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學名:Lycoris longituba Y.Hsu et Q.J.Fan
英文名:Longtube Stonegarlic
科名:石蒜科 Amaryllidaceae
拉丁名:Lycoris longituba Y. Hsu et o. J, Fan.
科目來源:石蒜科植物
藥用部位:長筒石蒜的鱗莖。
性味歸經:辛,平,有小毒。肺、肝二經。
功效主治:解毒散結。用於治療咽喉腫痛;皮膚瘡癤癰腫,瘰癧。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一12克。外用:搗爛敷。
化學成分:鱗莖含多種生物鹼,其中雪花蓮胺鹼和石蒜胺鹼含量較高。《新華本草綱要》:“鱗莖為提取加蘭他敏的原料。”
參考出處:《新華本草綱要》
基本簡介
長筒石蒜原產我國東部,長江中下游地區有野生種分布。耐寒性強,喜陰濕。但在向陽地也能生長良好。土壤以排水良好、肥沃的沙壤土為最好。抗逆性強,栽培容易。
常用分株和播種繁殖。分株,於葉片或花莖剛枯萎時挖掘,將鱗莖分開即行。栽植深度10厘米,有伸縮根能自動調節鱗莖的深度。播種繁殖,採種後即播,秋播至翌年春季幼根萌發並形成小鱗莖,實生苗需5-6年才能形成開花鱗莖。
春季萌發新葉時,需保持土壤濕潤,5-6月葉枯後應少澆水。7-8月花期前加施磷鉀肥1次,可促花莖粗壯,花大色艷。長筒石蒜花後不出葉,仍需保持土壤濕潤。盆栽土壤需排水好,不積水,免致鱗莖腐爛。鱗莖露地越冬。
常見病害有炭疽病和腐爛病危害,鱗莖栽植前用0. 3%硫酸銅液浸泡30分鐘,用水洗淨,晾乾後種植。發病初期用50%苯來特2500倍液噴灑。
長筒石蒜花姿美麗,花色變異較大,形似百合,觀賞價值較高。適用於林下或草地中叢植布置,也可作盆栽和切花。
基本特徵
長筒石蒜每個葉芽抽出2~3片葉片,成叢狀,如韭菜,末端略帶紫色。主側芽皆可達4葉齡, 個別可達5葉齡,株最長葉片平均長度可達22~24cm,寬可達1.1~1.2cm,平衡脈,肉質墨綠。
個別達10葉齡, 最長葉片平均長度為40.9cm,生長旺盛。以後最早抽出的葉片末端乾枯凋落,新葉片繼續長出,保持在每個葉芽9~10葉的水平,葉片略有增長。
類似於同科的中國水仙。黃花石蒜和小紅花石蒜的生長過程類似於大紅花石蒜,區別僅在於黃花石蒜葉長可達80~90cm,寬3.5~4.5cm。小紅花石蒜葉長25~30cm,葉寬0.7~0.8cm。上述3種石蒜在廈門地區適應性較強,長勢佳,優於其它品種。
生態環境
長筒石蒜生長於蔭森潮濕地,其著生地為紅壤,人工栽培石蒜應考慮石蒜生長的自然生態環境。本研究在栽培土壤酸鹼性方面(如土壤pH5.8)已基本達到野生自然條件。經過近10年的盆栽觀察,發現只要增加土壤的水份,提高土壤的肥力,適當調整有機肥與無機肥的比例,調整氮、磷、鉀的比例,就可以彌補野生石蒜生態環境的不足。在此基礎上進行較大規模的人工栽培石蒜研究,掌握了適合廈門地區人工栽培的品種。
種植時間以10月上、中旬為宜,來年5月中旬 營養生長期結束。整個營養生長周期150~160天, 與野生石蒜營養生長期一致。
氣溫對長筒石蒜生長發育有重大影響,日平均氣溫超過24℃, 將抑制其葉芽生長, 零上低溫不影響石蒜生長。晴天要求重水噴淋。雨天應注意排水以防止爛根,不能用無漏底花盆栽培石蒜。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期皆要求高腐殖質、高土壤肥力的偏酸性土壤。沒有經增效的田園土、紅壤土不適合用於人工栽培野生石蒜。營養生長後期應適當提高所施肥料中的磷肥比例。盆栽石蒜應注意控制水份、土壤酸鹼性、肥水等因素,可以克服野生生態環境的不足,正常旺盛生長。網棚遮蔭栽培是另一條較為合適的人工栽培途徑。
克服生長筒石蒜生態條件的差異,解決了大量栽培的種子問題,摸清了病蟲害發生和防治規律,為長筒石蒜花卉的產業化提供了前期理論基礎。
栽培技術
材料與方法
1 種子 長筒石蒜鱗莖,部分由永春、德化農民上山採集獲得,部分由本課題組前期自繁獲得,合計2400粒。此外向有關植物園購買了百合型紫花石蒜、黃花石蒜、白花石蒜,小紅花石蒜鱗莖為種子。
2 栽培土壤 採用人工配製的營養土、田園土和荒地紅壤為栽培土壤。 營養土邊製作邊用農藥滅蟲,田園土和紅壤進盆前經農藥消毒、太陽下曝曬3天。土壤成分分析按中國農科院士肥所的方法進行。
3 種植時間 1997年10月5日~20日。
4 栽培方式 供研究鱗莖均用1‰多菌靈浸泡3min,濾乾。挑選不同品種、不同規格的種子種於花盆中,每盆3粒,共500盆,其中364盆為紅花石蒜, 其餘為從外地購買的其他石蒜品種。豎放,深度以土壤蓋沒種子為準。直徑小於3cm 的種子種於塑膠網遮蔭棚的水泥槽中,株行距17~20cm, 也以土壤蓋沒種子為度,土層厚度為12~15cm。另外,於蔭棚內按上述規格種植50粒直徑3cm以上的種子作對照。
盆栽石蒜入土後,移至屋頂平台上管理。
5. 管理方式 種子下地後第一天澆重水以平衡土壤的水份,以後晴天每天澆水1次,陰天隔天澆水1次。整個栽培期定期用農藥對周邊環境進行殺蟲滅菌,並施有機肥及化肥多次。
不同土壤的盆栽石蒜比較
分別使用田園土、紅壤和人工合成的營養土盆栽石蒜。栽培結果表明, 種植於營養土的石蒜葉長、成熟鱗莖圍長,直徑等主要指標分別是田園土的1.3、1.14和1.14倍, 是紅壤栽培石蒜的1.5、1.30和1.29倍,成熟長筒石蒜主鱗莖直徑大小是播種時的1.38倍。栽培於紅壤的產量增加只表現在側芽鱗莖的增多、增大方面,而主鱗莖大小與播種時比較,其直徑只大了0.24cm, 可見人工營養土較適宜於石蒜的人工栽培。
石蒜對土壤pH的要求
分別以pH5.8和7.8的營養土栽培,每盆種植種球8粒。營養期觀察結果表明,偏鹼性土壤不適合長筒石蒜生長,每長出1片葉子不久,其末端就出現枯萎現象;葉片長度明顯短於酸性組,成熟鱗莖小,不飽滿;經葉芽分化期後,進入揚花期,栽培於偏鹼性土壤的石蒜基本不開花,而栽培於偏酸性土壤的鱗莖主莖,基本上都能分化出花芽,順利地揚花。
石蒜對生長環境溫度的要求
營養生長期長筒石蒜10月上旬播種,此時最高氣溫不超過30℃,旬平均氣溫24℃,適宜石蒜生長,播種10天,根系生長旺盛,葉片先後長出地面。冬季日平均氣溫8℃以上,最低氣溫達1℃,不影響石蒜生長。至來年4月,由於長期陰雨天氣,光照不足,生長較弱,出現早衰現象,1998年4月6日起出現第一片葉子枯萎,至1998年5月15日前後全部葉片萎縮、乾枯,此時旬平均溫度已達24℃。說明石蒜生長的高溫極限為日平均溫度24℃。
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較
以偏酸性營養土盆栽石蒜,下種後置屋頂平台上,不遮蔭;水泥槽栽培長筒石蒜,下種後用孔徑2cm2的黑塑膠網遮蔭,網的四周用防蚊紗網隔離,網棚之上種有西蕃蓮,以保濕及減少光照。栽培結果表明,遮蔭有利於石蒜的成長。分別以偏酸性營養土盆栽經閹割和未經閹割的長筒石蒜種子,比較其生長情況。結果表明,閹割不利於長筒石蒜的生長,但對鱗莖肉的葉芽損傷不大。這可能是由於石蒜鱗莖太小,閹割造成養分供應減少所致。
栽培後的花枝數比較 分別以不同栽培條件(遮蔭網、田園土、紅壤土、土壤pH5.8和pH7.8)網栽石蒜,結果表明,栽培於偏酸營養土的石蒜出花率最高;採用遮蔭網栽於水泥槽的石蒜與之相近,出花率達73%~80%。採用田園土栽培的出花率只是營養土的1/4;紅壤土的出花率最差,僅為3.3%。說明花枝數與鱗莖的營養積累有關,也與栽培土壤的肥力、酸鹼度有關。
生物信息學分析
1、以採用改良的異硫氰酸胍法從長筒石蒜花瓣中提取總RNA法,分離純化富含PolyA的mRNA,經反轉錄酶反轉錄合成雙鏈cDNA,通過膠純化回收法篩選出其中大於500bp的片段與載體pBluescript連線,最後用電轉化法轉化宿主菌ElectroMAXDH10B,構建了長筒石蒜花瓣初級cDNA文庫。經質量檢測,初級文庫的庫容為1.12×106個/mL,符合高質量文庫的要求。文庫的重組率為96.8%,且插入片段的長度在0.8~3.0kb之間,說明文庫是完整、有效的,可以用於大規模EST序列測定及數據分析。
2、從長筒石蒜花瓣初級cDNA質粒文庫中隨機選取3676個克隆進行測序,經Phred軟體進行編輯後,獲得長度大於100bp的有效序列為3584條,其序列的平均長度為449bp,序列平均質量數為37.06;另外通過GC含量分析獲得長筒石蒜花瓣EST的GC含量為45.28% 。
3、利用Phrap軟體對長筒石蒜花瓣3584條有效EST序列進行片段重疊群分析和拼接後共獲得2764個獨立基因(Unigene),其中包括431個片段重疊群(Contig)和2333個獨立的ESTs(Singlet)。
4、隨機測序所獲得的同一基因的EST的數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該基因在該組織中的表達豐度。有效序列BIastX分析表明,豐度較高的基因(表達頻率≥5)有42個,約占總數的9.039%;中等豐度基因(表達頻率在2~5之間)113個,約占總數的25.871%;其餘低豐度的基因約占65.09%。這說明在長筒石蒜花瓣基因中,高豐度表達基因比較少,大多數呈中低豐度表達。
5、所有有效序列與NCBI的核酸資料庫進行BLAST比對,有28.99%(1039/3584)的序列顯示了與已知序列高度的同源性;而與蛋白質資料庫進行比對時有62.27%(2232/3584)的序列顯示了與己知序列的同源性。
6、根據SWISSPORT資料庫注釋的ACCESSION,將獨立基因(Unigene)以GeneOntology進行功能分類。1917個具有同源性匹配的序列(被注釋)的基因中,按照GO的分子功能、生物過程和細胞組分分三個不同分類角度分類,被賦予功能的基因累計達到2256個(包括一因多效)。把通過BlastX比對獲得長筒石蒜花瓣有功能描述基因(包括功能確定的及推測功能的)分為11類。
即代謝相關基因(Metabolism)的EST數量占有功能描述基因的26.42%、蛋白質合成相關基因(Proteinsynthesis)的EST占功能描述基因的21.28%、能量代謝相關基因(Energy)占17.24%、細胞內運輸相關基因(Transporters)占10.02%、轉錄相關基因(Transcription)占6.17%。
信號轉導相關基因(Cellularsignaltransduction)占5.31%、細胞生長發育相關基因(Cellgrowthanddivision)占4.34%、細胞抗性及防禦相關基因(Diseaseanddefence)占3.37%、細胞結構相關基因(CellstructureandCellcycle)占2.48%、次生代謝相關基因(Secondarymetabolism)占2.13%、蛋白質降解相關基因(Proteindestinationandstorage)占1.24%。
存在問題
長筒石蒜屬植物是優良的觀賞植物和重要的藥用植物,全世界有20 余種,其中我國具有豐富的野生資源,有15 種之多。國內外學者對其研究頗多,從繁殖與栽培技術、生長發育、育種、染色體、開發及經濟價值方面對石蒜屬植物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同時,回顧了石蒜屬植物系統學研究進展,探討了石蒜屬分類系統存在的問題。在石蒜屬分類系統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細胞學與分子系統學上的證據較為一致,而與形態學上的證據存在差異,因此,能否以花冠整齊與否將石蒜屬劃分為兩大亞屬值得商榷。
2、石蒜屬植物的雜合體較多,這些種的系統位置仍存在分歧。
3、微形態證據探討石蒜屬分類系統方面研究較為缺少。此外,對於套用前景較好的長筒石蒜,其種質資源沒有進行研究。通過葉部的石蠟切片、葉表皮的光鏡觀察和電鏡掃描對中國石蒜屬11 種植物葉部微形態特徵進行研究,以期能對探討石蒜屬植物種間關係提供依據。研究結果表明:柵欄組織排列方式、遠軸面表皮細胞形狀、氣孔密度、氣孔指數、氣孔外拱蓋蠟質紋飾等特徵種間差異較大。因此,這些性狀可以作為區分種的依據,又是研究石蒜屬系統演化的性狀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