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植株長15-50厘米。鱗莖由2枚鱗片組成,直徑1-1.5厘米。葉通常對生,少數在中部兼有散生或3-4枚輪生的,條形至條狀披針形,長4-12厘米,寬3-5(-10)毫米,先端稍捲曲或不捲曲。花通常單朵,極少2-3朵,紫色至黃綠色,通常有小方格,少數僅具斑點或條紋;每花有3枚葉狀苞片,苞片狹長,寬2-4毫米;花被片長3-4厘米,外三片寬1-1.4厘米,內三片寬可達1.8厘米,蜜腺窩在背面明顯凸出;雄蕊長約為花被片的3/5,花葯近基著,花絲稍具或不具小乳突柱頭裂片長3-5毫米。蒴果長寬各約1.6厘米,棱上只有寬1-1.5毫米的狹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川貝母種子具有後成熟特性,濕度和溫度保持在5~25℃,胚胎繼續分化。播種出苗的第一年,植株纖細,僅1匹葉;葉大如針,稱針葉。第2年具單葉1-3片,葉面展開,稱飄帶葉。第3年抽莖不開花,稱樹兜子。第4年抽莖開花,花期稱燈籠,果期稱果實為八卦錘。
在幼苗期即開始生長鱗莖,但僅僅有米粒大,以後每年隨植株發育而增大。川貝母植株年生長期約90~120天左右。
生長環境
川貝母喜冷涼氣候條件,具有耐寒、喜濕、怕高濕、喜蔭蔽的特性。氣溫達到30℃或地溫超過25℃時,植株就會枯萎;海拔低、氣溫高的地區不能生存。在完全無蔭蔽條件下種植,幼苗易成片曬死;日照過強會促使植株水分蒸發和呼吸作用加強,易導致鱗莖幹燥率低,貝母色稍黃,加工後易成“油子”、“黃子”或“軟子”。
分布範圍
主要產西藏(南部至東部)、雲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海拔3200-4200米。也見於甘肅(南部)、青海、寧夏、陝西(秦嶺)和山西(南部),海拔1800-3200米。(但後幾個省的標本很少,花色與形態也略有區別,很可能是新的類型,必須進一步採集、研究。)通常生於林中、灌叢下、草地或河灘、山谷等濕地或岩縫中。也分布於尼泊爾。
植物性狀
松貝呈類圓錐形或近球形,高0.3~20px,直徑0.3~22.5px。表面類白色。外層鱗葉2瓣,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習稱“懷中抱月”;頂部閉合,內有類圓柱形、頂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鱗葉1~2枚;先端鈍圓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鱗莖盤,偶有殘存鬚根。質硬而脆,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青貝呈類扁球形,高0.4~35px,直徑0.4~40px。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相對抱合,頂部開裂,內有心芽和小鱗葉2~3枚及細圓柱形的殘莖。
爐貝呈長圓錐形,高0.7~62.5px,直徑0.5~62.5px。表面類白色或淺棕黃色,有的具棕色斑點。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頂部開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較鈍。
栽培品呈類扁球形或短圓柱形,高0.5~50px,直徑1~62.5px。表面類白色或淺棕黃色,稍粗糙,有的具淺黃色斑點。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頂部多開裂而較平。
藥用價值
化學成分
川貝商品較複雜,從商品川貝中分出貝母丙素(Fritimine)。甘肅貝母含岷貝鹼(Minpeimine)及岷貝分鹼(Minpeiminine)、青貝鹼(Chinpeimine)。蘆貝中含蘆貝鹼(Fritiminine)。1、卷葉貝母鱗莖含生物鹼:川貝鹼(fritimine)、西貝素(sipeimine)。
2、暗紫貝母鱗莖捨生物鹼:松貝辛(songbeisine),松貝甲素(sonbeinine)。還含蔗糖(sucrose),硬脂酸(stearicacid)、軟脂酸(palmitic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
3、棱砂貝母鱗莖含生物鹼:棱砂貝母鹼(dela一vlne)、棱砂貝母酮鹼(delavinone)、川貝酮鹼(chuanbeinone)、棱砂貝母芬鹼(delafrine)、棱砂貝母芬酮鹼(delafrinone)、(22R,25S)-茄啶-5一烯-3β,5α,6β-三醇[(22R,25S)-solanid-5-enine-3β,5α,6β-triol]、貝母辛鹼(peimisine)、西貝母鹼(imperialine)即是西貝素,川貞鹼、爐貝鹼(fritiminine)。
4、甘肅貝母鱗莖捨生物鹼:岷貝鹼甲(minpeimine)、岷貝鹼乙(minpeiminine)、川貝酮鹼、棱砂貝母酮鹼、西貝素。
藥效
1、鎮咳、祛痰作用動物實驗證明:給小鼠灌服貝母總生物鹼及非生物鹼部分均有鎮咳作用(氨水引咳法)。從川西北地區野生及栽培的暗紫貝母中,提取出總生物鹼及貝母皂甙Ⅰ、Ⅱ、Ⅲ號。實驗證明:總生物鹼對小鼠未見鎮咳作用(二氧化硫引咳法);貝母皂甙Ⅱ號給小鼠灌胃(0.2g/kg),能明顯延長咳嗽的潛伏期,表現鎮咳效應。家種及野生川貝母70%乙醇提取的流浸膏,經口給藥,未見明顯鎮咳作用(氨水引咳法)。小鼠酚紅排泌法證明,灌服家種及野生川貝流浸膏、川貝母生物鹼及川貝母皂甙Ⅰ~Ⅲ號,均有不同程度的祛痰作用,其中以生物鹼和皂甙Ⅲ號的作用較強。
2、對血壓的作用給貓靜脈注射川貝鹼4.2mg/kg可產生持久性血壓下降,並伴以短暫的呼吸抑制。西貝鹼對麻醉犬亦有降壓作用。貝母鹼及貝母鹼寧極少量時可使血壓上升,大量生物鹼則致血壓下降。
3、對血糖的作用給家兔靜脈注射川貝鹼7.5mg/kg,可使血糖升高並維持2小時以上。
4、對平滑肌的作用西貝鹼對豚鼠離體腸管、兔十二指腸及在體犬小腸有明顯的鬆弛作用,該作用不被新斯的明和氯化鋇所對抗,其解痙作用類似罌粟鹼。1:167000~1:50000的貝母鹼能使豚鼠離體子宮張力增加。
5、其他作用川貝母醇提取物可提高小鼠的常壓耐缺氧能力;對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繁殖有抑制作用。川貝母水浸劑(1:25)在試管內對星形奴卡菌有抑制作用。
理化鑑別
1、試管反應:取粉末2g,加2%的醋酸10ml,振搖,過濾,取濾液5ml,加碘化鉍鉀試液,產生橙黃色沉澱;另取濾液5ml,加20%矽鎢酸試液,產生白色絮狀沉澱(生物鹼反應)。2、薄層層析
樣品液:取粉末10g,加濃氨溶液2.0ml與氯仿20ml,渦鏇,過夜,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氯仿0.5ml溶解,供試。對照品液:取貝母鹼,異貝母鹼、去氫貝母鹼、西貝素、川貝酮、平貝鹼甲加氯仿溶解製成約每毫升含0.5mg的溶液,供對照。展開:矽膠G薄層板(F254),以醋酸乙酯-甲醇-濃氨溶液(85∶10∶5)展開。顯色:取出晾乾,改良碘化鉍鉀試液顯色,樣品液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棕黃色斑點。
3.DNA分子遺傳標記鑑定:貝母鱗莖(或葉)適量,按DNA提取方法提取模板DNA,以5S-rRNA為引物進行PCR擴增。PCR產物分別進行克隆、測序或酶解,結果表明:川貝母和浙貝母的5S-rRNA空間區的DNA序列區別明顯,與其它貝母比較,川貝母在22-35和230-240的序列是特有的,而在130-135的序列與浙貝母等其它貝母不同。二者的EcoRI酶切位點也區別明顯。
藥毒理學
小鼠ig組培川貝和野生川貝混懸液,8.0g/kg為可能用的最大劑量,觀察1周,小鼠一切活動正常,均未出現死亡。平貝母總鹼小鼠iv的LD50為84.2mg/kg,ip為148.4mg/kg。亞急性毒性:小鼠36隻,均分為3組,給藥組(2,3組)分別sc總鹼0.3、0.15mg/10g(分別相當於LD50的1/5和1/10),對照組給同體積的生理鹽水,每日給藥1次,隔日稱1次體重,給藥3周后處死,檢查血象、肝功、腎功,每組取5隻做心、肝、脾、肺、腎的病理切片。結果表明,總鹼對小鼠的血象、肝功、腎功,以及各臟器均未見影響。植物食用
適宜人群
本品臨床可單味研粉吞服,或與梨蒸服,並宜隨症配伍。脾胃虛寒及寒痰、濕痰者慎服。不宜人群
一般人滋補只適宜每次用3~10克。脾胃虛寒、寒痰、濕痰等病症患者不宜食用;此外,川貝母不能同烏頭類藥材一起用。食療
川貝母味苦、甘,性微寒;歸肺、心經;質潤泄散,降而微升;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散結消腫的功效;
主治虛勞久咳,肺熱燥咳,肺癰吐膿,瘰癧結核,乳癰,瘡腫。
食物相剋
川貝母反烏頭、礬石、莽草,惡桃花。文獻記載
貝母之名,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曰:“貝母。味辛平,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喉痹乳難,金瘡風痙。”陶弘景謂:“形似聚貝子,故名貝母”。《本草綱目拾遺》將川貝與浙貝分開,謂川貝味甘而補肺,不若用象貝治風火痰嗽為佳。治虛寒咳嗽以川貝為宜。1、《本經》:“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
2、《別錄》:“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頂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
3、《藥性論》:“治虛熱,主難產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點眼去膚翳;主胸脅逆氣,療時疾黃疸,與連翹同主項下瘤癭疾。”
4、《日華子本草》:“消痰,潤心肺。末,和砂糖為丸含;止嗽;燒灰油敷人畜惡瘡。”
5、《本草別說》:“能散心胸鬱結之氣。”
6、《本草會編》:“治虛勞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癰,婦人乳癰、癰疽及諸郁之症。”
7、《本草正》:“降胸中因熱結胸及乳癰流痰結核。”
8、《本草述》:“疔腫瘤瘍,可以托里護心,收斂解毒。”
9、《本草經疏》:貝母,肺有熱,因而生痰,或為熱邪所乾,喘嗽煩悶,必此主之,其主傷寒煩熱者,辛寒兼苦,能解除煩熱故也。淋瀝者,小腸有熱也,心與小腸為表里,清心家之煩熱,則小腸之熱亦解矣。邪氣者、邪熱也,辛以散結,苦以泄邪,寒以折熱,故主邪氣也。《經》曰:一陰一陽結為喉痹,一陰者少陰君火也,一陽者少陽相火也,解少陰少陽之熱,除胸中煩熱,則喉痹自愈矣。乳難者,足厥陰、足陽明之氣結滯而不通,辛能散結氣,通其結滯,則乳難自瘳。熱解則血涼,血涼則不痛,故主金瘡。熱則生風,故主風痙。
10、《本草匯言》:貝母,開郁、下氣、化痰之藥也。潤肺消痰,止咳定喘,則虛勞火結之證,貝母專司首劑。故配知母,可以清氣滋陰;配芩、連可以清痰降火;配耆參可以行補不聚;配歸、芍可以調氣和營;又配連翹可解郁毒,治項下癭核;配二陳代半夏用,可以補肺消痰、和中降火者也。以上修用,必以川者為妙。若解癰毒,破癥結,消實痰,敷惡瘡,又以土者為佳。然川者味淡性優,土者味苦性劣,二者以分別用。
11、《藥品化義》:貝母,味苦能下降,微辛能散郁,氣味俱清,故用入心肺,主治郁痰、虛痰、熱痰及痰中帶血,虛勞咳嗽,胸膈逆氣,煩渴熱甚,此導熱下行,痰氣自利也。取其下利則毒去,散氣則毒解,用療肺痿、肺癰、癭瘤痰核、癰疽瘡毒,此皆開郁散結,血脈流通之功也。又取其性涼能降,善調脾氣,治胃火上炎,沖逼肺金,致痰嗽不止,此清氣滋陰,肺部自寧也。
12、《長沙藥解》:貝母苦寒之性,泄熱涼金,降濁消痰,其力非小,然清金而不敗胃氣,甚可嘉焉。
栽培技術
在川貝母宜冷涼濕潤的氣候中,要求年均溫度0-6攝氏度,最冷月份不低於0攝氏度,最熱月份不高於15攝氏度,年降水量不少於700毫米,10月份至翌年4月份降水量達全年20%以上的環境;以土層深厚、疏鬆、富含腐殖質的微酸性土壤種植為好。種子繁殖。7--8月份採收由綠變黃的果實,剝取種子。以種子容積4倍量腐殖土或鋸木屑與種子混勻,層積入設定在室內或林下、寬40厘米、深20--30厘米的平底溝或木箱內,積層厚10--20厘米,蓋以1--2厘米厚的山草等,保持濕潤。積層厚度大於10厘米,則隔周倒種1次。維持層積日均溫度4--10攝氏度,變溫期6--8周或更長。取胚形態發育成熟的種子,於3--4月份條播或撤播,每畝用種量3--4公斤。播前作畦,寬105--110厘米,高10--15厘米,畦間步道寬40厘米,畦面撤施過磷酸鈣,播後上覆厚1.5--2厘米腐殖質土,再蓋上山草,以減少土壤水份蒸發。種子播種第一、二年需生長季枯苗後培土,第二生長季出苗時,追施廄肥或堆肥,出苗6--7周和9--10周時,根外追施磷、鉀肥。在秋雨高溫季節,雜草萌生、貝母枯苗後鱗莖埋於地下時,耙除幾次雜草芽,以減少除草次數。注意防旱、防澇、防濺泥污染。亦可用完整鱗莖、分離鱗片或鱗片切塊繁殖。5月份至枯苗前有鏽病危害,要清除枯葉,必要時每隔2--3周,用粉銹寧1000倍液噴灑。自腐病用50%多菌靈500倍液澆灌病區。田間管理
防旱、防洪澇、防濺泥污染。現適宜栽培川貝的地方,多無灌溉條件,要採取覆蓋地面減少蒸發,截流溶雪、溶凍水和防止暴雨濺泥。種子播種地第1、2年生長季枯苗後,須培土2-3cm,除第1年生長季不需追肥外,以後各年及鱗莖栽培,在出苗或展葉時,均需追廄肥或堆肥,並應及時除草。為保持土壤結構和良好的生產性能,可實施2茬貝母1茬大麻輪作,麻根留槎或拔除,麻稈作覆蓋材料後再翻入土壤。病蟲害防治病害有鏽病,出苗期,每2-3星期用粉銹寧1000倍液噴灑1次。白腐病,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浸種。日灼病,雨季來臨前用稿稈碎節覆蓋,防濺泥土,發現葉片等處被泥土污染,應及時沖洗。蟲害有金針蟲、蠐螬、地老虎。採收加工
採挖季節因各地氣候不同而異。野生品多在夏、秋季或積雪融化後雜草未長時採挖。用種子播種栽培的於第三年莖葉祜萎後採挖,除去殘莖、葉、根,快速乾燥。用鱗莖及分割鱗莖繁殖的於次年採挖。鱗莖鮮重在3克以下的,盛於網袋中,淘洗,紮緊袋口,撞至殘根脫落及鱗莖表皮略有擦傷為度,晾乾,攤於竹蓆上,蓋以黑布,曝曬呈粉白色。如遇天氣不好,撞後攤於篩板上,用無煙熱源或烘房於40--50攝氏度烘乾。鮮重3克以上者,撞後以硫磺煙燻至斷面加碘液不變藍色,再烘乾。不用硫磺熏,乾燥困難。藥用植物與生藥
我國是世界上藥用植物和生藥種類最多、套用歷史久遠的國家,藥用資源種類達12807種,其中植物11146種,占總數的87%。因此,在此特總結一些有關藥用植物和生藥方面的一些知識,以更好的推廣普及我國的“中草藥”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