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
阮村耕地僅63畝,然山林卻多至5076畝,其中毛竹林3755畝。毛竹向為村民的重要經濟來源。1949年前,毛竹砍伐後靠人力扛至溪邊,紮成竹筏,俟豐水期撐運至梅溪,銷往湖州、蘇州、上海等地。1961年,公路通車,毛竹外運逐漸由公路車運取代,運銷從此暢通。1992年,林間立竹量72萬支,砍伐量24萬支。除原竹外,還產毛料和老枝等竹副產品。毛料年產7000件,老技紮成掃帚遠銷日本。
竹林還產各種品種的竹筍。以春筍最多,年產達1000噸左右;以冬筍最佳,為筵席佳肴。每到春筍、冬筍上市季節,寧波、上海、杭州範圍內的客戶紛紛前來採購,也為安吉縣內罐頭食品廠的原料供應地之一。
1983年,竹林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91年,與鄰村施善簽訂護林聯防協定,建立由10人組成的專業護林聯防組織,進行統一護林。1992年,村投資並與承包戶簽訂契約,在50多畝荒山上種植杉樹和毛竹,以擴大綠化覆蓋面積。
副業
阮村既有豐富的竹林資源,又有水資源可供建立水碓。清鹹豐、同治年間,居民因戰爭和飢疫,大多亡散。清同治末年起,台州、安徽人絡繹移入。其中有造紙工匠,他們建立水碓,利用當地竹林資源,以當地嫩竹為原料,設槽造紙。至清末民初,有造紙槽2處,10餘棚戶,主要生產黃邊紙、長邊紙。1932-1935年,蕭山的顧、楊、陳3姓相繼遷入,建槽造紙。自此後,阮村人口以顧、楊、陳三大姓為主,90%為蕭山移民後裔,以蕭山話為流行語。始有1家4槽,後增至12槽,生產海方、精方、原書等類紙張,年產10萬件,由人工挑運至孝豐城,轉銷縣內外,運至蘇州、上海、杭州等城市。
抗日戰爭開始後,阮村與相鄰的龍王殿村成為抗戰前沿地帶的後方,造紙業曾一度興旺,富陽、蕭山的造紙工人來的更多。紙槽工人多至數百名。1938年,原籍蕭山、出生於造紙工匠家庭、曾任共青團孝豐縣委武運部長的樓平也,將阮村、龍王殿村的造紙工人組織起來,在龍王殿村成立孝豐造紙業工會,多次組織罷工,迫使紙槽老闆增加工資。
工業
50年代,在人民政府的幫助下,各槽戶實行聯營,建立聯銷處和勞資協商會,以開拓銷路和協調勞資關係。1952年有14槽,年產各類紙張60餘萬件。1956年組織手工造紙業合作社,開始走上集體生產的道路。1968年創立村辦第一家機械造紙廠,以稻草、麥草為主要原料,生產坑邊紙,日產量為2000多件。1974年又辦起第二家。隨著工藝的改進,兩家機械造紙廠日產分別增至3000餘件。1975年建成第三家,專門生產包裝紙,日產達1噸余。隨著現代機械造紙廠的逐步增多,傳統手工造紙逐漸淘汰。1984年建起第四家機械造紙廠,專門生產不同規格的平板、縐紋衛生紙,年產2萬噸。1992年,4家造紙廠合計年產坑邊紙10萬件、包裝紙1000噸、縐紋衛生紙2萬件,總產值達400萬元。
80年代,在改革開放、搞活經濟政策的鼓勵下,從事工、商、運輸等方面的個體專業戶不斷湧現,現有個體運貨汽車20多輛、機動農用車10多輛,個體經商80多人。1986年出現栽種食用菌的專業戶,生產香菇、苹菇和靈芝,其中靈芝全部出口東南亞和日本。1989年,聯戶和個體戶手工造紙業在中斷多年後重新恢復,至今發展至7家,年產各類衛生紙7萬餘件,產值在70餘萬元左右。1990年,個體經營的機製紙廠出現,生產包裝紙、餐巾紙、縐紋衛生紙。今增至4家,產值超過100萬元。同年又出現個體經營的紡織廠,現共有織機43台。個體紡織廠的發展勢頭強勁,阮村正在由造紙村向以造紙兼紡織為特色的山村方向發展。1977年建起一座水力發電站,裝機容量80千瓦。1992年投資25萬元,裝機容量增至160千瓦。
革新

桃阮農村新社區區域範圍為桃源和阮港兩個行政村,面積6.44平方公里,總人口4769人。兩村有圓機、紡機和繡花機等300多戶家庭工業戶,2007年實現家庭工業產值8.3億元,經濟發展屬於蘭亭鎮中等偏上水平。儘管鎮政府的規劃將大大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讓村民享受到城市化的生活水平,然而對於改造對原生活秩序的打亂,不少村民還是頗有怨言,阻力甚大。
必須要讓村民儘快體會到農村新社區建設帶來的實惠。一場公路專項整治突擊月活動在全鎮展開,公路兩側的違章建築和臨時建築全部被拆除,人行道整體改造,並加以綠化、亮化,沿路兩側房屋的立面進行景觀設計,設施滯後、影響環境的阮港和桃源兩個農貿市場也被拆除。與此同時,在桃源村拆除3000多平方米舊房的基礎上,一期4幢40套農民公寓、占地40畝的家庭工業集聚點、新社區農貿市場,以及包括醫療衛生、文化娛樂、警務等設施的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開工建設……為確保基礎配套項目的順利實施,鎮財政專門安排1000萬元資金。
現狀
民國時期,村民生活貧困,大多居於紙槽旁的簡陋棚屋和水碓棚內。60年代,村民大多建起木結構平房瓦屋。1975年,由集體在村西建起了3幢共30間公有住房,供住房困難戶居住。80年代出現新的建房高潮,新房一律採用磚瓦鋼筋混凝土結構,多為二層,少數三層,講究內外裝飾。至1992年,200多戶已建新樓房,占總戶數的90%。家家有電視機,村里建有衛星電視差轉台,半數人家擁有電冰櫃、洗衣機和錄像機。
1957年建立村合作醫療站。1976年起,村民在村醫療站看病的醫藥費全部由村集體負擔,到縣以上醫院就醫,初報銷半數,後改為全報。1973年,對60歲以上老人,每月發給10元補助金。近年來,村民醫療費在向社會統籌過渡。1976年創辦幼稚園,幼兒免費入園。1992年投資6萬元,改造村內輸電線路,成為安吉縣首批輸電線路合格村。
重慶市阮村
竹賢鄉阮村位於重慶市巫山縣城東面,是一個地理位置偏僻的貧困山村,境內山高坡陡,溝壑縱橫。阮村距鄉政府20公里,距巫山縣城80公里,以前因為無公路相連,村民買賣東西都要翻山嶺、攀懸崖,經過15公里山路到貓子埡交易。為修一條公路,阮村召開了村民代表大會和民眾大會,全村上下很快達成共識,最後形成書面決議,對公路用地、拆遷補償、投工投勞等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事情提出了具體辦法,並得到民眾的簽字認可。公路所占土地每戶平均在0.5畝以內的不給予補償,超過0.5畝的由村小組內部調節;在勞動力組織上按工程總量分組劃段,聯戶作業,落實到人頭,凡因其他原因不能出工的按每工日20元標準出資,用來組織其他勞動力完成。
登封市阮村
阮村位於登封市石道鄉,距武術甲天下的少林武術發源地、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僅十幾公里。阮村是登封著名的“教師窩”,村人以李姓為主,自古以來村人習武成風,世代演練少林拳,據登封市著名老拳師楊聚才考證,阮村的傳統少林武術(下面簡稱阮村少林拳)屬於少林南院拳系。阮村世傳的少林拳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傳統少林拳術的風格和特點,與現在大部分武校教授的重表演輕實戰的少林拳相比,沒有花架子,因此阮村少林拳對少林功夫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重要的借鑑和證明意義。據阮村中年拳師李雷陽、李天西、李隨和等回憶,阮村李姓原居於鞏義市涉村鎮王溝村,後遷居登封石道阮村。可能李姓先人在王溝時都到少林寺學過拳術,遷至登封阮村後,因一個少林和尚翻過梯子溝往西南方向化緣,路過阮村時病臥村頭,被村人發現後抬回阮村救治,在阮村治療月余後痊癒,他出於感恩在阮村傳授少林拳。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