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簡介
石龍村區早有人類聚居。在漲子塢、神遊塢一帶,相傳古代有360座廟宇(今殘存屋基和古井);海拔294米的泗洲山頂,原有廟宇36間,“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拆除。清鹹豐、同治年間的戰爭、瘟疫,致使人口銳減,只剩彭、費、施、姚、葉、陳幾家。後有溫州平陽、瑞安移民大量遷入。光緒四年(1978)有安徽人、20世紀20年代有蘇北人、70年代有縣內水庫移民遷入,但仍以溫州人為主。溫州移民在生活、生產上保留著原有的風俗習慣,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活的改善,風俗習慣在不斷變化,特別在80年代以來,村民紛紛建造門戶高大、磚瓦結構的住房,頂高檐低的撲蓋稻桶形草房早已絕跡;婦女出門不再包頭布;家家戶戶吃大米飯,不再食用番薯飯。在村內或在外遇見老鄉,都操溫州話。大多村民能講二三種方言。
經濟發展
曉墅鎮地處杭嘉湖平原邊緣,石龍村為全鎮唯一的半山區。全村土地2萬餘畝,23是低山丘陵,13為平地。不僅具有竹木、茶果等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平地寬廣,靠近曉墅鎮人民政府所在地,交通方便,宜於發展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是安吉縣發展經濟的一塊寶地。針對旱災頻繁的特點,70年代開始興建神遊塢水庫,至1981年竣工,總庫容119萬立方米;又在水庫建成水電站,裝機容量40千瓦,年發電量為5萬千瓦時。1988年起,疏通南北乾渠和中支渠,築成“三面光”渠道,擴大灌溉面積。由於水利條件不斷改善,糧食產量提高,1992年,1611畝水田糧食總產805噸,比50年代初增長4倍。
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全村有山林1.6萬餘畝,旱地1550畝,茶園550畝,果園170畝。加強竹木和茶果的培育管理,1992年砍伐毛竹4.5萬支、小竹27.5噸、木材50萬立方米,生產茶葉17.7噸、水果85噸。村辦林場擁有用材林、苗圃、茶園、果園等1000餘畝,近年還種植紫竹100畝。村民房前屋後廣種竹木、果樹,庭園經濟興旺。
80年代以來,村區建有湖州市屬絲綢服裝廠,縣屬綢廠和變電所,鎮屬水泥三廠、布廠和鍋爐成套設備廠,村屬磚瓦廠、石礦、石英礦、糧食加工廠和絲綢織造廠,大多分布在公路兩旁。個體戶發展較快,有從事運輸、商業、服務業的,有自設織機從事紡織的,還有去深圳、嘉興等地做工的。連同集體企業,村民從事二、三產業的有800餘人,占總勞力的50%左右。
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448萬元,比1980年增長11.8倍。
革命搖籃
1938年冬建立中共安吉縣工委(不久稱縣委)。縣委機關曾兩次(1939年4月~1940年5月、1941年1~6月)駐於三社,村民謝鼎貴、蔡孝玉分別擔任縣委宣傳部長和婦女部長。縣委所屬的東區區委設在三社,區委書記由蔡孝玉擔任。1939年,三社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有70餘人參加的抗日自衛土槍隊。謝鼎貴任中隊長兼軍事教練,省政工三隊中共黨支部書記何堅白兼任政治指導,蔡孝玉任政治輔導。土槍隊蒐集國民黨逃兵失散的槍枝彈藥,購買修理土槍,自製檀樹大炮,開展軍事訓練,學習抗日救國道理,夜間組織巡邏放哨,對維護社會治安、宣傳組織民眾抗日救國、發展壯大共產黨組織等,均起到重要作用。三社村成為共產黨指揮全縣抗日救亡活動的中心,人稱三社村為“安吉革命的苗圃和搖籃”。
在黨的哺育和陳嶸的關懷下,三社村出了不少人才。曾任三社農校校長的潘伯絡,抗日戰爭勝利後去台灣開發林業,後定居美國;其女潘芳雲常回村探親。村民現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及省內具有高級職稱的有陳振樹、陳振勵、莊茂長、陳基法、周妙奇、陳妙海、錢一琴等7人。還有在安吉或外地從事科學研究、經濟、教育等項工作,或在黨政部門、企事業單位擔任要職的。據80年代統計,石龍村在外工作的有140多人。
景寧縣外舍鄉石龍村
為浙江省景寧縣外舍鄉石龍村村民委員會駐地,位於城東北4.2公里。在外舍村西北。曾名水碓後,又以片村石埠坑為名,後以村後三條山脈似龍奔騰而至,故更名石龍村。經縣人民政府批准為抗日戰爭時期革命老區村。轄3個自然村,80戶,279人。耕地面積13公頃,林地536公頃。產水稻、花生和木材、毛竹等。全村共有移民89戶298人。其中移居蓮都區79戶266人;移居諸暨市9戶30人,奉化市1戶2人。
民俗風情
端午節端午節活動已十分豐富多彩。“端午懸蒲艾於門,造角黍,黑飯以饋遺親戚者。以雄黃、菖蒲泛酒飲之,仍用以抹小兒諸竅。復以色絲為索,名長命縷,系其臂足,煎百草為湯,老幼畢浴。社廟備龍舟競渡,幾至旬。”
拜年的紙蓬包
按舊習,拜年時間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到一般親戚家裡去,都要帶禮品。50年代以前,禮品比較簡單,大都是桂圓、荔枝、紅棗、元棗、紅糖、柿餅等,用特種草紙包上,上面封有紅紙(有的印有祝賀新年的花邊字樣),故稱“紙蓬包”,又名“高包”、“紅包”。沒包裝禮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則根據所走的親戚情況所定,舊時的南貨店,每逢春節,買紅包的人特多。從十二月二十起,沒晚9時後,店員們就忙著包紅包到深夜,每人還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當夜餐。生意好的話,要包到元宵節之後。有的店在一個紅包內只裝二十多個紅棗。說來可笑,經過東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後,包破了,包中紅棗被孩子們挖個洞摸著吃了,有時只剩一個,還在送來送去。
八月十六度中秋
每年夏曆八月十五日夜晚,舉國上下,家家戶戶都要暢敘一堂,共賞明月,同食月餅,歡度中秋佳節,以享天倫團圓之樂。可是浙江省寧波地方歡度中秋節,卻不是八月十五,而是八月十六,說起原由,還有一段故事。
傳說,南宋寧宗時候,有位宰相名叫史彌遠,是明州(今寧波)人。他權勢日盛,專權多年,是向金求和的主要人物。但他熱愛故土。每年夏曆八月十五中秋佳節,總要從京城臨安(今杭州)趕回寧波,與親屬團聚,與民同樂,一起賽龍舟,賞明月,吃月餅,共慶團圓。
有一年,中秋節前夕,史彌遠因處理朝廷公務,遲了一天,騎馬急急趕回明州,行至中途,因急於趕路,馬又失蹄,坐騎受傷,只好回宿紹興。等到第二天趕到明州,已是八月十六日了。
史彌遠心中非常苦惱。因為年年中秋,都如期趕到,今年中秋遲了一天,不能與民同樂了。誰知明州的百姓,在八月十五那天,從早思盼到夜晚,還不見史彌遠回來,就一直未過中秋,等著他回來。直到八月十六日,史彌遠趕到,才一起歡歡喜喜,共慶中秋佳節。從此以後,明州百姓就把每年夏曆八月十五過中秋節的風俗,改為八月十六日。一直從南宋延續到現在。
大竹海
中國大竹海地處安吉縣南大門,是安吉距杭州最近的旅遊景區。西連著名的亞洲第一蓄能電站天荒坪、南距杭州58 公里,北離湖州市70公里,至上海220公里。景區總面積666.7萬平方米,是浙江省最著名的大毛竹示範基地,是亞非拉十七國毛竹科學培育基地,有“中國毛竹看浙江,浙江毛竹看安吉,安吉毛竹看港口”之譽。大毛竹青翠茁壯,直徑普遍有10餘公分,最大的達17公分,曾被中國農業展覽館收藏展出。
竹,是安吉最大的特色,方圓1886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蓄積了百萬畝竹林和1.35億支毛竹。沿著公路前行,隨處可見竹依山而生,竹林似海。
從山底沿著竹製的梯道往上登,為了保護環境,建設者只是利用山中的土直接將路修成樓梯的形狀,然後用竹將其固定,並未像其他一些景區那樣搬來無數的水泥。沿著小路漸漸往上走,茫茫竹海便將遊人“包圍”其中,竹就在你的眼中、手中、腳下。景區內大毛竹連山遍坡,壯觀幽深。
雲浮行政區劃百科
肇慶行政區劃百科(三)
肇慶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的中游。土地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390多萬,下轄有端州區、鼎湖區和廣寧、德慶、封開、懷集4縣,代管高要、四會2個縣級市,設立了省級的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茂名行政區劃百科(二)
茂名市位於南中國海之濱,地處廣東省西南部,背靠祖國大西南,茂名“三高農業”蓬勃發展,荔枝、香蕉、龍眼等“嶺南佳果”馳名中外。 |
湛江行政區劃百科(三)
湛江(Zhànjìāng),簡稱“湛”,舊稱“廣州灣(Kwangchouwan)”、別稱“港城”,是廣東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國家一類大市,全國綜合實力50強城市。 |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