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
紙業發展,使村里集體經濟厚實。2000年後,村里用造紙廠上交102萬元積累款,為村民辦了一件又一件的實事。隨著造紙業的發展,帶動其他企業的發展,村里還辦起紙箱廠、竹編廠、包裝廠等。竹編加工廠,生產花籃等幾十隻品種,通過省進出口公司,產品遠銷日本、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1992年產值達到60餘萬元,利潤5萬元。目前,竹編廠生產加工業務已擴大到村外常綠、新建等地。
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為2000多萬元,人均收入達1600元,成為富陽縣富裕村之一。經濟發展,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福利事業有所改善。全村有100多戶村民蓋起造價5萬元以上的多層新樓房,1986年投資15萬元建成自來水設施,村民用上清潔的自來水,投資23萬元用水泥鋪設幹線公路和支線公路。1980年起,全村170多位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領上8元養老金補貼。1992年投資12萬元,開通有線電視節目。村里增加教育投資,每年給中心國小3千元教育費,從1988年起對考上高中、中專、大學的學生,各獎勵100元、300元、500元,鼓勵學生讀書上進。
造紙產業
口村造紙業在1949年前就享有盛名,是富陽縣造紙業的基地之一。造紙方式尊鼻祖蔡倫遺風,以嫩毛竹及石竹為原料,以手工操作為主,經"弄"烘燥後出售。產品有元書紙、裱黃紙、四六平(迷信紙)、海方紙、小海方紙等30餘種。紙農除在村里槽戶操紙外,很多人到江北打工。紙農生活極苦,流傳有"肩背小包裹,出門尋槽戶,蓑衣笠帽當被鋪,三餐薄粥鹹鹽過"的歌謠。
1949年後,經過土地改革,紙農能自己開槽,後為集體開槽,全村有槽廠120餘家。1966年,省、市在此試點辦造紙廠。後來採用高壓蒸氣鍋,辦小型造紙廠,生產機制黃板紙,為富陽縣農村第一家。80年代以來,村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以紙業為龍頭的集體、個體、聯戶企業。村領導引導農戶尋找致富門路,全村建辦紙槽、紙廠130多家,年產紙5萬多件,品種有元書紙、衛生紙、裱黃紙、宣紙等10種。集體、個體、聯戶企業採用造紙機械生產機製紙,品種有油芯紙、衛生紙、防水水泥袋紙、特種紙板紙等。全村勞動力從事紙業生產的達80%,有100多造紙專業人員和土紙返銷專業戶,他們走南闖北,採購造紙原料,推銷產品,成為集產、銷、供於一體的紙業專業村。
口造紙廠,1984年產值僅59萬元,固定資產不到30萬元。村委會主任李先國改革造紙廠內部管理,同時四處籌集資金百萬元,三次對紙廠進行技術改造和產品更新,調整原料結構,改進工藝流程,從原來僅能生產普通瓦楞紙、箱板紙,發展到能夠生產高檔防水水泥袋紙、油光紙、衛生紙,產品暢銷,供不應求。創產值410萬元,實現利稅60萬元,固定資產達200萬元。
經濟狀況
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12億元,其中農業284萬元,工業4800萬元,第三產業6116萬元,上交國家稅金108.32萬元。固定資產5857萬元,各種生產、營業、辦公用房64000平方米。集體經濟的增強,社員個人收入的增加,居住條件不斷改善,建造第二代新房5.4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35平方米,村民有小客車2輛、機車20輛。家家有彩電、冰櫃,5%農民還裝上空調。男子55歲、女子50歲開始享受勞保,平均每人每月36元,高的上百元。
村里擁有賓士、奧迪、桑塔納等小轎車15輛、麵包車1輛、大客車1輛;國際直拔電話18部,傳真機2台,國內直拔電話168部。至今全村已鋪設自來水主管14800米,下水道9650米,水泥路面22500平方米。村里還安裝了閉路電視。村花--廣玉蘭綠蔭成林,1992年被評為全省綠化先進單位。村內有黑板報18塊,宣傳窗32個,訂閱黨報和各種刊物計30餘種440多份。適合青年活動的有卡拉OK廳,為老年人建造了活動室。
環境現狀
走進口村,四周翠竹環繞、溪水清澈見底,村裡的小道平整潔淨,村居環境令人嚮往。
該村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地推進生態村創建,大大改善了村居環境,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質量。據介紹,村上的生活污水處理池一共建了120多個,投入10多萬元,都是村集體出錢。新建了5個公共廁所,消滅了40多個露天糞坑。新建垃圾箱16隻,生活垃圾回收率達到100%。同時,村里還投入50多萬元硬化道路2500平方米,村環境美化、綠化率也達到25%以上。村里投入很大的人力財力,建設了一個整潔舒適的村莊環境,村民們都很支持,也很珍惜。以前許多村民習慣亂扔亂倒垃圾,現在大家都很自覺地把垃圾丟進垃圾箱。村莊環境改善了,村民們的衛生意識和文明素質也提高了。
民間娛樂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