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周村,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稱,是魯商發源地。區域總面積307平方公里,人口34.3萬,轄5個鎮、4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57個行政村居(含文昌湖旅遊度假區,總面積96.5平方公里,人口5.2萬,2個鎮、36個村),是一座歷史悠久又充滿活力的現代化工商業城市。周村自古商業發達,明末清初已成為重要的商業名鎮,被譽為“金周村”、“旱碼頭”。1904年,周村被批准為自主對外開放之商埠,工商業更加繁榮興盛。周村古商城作為山東省唯一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是魯商文化繁榮發展的歷史見證,被古建築專家譽為“中國活著的古商業街市博物館群”。地理位置
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位於淄博西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7度41分至117度58分,北緯36度39分至36度54分。東臨張店區,南接淄川區,西南與章丘縣接壤,西北與鄒平縣毗鄰,東北與桓台縣連界。東距市政府駐地張店20公里,西距山東省會濟南82.5公里。區域總面積307平方公里,轄5個鎮、4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57個行政村(居)。地區簡介
周村是封建社會後期經濟轉型中興起的手工業商業城鎮,明清時期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的重要商鎮,號稱“天下第一村”。周村古商業是在各種手工業、農副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絲織業為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鄉村盛行栽桑養蠶,所產的蠶絲、綾、羅、緞、綢等都在周村集散,從而推動了其他手工業和商業的興盛。通過從康熙到道光近150年的發展,周村成為相當繁華的市鎮。
周村春秋戰國時期屬齊國於陵邑,自古商業發達,明朝嘉靖年間已有“周村店”稱謂,明末清初開始走向繁榮。大街、絲市街、銀子市街等古商業街市作為周村商業興旺發達的歷史見證至今保留完好。周村人文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世界著名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曾經在周村的畢氏尚書府教書33年,期間創作了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曾在中央電視台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大染坊》演繹的故事就發生在周村,又一部反映周村商業發展史的電視連續劇《旱碼頭》即將開拍。
周村最有名的特產就是周村燒餅。周村燒餅歷史悠久,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據《資治通鑑》記載,漢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就有了周村燒餅。雖然各地的超市里也有賣罐裝的周村燒餅但是都不好吃。這種燒餅只有在古街的燒餅店裡現買現吃剛出爐的才最有味道。小小的圓餅薄如紗扇,形似滿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無窮。
周村古街古商城位於周村區中部,由大街、絲市街、銀子市街等古商業街組成,古商業街內店鋪林立,古蹟眾多,有建於唐代的明教寺,建於清代的魁星閣,有聞名天下的“八大祥”等商業老字號,有“東方商人”孟雒川的故居等,是閣老劉鴻訓、宮保李化熙、武狀元王應統等歷史名人的故鄉,商業文化內涵豐富,人文歷史源遠流長,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優秀歷史建築。大街古商城總占地面積32.7公頃,包括兩部分:一是重點保護區--指保全街以西,涿河以東,新建路以南,棉花市街以北,占地19.7公頃,由大街、絲市街、銀子市街、綢市街、芙蓉街等古街區組成;二是規劃控制區--指涿河以西,保全街以東,南下河街以北,新建路以南,以及千佛閣、匯龍橋、清真寺等古建築群,占地13公頃。
行政區劃
全區劃分為北郊、南郊、萌水、王村四個鄉鎮和五個街道辦事處。北郊鎮
總面積58.43平方公里,人口36184人,轄51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鎮政府駐地設在原南營鎮南營村。
南郊鎮
總面積59.2平方公里,人口35007人,轄49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鎮政府駐地設在原高塘鎮高塘村。
萌水鎮
總面積48.4平方公里,人口29170人,轄36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鎮政府駐地仍設在萌水村。
王村鎮
總面積57.49平方公里,人口50619人,轄41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鎮政府駐地設在原王村鎮王村村。
城北路街道辦事處
總面積16.17平方公里,人口13616人,轄16個村委會,辦事處駐地設在原南閆鎮政府所在地(南閆路99號),與區外向型工業加工區合署辦公。
絲綢路街道辦事處
總面積4.81平方公里,人口41632人,轄5個村委會、6個居委會,辦事處駐地原設在軍民路89號,現設在太和路。
青年路街道辦事處
總面積7.89平方公里,人口31571人,轄8個村委會、6個居委會,辦事處駐地仍設在青年路70號。
大街街道辦事處
總面積5.94平方公里,人口40887人,轄3個村委會、6個居委會,辦事處駐地仍設在絲市街132號。
永安街街道辦事處
總面積5.64平方公里,人口31510人,轄6個村委會、4個居委會,辦事處駐地仍設在東門路197號。
歷史文化
周村,春秋戰國時期屬齊國於陵邑,自古商業發達,明朝嘉靖年間已有“周村店”稱謂,明末清初開始走向繁榮。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曾這樣描繪:“康熙乙亥間,周村商賈雲集,趁墟者,車馬輻輳”。1775年,乾隆南巡時曾來過周村,並御賜周村為“天下第一村”。
1904年,周村與省府濟南、濰縣(今濰坊)同時被清政府批准為自開之商埠後,商業更加繁榮,“日進斗金”,“駕乎省垣之上”,成為輻射魯中、跨江(長江)越河(黃河)的著名商品集散地,被譽為“金周村”、“旱碼頭”。大街、絲市街、銀子市街等古商業街市作為周村商業興旺發達的歷史見證至今保留完好。
1945年前屬渤海專區。1945年8月析長山縣周村、永安、仁和三鎮置。1950年4月撤銷,其轄區併入長山縣。
周村絲綢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曾經“桑植滿田園,戶戶皆養蠶,步步聞機聲,家家織綢緞”,有“絲綢之鄉”的美稱。
周村人文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蒲松齡曾經在周村的畢氏尚書府教書33年,期間創作了《聊齋志異》。
周村花燈、民間扮玩、五音戲等民俗藝術深受人民民眾喜愛,民間扮玩的代表項目“周村芯子”已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一個坐擁眾多人文古蹟和天然景區的地區,淄博的傳統名吃亦是種類繁多。其中,作為周村特產的“周村燒餅”便是較為出名的一例,周村燒餅的特點—圓形黃色,薄如紙片,以薄、香、酥、脆著稱。
自然狀況
水文
地表水:境內主要河流有7條,皆屬小清河水系。分別為孝婦河、范陽河、泔溝河、淦河、米溝河、玉帶河、青楊河。有中型水庫-萌山水庫,庫容9850萬立方米。還有小(一)型水庫3座,小(二)型水庫3座,塘壩60座。
地下水:境內地下水總補給量為4180萬立方米,水位隨降雨的多少而變化。
氣候
境內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區,屬半濕潤地區,四季分明,雨季集中在7-8月。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374.6小時。年平均氣溫為13.9℃。年平均地溫為15.5℃。年平均降水量為626.8毫米。年平均氣壓為1006.7毫巴。主要風向為西南風。年平均絕對濕度為11.6克/立方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2%。地理概況
地質:周村區地處華北平原坳陷區、濟陽坳陷區的南部,為淄博凹陷的西北邊緣。由於傾斜沉積盆地向北傾斜的簸箕狀,形成自南而北由老到新的地層,為新生代第四系地層覆蓋。地質構造主要為褶皺和斷層。1、褶皺:周村區位於淄博向斜的西翼,地質構造比較簡單,南部王村鎮一帶的岩層走向東西向偏南東至北西向,傾向北偏東,傾角大致在15度-30度。由彭陽至周村一帶岩層走向呈北西至南東向,傾向北東,傾角較緩。淄博向斜的軸部位於萌山至高塘一線,呈南北向。此軸線以東為淄博向斜的東翼,地層走向為北東至南西向,傾向北西,傾角8度-15度。2、斷裂:境內主要斷裂構造,有南北向禹王山斷裂帶和東西向碾子山斷層及北東向朱家莊斷層。次為次級斷裂構造,主要有北西南東向小斷層,其中多被中基性岩漿岩沖填,形成雁列狀岩脈岩牆群。傾角陡立,分布極廣。地貌:周村區地勢南高北低。以膠濟鐵路為界,南部多為丘陵,北部為平原。地面坡降1.09‰,南北相對高差327.6米,最高最低處相距30公里。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全區有土地可利用面積19792.8公頃,按全國土地評級標準共分5級。水資源:全區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3595.93萬立方米,其中客水16970.17萬立方米。全區地下水總儲量為1.35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粘土、石英石、磨石等。儲量分別為:煤約300萬噸、粘土約92萬噸、石英石3000萬噸、磨石120萬噸。
生物資源:野生動物:如兔、獾、貓頭鷹、麻雀、蜂、蛇、青蛙、魚等。野生植物:松、柏、楊、山楂、花椒、菊花等。
天下第一村
歷史介紹
“天下第一村”,位於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據傳為清代乾隆皇帝所題,是中國古代北方地區的一座商業重鎮,並享有“旱碼頭”、“金周村”、“絲綢之鄉”之美譽。周村在歷史上曾幾度輝煌,街市縱橫,店鋪林立,客商雲集,市面繁榮。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直隸總督袁世凱奏請皇帝自行開埠後,一時“天下之貨聚焉”。當時最多的商號、作坊達到5000餘家,成為名符其實的“旱碼頭”。據周村區委宣傳部的同志介紹,電視劇《大染坊》里的陳六子其原型就是周村人。
到今天,周村大街原始風貌依然保存較好,青瓦紅牆、灰磚土壁,布市銀街、當鋪藥店、茶樓染坊、客棧古玩可依稀見證當日之繁華。
這裡有中外合璧的各種文化形態縮影;有系統的中國商業傳統模式;有五光十色保留完好的各種時代風格的古商業建築;有完整的至今仍在發揮商貿作用的古代商業街市—這就是周村古商城。她的古色古香和獨特歷史韻味,被著名建築專家阮儀三教授譽為“中國活著的商業街市博物館群”。
石板鋪就的大街,青磚古瓦的店鋪,牌匾上燙金的老字號,雖然歷經歲月的風吹雨淋和多年戰亂的破壞,但一切都如此完整地保存了下來,一切都依稀在訴說著這裡曾經的繁華與喧囂……走進周村古商城,宛如隔了幾個時代來到了一處古代的熱鬧街市,恍惚間會有前生今世的感覺。在這裡隨便逛逛,不經意間,就會感受到隱藏在古城角角落落里歷史的氣息,感受到這個活著的千年古商城的獨特魅力。
在中國封建社會末期資本主義經濟萌芽時期,周村曾一度位居山東四大商業中心(煙臺、膠州、濰坊、周村)之首。作為一個非州非府的普通市鎮,何以在明末清初依託工商業而崛起,並很快發展成為全國聞名的商業重鎮?以至於康熙皇帝因其繁榮發達而親自來此私訪調查;乾隆皇帝也於1775年來周村觀賞花燈,並御賜“天下第一村”之美稱。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曾引起了許多人的興趣,對其進行考察探索,試圖尋找出它興衰更替的真正原因,這一切正是周村大街古商城的魅力所在。
歷史最早“保稅區”
在周村大街的北首,立有一塊六角形石碑,上刻“今日無稅”,這就是著名的“今日無稅碑”。說起這塊碑,周村人會自豪地告訴你,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保稅區”!說起這個保稅區,就不能不提起一位對周村商業經濟有著巨大影響和貢獻的歷史人物———李化熙。在封建社會傳統的重農抑商觀念下,周村崛起並很快發展成為全國聞名的商業重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傳統的商業環境都是很重要的原因。另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一批高官及地方名人的產生和促進。如“東閣大學士”劉鴻訓、“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武狀元”王應統、“東方商人”孟雒川、“宮保”李化熙等,他們在這裡或經商或居住,吟詩作賦,深山結廬,聲名遠揚,客觀上大大刺激了周村商業經濟的發展和商業文化的繁榮,擴大了周村的知名度,也留下了許多傳世佳話。其中李化熙對周村商業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李化熙原為明崇禎七年(公元1643年)進士,官至四川巡撫;後歸順清王朝,官至刑部尚書;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辭官回鄉。當時周村大集繁盛,數集並存,形成城市雛形。但是官府的苛捐雜稅和豪猾惡棍的敲詐盤剝,影響著周村商業的進一步發展。為發展家鄉經濟,辭官回鄉的李化熙,“歲備周村市稅”(《長山縣誌·李化熙傳》),代替商人繳納稅款,在周村城內開設義集,在周村大街的北首立“今日無稅”碑,自己承擔了全部市稅,使周村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保稅區”。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長山縣知縣金鉽在分析周村突然興旺繁榮的原因時指出:“昔市稅銀兩豪猾多就中取利,商困難蘇。五弦大司寇(李化熙)予告侍養時,於周村市力捐課稅”,從而使得周村“地僻而業盛”(金《周村義集記》)。清末王遂善所撰《重修宮保李公周村祠堂碑記》中也說:“當清順治間,周村在長山僅一小墟落,而逋為奸藪,行旅相戒,不出其途。公予告歸,聞其民蠹國也,則上言周村粟布征請以身任,勿設駔儈,其商旅則世世復無所與。當事義之,俞其請著為令。於是,東徂海,西逾河,過於秦晉,南盡湖湘,北抵燕雲,而遼而沈,商賈聞風慕說,羽萃麟遊。周村一隅屹焉,為東南大都會。”(周村區政協《文史資料選輯》)。周村古商埠的形成和繁榮由此可見一斑。
自開商埠“旱碼頭”
1904年,德國修築的膠濟鐵路即將竣工,德國勢力必將借鐵路的便捷,由膠澳一隅向山東腹地擴張,一場激烈的利權之爭已不可避免。當時山東的主政者一方面力謀阻止德國勢力藉助鐵路向山東內地的擴張,另一方面又以主動應變的姿態,利用鐵路交通的新優勢,抓住機遇振興民族實業。如此,“自開商埠”便應運而生。1904年5月1日,即膠濟鐵路通車前一個月,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袁世凱與山東巡撫周馥聯名奏請濟南自開商埠,並將周村和濰縣也一併開作商埠。濟南在開埠後,工商業一度發展極其迅速。據史料記載,到1927年,濟南僅城關及商埠兩地區的商戶就達到6700多家,一躍成為山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為清末城市自我發展的一個典範。可是,在濟南商埠發展前,周村這個濟南東邊的小城鎮已輝煌了數百年。
早在明末清初,這裡作為商業名鎮,就與中國南方的佛山、景德鎮、朱仙鎮齊名,成為無水路相通的全國四大旱碼頭之一。1904年被闢為商埠後,其發展速度、百貨充盈、商賈雲集,被譽為“金周村”、“天下第一村”。
周村開埠後,大街的顯赫地位進一步突出,著名的英美菸草公司、南洋兄弟菸草公司均在大街設點經營。絲市街,是周村的絲綢集散中心。絲市街全長730米,是當時山東蠶絲交易最繁盛的市場之一。銀子市街則是條古商城裡的金融街。最興盛時,此地的錢莊票號有108家之多,資本總額達600萬兩白銀。民間傳說:“濟南、濰縣,日進斗金,不如周村一個時辰。”今天說起來,周村人還把過去的那段歷史引以為豪。
周村古商城形成於宋元時期,明末清初最為繁盛,自絲市街至朔昌門,全長1300多米。其中,從原北極閣到大街南端是周村最繁華地段,也是過去周村的商業中心。北段主要為手工業品加工區,南段則多是富麗堂皇的商業樓房。前期是陝西、山西商人開拓階段,中間經過南方商人的加入,後期又是以章丘舊軍孟氏為代表的山東民族工商業者的振興階段。
聞名外景地
來過周村古商城的人反映,這裡完全可以和雲南的麗江、山西的平遙相媲美。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旅遊專家到周村古商城考察,給予高度評價,稱周村古商城是山東為數不多的可以對國際市場推介的旅遊項目。其實古商城原本是要被拆除的,因為城市建設開發,大街兩側店鋪後面的院落拆除了許多,整個大街曾一度有被拆除的命運,當時的政府決策中已涉及到拆遷改造的問題。周村人說,幸虧張藝謀來選景拍戲,才“挽救”了這條街。
1993年,著名導演張藝謀帶著《活著》劇組來到了古老的周村古商城,古老的周村大街、絲市街,和具有上個世紀色彩的深宅大院、長長的石板路面、高高的過街牌樓,變化多端的門市,豐富多彩的匾額和招牌,如畫般的周村大街街景成了張藝謀電影的外景地。
隨後,電視連續劇《東方商人》的拍攝地也選中了周村大街,面臨被拆除的大街也幸運地保存下來。周村古商城也因此聞名,成了一處旅遊勝地。
現周村古商城總占地面積61.7公頃,其中重點保護區域19.7公頃,規劃控制區42公頃,保存較完好的古建築約5萬平方米。保留形成了以大街演藝廣場、千佛寺、大染坊、今日無稅碑、民俗展館、三益堂、魁星閣、票號展館、周村燒餅作坊等十餘處景點為主體的周村古商城人文景。
新時期發展
簡述
改革開放以來,周村區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工業強區、商貿興區、環境立區”戰略,突出“工業抓投入、農業抓調整、三產抓龍頭、穩定抓基層”的工作重點,不斷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搶抓機遇,幹事創業,全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2006年全區生產總值達到141.7億元(其中三次產業比重為3.2:55.5:41.3),地方財政收入完成5.01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8.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6.2%、31.02%和11.2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2418元和6265元。經濟實力日益增強。始終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努力推動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2003年跨入全省經濟30強區縣行列。周村工業已初步形成紡織絲綢、化工、新型建材、冶金機械、輕工家具、電子電器六大支柱產業,現有各類工業企業4300餘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1家,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35家。擁有“蘭雁”牛仔布、“鳳陽”床墊兩個中國名牌,“雄鷹”、“飛獅”巾被,“維爾舒”毛毯,“多星”電器等一批名牌產品和周村燒餅、王村醋等一批傳統名優產品。周村苯酐生產能力居亞洲第一,玻璃機械生產能力全國第一,造紙機械生產能力全國第二,以牛仔服裝、巾被、絲綢為主導的紡織產業集群初具規模,被國家紡織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紡織產業基地”。以專業市場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繁榮發展,現有各類市場48處,總面積150多萬平方米,年成交額120億元。依託309國道規劃建設的物流產業區初具規模,再經過幾年的建設,將形成年交易額100億元、稅收收入過億元、從業人員過萬人的大型專業物流區。旅遊業發展迅速,周村古商城作為全省“文化、歷史與民俗”旅遊項目列入省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已成為周村的城市名片。農業結構不斷最佳化,糧經比例為4.3:5.7,畜牧、蔬菜、花卉苗木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80%以上。
對外開放步伐加快。改革開放以來,周村區大力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一號工程”,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已經形成。全區現有外資企業79家,累計利用外資2億多美元,日本西鐵城、三菱重工、韓國友橋及新加坡祥峰、美國索爾等世界知名企業在我區投資興業,其中由日本西鐵城集團獨資興建的淄博東星表業有限公司,是由該集團授權的國內唯一一家實行完全本土化管理的公司。全區自營進出口權企業達到220家,有5大類110多種商品銷往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6年外貿出口完成29617萬美元。周村經濟開發區作為省級開發區,總規劃面積50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完善,投資環境優美,是全區招商引資的平台、對外開放的視窗和經濟發展的龍頭。開發區內工業企業已達388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0家,高新技術企業10家。
投資發展環境優越。周村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東距青島口岸300公里,西距濟南國際機場50餘公里,膠濟鐵路、濟青高速公路、309國道、濱博高速公路縱橫區內,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建成區面積達到19.87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居住面積33.92平方米。目前正在實施總面積達30平方公里的東部新區開發。全區公路通車裡程達500公里,程控電話裝機容量達到13萬門,普及率達90%以上,建有12萬噸/日工業供水管線和8萬噸/日污水處理廠一座,年供電5億度和年供汽1600萬GJ的熱電廠兩座。生態周村、綠色周村建設步伐加快,生態環境優勢突出,全年良好以上天氣達到310多天,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8.9%,人均占有公共綠地15.3平方米,是省級園林城市和全省首批生態建設示範區縣。
社會和諧繁榮發展。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以人為本,繁榮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實施科教興區戰略,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5家,國家級2家,被評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區。最佳化教育結構和教育資源配置,目前已建立起從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到成人終身教育的教育體系,教育工作首批跨入全國“兩基”先進區縣行列。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初步建立起覆蓋城鄉、功能完善的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體系。先後榮獲全國社會文化先進區、省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區等榮譽稱號,連續六屆榮獲省級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區,創建省級雙擁模範城實現“五連冠”。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周村區將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牢牢把握發展第一要務,站在新起點,實現新發展,掀起新一輪解放思想、幹事創業、加快發展的熱潮,加快建設繁榮周村、文明周村、和諧周村。力爭通過三到五年的努力,地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年均增長分別達到16%、20%以上,固定資產投資每年保持90億元以上的投入強度;城鄉居民收入保持兩位數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統籌發展,社會保障更加完善,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農村合作醫療覆蓋農村全部人口,人民民眾更多地享受到發展的成果和實惠。為實現上述目標,周村區將圍繞打造現代加工製造業基地和現代物流基地,突出大上項目、上大項目,不斷增強地區經濟實力;把招商引資作為“一號工程”,最佳化發展環境,大力招商引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完善城市功能,加快綠色周村、生態周村建設,打造“淄博後花園”;切實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加快推進資源集約化利用,建設節約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加快城鄉統籌發展,推進文明周村、平安周村建設,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農業經濟
周村區現有農業人口12.5萬人,耕地面積15.67萬畝,林地面積3086公頃,森林覆蓋面積21.5%。近幾年來,圍繞現代農業發展目標,周村區加速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精心培育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和旅遊農業,全區建成了一批種植、養殖基地,苗木花卉、特色蔬菜、優質畜禽、特色養殖、農業旅遊等主導產業初具規模,農產品安全水平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2009年,農業增加值6.74億元,肉牛存欄量3600頭,豬存欄量53100頭,全區肉、奶、蛋總產量分別15330噸、17780噸、7941噸。
——苗木花卉產業。全區苗木花卉種植面積達到1.2萬畝,溫室大棚面積3.5萬平方米,年交易量1000餘萬株(盆),銷售收入3300餘萬元,帶動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3500餘人,初步形成了以綠化苗木為重點,集花卉苗木科研、生產、銷售和園林工程設計、施工、管護為一體的產業化格局。
——畜牧業。先後建設了萌山牧業1000頭肉牛基地、大有公司萬頭良種豬基地、蘇孔奶牛基地、豪藝生態養豬基地等一批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龍頭基地,全區規模化飼養水平達到90%以上。
——綠色蔬菜。突出特色優勢,堅持“一鎮一品”,建設了南郊苦菊芹菜、萌水秸稈養藕、王村雙孢菇、北郊西紅柿和速生葉菜六大基地。
——生態農業。全區累計建設戶用沼氣池2170個,相繼建成淄博大有、萌山牧業、周北牧業、世紀養豬等4個1000m3大型沼氣工程,日可處理1.5萬頭豬、2000頭牛產生的糞便80噸、沖洗廢水320噸,每年可為農民提供12萬噸固體和液體有機肥。我區畜禽養殖場污染治理大型沼氣示範工程建設走在了全市前列。
全區共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8家,其中省級2家、市級6家。涉農類中國名牌產品1個、中國馳名商標1個、國家免檢產品2個、山東名牌產品4個、山東著名商標5個。實施農業生產基地標準化管理,大力發展綠色無公害、有機農產品。13個“康得樂”牌蔬菜品種獲得A級綠色食品蔬菜認證,“萌山湖”牌白蓮特藕獲得國家級有機食品和AA級綠色食品認證。
工業經濟
周村是全國著名的“絲綢之鄉”、“紡織基地”。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家庭手工絲織業;明清期間,紡織冶鐵業進一步發展;進入20世紀,周村已成為省內的重要商埠和重要工業區;建國以來,紡織、化工、建材等迅速發展壯大,形成了工業經濟的基礎;改革開放以後,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異軍突起,目前全區工業形成了以紡織服裝、化工、冶金機械、新型建材、電子電器和輕工家具為主的六大行業,以宏信化工、維爾集團、恆星造紙機械、多星電器等為代表的名牌企業,工業經濟對財政的貢獻達到70%以上,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和主導。1、企業發展情況。截至2009年底,全區共有工業企業5013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474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工業達到130家,過5億元的2家,過十億元的企業2家,過二十億元的企業1家。2009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47.8億元,增長23.62%;完成工業增加值121.2億元,增長26.17%;完成銷售收入446.2億元,增長22.69%;完成利稅46.03億元,增長32.25%。全年累計用電總量125178萬度,增長10.33%,其中,工業企業用電量73552萬度,增長12.61%。
2、工業產業結構情況。作為老紡織工業基地,近年來我區在鞏固紡織工業地位的同時,化工、建材、冶金機械、電子電器、輕工家具等行業發展較快,形成了六大行業協調發展的格局。截至2009年,紡織絲綢、精細化工、新型建材、冶金機械、電子電器、輕工家具占全區工業的比重分別為12.44%、23.85%、17.25%、19.25%、11.68%和6.18%。
3、裝備技術情況。經過多年的發展,周村區湧現出了一大批技術水平較高、產業規模具有一定影響的優勢骨幹產品。紡織行業擁有各類設備1.78萬餘台(套),其中,引進設備3870台(套),巾被年折紗10.1萬噸能力。服裝生產設備3470台(套);專業印染企業9戶,總能力2.9億米;牛仔布生產能力達到9000萬米,服裝2280萬件;年產絲綢面料8000萬米的能力;區內建有絲綢紡織學院一座,省級研發中心3個。化工行業主導產品有苯酐、增塑劑、順酐、綠色製冷劑及紡織助劑,其中,苯酐具備年產17萬噸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生產裝置有3套,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生產裝置3套;增塑劑具備年產20萬噸生產能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生產裝置2套;順酐具備年產8萬噸生產能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生產裝置3套。苯酐、增塑劑產能在亞洲居第三位。新型建材行業,擁有總能力82萬噸薄板生產線9條,其中:總能力25萬噸彩鋼板生產線3條,總能力20萬噸熱鍍鋅生產線2條,總能力10萬噸鍍鋁鋅矽生產線1條,總能力12萬噸鍍錫生產線2條,總能力15萬噸冷軋板生產線1條,並有各類彩鋼瓦生產線200餘條,目前已成為江北最大的輕型建材生產基地。機械行業以造紙機械及制瓶機、礦用風機等為主導產品,制瓶機械、礦用風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生產基地。輕工家具行業以鎢鉬材料、焊接材料和軟體家具為主導產品,鉬絲生產能力達到年產15億米,占全國市場份額的45%。鉬坯條年生產能力達到300噸,是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擁有15條焊條和焊絲生產線,生產能力分別達到5萬噸和1萬噸。軟體家具行業擁有全國行業主任單位山東鳳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福王”家具等骨幹企業,成為全省重要的軟體家具生產基地。
第三產業
周村作為百年商埠和魯中地區重要的工商業重鎮,立足自身基礎優勢,突出商埠文化特色,重點加快發展以周村古商城為龍頭的文化旅遊業、以309國道市場物流園區為重點的市場物流業、以中心商貿區為核心的傳統服務業及新興服務業,促進了服務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9年,全區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92.7億元,同比增長12.9%,占GDP的比重為42.7%;全區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6.6億元,增長35.4%,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40%。
周村擁有優越的交通和區位優勢。周村地處魯中腹地,是連線省會經濟圈和半島城市經濟圈的重要樞紐,同時也處在京滬、京福快速通道的輻射半徑範圍之內,西距省會濟南100公里,距濟南空港80公里,東至青島280公里,到青島海港、空港均在3小時車程範圍。北到天津、北京分別為300公里、440公里,車程約為4-5小時,南到南京、上海、杭州分別為630公里、860公里、875公里,車程在7-9小時之內。境內有膠濟鐵路、國道309、國道205、濟青高速、濱萊高速以及102、325、246三條省道,全區公路通車裡程達311公里。
周村擁有深厚的商業文化底蘊。據考證,周村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源頭,魯商發源地。自明清以來,周村就是溝通長江南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商業街(大街古商城)被專家譽為中國唯一活著的千年古商城,享譽中外的瑞蚨祥、謙祥益等中華老字號正是從這條古街走向全國。歷史上中外客商雲集周村,在周村留下了天主教、基督新教、伊斯蘭教、佛教、道教等豐富的宗教文化資源,活躍至今的宗教文化,彰顯了周村在重商傳統基礎上的文化吸納力和包容力。全區擁有商業企業近千家,從事商業的個體工商戶近萬戶,2009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81.9億元,同比增長18.6%。
周村擁有龐大的專業市場集群。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周村大力發展專業批發交易市場,目前全區擁有各類交易市場47處,2009年市場年交易額實現160億元,同比增長20%,其中309國道市場物流園區年市場交易額達到120億元。周村紡織大世界曾被評為山東省十大專業市場、全國“雙百強”專業市場;周村沙發家具市場被評為中國家具行業十強市場,其規模居全國第四、江北第二;不鏽鋼市場規模居全國第三、江北第一。目前正在建設中的中國北方不鏽鋼市場、中國周村輕紡科技城,規劃建設中的山東淄博國際物流港、淄博汽車文化廣場具有建設規模大、規划水平高、功能配套全、輻射帶動強等特點,成為周村市場物流業快速健康發展的增長極。
周村擁有豐富的旅遊文化資源。周村古商城是國家4A級景區,山東省重點旅遊景點,是張藝謀名片《活著》、電視劇《大染坊》、《闖關東》、《旱碼頭》的重要取景地,2009年遊客突破110萬人次,配套的匯龍園、大街北片區旅遊項目深度開發正在形成熱潮。正在規劃建設的萌山湖生態旅遊度假區依託山水旅遊資源,將成為魯中地區重要的城市休閒觀光旅遊的勝地。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在王村鎮西鋪村執教33年,期間創作了著名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蒲松齡書館至今還保留有萬卷樓、綽然堂等蒲松齡讀書著作的遺蹟。境內還有董永墓、李家疃古建築群落等豐富的文化遺存,為周村區旅遊開發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資源。
周村擁有獨具特色的餐飲文化。周村燒餅具有上千年的文化傳承,被評為中華老字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周村燒雞、水煎火燒、周村煮鍋等,都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民間美食。以嘉周賓館、知味齋、福祥華、鑫三元為代表的周村餐飲企業群體,在淄博市餐飲行業有著重要影響,被譽為新派魯菜的代表。其中,知味齋獲得國家特級酒家稱號,並被評為山東省著名商標,嘉周賓館被授予山東省服務名牌。
中國北方不鏽鋼市場:中國北方不鏽鋼市場由無錫浦新不鏽鋼有限公司投資新建,市場占地440畝,總建築規模23萬平方米,總投資4.2億元。市場以不鏽鋼銷售、加工、倉儲為主,主要建設包括不鏽鋼交易、倉儲、物流等設施,以及擁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不鏽鋼深加工設備的加工中心、長江以北首家不鏽鋼電子期貨交易平台,是集不鏽鋼銷售、加工、倉儲、物流、網上交易等於一體的多功能市場園區。市場建成後,將與309國道沿線現有的多家不鏽鋼市場連為一體,形成優勢互補,相互促進,進一步提升不鏽鋼市場的整體檔次和水平,實現不鏽鋼產業的延伸和升級,帶動周邊多個行業的發展,擴大就業,增加稅收,產生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市場已有韓國浦項、無錫大明、台灣聯眾、太鋼、寶鋼、酒鋼等國內知名的大型不鏽鋼生產銷售企業入駐經營,已有3條不鏽鋼開平、分條生產線安裝調試到位,計畫今年5月正式投入運營,當年可實現銷售收入50億元,實現稅收超過2000萬元。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後,預計年市場交易額將突破100億元,拉動和周村不鏽鋼市場交易額超過200億元,市場直接和間接從業人員將超過5000人。
山東周村沙發家具市場:山東·周村沙發家具市場位於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稱的淄博市周村區,以江北地區最大的沙發家具生產基地為依託,與周村沙發材料、裝飾板材及木材市場相呼應,輻射範圍東至青島、煙臺,西至河南、四川,北至北京、天津、河北、內蒙、東三省,南至江蘇、浙江、江西、安徽、廣東,309國道橫貫其中,濟青、濱博高速公路交匯於此,交通便利,位置優越。市場始建於1990年底,經過二十年來不斷的擴建改造,形成了占地近600畝,經營面積50萬平方米的規模,擁有精品展廳11座,棚頂式門市34組,單體式營業房220套。市場現有經營業戶1200餘家,從業人員16000餘人,內設停車場15個,可容納400餘輛貨車停放。市場以沙發、家具為主,涵蓋了軟體家具、藤製家具、鋼木家具、紅木家具等百餘個門類上千個品種,產品暢銷長江南北20餘個省市區,年成交額40億元,是江北最大的沙發家具專業批發市場之一。市場內有淄博國際會展中心、鳳陽家具城、明珠家居廣場、勝利家居廣場等大型交易展館,配備有專業保全、保潔、物流配送隊伍,全數位化監控,擁有全友、好風景、金虎、觀莊等國內知名品牌和鳳陽、藍天、福王等本地品牌,是魯中地區最大的沙發家具批發零售基地。
中國·周村輕紡科技城:中國·周村輕紡科技城由山東世紀德潤置業有限公司投資新建,占地240畝,總投資4.5億元,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占地180畝,投資2.5億元,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計畫今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該市場借鑑了國內最先進的專業市場設計理念,突出專業性,強調功能化,獨立設計交易區、加工區、倉儲區、物流區、商務區和生活區等專業區域。項目建成啟用後,可容納經營業戶3000戶,吸引500餘家紡織經營企業入駐,安置勞動就業4萬餘人,年可實現交易額50億元,利稅5億元,將成為集產品交易、電子商務、會展科研、倉儲物流、信息服務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紡織品集散中心,形成“南柯橋、北周村”的全國紡織批發交易新格局。區政府為中國·周村輕紡科技城專門制定出台了特殊優惠政策,有效促進了市場招商,目前簽約入駐業戶已超過1000戶。
周村紡織大世界:周村紡織大世界位於淄博市周村城區中心,是魯中地區一處以紡織品批發為主的大型專業市場。市場總投資3億元,占地面積5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名列山東十大專業市場第3位,全國“雙百強”大市場第20位,連續兩屆被評為全國文明集貿市場。經過對市場進行提升改造,引入窗簾大戶等措施,使市場出現了“二次騰飛”。該市場已成為江北最大的窗簾布專業市場。2009年市場業戶達745戶,從業人員3000餘人,其中經營窗簾的業戶237戶。產品主要來自浙江柯橋、廣東廣州,銷往山東全省及河南、河北等地,年成交額近20億元,占整個市場成交額的70%左右,該市場目前年交易額仍保持在30億元左右。
經濟
農業
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加快。糧食總產連年穩定增長。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累計發放補貼資金9624萬元。投資3.34億元開工建設21個都市農業重點項目,新增苗木花卉5000畝,發展綠色蔬菜3萬畝,新建改建規模化養殖小區36個,高產高效農業占比達86.3%。累計投資3.6億元實施“三山一河”生態農業示範工程,張周路萬畝園林園藝園等5個園區被列為市級都市農業示範園區。推行秸稈禁燒和轉化利用,美國白蛾得到有效防控。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完成丁家等4座水庫除險加固,發展節水灌溉1.5萬畝。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全面完成,新增造林綠化面積1.89萬畝。(截至2011年底)工業
工業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宏信、鳳陽、蘭雁、催化劑、三金、西鐵城精機、華安、赫達等一批骨幹企業發展壯大,山耐集團在周村區組建,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雙雙突破600億元。三十強工業企業納稅占全區稅收總額的35%,華安公司納稅突破1億元,成為我區首家納稅過億元企業。加快工業技改步伐,開工建設西鐵城精密數控工具機、宏信化工集中區、科明LED照明產業園、華安新型高效綠色製冷劑、鳳陽高檔裝飾板、催化劑裂化催化劑等過千萬元項目783個,累計完成投資268.5億元。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新建院士工作站3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35家。新認定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3家,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23.2%。對外合作實現新突破,西鐵城精機中國總部落戶周村區,三金公司與瑞士布赫集團成功合作,蘭雁集團在國外投資辦廠。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達到12個,山東名牌、山東省著名商標達到60個,居全市前列。企業股權交易取得新進展,金魯生物科技等4家企業在齊魯股權託管交易中心掛牌交易。(截至2011年底)服務業
服務業規模層次顯著提升。魯中商貿物流集中園區加速崛起,輕紡科技城、北方不鏽鋼市場、福王紅木博物館等一批重點項目建成投用,齊魯CX汽車文化廣場等一批項目加速建設。沙發家具、不鏽鋼、汽車、紡織品四大專業市場年交易額超過165億元。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成立小額貸款和融資性擔保公司。舉全區之力加快古商城保護開發,投資5.5億元提升核心景區、改造匯龍街片區,景區形象顯著提升,累計接待遊客50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9.14億元,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截至2011年底)
人文資源
周村人文資源豐富,清代著名小說家、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曾在王村鎮西鋪村教書著書33年,《聊齋志異》就誕生於周村。曾在央視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大染坊》的故事發生在周村、《闖關東》在此取景拍攝,反映周村商業發展史的電視連續劇《旱碼頭》在央視成功播出。
歷史名人
1、韓源周村韓家窩(阿)村人太僕寺卿管少卿事。2、韓萃善,周村韓家窩(阿)村人,明萬曆二年(1574年)考中進士,授官常州府推官;
3、韓取善,周村韓家窩(阿)村人(萬曆五年,1577年)又考中進士,任工部主事。山西按察司分巡冀北道按察使
4、劉一相(1542—1624),行二,字維衡,號靜所,又號頃陽。周村太和莊人.明隆慶四年(1570年)參加鄉試,考中舉人為第七名,到萬曆五年(1577年)進京會試,高中進士也是第七名。遷為陝西按察院司僉事,分巡隴右道。
5、劉鴻訓(1565~1634)字默承,號青岳,周村區太和莊人,劉一相之子。1613年(明萬曆四十一年)中進士1628年(明崇禎元年),奉旨還朝,官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並參預處理國家大事。
6、李化熙(1593—1669),字五弦,號長白小樵,祖籍山西孟縣。明崇禎七年進士,明朝時先後任河州府推官、河間府推官、天津兵備道、四川巡撫、山西巡撫、三邊總督等職。投降了清朝,先任工部侍郎,到刑部尚書,並加太子太保。
7、李維梓,山東長山縣人(今淄博周村人),清乾隆年間人,乾隆二十年以寧武府同知署州事。歷任山西汾州府同知(正五品)、寧武府知府(從四品)、署雁平兵備道,著《寧武府志》,李化熙侄,女婿博山兵部職方司主事蔣天鈞之弟蔣天錦。
8、畢自嚴(1569—1638)字景曾,號白陽,王村鎮西鋪村人。明萬曆十六年(1588)中舉,明萬曆二十年中進士明崇禎元年(1628),任戶部尚書,明崇禎二年,被授為太子太保。後舉為吏部尚書,但未就任。
9、畢自肅(生卒年月不詳)字范九,號沖陽,王村鎮人。1603年(明萬曆三十一年)中舉,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中進士1627年(明熹宗丁卯年),因寧錦之戰有功加封太僕寺少卿。1628年(明崇禎元年),又升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負責巡撫關寧。
10、畢際有(生卒年月不詳),字載績,王村鎮西鋪村人。1645年(清順治二年)中撥貢.晉升為江南通州牧。
11、畢道遠(1810—1889)字中任,號東河,王村鎮萬家莊人。道光二十一年進士,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廣西鄉試正考官、禮部侍郎、兵部左右侍郎、戶部左右侍郎、倉場總督、都察院左都御史、禮部尚書等職。
12、曲遷喬(生卒年月不詳),號帶溪,周村人。1577年(明萬曆丁丑年)中進士,授沁水縣知縣。經御史台推薦被提拔為工科給事中,參淮揚布政使、河南按察使、廣西任右布政使、順天府尹、終通政使司通政使。
13、史永安,明末周村塘塢村人,萬曆四十一年進士,被皇帝授翰林院庶吉士、監察御史任為貴州巡撫,被晉升為太僕寺少卿,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寧夏晉升為兵部右侍郎等職。
14、王斐,周村人,清順治年間任壽州知州,被賜予榮祿大夫,河北總兵銜。
15、王重明,明末周村人,曾任明山西沁州同知,王應統曾祖父,賜予榮祿大夫、河北總兵銜。
16、王應統(1664—1715),字緒光,號敏齋,祖籍山東長山縣,出身書香門第。康熙三十年辛未科(1691年)武狀元,初授山西中路利民參將,為山東總河中軍副將,歷任江南總漕中軍副將、文登副將、升創業河北總兵、鎮守懷慶。
17、徐文驤,字子云,清代山東周村南邊家胡同人,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進士、曾任刑部主事。
18、焦雲龍(1840—1901)字雨田,今南郊鎮丁家莊(周村賈黃鄉丁家莊人)人。清同治十三年進士,歷任陝西省三原、安康、富平、長安、鹹寧等縣知事,綏德、商州知州,潼關廳同知等職。
19、袁承約,山東長山縣(今周村)人,原任禮部司務候補主事(正六品)。女婿蔣天珍大理寺評事(正七品)加四級,誥封奉政大夫(正五品)。
20、袁守伸,山東長山縣(今周村)人,通政司知事(正七品)。女婿蔣方岐系大理寺評事(正七品)加四級,誥封奉政大夫(正五品)蔣天珍之子。
21、袁守偉,山東長山縣(今周村)人侯選通政司知事(正七品)。女婿蔣桄岐,侯選教諭例授修職郎,系大理寺評事(正七品)加四級,誥封奉政大夫(正五品)蔣天珍之子。
22、袁琅,山東長山縣人,原任直隸石景山同知(正五品)。女婿蔣心淳,舉人,系博山大理寺評事(正七品)加四級,誥封奉政大夫(正五品),蔣天珍之孫。
23、孫靈暉,北齊武強縣(周村)人,學識淵博,精通儒術,歷任冀州刺史、員外將軍、太學博士、北徐州刺史、潼郡太守。天統年間任國子博士,負責教授南陽王高綽經書,後一直輔佐南陽王,被封為“三品王師”。高綽任大將軍後,孫靈暉以王師名義領大將軍司馬銜,一直到北齊滅亡。
24、姜遵,北宋初期長山縣孫家莊(周村)人,進士。先任蓬萊尉、登州司理、參軍、開封府右軍巡判官等職,剖難斷疑,平反冤獄,深得民心。後進京任太學博士、殿中侍御史、京東轉運史、右諫議大夫、樞密副使,去世後追贈吏部侍郎。
25、李斯佺,字松客,山東周村人,祖父是清初赫赫有名的刑部尚書李化熙。他善於體恤下情,辦事公道,光明磊落,被提升為四川茂州知州,以政務清明著稱,調入京城為戶部員外郎,不久升任刑部郎中,後又被任命為雲南大理府知府。期滿補福建建寧知府,因為其兄在福建任巡撫,需要迴避,改任兩淮鹽運使。這時候,與江寧織造曹寅既是同事,又與他們全家結成了好友。
旅遊開發
近年來,周村區按照“保護第一、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原則,對周村古商城集中實施了保護性開發,恢復開放了大染坊、瑞蚨祥、周村燒餅等“老字號”舊址,再現了古商城歷史原貌和獨特歷史文脈,初步形成了魯商發源地、影視拍攝基地和民俗文化旅遊三大文化旅遊品牌,先後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和省級文化風景旅遊區、全省最具競爭力旅遊景區,並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特別是隨著總投資5億元的匯龍街片區建成投用,景區形成了“古街新園相融,東街西市抱湖”的獨特架構,進一步豐富了景區內涵。周村絲綢文化淵源流長,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源頭之一,有“絲綢之鄉”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