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蘆[植物]

藜蘆[植物]

藜蘆(學名:Veratrum nigrum L.):百合科藜蘆屬的植物,多年生草本;根莖短而厚;莖具葉,基部常有殘存葉鞘裂成纖維狀;葉通常闊,抱莖。有強脈而具折;花綠白色或暗紫色,兩性或雜性,具短柄,排成頂生的大圓錐花序;花被片6,宿存;雄蕊6,與花被片對生,花絲絲狀,花葯心形,藥室貫連;子房上位,3室;花柱3,宿存;蒴果長1.5-2厘米,寬1-1.3厘米。花果期7-9月。生於海拔1200-3300米的山坡林下或草叢中。產中國東北、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內蒙古、甘肅、湖北、四川和貴州。也分布於亞洲北部和歐洲中部。該種具醫藥功能,根及根狀莖具辛、苦,寒。有毒。涌吐風痰,殺蟲療瘡。祛痰,催吐,殺蟲。用於治療中風痰壅、癲癇、淋巴管炎、虐疾、乳腺炎、骨折、跌打損傷、頭癬、疥瘡等症,還可用於滅蛆、蠅等。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藜蘆 藜蘆

藜蘆植株高可達1米,通常粗壯,基部的鞘枯死後殘留為有網眼的黑色纖維網。葉橢圓形、寬卵狀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大小常有較大變化,通常長22-25厘米,寬約10厘米,薄革質,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無柄或生於莖上部的具短柄,兩面無毛。

圓錐花序密生黑紫色花;側生總狀花序近直立伸展,長4-12(-22)厘米,通常具雄花;頂生總狀花序常較側生花序長2倍以上,幾乎全部著生兩性花;總軸和枝軸密生白色綿狀毛;小苞片披針形,邊緣和背面有毛;生於側生花序上的花梗長約5毫米,約等長於小苞片,密生綿狀毛;花被片開展或在兩性花中略反折,矩圓形,長5-8毫米,寬約3毫米,先端鈍或渾圓,基部略收狹,全緣;雄蕊長為花被片的一半;子房無毛。

蒴果長1.5-2厘米,寬1-1.3厘米。花果期7-9月。

分布範圍

產中國東北、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內蒙古、甘肅、湖北(房縣)、四川和貴州。也分布於亞洲北部和歐洲中部。

生長習性

生於海拔1200-3300米的山坡林下或草叢中。

近種區別

該種葉大,無毛;圓錐花序長而挺直,頂生總狀花序常比側生花序長2倍以上;花被片全緣,黑紫色,與花梗約等長。這些特點可以很好區別於藜蘆屬中國產其他種類。

醫藥用途

根及根莖入藥,能催吐、祛痰、殺蟲,主治中風痰壅、癲癇、喉痹等;外用治疥癬、惡瘡、殺蟲蛆。

藥材鑑定

藜蘆 藜蘆

方法一、藜蘆根莖圓柱形或圓錐形,長2-4cm,直徑0.5-1.5cm;表面棕黃色或土黃色,頂端殘留葉基及黑色纖維,形如蓑衣,有的可見斜方形的網眼,下部著生10-30條細根。根細長略彎曲,長10-20cm,直徑0.1-0.4cm;黃白色或黃褐色,具細密的橫皺紋;體輕,質堅脆,斷面類白色,中心有淡黃色細木心,與皮部分離。氣微,味苦、辛,有刺喉感;粉末有強烈的催嚏性。

方法二、乾燥根莖,短粗,表面褐色。上端殘留葉基及棕色毛狀的維管柬。鬚根多數,簇生於根莖四周,長12~20厘米,粗約3毫米。表面黃白色或灰褐色,有細密的磺皺,下端多縱皺。質輕易折斷,斷面白色、粉質,中心有一淡黃色纖細的木質部,易與皮部分離。味苦辛。以根粗堅買,斷麵粉性看為佳。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

顯微鑑定

方法一、根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壁稍厚。皮層寬,占根的大部;下皮細胞1列,切向延長;含草酸鈣針晶束的粘液細胞以皮層外側較多;內皮層細胞壁呈U字形增厚。中柱鞘為1列薄壁細胞;初生木質部及初生韌皮部束各9-12個,有的導管深入到髓部。

方法二:藜蘆 根橫切面:表皮細胞略徑向延長,外壁稍厚,下皮為2-3列類圓形細胞,無細胞間隙。皮層占根絕大部分,外側有大型切向裂隙,薄壁細胞含針晶束及澱粉粒。內皮層明顯,內壁及側壁增厚,胞腔成“V”字或“U”字形,通過細胞位於木質部束外方。中柱鞘為1列薄壁細胞,排列緊密。木質部發達,由木薄壁細胞和導管組成。導管類圓形,壁較厚,黃色微木化,原生導管較小,後生導管較大。韌皮部束位於木質部束弧角間,7-14原型,細胞較小。 根莖橫切面:最外為黑褐色的後生皮層,約3-4列細胞;皮層約占半徑的1/3,有周木型葉跡維管束散在;內皮層細胞內壁及側壁增厚;中柱有多數維管束散在,近皮層處密,多為外韌型,內部者多為周木型,尚可見自中柱鞘發生的根跡組織。

化學成份

黑藜蘆根、根莖含介芬胺、假介芬胺、玉紅介芬胺、秋水仙鹼、計明胺及藜蘆醯棋盤花鹼等生物鹼。

根莖含去乙醯基原藜蘆鹼(deace-tylprotoveratrine)A,計默任鹼(germerine),原藜蘆鹼(protoveratrine)A,藜蘆馬林鹼(veramarine),計米定鹼(germidine),雙去乙醯基原藜蘆鹼(didesacetyl protoveratrine)A,藜蘆嗪(verazine),新計布定鹼(neogermbudine),芥芬胺(iervine),藜蘆醯棋盤花鹼(veratroylzygadenine),玉紅芥芬胺(rubijervine),異玉紅芥芬胺(isorubijervine),藜蘆胺(veramine),藜蘆鹼胺(veratrum-alkamine)A、B、C、D,藜蘆甾二烯胺(veratramine),藜蘆米寧(veramiline),3,15-二當歸醯基計明胺(3,15-diangeloylgermine),茄咪啶(solamidi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硬脂酸酯(β-sitosterylstearate),胡蘿蔔甙(daucosterol),蠟酸(cero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

藥理作用

①降壓作用

產黑藜蘆根的初提液,藜蘆根浸膏的水溶液及精製品的醇溶液,經過多種麻醉動物實驗均證明具有明顯而持久的降壓作用,無急速耐受現象,在降壓的同時伴有心率減慢、呼吸抑制或暫停(即Bezold-Jarisch效應)。

②其他作用

黑藜蘆對家蠅有強大的毒殺效力。

各家論述

《綱目》:噦逆用吐藥,亦反胃用吐法去痰積之義。吐藥不一,常山吐瘧痰,瓜蒂吐熱痰,烏附尖吐濕痰,萊菔子吐氣痰,藜蘆則吐風痰也。

《本草經疏》:藜蘆,《本經》主蠱毒、咳逆及《別錄》療噦逆、喉痹不通者,皆取其宣壅導滯之力。苦為涌劑,故能使邪氣痰熱,胸脯部分之病,悉皆吐出也。辛能散結,故主鼻中息肉,苦能泄熱殺蟲,故主泄痢腸,頭瘍,疥瘙,殺諸蟲毒也。瘡瘍皆濕熱所生,濕熱不去,則肌肉潰爛,苦寒能瀉濕熱,則馬刀,惡瘡,爛淹,死肌皆愈也。味至苦,入口即吐,故不入湯。藜蘆辛苦有大毒,服一匕則令人胸中煩悶,吐逆不止,凡腦中有痰次,或中蠱毒惡氣者,止可借其上涌宣吐之力,獲效一時,設病非關是證者,切匆沾唇,徒令人悶亂吐逆不止,虧損律液也。

《本經》:主蠱毒,咳逆,泄痢,腸游,頭瘍,疥瘤,惡瘡,殺諧蟲毒,去死肌。

《別錄》:療噦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馬刀,爛瘡。

《藥性論》:主上氣,去積年膿血泄痢。治惡風瘡、疥癬、頭禿,殺蟲。

《本草圖經》:大吐上隔風涎,暗風癇病,小兒助。用錢匕一字則惡吐人,又用通頂,令人嚏。

《四川武隆藥植圖志》:治毒蛇咬傷及殺蟲用。

1.

《綱目》:噦逆用吐藥,亦反胃用吐法去痰積之義。吐藥不一,常山吐瘧痰,瓜蒂吐熱痰,烏附尖吐濕痰,萊菔子吐氣痰,藜蘆則吐風痰也。

2.

《本草經疏》:藜蘆,《本經》主蠱毒、咳逆及《別錄》療噦逆、喉痹不通者,皆取其宣壅導滯之力。苦為涌劑,故能使邪氣痰熱,胸脯部分之病,悉皆吐出也。辛能散結,故主鼻中息肉,苦能泄熱殺蟲,故主泄痢腸,頭瘍,疥瘙,殺諸蟲毒也。瘡瘍皆濕熱所生,濕熱不去,則肌肉潰爛,苦寒能瀉濕熱,則馬刀,惡瘡,爛淹,死肌皆愈也。味至苦,入口即吐,故不入湯。藜蘆辛苦有大毒,服一匕則令人胸中煩悶,吐逆不止,凡腦中有痰次,或中蠱毒惡氣者,止可借其上涌宣吐之力,獲效一時,設病非關是證者,切匆沾唇,徒令人悶亂吐逆不止,虧損律液也。

3.

《本經》:主蠱毒,咳逆,泄痢,腸游,頭瘍,疥瘤,惡瘡,殺諧蟲毒,去死肌。

4.

《別錄》:療噦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馬刀,爛瘡。

5.

《藥性論》:主上氣,去積年膿血泄痢。治惡風瘡、疥癬、頭禿,殺蟲。

6.

《本草圖經》:大吐上隔風涎,暗風癇病,小兒助。用錢匕一字則惡吐人,又用通頂,令人嚏。

7.

《四川武隆藥植圖志》:治毒蛇咬傷及殺蟲用。

採收儲藏

5-6月未抽花葶前採挖,除去葉,曬乾或烘乾。

中醫選方

治諸風痰飲: 藜蘆十分,鬱金一分,為末。每以一字,溫漿水一盞,各服探吐。(《經驗方》)

治中風不語,喉中如曳鋸聲,口中涎沫: 藜蘆一分,天南星一個(去浮皮,於臍子上陷一個坑子,納入陳醋二橡斗子,四面用火逼令黃色)。同一處搗,再研極細,用生面為丸,如赤豆大,每服三丸,溫酒下。(《經驗後方》)

治頭痛不可忍:藜蘆一莖,暴乾,搗羅為散,八麝香麻子許,研勻吹鼻中。(《聖濟總錄》吹鼻麝香散)

治頭痛鼻塞腦悶:黎蘆(研)半兩,黃連(去須)三分。上二味,搗研為散,每用少許,入鼻中。(《聖濟總錄》通頂散)

治黃疸: 藜蘆著灰中炮之,小變色,搗為末,水服半錢匕,小吐,不過數服。(《肘後方》)

治老瘧久不斷者:藜蘆、皂莢(炙)各一兩,巴豆二十五枚(熬令黃)。依法搗,蜜丸如小豆。空心服一九,未發時一九,臨發時又一丸,匆飲食。(《補缺肘後方》)

治久瘧不能飲食,胸中鬱郁如吐,欲吐不能吐者,宜吐,則已:大藜蘆末半錢,溫水調下,以吐為度。(《素問病機保命集》藜蘆散)

治諸瘋瘡,經久則生蟲:藜蘆(去蘆頭)、白礬(燒灰細研)、松脂(細研)、雄黃(綱研)、苦參各二兩(銼)。上藥,先搗藜蘆、苦參為末,入豬脂一斤相和,煎十餘沸,綿濾去滓,次入松脂、雄黃、自礬等末,攪令勻,待冷,收於瓷合中,鏇取塗之,以瘥為度。(《聖惠方》藜蘆菜散)

治鼻中肉漸大,氣息不通:藜聲三分(去蘆頭,搗羅為末),雄黃一分(細研),雌黃一分(細研)。上藥,同研令勻,每用時以蜜調散,用紙拈乾,展藥,點於肉上,每日三度,則自消化,不得塗藥在於兩畔,恐涕落於藥上。(《聖惠方》)

治牙疼:納菱蘆末於牙子L中,匆咽汁。(喀千金翼方》)(11)治自禿:末蓉蘆,以臘月豬密和塗之,先用鹽湯沒,乃敷。(名補缺肘後方》)(12)治頭生肌虱:葫蘆末摻之。(《億齋直招方》)

治疥癬:蓉蘆,細搗為末,以生油調敷之。(《斗門方》)

1.

治諸風痰飲: 藜蘆十分,鬱金一分,為末。每以一字,溫漿水一盞,各服探吐。(《經驗方》)

2.

治中風不語,喉中如曳鋸聲,口中涎沫: 藜蘆一分,天南星一個(去浮皮,於臍子上陷一個坑子,納入陳醋二橡斗子,四面用火逼令黃色)。同一處搗,再研極細,用生面為丸,如赤豆大,每服三丸,溫酒下。(《經驗後方》)

3.

治頭痛不可忍:藜蘆一莖,暴乾,搗羅為散,八麝香麻子許,研勻吹鼻中。(《聖濟總錄》吹鼻麝香散)

4.

治頭痛鼻塞腦悶:黎蘆(研)半兩,黃連(去須)三分。上二味,搗研為散,每用少許,入鼻中。(《聖濟總錄》通頂散)

5.

治黃疸: 藜蘆著灰中炮之,小變色,搗為末,水服半錢匕,小吐,不過數服。(《肘後方》)

6.

治老瘧久不斷者:藜蘆、皂莢(炙)各一兩,巴豆二十五枚(熬令黃)。依法搗,蜜丸如小豆。空心服一九,未發時一九,臨發時又一丸,匆飲食。(《補缺肘後方》)

7.

治久瘧不能飲食,胸中鬱郁如吐,欲吐不能吐者,宜吐,則已:大藜蘆末半錢,溫水調下,以吐為度。(《素問病機保命集》藜蘆散)

8.

治諸瘋瘡,經久則生蟲:藜蘆(去蘆頭)、白礬(燒灰細研)、松脂(細研)、雄黃(綱研)、苦參各二兩(銼)。上藥,先搗藜蘆、苦參為末,入豬脂一斤相和,煎十餘沸,綿濾去滓,次入松脂、雄黃、自礬等末,攪令勻,待冷,收於瓷合中,鏇取塗之,以瘥為度。(《聖惠方》藜蘆菜散)

9.

治鼻中肉漸大,氣息不通:藜聲三分(去蘆頭,搗羅為末),雄黃一分(細研),雌黃一分(細研)。上藥,同研令勻,每用時以蜜調散,用紙拈乾,展藥,點於肉上,每日三度,則自消化,不得塗藥在於兩畔,恐涕落於藥上。(《聖惠方》)

10.

治牙疼:納菱蘆末於牙子L中,匆咽汁。(喀千金翼方》)(11)治自禿:末蓉蘆,以臘月豬密和塗之,先用鹽湯沒,乃敷。(名補缺肘後方》)(12)治頭生肌虱:葫蘆末摻之。(《億齋直招方》)

11.

治疥癬:蓉蘆,細搗為末,以生油調敷之。(《斗門方》)

用藥禁忌

體虛氣弱及孕婦忌服。

《本草經集注》:黃連為之使;反細李、芍藥、五參,惡大黃。

《綱目》:畏蔥白。服之吐不止,欽蔥湯即止。

《本草從新》:服之令人煩悶吐逆,大損津液,虛者慎。

1.

《本草經集注》:黃連為之使;反細李、芍藥、五參,惡大黃。

2.

《綱目》:畏蔥白。服之吐不止,欽蔥湯即止。

3.

《本草從新》:服之令人煩悶吐逆,大損津液,虛者慎。

中草藥第二季

中藥材中國是中草藥的發源地,目前中國大約有12000種藥用植物,這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在中藥資源上我們占據壟斷優勢。古代先賢對中草藥和中醫藥學的深入探索、研究和總結,使得中草藥得到了最廣泛的認同與套用。讓我們一起完善中草藥的詞條,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到這中國的瑰寶。

百合目(一)

矮龍血樹
阿爾泰蔥
矮韭
安微貝母
阿爾泰貝母
阿里山胡麻花
阿爾泰獨尾草
矮小山麥冬
矮萱草
暗紫貝母
矮小沿階草
矮菝葜
阿爾泰藜蘆
阿爾泰鬱金香
凹脈菝葜
暗色菝葜
百合目
北韭
寶珠草
白絲草屬
白脈韭
白絲草
白花蔥
白頭韭
寶鐸草
杯花韭
北疆韭
北蔥
寶興百合
百合
斑塊百合
北萱草
貝母屬
白花百合
北黃花菜
百合屬
白背牛尾菜
白背牛尾菝葜
菝葜
豹子花屬
白穗花
菝葜屬
扁柄菝葜
抱莖鹿藥
棒葉沿階草
白花虎眼萬年青
白綠綿棗兒
白穗花屬
豹子花
抱莖菝葜
百部屬
百部
長壽花
蔥蓮屬
垂笑君子蘭
長筒石蒜
蔥蘭
蔥地笑
糙葶韭
長柱韭
草地韭
長葉竹根七
粗根韭
長喙蔥

糙葶北蔥
齒絲山韭
長花天門冬
長蕊萬壽竹
川甘韭
長梗韭
蔥屬
齒被韭
昌都韭
叢生蜘蛛抱蛋
長柄粉條兒菜
川百合
藏百合
粗柄獨尾草
垂花百合
草原頂冰花
叉梗頂冰花
川貝母
粗莖貝母
長管萱草
側金盞花
長梗山麥冬
長葉藜蘆
橙花開口箭
長藥沿階草
長柱鹿藥
長白岩菖蒲
簇葉沿階草
蒼白菝葜
長莖沿階草
長絲沿階草
刺枝菝葜
長梗開口箭
遲花鬱金香
垂蕾鬱金香
長柱開口箭
長葉菝葜
糙柄菝葜
長托菝葜
粗糙菝葜
穿鞘菝葜
長梗藜蘆
齒瓣開口箭
春石斛
單瓣水仙
短葶仙茅
丁香水仙
大葉仙茅
稻草石蒜
短蕊石蒜
短柄粉條兒菜
多葉韭
大百合屬
大花韭
吊蘭屬
吊蘭
大葉吊蘭
單花韭
大花粉條兒菜
對葉蔥
多星韭
大理天門冬
多刺天門冬
大花蜘蛛抱蛋
短葶韭
滇南天門冬
滇韭
短齒韭
多籽蒜
短梗天門冬
短蕊萬壽竹
東北百合
多球頂冰花
大花萬壽竹
東陽貝母
東北玉簪
大理百合
短柱肖菝葜
多花萱草
滇百合
短花柱小百合
大花捲丹
單花百合
多蕊肖菝葜
碟花百合
淡黃花百合
大苞萱草
獨尾草
大花百合
鈍瓣頂冰花
頂冰花屬
滇西豹子花
碟花開口箭
多花沿階草
滇蜀豹子花
鈍葉沿階草
短梗菝葜
大果菝葜
短藥沿階草
單花鬱金香
滇北藜蘆
大沿階草
大花沿階草
大理藜蘆
多斑豹子花
大葉沿階草
大百部
對葉百部
大花蕙蘭
滇金石斛
峨眉開口箭
峨眉貝母
鄂北貝母
二葉鬱金香
二色石豆蘭
鳳尾絲蘭
鳳尾蘭
非洲天門冬
粉條兒菜
粉條兒菜屬
防已葉菝葜
梵淨山菝葜
防己葉菝葜
粉葉沿階草
粉背菝葜
方枝菝葜
富寧菝葜
富寧沿階草
房縣藜蘆
光葉仙茅
廣西石蒜
高山粉條兒菜
各蔥
甘肅天門冬
管絲韭
高山韭
管花蔥
高葶韭
戈壁天門冬
甘肅貝母
高山貝母
光慈姑
甘肅山麥冬
高山頂冰花
高山丫蕊花
光葉菝葜
管花舞鶴草
高大鹿藥
牯嶺藜蘆
廣東沿階草
管花鹿藥
換錦花
黃水仙
黃長筒石蒜
虎皮蘭
虎尾蘭屬
海南龍血樹
海南蜘蛛抱蛋
賀蘭韭
黃花蔥
黃花韭
褐皮韭
合被韭
旱生韭
灰鞘粉條兒菜
灰皮蔥
火蔥
輝韭
胡麻花
禾葉山麥冬
湖北麥冬
黃綠花滇百合
黃花貝母
湖北百合
湖北貝母
黃花萱草
合絲肖菝葜
華肖菝葜
黃花菜
黃花小百合
胡麻花屬
黑鱗頂冰花
湖北菝葜
合蕊菝葜
湖北沿階草
虎眼萬年青
華東菝葜
黑葉菝葜
虎眼萬年青屬
黑果菝葜
灰葉菝葜
合瓣鹿藥
厚葉沿階草
黃窪瓣花
黃花油點草
褐鞘沿階草
黑紫藜蘆
紅果菝葜
厚蕊菝葜
合瓣舞鶴草
黃精葉鉤吻屬
黃精葉鉤吻
江蘇石蒜
君子蘭屬
君子蘭
假管鳶尾蒜
金魚草
韭蓮
金邊龍舌蘭
劍葉龍血樹
金邊虎尾蘭
劍川韭
晶頭
冀韭
九龍盤
韭蔥
具刺非洲天門冬
金頭韭
鹼韭
韭菜
距花萬壽竹
卷丹
嘉蘭屬
金黃花滇百合
嘉蘭
尖被百合
江南貝母
假葉樹
姜狀沿階草
假百合屬
間型沿階草
勁直菝葜
金佛山鹿藥
卷瓣沿階草
劍葉開口箭
尖被藜蘆
尖果窪瓣花
錦葵
假百合
尖葉菝葜
尖葉牛尾菜
假葉樹屬
九蓮燈
寬苞韭
寬葉韭
昆明天門冬
凱氏玉簪
闊葉麥冬
闊葉山麥冬
開瓣百合
闊葉冊麥冬
康定貝母
開口箭
筐條菝葜
寬瓣豹子花
寬葉油點草
寬葉汕點草
開口箭屬
寬葉沿階草
龍頭花屬
鹿蔥
龍舌蘭
龍血樹
龍舌蘭屬
龍血樹屬
卵葉韭
露筍
柳葉韭
藍花韭
流蘇蜘蛛抱蛋
卵葉蜘蛛抱蛋
藍苞蔥
蘆筍
鐮葉韭
連藥沿階草
樓子蔥
類北蔥
鈴蘭
棱葉韭
鈴蘭屬
粒鱗頂冰花
鐮葉頂冰花
林生頂冰花
綠花百合
輪葉貝母
鷺鷥草
鷺鷥草屬
利川貝母
利川開口箭
老鴉瓣
鈴木油點草
菱葉菝葜
藜蘆屬
麗江鹿藥
鹿藥屬
林生沿階草
麗葉沿階草
藜蘆
卵葉扭柄花
鹿藥
芒苞草屬
芒苞草
玫瑰石蒜
馬蓋麻
木里韭
蒙古野韭
蜜囊韭
密齒天門冬
邁氏非洲天門冬
蒙古韭
毛百合
米貝母
玫紅百合
墨江百合
岷江百合
美麗百合
毛梗頂冰花
木根沿階草
綿棗兒屬
美麗豹子花
密剛毛菝葜
密疣菝葜
綿棗兒
蒙自藜蘆
毛牛尾菜
毛穗藜蘆
馬甲菝葜
密刺菝葜
馬尾伸筋
麥門冬
馬錢葉菝葜
毛蕊鬱金香
毛葉藜蘆
南玉帶
檸檬色百合
南川百合
囊瓣頂冰花
南川鷺鷥草
扭柄花屬
南非吊蘭
扭柄花
歐洲百合
帕里韭
攀援天門冬
茖蔥
平貝母
披針葉百合
蒲圻貝母
平滑菝葜
平滑窪瓣花
鋪散沿階草
匍莖沿階草
屏邊沿階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