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陳板橋村將是湖州最大的經濟技術開發區。現在這裡已有湖州化纖總廠、湖州綢廠、湖州針織廠、湖州印染廠、湖州外貿倉庫、省第三繭質檢定所等10多家國營大中型企業,有職工近萬人。與之相適應的商業、郵電、交通、文教衛生等設施正在規劃發展之中,正在興建的龍溪大橋將使陳板橋村與湖州市城區緊緊相連。隨著鳳凰小區的開發和10號公路、龍溪北路的建成,陳板橋村將成為湖州新的工業、商業中心。經濟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陳板橋村深入進行農村經濟改革。利用本地交通便利、物產豐富、靠近城市、勞力充裕等自然優勢,堅持發展以工農業生產為主的經濟建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使全村的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全村糧食生產年年穩產豐收,工業生產穩步發展。村黨支部連續3年被市、市區評為先進黨支部。全村呈現了一派奮發向上、經濟興旺的新景象。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陳板橋村大力發展村辦工業和第三產業。早在1976年前,陳板橋村人就冒著被割資本主義尾巴的風險,組織農村富餘勞力,組建搬運隊,進城搞搬運。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興辦村辦工業點燃了第一把火。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利用本地資源和近城的優勢,辦起了小石礦和食品廠。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政策逐漸放開,他們從本地實際出發,積極開展橫向聯繫,引進資金和技術,採用大廠帶小廠、老廠帶新廠等多種辦法,先後辦起了軋鋼、耐火、食品、輕紡、勞務等10多家企業。到1992年底,全村村辦工業固定資產已達482萬元,企業職工人數291人,工業產值1284萬元,占全村工農業總產值的85.4%;實現利潤107萬元,開始走上了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道路。
陳板橋村的工業結構在發展中日趨合理。陳板橋人始終抱著要在產業、產品結構上建立本村特色的決心,合理布局,逐步調整。以市場為突破口,以建材、耐火材料為主,積極發展輕紡和第三產業,初步形成了輕重並舉、比較合理的工業格局。
五星軋鋼廠從原來生產鋼材的幾台舊軋機,自己動手,逐步改造,發展成今天能生產羅紋鋼、元鋼、型鋼等10多個品種,年產值達千萬元的骨幹企業。
五星耐火器材廠生產的耐火缽,暢銷12個省、市。1992年投資100多萬元,進行擴建,使企業粗具規模。
五星食品廠是陳板橋村1976年創辦的企業,以生產湖州傳統名點為主,產品暢銷本市及臨近縣鎮。該廠生產的玫瑰酥糖、綠豆糕等食品深受顧客歡迎。
城西實業公司是陳板橋村發展第三產業的視窗。該公司下設餐廳、旅館、經營部、液化氣儲罐場、染整廠等,1992年實現利潤20萬元。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陳板橋村經濟建設的步子也越邁越大。八五計畫期末,陳板橋村的打算是:產值5000萬元,利潤1000萬元,人均收入3000元。
幾年來,隨著水利設施的改造,農業投入的增加,陳板橋村的農業生產正在擺脫傳統生產習慣的束縛,向著現代農業、穩產高產方向發展。他們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落實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有效地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發展一優兩高農業。近年來,全村共投入近百萬元用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使全村1600多畝耕地達到旱澇保收。
生態狀況
農田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作好稻田肥水管理,增施有機肥,增加秸桿還田,實行氮磷鉀配方施肥,開發兩查兩定(查病蟲、查發生動態,定時間、定指標),保護天敵,推行生物防治;調整產業結構,“種植、養殖、加工”模式發展。經過3年多時間,村區面貌變化顯著。全村工農業總產值由1983年的108萬元提高到1988年的855.29萬元,增長7.9倍;人均收入也由1983年的333元提高到1988年的1078元,增長3.2倍;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17%提高到30%;沿山建立沼氣池27隻,普及率為80%,一年可代替薪柴1.8萬公斤,除基本解決家庭的生活燃料外,還可補充解決停電時的照明;挖水井100多口,60%的村民用上了自來水;農田農藥的施用量大幅度下降,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全村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進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1988年6月,陳板橋村被聯合國環境開發署授予全球五百佳環境保護單位稱號。同年7月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在陳板橋村舉行表彰大會,副省長柴松岳在報告中指出,陳板橋村的變化標誌著農村經濟正在改革過程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化。生活狀況
隨著村民收入的增加,陳板橋村人按照村委會的規劃對舊村進行改造。現在是戶戶住新房,收入高的住進沿河別墅群,即便是收入低的也住進了嶄新的商品樓房,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00平方米。三分之一的家庭擁有轎車。三條“工”字形河道,兩旁砌好塊石。在原有的農民文化宮基礎上,村里還建造了一個燈光球場,兩座供村民納涼休息的仿古式六角亭,一個電視衛星地面接收站,使農民業餘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晨曦初現,一批太極拳、香功、舞劍愛好者,迎著朝霞在河邊、球場上鍛鍊。夜晚,華燈初上,農民文化宮迎來了一批球迷、書迷、棋迷,各顯身手。重視民眾業餘文化生活是陳板橋村家村黨支部工作的優良傳統。在調查中得知,村民的生活水平比較高,戶均年收入大約可達到5萬元左右。三農問題是關係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問題,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隨著陳板橋村人生活水平的改善,他們更加重視自身素質的提升,在文化、服務、娛樂等方面的支出不斷增加,行動電話、計算機、網際網路廣泛地進入村民家庭,擴大了村民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使得陳板橋村家人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在村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同時,村委會意識到,必須及時提高村民素質,樹立和諧理念。正所謂生活好了,別墅住上了,思想也得起變化。要想做好人、辦好事,就得知“八榮八恥”,這是做人的根本。因此,逐步引導村民把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轉化為自覺的行動。陳板橋村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尊老愛幼蔚然成風,真正做到老有所養,幼有所教。村里每年撥出一定資金,讓55歲以上婦女和60歲以上男子每月領取150元的養老金。從1991年起,村里投保10萬元作為村民養老保險和健康保險金,以後逐年有所提高;從2004年起,村里還撥出專款作為醫療保險金,村里所占比例為3/5;遇到村民死亡的,村里補助10000元/人,全村一律使用生態公墓或樹葬形式;凡本村村民子女從幼稚園到高中畢業均可享受免費教育,村黨委多次出台優秀教師安心從教的激勵政策,最佳化整合教師隊伍資源,切實讓村裡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為了鼓勵多出人才,凡考上大專的村民,村里每年發放獎學金5000元,考上大學本科的每年發放獎學金10000元。陳板橋村家村在加快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的同時,還大規模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1988年村里辦起職業技術學校和技術夜校,積極鼓勵村民做一個有覺悟、有知識的新型農民。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