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航民村地處錢塘江南岸,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東部。2011年,實現銷售產值90億元,綜合經濟效益10億元。職工人均收入35600元,村民人均收入30000元。2003年底航民村村民的戶均淨資產超過了200萬元。人均居住面積達到80平方米。
全村現占地面積2平方公里,344戶、1079人,可耕土地800畝、山林200畝、精養魚塘126畝。1979年,以6萬元農業積累開始創辦工業企業。隨著村級經濟和社會事業的不斷發展,1997年8月,組建了浙江航民集團,現控股、全資、參股工商企業21家,擁有總資產26億元,職工1.2萬人。集團控股的浙江航民股份有限公司於2004年8月成功上市。
全村形成以紡織、印染、熱電、建材、冶煉、飾品等行業為主體的多門類工業體系;以賓館、商場和房地產為特徵的第三產業布局;以集約化經營、機械化生產相配套的現代農業經營模式。2011年,實現銷售產值90億元,綜合經濟效益10億元。
經濟的發展,加快了社會各項事業的建設步伐,村莊建設達到了城鎮化水平,文化、教育、衛生及各項福利事業日趨完善。全村從幼兒到大學實行免費教育,上大學享受獎學金;統一推行村民養老金和職工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村民、職工人人享有醫療保險;電話、有線電視、寬頻網進村入戶。2011年,職工人均收入35600元,村民人均收入30000元。
村黨委和村委一班人在村書記朱重慶同志帶領下,做到理思路、議大事、謀大局、重長遠、想未來,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抓好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生態文明建設,帶領全村村民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引導航民村闊步邁向現代化。
先後被評為浙江省文明村、省模範集體、全面建設小康示範村、綠化村和全國“村鎮建設文明村”,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全國“民主法治村”等稱號,村黨委二度被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歷史沿革
解放前,航民人主要以打魚為生,當時的航民村窮得遠近聞名,俗稱“三隻半米淘籮,三十六根討飯棒”。解放後,航民人僅靠400多畝種糧地維持生活,到1978年,全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僅為148元,仍然是一個“倒掛戶多、缺糧戶多”的貧困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航民村抓住機遇,憑膽識和勤奮去開拓、去創造。1979年12月,航民人以僅有的6萬元集體積累資金,在萬分艱苦的環境下,購買國營印染廠淘汰的舊設備,買了12口大水缸作染缸,創辦了第一個村辦企業——蕭山漂染廠,開始了艱苦創業的歷程。
“百萬富翁”並沒有使航民村的幹部民眾陶醉,而是朝著更高的目標邁進。航民人把85%的稅後利潤用於擴大再生產,採取母雞下蛋的辦法,大廠帶小廠,老廠帶新廠。隨著印染規模的擴大,先後辦起染料廠,紡絲廠,熱電廠,成為全國知名的以印染為主,織布、染料、熱電配套發展的印染基地。
隨著村辦工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二、三產業和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90年代後,航民人先後辦起了商場、星級賓館、醫院、農場、養殖場等。航民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更著力提高文化素質,先後建起了文化中心、幼稚園、國小校。
航民村在三個文明建設中所做,江澤民、李瑞環、喬石、萬里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先後來此視察,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先後接見了村黨委書記朱重慶。航民村先後被授予“全國村鎮建設文明村”、“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浙江省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全面建設小康示範村”等榮譽稱號。
村名由來
蕭山東部有座航塢山。相傳很久以前,錢塘江流經航塢山歸入大海,越王勾踐修築都城,曾採石於此,江邊設有停泊船隻的船塢。“航民”的先民聚居在航塢山旁,故得名航民村。當時,航塢山上有一盞日夜閃光的航標燈,指引著在翻騰的江潮上航行的船隻,也指引著航民村從貧窮走向富裕。如今的航民村猶如一盞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航標,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正奮力搏擊,乘風破浪,閃放著璀璨的光彩。
航民村轄浙江最大規模的村級集團企業——浙江航民集團,在強有力的經濟後盾支持下,經過二十餘年的規劃建設,村莊建設達到了城鎮化水平,文化教育衛生及各項福利事業蒸蒸日上。村民生活水平質量顯著提高,民眾素質也日益提升,不斷追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形成了健康、文明、進步的社會新風尚,率先跨入了全國富裕村行列。
鄉村建設
航民村地處長江三角洲錢塘江南岸,是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瓜瀝鎮轄下的一個行政村。全村有304戶共l079人,地域面積2平方公里。多年來,航民村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不斷創新發展集體經濟的新思路新舉措,有效地推動全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走出了一條建設富裕和諧新農村的成功路子。2011年,全村實現銷售產值90億元,利潤5億元,上交國家稅收達3億元,村民人均收入3萬元(不含股權分紅收入)。先後榮獲了浙江省“全面建設小康示範村”、“首屆魅力新農村”和全國“村鎮建設文明村”、“十大特色村”、“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創建文明工作先進村”等光榮稱號。一、始終堅持發展要務,不斷增強經濟實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航民村的立村之本。多年來,航民村與時俱進,把握機遇,大力發展集體經濟。一是大力發展特色工業。航民村一直把工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村裡的重點企業航民集團已發展成為擁有全資、控股、參股工商企業21家,總資產達3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集團控股的浙江航民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成功在國內A股市場實現上市,現已發展成為市值21億元的國內紡織印染龍頭企業,公司2007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達l7.3億元。在航民集團的龍頭帶動下,航民村已成為以印染為主,紡織、染料、熱電相配套的現代印染生產項目集聚區,生產技術和設備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四分之一的產品銷往國外市場,每天印染各種布匹達l50餘萬米,印染成品從村里往北可以鋪到北京,被譽為“航民印染,一日千里”,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紡織品印染基地之一。二是堅持三次產業協調發展。航民村提出“強工、興商、穩農”的發展策略,在堅持工業主體地位不動搖的前提下,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和現代服務業,引導經濟轉型。航民村先後投入上千萬元進行標準農田改造,分片建立了3個農場,以機械化大生產來解放農業勞動力,只需用30個管理人員就將全村700多畝耕地、200畝山林和l20畝魚塘全部管了起來。航民村還充分發揮地處杭州市郊的地緣優勢,大力發展商場、星級賓館、房地產,以及銀行、物流、倉儲等生活和生產性服務業,第三產業比重不斷上升,村的經濟結構逐漸由工業“一輪驅動”,向二、三產業“兩輪驅動轉變”。
二、始終堅持改善民生,不斷推進社會和諧。實現全體村民的共同富裕是航民村一切工作的落腳點和出發點。航民村通過大力實施“三個提高”,讓村民實實在在地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一是提高村民收入。通過進行產權制度改革,航民村將集體資產按一定的比例量化到村民、職工和管理技術人員,使農民從單純的勞動者轉變為既是勞動者又是資產所有者,創造出一個“按勞分配+按股分紅+社會福利”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分配模式。福利水平。航民村統一推行了村民養老金和職工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村民和職工人人都享有一份醫療保險,村民願意在本村就業的100%安排就業。
航民集團還投入過億元,補貼村民建成了擁有300多套整齊劃一的別墅新村。村還投資1800萬元建設了60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免費對村民和外來員工開放,建造了職工公寓2.7萬平方米,使外來員工安居樂業。三是提高村民素質。航民村積極推進12年義務教育,村民的子女從幼兒到高中教育全部實行免費。對考上大學的學生一次性給予l萬元獎學金,並每年給予報銷學費8000元,每月給予200元生活補助。村還成立教育基金會和開辦職工業餘學校,並與浙江絲綢工學院、東華大學進行合作,通過請進來、派出去的方式鼓勵村民深造學習,讓他們更好地完成“農民一產業工人”的角色轉換。如今的航民村,真正實現了少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民眾生活安然,整個村沒有發生一例上訪事件,村民人人都有一種幸福感,呈現出一派社會和諧穩定的局面。
三、始終堅持執政為民,不斷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民主科學決策機制是航民村的成事之基,謀事之道。航民村著力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為航民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一是堅持選好配強兩委領導班子。航民村每一屆村級領導班子都實行民主選舉,幹部的工作成效由村民評議,接受村民的監督,基層黨組織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堅強的戰鬥堡壘作用。二是搭建科學合理的治理架構。村黨委主要負責政治上的領導和引導;村委會負責管理村的公共事務和社會各項事業;航民集團在村黨委的領導下負責處理經濟事務,三者相對獨立又互相配合,形成了齊心合力、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三是建立乾淨幹事的工作制度。凡涉及股權量化、福利保障、股金分紅等重大事項的研究,一律由村民集體討論決定。村所有領導班子成員要求做到“三個不準”。即不準接受民眾的吃請;不準在經營中拿回扣;不準過問家屬的工作安排。航民集團成立規範的董事會、監事會,規定董事會主要由黨員及外部專業人士出任,對航民股份等20多家企業進行統一管理,監事會主要由村委、村民代表出任,以監督企業的經營。近30年來航民村沒有一個幹部因村民不滿而下台,為航民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鄉村特色
航民村成功地走出了農村工業化致富的路子。1979年以6萬元集體積累創建的第一家村辦企業蕭山漂染廠,到1982年利潤突破百萬元,航民成為當時蕭山第一個“百萬富翁村”。此後採用母雞下蛋的辦法,大廠帶小廠,老廠帶新廠,走出去,請進來,成功地辦起一個又一個企業。隨著印染規模的擴大,染料供應日趨緊張,村里下自己辦了一個染料廠。染料問題解決了,紡織化纖原料又非常緊缺,又上馬了一家紡絲廠。依託印染主業帶動,前後延伸,配套發展,已成為全國知名的以印染為主,紡織、染料、熱電相配套的大型企業集團。在工業化的基礎上,航民村逐步實現了農業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適應村級工業和經濟發展的要求,從原來的承包到戶,過渡到土地歸總、規模經營,專門成立了農場和畜禽養殖場。全村23個農業工人,依靠現代化的機械設備,耕作著700多畝土地,管理著120畝魚塘,還飼養禽畜、鴕鳥,種梨、種桃等。農業工人人均生產糧食4萬斤,人均農業產值4萬元。全村村民享有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障,老年村民享有退休金、養老金。全村液化氣、自來水、電話、有線電視、寬頻網普及,戶戶住上庭園式樓房和別墅。
集體經濟溫暖家家戶戶工業的發展帶動了農業發展。隨著村民轉變身份務工經商的人日漸增多,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已不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1987年,村民主動要求村里收回承包責任地,村里順應民意,發揮集體經濟力量大的優勢,建設起機械化農場和養殖場,僅用23人,就對700畝耕地進行了集約化糧食生產經營;僅用20,就對養殖場進行了科學化生產管理。這樣,全村1033人口中,當農民的只有43人,全部由村里發工資,其所生產出來的糧食、蔬菜、禽蛋和水產品,全部交集體,村里再按各戶人口以內部價供應給村民,剩餘的則投向市場。航民村就這樣一手抓工業、一手抓農業,奔上了既富又穩的共同致富發展大道。
航民村幹部走訪經濟的發展,加快了各項社會事業的建設步子,如今,航民的村容村貌建設已達到現代城鎮化水平,文化、教育、衛生和其它福利事業日趨完善。全村孩子從幼稚園到大學的費用都由集體經費支付;統一推行了村民養老金和職工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村民、職工人人享有醫療保健條件;電話、有線電視、寬頻網早已進村入戶。在分配體制上,航民村既堅持了共同富裕的方向,又不搞平均主義,營造出一個“充分就業+按勞、按股分配+社會福利”的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模式,實現了“全村沒有困難戶,家家都是富裕戶”的發展目標。航民村先後被省和中央授予“全面建設小康示範村”、“村鎮建設文明村”等稱號,村和公司黨委數度被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堅持鞏固發展集體經濟,是航民村各項事業全面進步,村莊小康建設全面推進的根本保證。航民村之所以能夠在經濟發展、村莊建設、村民社會福利保障、科教文化、生活環境、綜合治理等方面取得較好的成效,小康建設全面推進,根源在於鞏固和發展了集體經濟。現實使幹部民眾認識到,如果不壯大集體經濟,航民村就不會有r如今的面貌,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不可能家家都是富裕戶。
1999年在堅持集體資產控股地位和保值增值的前提下,構建村民、職工、經營者與企業發展的利益共同體。根據村民意願,提出了集體控股、量化股權的產權改革方案。把全村的股權進一步明晰,由村集體控股56%,量化44%給村民、職工和管理技術人員。每年按資分紅,把原來集體資產看似“天上的月亮”,天天看得見,就是摸不著,轉化為照亮每家每戶的“溫暖陽光”。“充分就業+按勞按資分配+社會福利”,讓村民覺得搞集體經濟有出息,有奔頭,也讓人感到依靠集體有前途、有保障。
集體經濟能夠發展壯大,與領導班子及其主要成員的先進性充分發揮密不可分。航民村的帶頭人朱重慶是航民村發展中的關鍵人物,在進行產權改革時他堅持自己同其他職工和村民同樣量化股權,分紅加工資獎金收入不及廠長、經理和銷售人員一半。他穩健低調,嚴於律己,他愛人一直幹著出納員,他一貫不講排場、擺闊氣,一直坐普通轎車。他先後獲得全國新長征突擊手、中國第二屆傑出青年、全國鄉鎮企業家、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曾當選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浙江航民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是航民村控股的浙江省最大的村級企業集團,註冊資本32518萬元,地處美麗富饒的錢塘江南岸,位於著稱人間天堂的杭州市蕭山區東部,距滬杭甬高速公路瓜瀝出口處500米,杭州蕭山國際機場8公里。
航民村熱電公司航民集團控股的航民股份已經於2004年8月份上市發行。航民集團積極尋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非織造布項目生產效益快速增長,電解銅產銷兩旺,中外合資的黃金飾品加工企業產品暢銷國內外。
在杭州城裡人們談論的拉閘限電問題,在這裡不存在。他們為自己生產配套的熱電公司年發電1.7億度,成為杭州重點骨幹企業,浙江省行業最大規模工業企業,浙江省行業最佳經濟效益工業企業。
航民的主業紡織印染業的裝備達到已開發國家水平,產品質量與國際主流市場接軌,1/4的產品銷往國外,日生產能力達到1500公里,可以鋪到北京天安門,號稱“航民印染,一日千里”,成為國內最大規模的印染企業。由於印染以及與其配套的熱電等項目都是有污染的,航民村為此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特別重視環境治理,熱電廠實行集中供熱,拆除分散在各廠的小鍋爐,關停水泥廠立窯,淨化大氣環境;建造日處理能力6萬噸的污水處理廠,是同行業規模最大的。
浙江省第一個村級大型污水處理長已經竣工投產,這個工廠是由杭州蕭山區航民村出資6000萬元建成的,日處理污水能力達6萬噸。一個村拿出如此巨資建環保項目,這在中國農村實屬罕見。
歷史上航民村靠印染起家,迄今已經成為全國最大規模的印染基地,年印染布匹的總量達到4.2億米。
在經過20多年的大建廠房、大搞基建之後,航民村又開始了另一番特殊的建設,一批科技含量較高的新興項目在航民村出現,如非織造布、印染科研中心等。污水處理廠建成不久,村民們發現,所有的印染污水經過處理之後,臭味沒有了,流出的水變清了。
社會榮譽
1989年度被評為全國村鎮建設文明村莊
2002年度被中央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
1987年度被獲得省文明村稱號
1995年度被評為浙江省小康示範村
1990年——1999年連續被蕭山人民政府評為紅旗村
2000年——2003年連續被蕭山人民政府評為現代化建設標兵村
2004年被評為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設示範村
2002年被評為浙江省文明村
2016年,中國最富有的村子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