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雙一村](/img/9/4a5/nBnauM3X3cDMzITM1czM3ETOyITM0YDN1kjMwADMwAzMxAzL3M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青山疊嶂、翠谷秀美、竹林清幽、溪泉叮咚,生活在如畫般美景中的雙一村人,十分珍惜這自然美景。作為鳳凰水庫的准保護區,起著保護水庫水源地水質的重要作用。為此,雙一村人十分注重自己的生活行為,現在李村自然村已建造了150多隻污水處理池,用來處理生活污水。村里還建了5座公廁和80多個垃圾箱,成立保潔隊將垃圾每天清理出去填埋。今年已70歲的洪富娣老人每天都要清掃村道、撿垃圾,村裡的公廁在她的清洗下看不見污物。
雙一村是南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朱熹後代的故里,保留著影響深遠的文化傳統。面對如此良好的生態環境,雙一人的環保意識更強了,封山育林禁止村民上山亂挖亂砍的同時,外地人想進山挖天竺等自然植物也不行。今年8月份,村里還請了浙江大學環境科學系王莉紅教授,為全村黨員和村民代表上了一堂生態課,增強了村民的生態保護意識。
歷史老村
![雙一村](/img/b/ad6/nBnauM3XxADN2czNygzM3ETOyITM0YDN1kjMwADMwAzMxAzL4MzL2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李村、戴村歷為人口眾多的大村。清《(同治)安吉縣誌》載:“鳳亭鄉村落頗多,而李村與戴村為最著”。李姓始祖,南宋建炎元年(1127)由廣德遷此,以姓名村。戴村原是戴姓聚居,後戴姓漸少,朱姓增多,現以朱姓為主、方姓為次。朱姓於南宋乾道三年(1167)由安徽篁墩遷入;方姓於南宋紹熙年間(1190~1194)由六泉村(今縣內南北莊鄉赤漁村)銅嶺遷此。相傳清鹹豐年間太平軍入浙時,當時戴村有二三百戶,後經戰爭,或遭清軍屠殺,或死於瘟疫,或隨太平軍出走,因而人口銳減。民國期間,村民饑寒交迫,人口增長緩慢。至40年代末,雙一村區僅千人左右。1949年後,安居樂業,人口不斷增多,雖實行計畫生育控制人口增長,現仍為鳳凰山鄉人口最多的一個行政村。
雙一村與獨松關相鄰,為舊時杭州至廣德、南京的交通要道和軍事要地。1949年後,先辟手推車道;60年代起興建公路。有公路自遞鋪貫穿村境,出餘杭,至杭州,交通稱便。
產竹名村
![雙一村](/img/0/497/nBnauM3XxYDM4QTO5IzN3UTOyITM0YDN1kjMwADMwAzMxAzLyczLx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毛竹是傳統產品,有悠久歷史。50年代以來,在有關部門幫助下,總結出留筍養竹、劈山扶育、鬆土施肥、擴大面積、適時鉤梢、防治病蟲害、合理砍伐、綜合利用等8項豐產技術措施,在科學育竹上前進一大步。全村毛竹面積由50年代初的8000畝增至1.1萬畝,占山林總面積的65%;毛竹蓄積量由50年代初的72萬株增至253萬株。
全村立足山區,因地制宜發展種植業,圍繞山林發展工副業。50~70年代的春毛筍,只打退筍、不挖活筍;1981年開始,既打退筍又挖難於成竹的早期活筍,以後每度春筍產量均在1300噸以上。以往茶葉較少,60年代後不斷發展,茶園面積達390多畝,1992年產茶20噸,比1962年增長4倍。全村有雜柴山6000餘畝,做到全面封山,輪封輪砍,合理採伐,綜合利用。1964年,雙一創辦車木廠,利用間伐的雜木棍加工各種車木產品和包裝箱。70年代以來,還陸續創辦竹木綜合加工廠、糧食飼料加工廠、農機修理廠、竹製工藝廠、茶廠及紡織廠、小五金廠。紡織工業發展很快,公私擁有紡織機100多台。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800萬元,比1978年增長4.33倍;村民人均淨收入1300元,增長5.5倍。
雙一村育竹經驗引起四方重視。1959、1974年,中國農業展覽館展出雙一村的大毛竹、竹製品及毛竹豐產經驗。第三十三屆廣州商品交易會上,展出安吉多產毛竹,支援建設情況介紹,突出了雙一村經驗。1959、1973年,林業、科研部門兩次編印雙一村科學育竹的小冊子,廣為宣傳。50年代以來,中國專家、學者及幹部不斷來雙一參觀、考察;雙一也派出上百名育竹能手,前往湖南、江西等省傳授挖掘退毛筍和毛竹鉤梢、加工毛料的技術。1956、1958、1979年3次被評為全國林業(農業)先進集體,獲林業部獎狀;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獲國務院“嘉獎令”。1979年,黨支部書記朱岳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9年被授予高級農技師職稱。
文明山村
本世紀50年代以來,村民護林成風,竹林密茂,山清水秀。村委會駐地戴村,三面環山,戴陽泉水終年不斷;村前有溪,架設2座公路橋和4座小橋,流水淙淙,風景幽雅宜人。夏季清涼,為避暑勝地。
清代,李村有叱石私塾;抗日戰爭時期,戴村有1所國民國小;抗日戰爭勝利後,全村有國小2所、教員2人、學生40多人。1992年有國小2所、幼稚園2所,教員12人,在校學生188人,在園幼兒98人。1992年起,凡村民考取大專院校的每人獎400元(後增至700元),考取中專的獎250元(後增至500元)。文化體育事業活躍。1956年成立農村劇團,獲省級文化局獎勵,後改為文工團,成立俱樂部。1983年興建6000多平方米面積的農民文化宮,分影劇院、燈光球場、文體活動樓和閉路電視接收站4個部分。
20世紀70年代集體建房400餘間,1984年後個人建房1600多間,全村有80%村民住進新房;家家戶戶裝上自來水。1980年,雙一村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
發展狀況
為全力把雙一打造成”中國美麗鄉村“,進一步改善村容村貌,雙一村狠抓立面改造,拆除村內違章建築,改造村口至村委段房屋、圍牆立面,總計投入60萬元。該項工程於2008年7月10日動工建設,計畫於2008年9月15日建設完成,截至9月1日已完成總工程量的70%。
雙一村創建“中國美麗鄉村”獲得了當地村民的廣泛支持,村民積極配合村委工作,主動參與建設。在建設過程中,雙一村突出“山水休閒”的主題,白牆黑瓦錯落在青山綠水間,小橋流水勾勒出山村線條。建設完成後,雙一將以一幅中國水墨畫式的田園村莊圖展現在世人面前。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