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爵溪農村地處象山縣爵溪鎮城區。1992年,全村1076戶、3557人。耕地465畝,其中水田130畝,菜地30畝。山林9329畝,內柑桔385畝。年社會總產值1.56億元,其中農業產值1232萬元,工業總產值10133萬元,出口創匯4038.76萬元。
工業發展
爵溪,素稱山多田少,地狹人稠。向為濱海漁村,村民以大目洋為依託,以漁為業,春汛時千帆雲集,網罟齊施,爵溪灘頭,鯗廠百餘家,盛時產鯗2萬擔(1000噸)。詩人陳策有到枕濤聲天地動,落灘漁艇海嵐腥句,又謂尤愛郎君(爵鯗別稱)風味好,美魚珍重爵溪名,爵鯗暢銷滬杭寧紹各地。1949年後,漁業一度發展,但因缺乏科學指導,至60年代末,大黃魚資源枯竭,漁業一蹶不振。爵溪村民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千方百計尋找出路。先就地取沙,加工為型沙銷往上海。後籌款至上海購入舊式紡紗機,於1974年2月,因陋就簡辦起第一家工廠--爵溪鎮織布廠(今更名寧波大東絲織廠)。公社革委會頂住社辦企業當作資本主義批判的歪風,表示:已購設備堅決運轉,不能擱置,已辦的工廠堅決辦好。並選定輕紡工業為主攻方向。至1980年該廠年產值超過100萬元。
村領導在管理上狠下工夫,實行以廠長為主集體承包制,對工人實行五定一獎,計件工資,對幹部任用要求三懂(懂生產技術,懂供銷業務,懂財務管理)。1982年根據上述標準新選拔23人任廠長、副廠長。利潤除上交與獎勵外,半數充企業留成,用作技術改造與技術革新。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獎罰分明,權力下放給廠長。生產有新的起色,1984年工業產值突破1000萬元,成為象山千萬第一村。1986年突破2000萬元,粗具村辦工業格局。是年,將5家針織廠合一,與外商合資,創辦寧波市首家村級中外合資型企業。1986年起,為選拔人才,採取考試招工,面向全縣,擇優錄用,和開班培訓等辦法,使工人文化水平不斷提高。至1988年底,共引進有文化青年2500人。同時注重投入,調整結構,推行規範化、科學化、系統化管理,鼓勵發展個體工業企業和第三產業。創辦天峰機械工程研究所,研製開發新工藝、新產品,並在寧波、上海、北京、深圳設立辦事處,增強企業自我發展能力。1993年企業推行股份合作制,實行男女工人計件工資輔以計時,管理人員浮動工資,廠長、副廠長等領導人員產值、銷售、利潤三掛鈎計酬辦法。
1992年村辦企業11家,主要有寧波天峰機械廠、中外合資寧波東興針織有限公司、寧波大東絲織廠、象山大東電瓷廠、寧波勞武針織廠、象山華光針織廠、象山宇訊電器廠、象山縣第五建築工程公司等,固定資產原值1600萬元。產品遠銷德、日、新加坡等24個國家和地區,FDX-1空氣變形紗機、YA79-50型半自動專用膠木壓機等3個產品獲市級科技成果獎。分別有5家企業評上市級以上重契約、守信用企業,3家企業被省、市、縣人民政府授予先進企業稱號,1家企業被國家農業部、國家對外經濟貿易部聯合授予出口創匯大戶稱號。村辦企業的發展,帶動120餘家私營、個體、合夥企業的形成。投資300萬元建成農貿綜合市場,近百家飲食、商業網點興起,形成一定的商業格局。
農業建設
在大力興辦工業的同時,不忘農業是基礎,抓多種經營。1979年294人耕種農田1419畝,糧食產量540噸,畝產380公斤,人均產糧1.84噸。1988年20人種田454畝,產糧209噸,畝產460公斤,人均產糧10.45噸,提高工效7.4倍。開發山林、海水資源,已辟大岙、下沙、新涼亭3個桔場,種桔385畝,年產500噸,新辟周家灣桔場40畝,種上日本鞏耐優柑桔2000株。海水養殖場粗具規模,產品大部出口日本。1992年,村民75%務工,人均收入2050元,村級經濟積累計1225萬元,村容發生巨大變化。過去並隊時,全村946戶,簡陋民房占75%,茅舍占20%,余為古老樓房,人均居住面積3.2平方米。至1986年茅舍絕跡,居民40%建混凝土樓房。1992年更上一層樓,近800戶居民翻蓋新房,78.6%居民遷入新居,人均居住面積已達20平方米,室內陳設家電化、組合化、現代化。為寧波市4個億元村之一。
村莊狀況
村貌變化最大的是住房。過去的草舍已無蹤影,昔日的平房也已換成鱗次櫛比的幾層樓房。外牆貼瓷面磚,裝著茶色玻璃窗門,內部擺設豪華的住宅,已不再是鳳毛麟角。現在已建樓房的戶占98%,其中建三層以上樓房的占50%。全村建房面積26.85萬平方米,其中住房面積24.85萬平方米,人均擁有住房面積達到60.6平方米。人民的生活日用品也已經向電氣化、高檔化發展。現在,青年結婚置辦彩電、冰櫃、洗衣機、音響、錄音機等五大件。有的還有攝像機、機車。全村有電視機1300台,戶均1.3台,有電冰櫃200台,洗衣機200台,錄放機150台,機車30輛。有大卡車1輛,麵包車4輛。全村有30%的戶用上液化石油氣。
2007年村里共投入資金500多萬元,主要用於道路硬化、新建橋樑以及村莊整治等。硬化道路45277平方米,新安裝80隻立桿路燈,新建橋樑兩座,拆除臨時建築5009平方米,新建綠化3705米,新建三格式衛生廁所782隻,新建健身公園及公廁兩座等。同時,還建立並落實長效保潔機制,細化環境衛生標準,使得村民居住環境得以提高。
社會事業
村領導重視計畫生育。1980年成立計畫生育協作組,1984年推廣到各企業單位。1991年專設計畫生育幹部1名,成立計畫生育辦公室。開展宣傳教育,健全班子,制定製度,責任到人,黨、團員、婦代會發揮積極作用,全村採取各種節育措施665例,1990~1992年計畫生育符合率達100%,連續兩年評上縣計畫生育合格村。針對村民居住分散在8個自然村,外出經商及外來做工多的特點,村設專、兼職政工幹部、治安主任、調解員等25人,設牆報14處,每處各刊出調解、治安、計畫生育園地牆報2期,輔以培訓、會議和文藝活動等宣傳形式,消除居民矛盾、糾紛於萌芽狀態。1991、1992年獲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稱號。1991年評為寧波市級明星村。
為使老有所養、幼有所學,年投入教育事業費60萬元,村中已辦幼稚園7家(其中個體辦6家),國小、成人學校各1所,學齡兒童入學率100%,村辦企業中參加對口專業大專學校培訓24人,獲初、中級技術職稱70人次。村級醫療站2個,實行初級衛生保健,辟沿江為騰蛟公園。敬老院1所,面積6000平方米,錄像、電視機等設備齊全。1980年起實行60歲以上老人退休制度,退休金逐步增加,已達到每月40元(老黨員增加10元)。1986年起,實行職工投保簡易人身險和團體險及養老金保險,企業主要領導推行企業家保險。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