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村

文峰村地處鄉西北6.5公里。轄有文峰、神宮坑、新橋頭、院後、三漈坑、坪南樓、東山、謝細丘、陳葛板、路乾樓、官田頭、月角、前湖、前面樓、梨岔、里碓、透溪、長灣等18個自然村, 15個村民小組。

基本信息

文峰村地處鄉西北6.5公里。轄有文峰、神宮坑、新橋頭、院後、三漈坑、坪南樓、東山、謝細丘、陳葛板、路乾樓、官田頭、月角、前湖、前面樓、梨岔、里碓、透溪、長灣等18個自然村, 15個村民小組。有資料顯示,493戶,2084人,常駐1797人,本村籍大學文化80多人。耕地874.8畝,林地33456畝。以農為主,產稻穀、甘薯、茶葉、蔬菜、食用菌等。林業有杉木、松木、毛竹等。2006年,產水稻180噸,甘薯10噸,蔬菜539噸,發展香菇40萬筒。各種生產資料商店及日用商店20多間,年銷售值30多萬元。
村對面山叫“文筆峰”,村因峰而名,村民以黃姓為主,傳公元1112年建村。村落集中,房屋396幢(其中新建水泥樓房120幢)。耕地489.8畝。村委樓1幢,國小1所,會場1所,醫療站2所。清代的古民居12幢。清朝嘉慶年間台澎總兵黃禮鉁出生於此。黃禮鉁,道光十二年武舉人。歷任福建桐山參將、金門左營游擊、奉旨統領閩浙官兵、台灣水師安平協副將、台澎總兵等職。現存有故居、墓、清朝聖旨、渡金儀杖衍牌、將軍武官像等古蹟。此外,還有元明時期的奶娘宮,明清時期的下馬亭、陳普墓、陳普祠堂,清朝“進士第”、“將軍府”等古建築。通電、電話、電視、自來水、柏油路。
宋末元初聞名於世的著名天文學家、理學家、教育學家陳普出生於此。陳普,字尚德,號懼齋,出生於宋淳祐四年(公元1244-1328年)。一生曾主講建陽雲莊書院、建陽鰲峰書院,莆中勿軒書院,造就了一大批理學人才。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寧德縣令葉稠為緬懷陳普,建陳普祠,並塑像祀之。自然景觀有元代名人韓信同筆下的石堂八景等。
文峰村位於支提山西側,與霍童相交界,系霍山西部山脈下的行政村。在唐時期這裡曾名園州,自唐朝以來以石堂稱呼,直至民國32年,已達千年之久。 早期的石堂擁有陳、林、黃、曾、彭、夏、蘆、葉等三十六個村落,現在除了仍保留有黃、林、彭、蘭、雷、葉等姓人口外,夏村、蘆坪、陳家乾、曾厝弄等仍保留有這些地名的稱呼。石堂之所以為石堂,主要是因為石堂以周圍的山型相圍而成達的近3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且四面山多有岩石,山形奇特(北面有笑天獅子峰,東面有筆架山峰,南面有展旗峰,西面有黃柏峰(將軍山),中間有橫案似的翠屏山峰),盆地中間還有一自東向西小山脈,分山南之梅鶴村,山北之文峰村,全境有如一個石的廳堂,故而有石堂之稱,後因宋末元初誕生了聞名於世的陳普先生而出名,世人也就稱陳普先生為石堂先生。
據《寧德縣誌》記載:“石堂在明、清時期為寧德縣青田鄉安遠里二十都一圖的鐘山景與唐山景”。到了民國時期,寧德的行政歷經幾次變化:民國23年5月(公元1934年)全縣劃分5個區,民國27年全縣劃分3個區,石堂屬三區洋中區管轄,民國32年(公元1943年)寧德全縣並鄉鎮保甲,虎貝當時為上西鄉,鄉公所駐地設虎貝,石堂也就是在那時改為了文峰與梅鶴兩個村。文峰村的命名主要以文峰東面的筆架山峰與韓信同著“石堂八景”中“文峰卓筆”而來的。現在廣義的石堂應包括小盆地內的六個行政村,即文峰村、浮山村(文峰村分村出來)、梅鶴村、南嶺村(梅鶴村分村出來)、岔路村與黃柏村,狹義的石堂也應包括文峰村與梅鶴村。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石堂古村的文峰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路、水、電、廣播電視、電話一切應有盡有,人們的生活水平從溫飽型開始向小康型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開始改變,從以前單純的溫飽型向文化型不段轉變,熱鬧的城市人生活也漸轉向欣賞農村自然風光與豐富多采的農村文化,尤其是周未游和短假游,將會吸引眾多城裡客人來到農村,給農村帶來一片生機與氣息,再加現在更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寧古路及支提山旅遊公路的及將建設等,都將促進文峰村古石堂人文景觀的挖掘與開發,以儘早讓文峰的石堂文化溶入到支提山的旅遊文化中,以豐富支提山的旅遊文化資源。近年來,通過對文峰古石堂文化的挖掘,石堂文化不斷被各級領導及有關專家的重視與肯定。

茂名行政區劃百科(二)

茂名市位於南中國海之濱,地處廣東省西南部,背靠祖國大西南,茂名“三高農業”蓬勃發展,荔枝、香蕉、龍眼等“嶺南佳果”馳名中外。

湛江行政區劃百科(三)

湛江(Zhànjìāng),簡稱“湛”,舊稱“廣州灣(Kwangchouwan)”、別稱“港城”,是廣東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國家一類大市,全國綜合實力50強城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