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
70年代末,四聯村還是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集體經濟空、農民收入低、村里房屋舊"的窮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給四聯帶來了蓬勃生機,村幹部帶領村民,奮發圖強,積極發揮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發揮集體企業優勢,狠抓工業發展。至1992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200萬元,上交國家稅金140多萬元,全村公共積累500多萬元,人均收入達到1460元。自1985年起,四聯村的黨支部連年被評為縣級先進黨支部,從1988年開始,連續被評為縣級"文明單位",是富陽縣的"三連冠"文明單位之一。
抓住機遇建辦工業群體
1980年,村創辦了金屬板廠(即富陽建材機械廠)。當時借款3000元,職工23人,人均每月收入只有18元。工人們靠一把榔頭兩隻手,白手起家,第一年創產值近30萬元,把積累的資金作為擴大再生產。1983年總產值為180萬元。村黨支部委員王勇,兼任建材機械廠廠長,深入生產第一線,把握產品質量關,產品遠銷全國各地,1991年總產值達423萬元,成為村裡的主要骨幹企業。
改革開放,拓寬了四聯人的視野。村黨支部書記馬吉榮認真組織黨員幹部學習,幹部們認為:要使四聯村的經濟加快發展,光靠一個廠的力量是不行的,還需要多方引進,多辦企業,同步齊飛。1985年至今,先後相繼創辦了四聯紅磚廠,富春江散裝水泥設備總廠、四聯玻璃製品廠,出現了欣欣向榮的群體企業。1992年工業總產值達到1026萬元,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達500萬元。
與此同時,四聯村還大力支持個體聯戶企業的發展,全村共辦有十多家,凡是個體要辦企業的,村里都給予提供土地、水、田、執照的方便,有的還給經濟上的資助。村民唐志明辦塑膠廠,村里大力支持,使塑膠廠越辦越興旺,1992年產值達到80萬元左右,在全縣個體戶交稅中,居第七位,為國家作出了貢獻。
農業投入
村黨支部、村委會在抓發展工業的同時,仍然十分重視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每年村里用於農業的投入都在5萬元以上。從1989年開始,每年安排的水利建設項目,累計投資30萬元以上,先後修建了從二塢到下塢口三面光的水泥預製渠道500米,修建5條共約1000米的機耕路,重點整修了最易被洪水沖毀的堰壩。村內電力線路整修一新。水利設施的興修,大力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全村700多畝水田旱澇保豐收。此外,村里還組織了機耕服務隊,向村民提供優良品種,傳播農業科技等。儘管自然災害頻繁,全村糧食生產仍然取得了好收成,1992年糧食總產量達652000公斤。"在山靠山要養山",是四聯村黨支部、村委會長期以來牢固樹立的指導思想。根據山多而散的特點,村委會將3400畝山作了統盤安排:凡是高山遠山都作為集體的封山,村民們的柴薪,每年定期砍伐;低山近山作為種植育林山,自1983年至今,四聯村已投資60多萬元,種植杉樹1000多畝。為了管好山林,村委採取三條措施:建立了由11人組成的管山員隊伍,實行分片包乾,責任到人,管山員工資由村里統一支付(每月不少於100元),對有突出貢獻的管山員年終再給予獎勵;逐年有計畫地綠化造林;嚴格採伐制度。由於山林政策落實,管理制度嚴格,山林已是枝葉茂盛,綠樹成蔭,覆蓋率達90%以上,按每畝10立方米計算,目前全村立木蓄積積累可達一萬立方米,村民們稱之為"綠色銀行"。
第三產業
四聯村黨支部、村委會重視發展第三產業。1992年投資13萬元,在村口統一建造了一幢30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實行統一管理,使經商的村民有一個專門指定的地點買賣經商。現在這排商品房中有的開設了商店,有的開設肉鋪,有的開設水果店,有的出售農村土產,一派小市鎮的景象。村里還有一支專搞運輸的車輛隊,有三卡、中小型拖拉機、麵包車、汽車等,駕駛員農忙時搞農業,農閒時搞運輸,村里還派人專管負責,給予技術指導,聯繫業務車輛調度等,使他們能安全駕駛,為工農業生產服務,實現紅磚廠運輸、生產一條龍。
福利事業
工業的發展,農業的豐收,林業的興旺,第三產業的崛起,集體經濟越來越壯大。村里家底厚實了,村黨支部、村委會積極為村民謀利益,用物質文明來推動精神文明。投資10萬元,辦起了自來水,村民免費供應。實行養老制度,凡年滿60歲和55歲的男女老人享受每月10元養老金,全村150多位老人,全年需付2.5萬多元。投資11萬元,建造教學大樓,教學設施完全達標,1991年被評為永久性的一等學校。凡1~4年級學生一律免費入學,每年六一兒童節為每個學生製作一套校服,全鎮統一的校服一律給予支付。為了滿足不足齡的幼兒入園就育,村幼稚園里辦起了幼兒小班。除每年教師節都給教師獻上一份禮物,不分公辦、民辦、代課、幼兒教師,年終都能享受同本村工廠職工同樣的待遇。對獨生子女給予30元的補貼費。發放扶貧救濟款,對軍屬發放優待金,對五保戶的醫藥費、生活費、糧食供應、喪葬費等全由村里包下來。老幹部退休後,每月除鎮人民政府發給生活費外再另外增補50元,並安排職工管理工作。1992年投資8萬元,安裝有線閉路電視的住戶占85%以上。1992年投資6萬元,澆鋪了從村校門口到公路長達250米、寬8米的水泥路。合作醫療站,為村民防治疾病。
四聯村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村民法制觀念普遍增強,無偷盜、賭博、封建迷信、違反計畫生育等現象發生,每年國家徵收農業稅認購的糧食任務、國庫券等都能如期如數完成。鄰里團結,家庭和睦,尊老愛幼,勤奮工作,勤勞致富的文明新風已經逐步形成。
嘉興市四聯村
四聯村地處王店最北部,與南湖區接壤,屬城郊結合部,離嘉興市區僅四公里。全村區域面積2.6平方公里,有15個生產組,總戶數473戶,總人口1570人,有勞動力754人。分別有正副組長29人、村民代表33人、正式黨員38人、預備黨員1人、入黨積極分子1人。四聯村有耕地總面積1400畝,園地2000畝。該村計畫生育符合率100%。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2005年一2006年分別達到90%,2007年合作醫療參保率高達94%。農戶衛生廁所改廁率99%,自來水入戶率100%,住宅電話裝機率99%,有線電視安裝率98%。
2003年內湖大道建設工程中,涉及拆遷農戶43戶,251人,全部住入四聯村新區。2004年底在南郊河征地中,涉及拆遷農戶140多家,497人,己在府南地域開始建造安置房,約在2008年4月份讓拆遷戶進入新家,讓村民有一個嶄新的生活環境。並且在2006年失土農民再就業培訓中,參加人員有60人,2007年參加人數達到104人。
2006年年底全村實現經濟總收人103億元,村級集體對支配資金78.3萬元,集體人均可支配收人499元,農民人均收入達7533.15元。
肇慶行政區劃百科(三)
肇慶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的中游。土地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390多萬,下轄有端州區、鼎湖區和廣寧、德慶、封開、懷集4縣,代管高要、四會2個縣級市,設立了省級的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中山行政區劃百科
中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北連廣州,毗鄰港澳。下轄1個國家級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5個街道辦事處,18個鎮。 |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