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大麥

野大麥

野大麥多年生草本。植株高50~80厘米,栽培種高達80~120厘米。須狀根。稈叢生,直立,基部膝曲,具5~7節,基節略突起。葉條形,長5~15厘米,寬4~6毫米,扁平,灰綠色,稍粗糙,葉稍短於節間,頂生,葉稍長12~14.5厘米,栽培種13~16厘米,葉舌薄膜質。

基本信息

簡介

野大麥野大麥
野大麥多年生草本。植株高50~80厘米,栽培種高達80~120厘米。須狀根。稈叢生,直立,基部膝曲,具5~7節,基節略突起。葉條形,長5~15厘米,寬4~6毫米,扁平,灰綠色,稍粗糙,葉稍短於節間,頂生,葉稍長12~14.5厘米,栽培種13~16厘米,葉舌薄膜質。穗狀花序直立或稍下垂,長5~10厘米,寬5~7毫米,穗軸扁平,每節具3小穗,兩側小穗短小,具長1~1.5毫米的柄,中間小穗無柄。穎針狀,長7.5毫米。外稃具芒,芒長約7毫米,粗糙;內稃短於外稃。穎果灰褐色,長0.5~0.7厘米。
野大麥在青海4月下旬、5月初返青,6月下旬孕穗,7月上旬開花。8月下旬至9月初種子成熟。生育期104~120天,生長期140~190天。根系發達,鬚根集中在22~30厘米處的土層中,入土深度達1米以上,具短根莖,較抗旱。分櫱節在地表2~3.5厘米處,苗期能耐0~2℃低溫,成株能耐-36~-38℃低溫。對土壤要求不嚴格,pH值在7.2~8.6時也可生長,在海拔3200~3400米地區生長良好。分櫱力強,當年實生苗分櫱達2~8個,栽培種可達40個。第二年一般分櫱為6~14個,肥沃的土壤可達70個以上。耐蔭,在林下、灌叢中及陰坡處生長良好。特別喜於生長在濕潤的平灘、溝渠邊緣。再生力強,在放牧或刈割後,經60天,植株高度可達20~28厘米,每畝可收乾草50千克。盛花期刈割,畝產乾草400~600千克。每年刈割2次,每畝可收乾草575~775千克。野大麥草一般散生在灘地、河谷等各種類型的草地上,形成茂盛的株叢,但一般不形成大片群落。亦可以單播、混播,建立人工草地。

基本品種

禾本科大麥屬中的一個種,學名Hordeum brevisubulatum (Trin.) Link.,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菜麥草,大麥草,野黑麥。為飼料作物。分布於中國的東北、內蒙古、華北、西北及川、藏等省(自治區)。在前蘇聯的外黑海,西伯利亞及蒙古人民共和國也有野生分布。

特性

喜濕潤,在低濕地、河灘地生長良好。耐鹽鹼,耐瘠蒲,也抗寒、耐旱。分櫱和再生力強,耐放牧和踐踏。可春播或夏播。條播行距15或30cm。每公頃播量15-25kg。花期乾草含水分13.5%,蛋白質9.66%,粗纖維36.26%,粗脂肪2.44%,無氮浸出物31.00%,灰分7.14%;結實期粗蛋白降到6.02%,粗纖維增加到41.09%。在收穫種子時,由於其穗軸易折斷,落粒性強,因此在半數種子變黃時要抓緊收穫。

單子葉植物綱

單子葉植物種子的:具1片頂生子葉 ;內的纖維管束:為星散排列,無形成層和次生組織,只有初生組織。
葉脈:為平行脈或弧形脈;:基數常為3 ;:主根不發達,常為鬚根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