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毛百合其莖粗壯,單一,具棱,高30厘米至90厘米,互生,通常在花的基部有一輪輪生葉3枚至5枚,植株體具白色柔毛。鱗莖似蒜瓣,鱗片通常為長圓形,常有兩節。花冠紅色或橘紅色,頂生。花大,花瓣長5厘米至10厘米,寬1.5厘米至2厘米,花冠口直徑達5厘米至10厘米,花期7月至8月。
分布
性喜陽光,及耐嚴寒。產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河北等地,朝鮮、蒙古、日本、前蘇聯也有分布。
生長發育
毛百合系萌發較早的植物,在寒冷的黑龍江省,幼苗在4月下旬土壤剛解凍時即破土萌發。毛百合最適宜生長的環境是路旁、林隙、草甸等土壤及水分條件好、光照充足的地方。經調查與試驗證明,當光照強度為50%至100%時,毛百合生長最好,其植株粗壯,高可達80至130厘米,植株每年開花1至12朵,果實飽滿,地下鱗莖大,基部形成的小鱗莖可多達6個。當相對光照為25%左右時,毛百合則細弱、較矮,植株開花僅1至2朵,雖能結果,但最多為1個,且不飽滿,種子小,地下鱗莖小,植株在8月即開始枯萎。當相對光照僅為10%左右時,毛百合植株矮小,不能開花或只能開一朵花,不結實,地下鱗莖小,地上部分在7月中旬即陸續枯萎。 毛百合適於在含水量為30%——40%的土壤中生長,當土壤含水量低於20%以下時,其植株易枯萎或死亡。
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
毛百合種子萌發屬子葉留土類型,發芽困難,發芽過程長短差異很大。在自然界中種子散落後極少數可於當年萌發,翌春長出營養葉。大部分種子是翌春萌發,長出小鱗莖,經過短暫的休眠,在夏季或秋季長出營養葉;或經過夏天(或秋天)的休眠,再經過低溫的冬天進行春化後,於第二年春天才能萌發營養葉。毛百合發芽過程長短差異如此之大,顯示了毛百合種子的異質性特彆強,這對種群的延續是有利的。種子散落後,在各種環境下,可使種子萌發與遲萌發的兩種形態長時間保持並存,從而可避免災難性因子的毀滅性破壞。 在人工播種時,毛百合種子萌發的溫度範圍為10至30℃,最適宜的溫度為20℃。在20℃時,種子7至10天即開始萌動,30天萌發率可達60%以上,50天萌發率達85%以上。隨著溫度的降低或升高,種子萌發率下降。溫度過高則種子易霉爛,過低則呈休眠狀態。 毛百合種子萌發始於胚軸伸長,4至7天后胚軸前端逐漸膨大,形成小鱗莖,然後從鱗莖中萌發營養葉(真葉)。營養葉萌發遲緩,在適宜的條件下需10天,若條件不適宜,小鱗莖可能始終不萌發營養葉,呈“休眠狀態”。解除小鱗莖休眠的方法,可將實生小鱗莖放在2至5℃低溫下處理1個月,能使95%以上的小鱗莖在解除低溫後12天就可萌生營養葉。此外,在25℃恆溫下播種的種子萌發率(50天)為60%左右;雖低於20℃,但播種一個月左右者,則20%至30%的小鱗莖可直接蔭生營養葉。因此,在人工播種時,只要及時控制住20℃與25℃這兩種溫度,並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30%至40%,就可在1個月左右獲得一定數量的具有營養葉(真葉)的毛百合實生苗。
無性繁殖
毛百合無性繁殖主要是以鱗莖進行。在自然界毛百合鱗莖的增殖常有以下幾種方式。
1、在母鱗莖內發育最多可達4至5個小鱗莖。
2、埋入土壤中的一段莖節上可形成小鱗莖,通常3至4個。
3、毛百合鱗莖上的鱗片有節,抱合鬆散,極易被土壤昆蟲等碰撞散開。散開的鱗片在節基部斷口處分化出分生組織,並迅速形成小鱗莖,每鱗片節一般只萌生一個小鱗莖。
4、毛百合鱗莖底部發生的基根,在極少的情況下可延匍匐生長,在匍匐根上每相距0.5至1米就可形成1個鱗莖。 人工無性繁殖主要是用鱗片進行了插播。最簡便的方法是用塑膠袋裝上含水量為30%至40%的沙子或腐葉土,將不低於0.2克的鱗片裝人袋中與濕沙或腐葉土混合,封住袋口,放人20℃至25℃恆溫箱中,半個月左右即有小鱗莖萌生。
營養價值
其實毛百合不僅美麗,而且營養十分豐富,還具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等功效。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它是一種食用和藥用價值極高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