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唐公村1992年,全村702戶、2725人。有耕地1943畝,其中糧田1760畝。農業以糧、麻、油為主,土特產有甘蔗及少量的瓜果蔬菜。村辦企業從80年代迅速崛起,1983年,成為浙江省100個工業產值超千萬元的村之一。1992年工農業總產值9343.5萬元。有企業4家,務工人員820人,占全村勞動力的80%。工業總產值9270萬元,利潤突破200萬元,人均收入達到1664元。村辦企業的發展使村級經濟結構發生巨大的變化。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產值的比例由1980年的71%上升到1992年的97.1%。被杭州市人民政府評為杭州市奔小康先進村。地理位置
唐公村隸屬於餘杭縣五杭鎮。屬平原水網地區。與德清、桐鄉兩縣交界。南距縣城9公里,西南距杭州市區35公里。與杭滬、杭寧、杭徽、杭溫、杭甬等10條公路幹線滬杭、浙贛、杭甬、杭長4條鐵路區間站相距甚近。與杭州筧橋機場相距30公里。京杭大運河沿村而過。唐公村位於運河鎮的西部,北靠京杭大運河,西鄰塘棲鎮,南接臨平街道。全村總面積2.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923畝,共有13個村民小組,723戶農戶,2767人。全村共有大家企業40餘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8家 ,村股份企業1家。
農業建設
1949年前,唐公村雖然有肥沃的土地,但耕作技術落後,荒蕪嚴重,田間野蘆、茅草叢生。每逢水災,水淹村莊,陸地行舟;遇上旱災,河溝龜裂。村民大多以糠菜、螺螄、河蚌作主食。土織的棉綢小衫是村民最好的"行頭"。民國時期,一般村民若有一件洋布(平布)衫,便是時髦的作客衣,逢年過節走親戚才捨得套一套,事後又收藏起來,待來日喜慶之際再穿。"吃得過生豆腐,穿得過斜紋布"這句當時流行的套頭話,道出了唐公村民的生活狀況。1949年後,唐公村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先後組織了初級社、高級社、生產大隊,建設家園,溫飽問題得到解決。80年代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村辦企業的發展,唐公村不僅每年撥出7萬元貼農金扶持農業,而且為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農業向"一優二高"方向發展。村民大搞農田水利建設,年年堅持堤塘砌石,疏浚河港,新建改建大小水閘、旱澇排灌機埠13座,排灌功率160千瓦,添置拖拉機15輛,修建放水渠道3500米,加固加高沿河堤塘12000米,使糧田旱澇保收。產量逐年上升,從1949年的畝產70公斤,上升到1000公斤,最高的1989年畝產達到1050公斤。絡麻生產連續穩步發展,全村500畝絡麻田,平均畝產超過413公斤。生產的絡麻大部分供應有關國營紡織廠生產出口麻袋、麻布、麻線和其他麻類製品,支援國家出口創匯。
油菜種植逐步擴大,各家各戶都種植油菜,年產油菜籽7萬多公斤,不僅滿足村民的食油需要,還提供商品油1.4萬餘公斤。在主體農業發展的同時,多種經營不斷擴大,多數農戶種植了葡萄、桔、桃、枇杷等果樹。豬、鴨、羊、鵝等養殖業也得到了發展,一年四季都能供應市場。小腳青甘蔗是唐公村的主要特產,在杭嘉湖平原享有盛名。種植歷史悠久,貯藏方法獨特。春節前後出窖的甘蔗味甜、肉脆。年產甘蔗為780多萬捆,是農業經濟收入中的一大主要來源。1992年產糧107.65萬公斤,提供商品糧4.9萬公斤。農業總產值273.5萬元。
工業發展
唐公村興辦企業始於1975年。到1992年已創辦了4家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其中3家是聯營企業。共有職工857人,內有工程師、助理工程師6人。其中有3人是從外地招聘來的。擁有固定資產680萬元,1992年創產值9270萬元,稅利達到400萬元。1992年3月8日,唐公村成立了餘杭縣第一家村級實業公司新星實業公司。村黨總支部書記姚永福任總經理,工業支部書記唐根華任副總經理。祖祖輩輩耕耘于田地上的農民走上了興辦企業的道路。公司有4家成員廠,固定資產667萬元,自有流動資金198萬元。公司占有資金總額達958萬元。新星羊毛衫廠,1979年創辦。原來單一生產開司米服裝。1985年轉產"銀兔"牌羊毛衫。為了爭創名牌,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先後到上海、杭州聘請工程師和專業技術人員作顧問。1987年,與上海十九毛紡廠、十六羊毛衫廠聯營,雙方充分發揮經濟、技術合作優勢,使"銀兔"牌羊毛衫在新產品開發和產品質量上都躍上了一個新台階。1988年"銀兔"牌羊毛衫在上海全國軍地生活用品評比會上獲銀杯獎。每年以100多個新品種、新款式投放市場。羊毛衫日生產能力1300件。1992年產值達1500萬元,利潤100萬元,被評為餘杭縣二級企業。
唐公村織錦廠,1986年創辦。1987年與杭絲聯聯營後,充分發揮聯營優勢,迅速成為五杭鎮的出口重點創匯企業。生產的凸凹縐、四紋絨、雙波緞、斜紋綢真絲產品,遠銷西歐及日本、美國。年出口7.2萬米,創匯32.4萬美元,人均創匯4263美元。被評為餘杭縣二級企業。
飛童聯營廠,前身是1975年創辦的唐公村五金廠。1987年與杭州小輪車總廠聯營後更名。聯營後,企業面貌發生顯著變化,成為腳踏車、小輪車配件的專業廠家。生產的各種墊圈、方川釘、鞍座搭襻、小輪車架暢銷全國。1991年投資75萬元,從杭州小輪車廠引進一套生產腳踏車轉鈴設備,年產各種規格轉鈴300萬隻,產品與菲利浦、鳳凰、永久、安琪兒配套,並經省外貿公司每月出口2.4萬隻“飛葉”牌車鈴。生產的各種轉鈴被定為省優質產品。1992年在天津中國車鈴抽樣評比中,被評為質量信得過產品。是年擁有固定資產132萬元,產值超過700萬元,創利潤55萬元。
唐公村絲綢印染廠,1980年創辦。先後與杭州綢廠、幸福絲綢廠、都錦生絲織廠等120多家企業保持密切的業務聯繫。由於講究信譽、產品質量過硬,受到這些廠家的信賴。以加工各類真絲綢緞為主,合纖為輔,產品間接出口贏得國內外用戶好評。為杭州幸福綢廠加工的紡真絲,被評為省優質產品,尼龍織錦獲河南省洛陽市金杯獎。1991年投入150萬元,興建了真絲煉白車間,開工投產後,完全改變了印染品種單調的局面,基本形成煉、染、整一條龍生產。擁有機缸12台,其中4台M125機缸屬國內先進設備。年加工能力1000萬米,年加工產值510萬多元。
農村建設
唐公村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全村福利事業得到進一步提高。1980年投資8萬多元,接通村內公路。
1986年投資30多萬元建造自來水廠,鋪設水管4700多米,家家戶戶吃上了衛生清潔的深井水。1989年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
1991年投資4.1萬元,鋪澆了1.5-2米寬的水泥路,總長度2100米。村民人人參加合作醫療,村民家財保險率達到90%,有98%的戶改建了新樓房,彩電、錄像機、冰櫃、熱水器、卡拉OK音響等高檔家電產品進入了農戶。
1991年唐公村被餘杭縣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村。
文化建設
村內建有兩星級老年活動中心,文體活動中心和治安聯防分隊。曾先後被任命為區級“五好”村黨組織,“文明村”,“文化村”等榮譽,並連續五年被運河鎮黨委,鎮政府評為先進村。2007年6月15日晚,運河鎮唐公村村委會門口的廣場上舉辦了名為“牽手唐公村 建設新農村”的文藝演出。“牽手唐公村 建設新農村”文藝演出是區文化館組織、策劃、輔導的,這是2007年兩家(區文化館和唐公村)文化結對以來舉辦的首場大型文化活動。這場演出以唐公村的村民自己表演為主,文化館各業務幹部則進行了精心的輔導,確保了唐公村村民表演的舞蹈、表演唱、京劇、越劇、通俗歌曲等十個節目,在質量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並具有了舞台可看性和審美感。村民的演出之間,還穿插文化館優秀骨幹許曉明、吳壽松、馮小娟、陳麗琴等的助興節目。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