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何雲村位於富陽縣西部,東距縣城22公里。牧松(臨安牧家橋至松溪)公路橫貫村內,相接320國道。據清康熙《新登縣誌》記載,為何家村、雲山頭2個自然村。1949年7月根據古時兩村之稱,更名為何雲村。村前有永昌溪,依山南去;村後有晉朝郭文舉舊居和清代三學古院(丁廷玉、宋恆泰、施學成三學士著文之所)遺址。全村總面積1.56平方公里,屬永昌鄉。1992年,有390戶,1216人。耕地993畝,山地2265畝。村民姓氏有何、王、鮑、陳、蔣、許、黃等,其中何姓約占全村人口的一半,是各姓中最早遷入者。王、錢兩姓約占全村人口25%,是1958年建新安江水電站時淳安縣的移民,他們鄉音未改,習俗依舊,喜食辣椒。何雲人長期主要依靠種田和手工製作坑邊毛紙維持生計。60年代末始辦村辦企業,至1992年有造紙、服裝、印刷、食品罐頭、飼料加工、紡織器械、製鞋等12家村辦企業。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4037萬元,其中企業生產值3918萬元;糧食產量702噸,人均收入達1562元,集體積累459萬元。
經濟龍頭
製作手工紙是何雲人的傳統手藝。清代末年,有紙槽60隻,年產草紙3600件。1949年後,村民沿襲手工製作坑邊紙。1969年8月集資2600元,創辦全縣第一家村辦企業--何雲造紙廠,生產黃板紙,日產1噸。後轉產坑邊紙,產品全部由供銷社包銷,經濟效益逐年上升。1979年初,因供銷社所收坑邊紙外銷不暢,大量機制坑邊紙積壓,致使造紙廠出現危機。為找銷路,村幹部帶頭外出推銷,使積壓的5萬塊草紙銷售一空,生產有了活力。同時廠里嚴把質量關,選用優質紙料,保證紙張均勻,分量合格。是年,村里從造紙廠收入中給每個農民發120元為勞動分紅。由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機制坑邊紙因比較粗糙,銷路漸窄。為求生存,1987年8月村里投資27萬元,辦起了全縣第一家皺紋衛生紙生產廠雲山造紙廠。產品上市後供不應求,年產值達200萬元,創稅利26萬元。1988年4月,何雲造紙廠投資40萬元對製紙設備作了技術改造,由生產坑邊紙轉為皺紋衛生紙,同時更名為立新造紙廠,經濟效益逐年提高。1989年雲山造紙廠添置了一條生產工藝流水線。兩家紙廠現有固定資產160多萬元,產品銷往省內外。1992年創產值743萬元,稅利58萬元。
1980年3月,村里新辦一家針織廠,生產蚊帳。產品上市後,一時銷路很暢,但由於針織品市場變化大,再加上鄉鎮企業設備、技術管理不善,產品往往因款式、色澤跟不上潮流,被擠出市場,廠里決定轉產服裝生產,針織廠改名為服裝廠。此後,幾經挫折,多次技改,產品有中山裝、軍大衣、綢緞女棉襖、高檔中山裝、西裝、砂洗真絲服裝,企業從內向型向外向型轉變,產品開始走出國門,遠銷日本、美國、德國、匈牙利、俄羅斯、義大利、加拿大等國。服裝廠現有固定資產180萬元,流動資金350萬元,各類機械設備250台,全員300人。1992年創產值2000萬元,稅利100萬元,職工月均工資450元。多次被評為縣級先進企業。1992年12月,服裝廠又與法國僑民聯營,成立中外合資企業--杭州華捷製衣有限公司,投資150萬元,建造1100平方米的廠房,購置機械設備,擴大企業規模。
何雲村從傳統手工造紙起步,利用原有設備,充分發揮集體優勢,努力開拓鄉村企業發展的新路子。1987年到1990年,全村集資投入辦企業的資金達230多萬元,先後辦起了何雲印刷廠、罐頭食品廠等6家企業。全村700多名勞動力,650名在本村企業就業,還招用外地勞力300餘人。
農業發展
村辦企業發展後,何雲人利用企業積累資金髮展農業。自1979年以來,投資32萬元,年年有規劃、有投入、有成效。修築機耕路14條,長5000米,其中三面光渠道1000米;維修60米長堰壩2條;建機埠13隻。往日的低產田實現自流灌溉,變成旱澇保收的良田。同時,對早、晚稻種植管理由村里指派專人負責,解除在廠生產的農民職工的後顧之慮,保證企業正常生產。1990年,進行噸糧田工程建設,投資4.5萬元,建設噸糧田200畝。實行科學種田,村出資積極推廣配方施肥,模式栽培等農業新技術,使農業年年獲得好收成。
何雲村在抓好農業生產的同時,還積極鼓勵農民開展多種經營,利用村辦飼料廠的優勢,1990年創辦養鴨場和養豬場,年產禽蛋2萬公斤,生豬1500頭。開發低丘緩坡,建桔、桃、竹園80畝。
生活水平
隨著工農業的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何雲村注重精神文明建設。1986年,投資12萬元改建何雲村國小。1990年又投資萬餘元,更新教學設備,改善教學條件。村民的住房,昔日是破舊平房,2000年後是三、四層的樓房鱗次櫛比,並有90%的戶用上了煤氣灶。村裡的人行道都拓寬成水泥路面。1988年村里投資11萬元為家家戶戶安裝自來水;1992年,村里出資裝有線電視。1992年2月,村民全部參加養老保險,不在廠里就業的村民每人保險費的40%由村里補助。應徵參軍的村民除發給全鄉統一的優待金外,村里每人每年補助50元。1990年村里辦了老年人協會,建了活動室,購置文化娛樂器材,使年老村民老有所去,老有所樂。在物質文明建設斐然的同時,何雲村兩委也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村黨支部書記表示,何雲村以此次文化節為起點,將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不斷提高民眾的生活質量,提高何雲村的整體形象。
舉辦文化節
為展示何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豐富農民民眾的精神生活,以“新農村、新發展”為主題的第一屆文化節於2006年10月11日開幕。文化節期間,開展了女子腰鼓隊、扇子舞隊、鑼鼓隊表演、飛車雜技表演、越劇表演、踩街表演以及小商品展示等活動,為何雲當地的老百姓帶來了豐富的文化大餐。
何雲村在村支兩委班了的帶領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工農業總產值一直位於永昌各行政村首位,社會事業建設加快推進,村集體總計投入資金800餘萬元拓寬了新街道路、修善了村級道路、建成了農居點和公園、完成了自來水工程等等。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