數量和質量取決於地下莖的發育狀態,鱗芽發育生長,嫩莖形成,依賴於肉質根中積累的養分。但肉質根貯藏養分的多寡取決於上年地上部枝葉生長的時間及繁茂程度。由此可見,蘆筍栽培的關鍵在於培育繁茂的植株,創造良好的土壤及營養條件,促進根群良好的生長,積累豐富的養料,保證鱗芽健壯生長。
蘆筍的莖分為地下根狀莖、鱗芽和地上莖三部分。地下根狀莖是短縮的變態莖,多水平生長。當分枝密集後,新生分枝向上生長,使根盤上升。肉質貯藏根著生在根狀莖上。根狀莖有許多節,節上的芽被鱗片包著,故稱鱗芽。根狀莖的先端鱗芽多聚生,形成鱗芽群,鱗芽萌發形成鱗莖產品器官或地上植株。地上莖是肉質莖,其嫩莖就是產品。
蘆筍的粗細,因植株的年齡、品種、性別、氣候、土壤和栽培管理條件等而異。一般幼齡或老齡株的莖較成年的細,雄株較雌株細。高溫、肥水不足、植株衰弱。不培土抽生的莖較細。地上莖的高度一般在1.5~2米之間,高的可達2米以上。雌株多比雄株高大,但發生莖數少,產量低。雄株矮些,但發生莖數多,產量高。
地下莖的發育及特點:地下莖發生於根與莖的連線處,在土中沿水平方向延伸。生長速度極為緩慢(年生長3~5cm),成為極其短縮的變態莖。節間極短,各節有鱗片狀的變態葉和芽。地下莖先端的芽密集成群,稱為鱗芽群。這些鱗芽會萌發成地上莖,是產量構成的基本因素。
地上莖的形成:由種子萌芽或鱗芽發育產生。鱗芽萌生地上莖,在幼嫩時採收即得到產品器官蘆筍,任其自然生長即成為高大的地上部植株。主莖和分枝中均含有葉綠素,可進行光合作用。
葉
蘆筍的葉分真葉和擬葉兩種。真葉是一種退化了的葉片,著生在地上莖的節上,呈三角形薄膜狀的鱗片。擬葉是一種變態枝,簇生,針狀。
花、果實、種子
蘆筍雌雄異株,蟲媒花,花小,鐘形,萼片及花瓣各6枚。花每1-4朵腋生,綠黃色;花梗長8-12(-14)毫米,關節位於上部或近中部;雄花:花被長5-6毫米;花絲中部以下貼生於花被片上;雌花較小,花被長約3毫米。漿果直徑7-8毫米,熟時紅色,有2-3顆種子。花期5-6月,果期9-10月。
不同性別
蘆筍為雌雄異株,株性比≈1。雌雄株在性狀上有較大差異:
雄株:植株矮,分枝多,開花早,發生莖多,幼莖單重小,但產量高;
雌株:植株高大,分枝稀,開花遲,發生莖很少,幼莖粗大,總產量略低。
生產上以培養雄株為多:1)產量較高;2)採收年限較長。
生長環境
溫度
蘆筍對溫度的適應性很強,既耐寒,又耐熱,從亞寒帶至亞熱帶均能栽培。但最適於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的溫帶栽培。在高寒地帶,氣溫-33℃,凍土層厚度達1米時,仍可安全越冬,產量雖低,但質量較好。蘆筍種子的發芽始溫為5℃,適溫為25~30℃,高於30℃,發芽率、發芽勢明顯下降。用種子繁殖可連續生長10年以上。冬季寒冷地區地上部枯萎,根狀莖和肉質根進入休眠期越冬;冬季溫暖地區,休眠期不明顯。
休眠期極耐低溫。春季地溫回升到5℃以上時,鱗芽開始萌動;10℃以上嫩莖開始伸長;15~17℃最適於嫩芽形成;25℃以上嫩芽細弱,鱗片開散,組織老化;30℃嫩芽伸長最快;35~37℃植株生長受抑制,甚至枯萎進入夏眠。蘆筍光合作用的適宜溫度是15~20℃。溫度過高,光合強度大大減弱,呼吸作用加強,光合生產率降低。
蘆筍每年萌生新莖2~3次或更多。一般以春季萌生的嫩莖供食用,其生長依靠根中前一年貯藏的養分供應。嫩莖的生長與產量的形成,與前一年成莖數和枝葉的繁茂程度成正相關。隨植株年齡增長,發生的嫩莖數和產量逐年增多。隨著根狀莖不斷發枝,株叢發育趨向衰敗,地上莖日益細小,嫩莖產量和質量也逐漸下降。一般定植後的4~10年為盛產期。
土壤
蘆筍適於富含有機質的砂壤土,在土壤疏鬆、土層深厚、保肥保水、透氣性良好的肥沃土壤上,生長良好。蘆筍能耐輕度鹽鹼,但土壤含鹽量超過0.2%時,植株發育受到明顯影響,吸收根萎縮,莖葉細弱,逐漸枯死。蘆筍對土壤酸鹼度的適應性較強,凡pH為5.5~7.8之間的土壤均可栽培;而以pH6~6.7最為適宜。
水分
蘆筍蒸騰量小,根系發達,比較耐旱。但在采筍期過於乾旱,必然導致嫩莖細弱,生長芽回縮,嚴重減產。蘆筍極不耐澇,積水會導致根腐而死亡。故栽植地塊應高燥,雨季注意排水。
繁殖技術
繁殖方法
蘆筍的繁殖法有分株繁殖和種子繁殖兩種。
1、分株繁殖
是通過優良豐產的種株,掘出根株,分割地下莖後,栽於大田。其優點是,植株間的性狀一致、整齊,但費力費 時,運輸不便,定植後的長勢弱,產量低,壽命短。一般只作良種繁育栽培。
2、種子繁殖
便於調運,繁殖係數大,長勢強,產量高,壽命長。生產上多採用此法繁殖。種子繁殖有直播和育苗之分。
3、直播栽培
有植株生長勢強,株叢生長發育快,成園早,始產早,初年產量高的優點。但有出苗率低,用種量大,苗期管理困難,易滋生雜草,土地利用不經濟,成本高,根株分布淺,植株容易倒伏,經濟壽命不長的缺點。因此,除土地多,氣候溫暖,蘆筍生育期長的地方採用外,通常不大套用。但自70年代以來,由於地膜覆蓋技術和除草劑的普及,解決了出苗率低和雜草滋生的問題,套用逐漸增多。
育苗移栽
是生產上最常用的方法,它便於苗期精心管理,出苗率高,用種量少,可以縮短大田的根株養育期,有利於提高土地利用率。
(1)育苗
蘆筍按其苗齡長短分小苗及大苗兩種。若按育苗場所和方法分,可分露地直播育苗,保護地播種育苗,保護地營養缽育苗等。
小苗苗齡為60~80天,苗高30~40厘米,莖數3~5個。一般於寒冷季節在保護地中播種,終霜後定植於大田,以利於延長年內的生長季節。這種小苗定植方便,省時、省工,且不會傷根,不易感染土壤病害。栽後的植株生長發育迅速,可大大縮短株叢養成期。一般在長江流域及華北地區於2~3月播種,5月定植,翌年即可開始採收。但在定植初年,田間枝葉覆蓋度低,易受草害,且栽植淺,植株容易倒伏,因此,管理上要注意防除雜草,並進行多次培土。
大苗又稱一年苗。一般苗齡長達5個月,在高寒區無霜期短,則需一年。其優點是便於苗期管理、茬口安排,可以深植,以後長出的地上莖粗大,而莖數較少,不易倒伏,栽植初年的枝葉覆蓋度大,雜草少。但起苗和定植都很費力費工,且傷根重,易感土壤病害;根株生長發育慢,成園遲,初年產量和總產量均較低。不過在年生育期短的寒冷地區,可縮短大田株叢養成期,在乾旱區定植成活率高。因此,寒冷地方及年降水量少的地區,仍用此法育苗。一般大苗所需的有效積溫界限為2500~3000℃,在此範圍內相應的株高為70~100厘米,肉質根12~30條,根株重20~60克。
露地育苗場地的選擇:露地育苗常用於培育大苗,而大苗苗期長,苗株高,根多而長,故需有好的苗地,才能培育出健壯大苗。
選擇苗圃地需考慮以下幾點:
第一,苗地應適於蘆筍根系發育,利於苗株生長,同時容易起苗、分苗。一般以土質疏鬆,富含有機質,地下水位低,排水好,保水力較強,呈微酸性,pH5.8~6.7的土壤為宜。不要選黏性土地育苗,否則株間肉質根相互黏合,起苗、分苗費工,並會導致嚴重傷根。
第二,要選擇無立枯病和紫紋羽病等病菌的土壤。以免苗期攜帶這兩種病害造成蔓延。因此,凡有這兩種病的土地,如果園、桑園、胡蘿蔔、棉花、苧麻等地均不宜作育苗地,更不宜與蘆筍連作。
第三,蘆筍苗生長極慢,而株行距大,易滋生雜草。因此,要選擇雜草少的土地,尤其不能有多年生雜草。
(2)整地
為使幼苗茁壯生長,根系發育好,每公頃施腐熟廄肥30000千克,翻耕入土。土壤酸度大的地方,還應撒施消石灰1130千克,以矯正土壤酸度。翻土要求淺耕,以免根系入土太深,不利於起苗。為防止地下害蟲為害,整地時每公頃撒辛硫磷15千克,混在土中,然後築成1.5米寬的高畦,並應挖好排水溝,以便於排灌。一般大苗苗圃與大田比值為1:10。
如果用營養缽育小苗,最好製備營養土。營養土要求肥沃、疏鬆,既保水又透氣,土溫容易升高,無病菌、害蟲和雜草種子。一般用潔淨園土5份、腐熟堆廄肥2~3份、河泥1份、草木灰1份、過磷酸鈣2%~3%,充分混合均勻,用40%甲醛100倍液噴灑,然後堆積成堆,用塑膠薄膜密封,讓其充分熏殺、腐熟發酵,殺滅病蟲和雜草種子。如土壤酸度大,還需加撒石灰矯正。堆制應在夏季進行,翌年播種前將這種培養土盛於直徑6~8厘米的營養缽中。
(3)播種
①播種期 蘆筍播種育苗時期應根據種子發芽對溫度條件的要求,苗株生長發育規律及各地生態條件、育苗栽培方法的不同而定。
首先,根據種子發芽對溫度的要求。露地播種需在地溫10℃以上開始。地溫在30℃以上,有礙種子發芽和幼莖生長,不宜播種。一般北方生長季短,只行春播;南方除春播外,還可行秋播。
第二,根據苗株生長所需的積溫標準決定播種日期。一般標準大苗的生長積溫為2500~3000℃。這樣在寒冷地帶,因年生育期短,應爭取春季早播,否則生育期不足,會因苗小,根株含糖量低,越冬期易遭凍害。生長季節長的地區應推遲播種,以免苗株過大。
第三,小苗應在定植前60~80天播種。在無霜害的前提下,小苗定植愈早,年內生育期愈長,根株發育愈健壯,積累貯藏養分愈多,翌年春季收穫的產量也愈高,並連續影響以後年份的產量。因此,小苗的理想播種育苗期應在終霜前或安全定植期前60~80天,行保護地播種育苗。若因茬口關係需推遲播種育苗,也應儘量安排在前茬拉秧早的茬口,以爭取早播早定植。否則,小苗栽植的優越性不僅不能充分發揮,且會因定植過遲,遇溫暖多雨天氣而造成病害重、缺株多;或遇高溫乾旱天氣,定植成活率降低。
②播種量
育苗時的播種量應有利於苗株莖葉伸展和根系的發育,有利於通風透光,減輕病害發生。此外,還應根據種子發芽率來決定。
一般露地直播育苗,大苗的行距為40~45厘米,穴距10厘米,每穴播種2粒,粒距3厘米。每公頃苗圃的播種量為3750克左右,可移栽本田7~10公頃。播種時,按行距挖3厘米深的播種溝,然後按株距播上種子,覆土1~3厘米,稍稍鎮壓。
移植育苗時,每平方米的播種量為30~40克,約有種子1500粒以上。播種前應澆足底水,播後覆土1~2厘米厚。當出苗後的第一次莖高10~15厘米,第二次莖未抽生時,進行分苗移植。其行株距與直播育苗相同。
大苗栽植,一般宜在冷床或溫床中,行營養缽育苗。營養缽的口徑為6厘米,每缽播種2粒,粒距3厘米,覆土1~2厘米厚。出苗後每缽只留回株苗。若直接播種於床土上,為便於起苗,減輕傷根,應擴大行距,通常行距為20厘米,粒距5厘米。床土最好用配製的培養土,以利根株發育和起苗。
③促進種子發芽和出苗的方法
由於蘆筍種子種皮革質化,透水性較差,吸水慢,種子休眠的深淺不一,低溫下發芽慢,出苗期長,為加速其發芽、出苗,可採用下列方法:
浸種:播種前將種子在20~25℃水溫下,浸種2天(新種子在35℃水溫下浸種2天)。每天早晚換水一次。
低溫處理:將新種子浸濕後,置於0~5℃低溫下處理60天,或將種子與濕潤黃沙層積於露地過冬,以利於完成休眠期。
選種:選用1年的陳籽播種,但應保管在乾燥密閉處。
澆水:從播種至出苗期間要注意水分供應,防止乾旱。在乾旱期播種,應澆透底水,待土壤含水量適宜時播種。播種以後應覆蓋地膜,以防水分蒸發,並提高土溫,促進種子發芽。
溫度:無霜期長的地區,應適當晚播,待溫度較高時播種。無霜期短、必須早播的地方,以及在實行小苗定植的情況下,可採用保護地育苗,或在保護地條件下播種,待出苗展葉後,移植到露地苗圃。在播種出苗期間,應將床溫維持在20~25℃之間。
(4)苗期管理
①間苗 齊苗展葉1周左右,每穴有2株苗時,應拔除1株。缺株穴應以間拔下的苗補植,或以預先準備的小苗補植。
②分苗 移植行分苗移植育苗的,一般都在保護地條件下播種,種子播後注意保溫、保濕,溫度保持在20℃以上。發芽出苗後應注意通風換氣,白天溫度不能超過30℃,並經常澆水,以免土壤乾燥。在展葉待分苗移植時,應控制水分,降溫煉苗,以利於移植苗的髮根和成活。一般白天保持15℃左右,夜間10℃左右。分苗移植應在田間濕度適宜情況下進行,分苗後立即澆水。移植成活前,遇強烈日光時,應以葦簾或黑色遮陽網遮蔭1周左右。
③中耕除草 蘆筍幼苗生長緩慢,而行距大,易滋生雜草,需經常中耕除草,或噴灑除草劑予以防治。一般每公頃苗地用除草劑利谷隆1500克,加水1500千克,於播種後3~5天噴灑畦面及畦溝,但2個月後仍需人工除草。
④肥水管理 在間苗後或分苗移植時,澆1次稀薄的人糞尿液肥,每公頃10500~15000千克。約20天后再追稀薄人糞尿液肥一次。此後到7~8月追施秋肥,每公頃施複合肥300千克左右。若此時苗株生長旺盛,可少施或不施。以免因肥料過多,莖葉生長過旺,發生倒伏,且通風透光不良,易誘發莖枯病和褐斑病。
除了種子播後及分苗移植的緩苗期要保證有充分的水分供應外,在生育期間遇乾旱天氣時,應經常澆水,以免受旱害,促進苗株生育。一般5~7天一水,保持土壤見乾見濕。但在下霜前1個月開始應控制水分,以抑制地上部分生長,把營養轉入地下根莖貯藏。在多雨季節,應注意開溝排水,勿使田間積水,否則不僅不利於根系發育,還易誘發病害。
(5)保護地育苗中的管理
在塑膠棚等地設施下,行營養缽育苗或直接播種於苗床的苗期管理,應以溫度、水分管理為中心。從播種至出苗階段,除供給充足水分,於床土表面或營養缽上覆地膜保濕外,應將棚膜四周密封保溫,儘量保持較高的棚溫,以加速出苗。出苗後即去地膜並進行通風換氣,降低床溫,以免幼莖徒長,致使倒伏。還要隨著外界氣溫上升,加大通風換氣量。晚間要蓋上棚膜,並覆草苫,以免霜害和凍害。一般白天床溫保持在25℃左右,最高溫不得超過30℃,夜間最低溫在12~13℃,日平均溫度為20℃左右。由於經常通風換氣,床土極易乾燥,營養缽苗更易失水,故應經常澆水。一般3~5天一水。苗期追肥只需2次,第一次於第一支幼莖展葉後,結合澆水公頃施尿素105~150千克,其後20天左右再施一次,量同第一次。
間苗在第二支幼莖將發生時進行,每缽(穴)擇優選留。間苗應撬松培養土,連根拔除,否則殘留的根株仍會抽生莖葉。
當苗高25厘米以上,莖數有3~5支,準備定植大田前,應進行揭膜鍛鍊,使秧苗處在露底條件下,並控制供水,以使根株充實,適應大田環境,縮短緩苗期,早發新根。
夏季施肥
1. 幼苗期的施肥
(1)苗床育苗培養土的調製。培養土是培育蘆筍壯苗的基礎,培養土必須含有豐富的營養和良好的理化狀況。配培養土可用肥沃的壤土、腐熟的圈肥和畜禽糞、大糞乾、草木灰等。其比例是:過篩後的肥土6份,腐熟的牛馬糞、圈肥4份,混合均勻後每立方米中再拌入大糞乾或乾雞糞15-20千克,過磷酸鈣0.5-1千克,草木灰5-10千克或三複合肥1-1.5千克。拌勻後填於陽畦或拱棚畦內,厚度14厘米。
(2)營養缽育苗營養土的配製:一般由潔淨園土5份、腐熟堆廄肥2-3份、河泥1份、草木灰1份、過磷酸鈣2%-3%,充分混合均勻,並加水拌至“手握成團,落地即散”的程度。
2. 幼年期的施肥
(1)定植前的施肥。蘆筍喜疏鬆、肥沃的土壤環境,定植前要將土壤深耕一遍,耕翻前每666.7平方米施有機肥2000-3000千克,耕後耙細、整平。在深、寬各40厘米的定植溝內,分層施入腐熟的有機肥3000-4000千克,氮、磷、三元複合肥40千克(或碳酸氫銨25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氯化鉀15千克),腐熟的餅肥25-50千克。
(2)定植後的施肥。定植1個月後,幼株均已緩苗成活並生出新枝,為促進其生長發育,必須給予足夠的水分和養分,這時可追施速效化肥,每667平方米尿素8-10千克或三元複合肥10-20千克。植株進入秋發前,再開溝追施畜禽糞或其它有機肥3000-4000千克,磷、鉀肥各10千克,以促進秋發,擴大植株同化面積,積累更多的同化物,為下年豐收奠定基礎。
3. 成年期的施肥
成年期蘆筍的施肥,每年可分3-4次進行。春季採收前可結合耕翻土地和培壟,在行間開溝每667平方米施入複合肥和尿素各20千克。也可施入腐熟、搗細的有機肥1000-1500千克。停采後貯藏根內營養消耗很多,還要形成地上部的莖葉,因此停采後的一個月左右,是一年中需肥量最多的時期,占全年施肥量的70%。此期每667平方米施有機肥3000-4000千克,並拌入複合肥和尿素各20-30千克,機肥數量較少或質量不好,可拌入餅肥50-100千克,在行間開溝施入,然後撒土埋肥。待蘆筍齊苗後澆水1次,促進蘆筍對肥料的吸收。經1個多月的生長,到立秋前後,將有1次抽莖高峰,然後進入秋季旺盛長期。為保證秋發期的正常生長,促進植株製造和積累更多的光合產物,立秋前後可在行間開溝施入有機肥1000-2000千克,複合肥20千克。如果有機肥數量不足,可適當增加化肥用量,但必須氮、磷、鉀配合施用,絕不能只施氮肥不施磷、鉀,或施用氮肥太多。秋末冬初,蘆筍停止生長後每667平方米追施有機肥1000-2000千克,複合肥15-20千克,使蘆筍安全越冬和促進翌年早發。開溝追肥不要離蘆筍太近,也不要太遠,一般可離開筍叢20-40厘米,以不傷根為宜。在採收期內,分期追施少量化肥,對增加采筍量有顯著作用,尤其在停采前10-15天,每667平方米追複合肥和尿素各10-15千克,可在停采後立即被蘆筍吸收。蘆筍的施肥,各地民眾也摸索出一些成功的經驗。
常見問題
【白筍變色】白蘆筍作為罐頭加工原料,是在收穫前經培土軟化長成的。一般培土採收的蘆筍要求筍為白色或乳黃色,若為綠色或筍尖為綠紅色,則為變色。
變色的原因,一是土壤過黏或過沙,前者易龜裂,後者的孔隙大,造成縫隙透光而使蘆筍見光變色;二是土壤溫度高、乾燥,培土易乾裂或培土過松,土壤孔隙太大透光所致。為防止蘆筍變色,栽培中應注意選用沙壤土,精耕細作,使土壤顆粒粗細均勻,水分適中,培土鬆緊一致。若地溫過高,應適當澆水,增加土壤濕度,減少龜裂。如有條件,可覆黑膜代替培土進行軟化栽培,效果更好。
【畸形筍】採收時蘆筍嫩莖彎曲,粗細不均,橫斷面不圓或呈扁圓形等均為畸形。發生原因主要是施用沒有腐熟的有機肥或一次施肥過多,燒壞了嫩莖生長點,或抑制生長點的正常發育所致;其次是土壤黏度大,土塊多,培土鬆緊不一,妨礙了嫩莖的正常生長;再次是嫩莖抽生時,遭受蟲害等。防治措施:精細耕地,使土壤疏鬆,無石塊、土塊,此外培土時要鬆緊一致,並注意防治地下害蟲。
【空心筍】嫩莖中間組織呈空心狀的為空心筍。多因營養比例失調,缺少磷、鉀肥,采筍期過多追施氮肥,植株徒長造成。防治方法:采筍期要注意合理施肥,特別要注意追施磷、鉀肥,不要單施氮肥,以確保地上部分生長粗壯。
【嫩莖開裂】采筍期,嫩莖縱向裂成褐色深口,並引起腐爛。原因是土壤缺磷、鉀肥,植株徒長;其次是久旱遇大水,使嫩莖膨大過快而導致開裂。防治措施:應注意增施磷、鉀肥,澆水應均勻,忌忽乾忽濕。
【異味】蘆筍味淡,苦味過重或有其他異味,會影響商品價值。產生的原因是受農藥污染和澆灌城市廢水,或被有毒廢氣和工業垃圾等污染所致。為此,在培土時不要施用無機肥料;培土前後或采筍期,應嚴禁使用農藥、垃圾肥和澆灌工業廢水。
病蟲防治
莖枯病
1.症狀: 發病期,在距地面30厘米處的主莖上,出現浸潤性褐色小斑,而後變成淡青至灰褐色,同時擴大成棱形,也可多數病斑相連成條狀。病斑邊緣紅褐色,中問稍凹陷呈灰褐色,上面密生針尖狀黑色小點。如空氣乾旱病斑邊緣清晰,不再擴大成為慢性型病斑。若於氣陰雨多濕,病斑可迅速擴大蔓延,致使上部的枝莖枯死。
在小枝梗和擬葉上發病,則先呈褪色小斑點,而後邊緣變成紫紅色中間灰白色並著生小黑點。由於迅速擴大包圍小枝易折斷或倒伏,莖內部灰白色、粗糙,以致枯死。
2.發病條件: 該病由真菌致病。在多雨有風的條件下傳染迅速,雨水濺沾也可傳染。空氣傳染是大面積發病的主要原因.田間蔓延的方向和發病迅速常受風的影響。此外,地勢低洼,土質黏重,氮肥過多等,均易加重該病發作。
3.防治方法
①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地段栽培。
②清潔田園,割除病莖,澆毀或深埋。
③田間覆蓋地膜,控制氮肥,防止生長過旺。
④藥劑防治。發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1:1:240波爾多液;50%代森銨的1000倍液每7~10天一次,連噴2~3次。
褐斑病
1.症狀: 在枝莖和擬葉上發病為大量赤褐色小型病斑;隨著病斑的逐漸擴大在中央部位先變成淡褐色,再轉為灰色,後期生霉層,並生有紫褐色輪紋,病斑外緣有黃色輪暈。多數橢圓形病斑擴大相連成不規則病斑。病斑繞莖合圍,則上方枝莖幹枯。天氣潮濕時,可生出白黴,以致擬葉早期脫落,植株長勢急速衰降。
2.發病條件: 該病由真菌引起,靠空氣傳播,在高溫條件下發病嚴重。
3.防治方法: 同莖枯病。
菌核病
1.症狀: 幼莖多在靠近地面處發病,先褪色而後變褐,繼而生出黑色鼠糞菌核。
2.發病條件: 該病由真菌引起。
3.防治方法: 同莖枯病。
根腐病
1.症狀: 發病後莖基部的皮層腐爛,吸收根也受到破壞而導致主莖變黃,植株衰變。
2.發病條件: 該病由真菌引起,是由多種病原菌致病的病害。主要由土壤傳染。
3.防治方法: 幼苗定植時用苯菌靈或苯菌丹按有效成分的400~500倍液,浸根15分鐘防治。
立枯病
1.症狀: 苗期從地面稍上處形成發紅而略帶紫色的病斑,以致全株枯死。采筍時傷口亦可侵染,嚴重時全株死亡。
2.防治方法: 同根腐病。
鏽病
1.症狀: 危害莖部及擬葉。夏季為橙色銹斑,表皮破裂後散出橙色粉末。秋季為暗褐色病斑。擬葉會因此而早期脫落,嚴重時整株變色枯死。
2.發病條件: 該病由真菌引起。空氣潮濕、通風不良易發生該病。
3.防治方法:
①採用抗病品種,如瑪麗華盛頓等。
②清潔田園,做好通風、排水工作。
③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的800倍液;50%滅菌丹800倍液噴布。
蟲害
主要有蠐螬、螻蛄、種蠅、金針蟲等地下害蟲危害。可在田間撒25%敵百蟲粉加5倍細土做成的毒土;或用90%敵百蟲的30倍液拌在麥款或豆餅上,撤在田間做毒餌;施肥時噴80%敵敵畏乳劑的800倍液等方法防治。
分布範圍
中國,秘魯,德國,法國,西班牙,美國,日本
目前中國是蘆筍的最大生產國2010年產量6,960,357噸,遠遠領先於其他國家(第二秘魯335209噸,第三德國92404噸)。
中國蘆筍相對集中的產地分布在江蘇徐州、山東菏澤等地。另外,崇明島也有分布。北方旱田裡生長的蘆筍品質要優於南方水田裡生長的蘆筍。旱田裡水分少,蘆筍生長周期慢,莖體所含水量小,口感佳。水田裡生長的蘆筍吸收水分多,生長快。
主要價值
營養價值
蘆筍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維生素A以及葉酸、硒、鐵、錳、鋅等微量元素。蘆筍具有人體所必需的各種胺基酸。
蘆筍含硒量高於一般蔬菜,與含硒豐富的蘑菇接近, 甚至可與海魚、海蝦等的含硒量媲美。總之,從白筍、綠筍中胺基酸和鋅、銅、鐵、錳、硒元素的分析結果看出, 除白筍含天冬氨酸高於綠筍外,,其他無論胺基酸還是上述微量元素含量,綠筍均高於白筍。
男人應親近的保健食物
據統計,男性10大死因中有4項與飲食有關,包括癌症、腦血管疾病、心臟病和糖尿病。以下這些食品對男性健康有益,建議男性多多攝取。 |
百合目(一)
細數那些健康延壽的超級食品
單子葉植物綱
單子葉植物種子的 胚:具1片頂生子葉 ; 莖內的纖維管束:為星散排列,無形成層和次生組織,只有初生組織。葉脈:為平行脈或弧形脈; 花:基數常為3 ; 根:主根不發達,常為鬚根系。
重要科 | 代表植物 |
澤瀉科 | 澤瀉 慈姑 矮慈姑 |
莎草科 | 香附子 荸薺 異型莎草 牛毛氈 蒲草(席草) 水莎草 扁稈藨草 風車草(傘草、旱傘草) |
禾本科 (根據莖是否木質化而分為竹亞科和禾亞科) | (竹亞科):毛竹 鳳凰竹 大佛肚竹 紫竹 闊葉箬竹 金鑲玉竹 (禾亞科):稞麥(青稞) 三叉大麥 野大麥 小麥 水稻 粳稻 秈稻 糯稻 雜交稻 粟 狗尾草 大狗尾草 甘蔗 竹蔗 斑茅 高粱 蘇丹草 假高粱 玉米(玉蜀黍) 黍稷 狼尾草 燕麥 野燕麥 毒麥 黑麥草 多花黑麥草 蕎麥 牛筋草(蟋蟀草) 菰(茭白) 薏苡 白茅 蘆葦 看麥娘 稗 狗牙根 小黑麥 |
百合科 | 蔥 洋蔥 蒜 韭菜 金針菜(黃花菜) 萱草 百合 山丹 卷丹 石刁柏(蘆筍) 黃精 玉竹 絲蘭 土麥冬 玉簪 鬱金香 |
棕櫚科 | 棕櫚 蒲葵 椰子 油棕 魚尾葵 檳榔 王棕 省藤 假檳榔 |
天南星科 | 芋 菖蒲 半夏 虎掌南星 異葉天南星 大漂(水葫蘆)魔芋 馬蹄蓮 龜背竹 廣東萬年青 麒麟尾 紅鶴芋 紅掌(紅燭) 白蝶合果芋 |
鴨跖草科 | 火柴頭 鴨趾草 吊竹梅 |
姜科 | 姜 蘘荷 砂仁 鬱金 艷山姜 |
薯蕷科 | 黃獨 山藥 |
蘭科 | 白芨 石斛 劍蘭 墨蘭 春蘭 天麻 蝴蝶蘭 大花惠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