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鹿溪村

鶴鹿溪村

鶴鹿溪村隸屬於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遞鋪鎮,位於安吉縣中部偏西、南溪下游洛溪段,距縣城11公里。原名下洛溪。隔溪鐵鈀山,原有古松合抱,高聳挺拔,常有野鶴(白鷺)落聚山林,涉水覓食,因土語下(念喔)、鶴近音,村人遂謂鶴落溪;又雲地形似鹿,取鶴鹿同春吉祥之意,雅化為鶴鹿溪。村因溪而得名。面積8.5平方公里。轄鶴鹿溪、五山、夏莊、羅家頭、鋪前、栗子墩、龍口、山邊、店邊街、范家園、毛竹墩、12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鶴鹿溪。屬塘埔鄉。1992年有879戶、3000人。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鹿溪村中,以鶴鹿溪、夏莊、鋪前3個自然村為最大;全村有50多姓,其中以諸、王、胡3姓為最多。
鶴鹿溪為諸氏聚居地。據《諸氏宗譜》載:宋靖康間(1126~1127),諸尚子諸三六(又名秀)為避難,自淮安南徙安吉,先卜居廣順鄉黃荊村,不久與甥吳瑾同居諸吳村(今鄣吳村),直至諸尚九世孫能一,才移至鶴落溪。子孫繁衍,形成200多戶的大村莊。1949年前,鶴鹿溪有諸氏宗祠3座,時有"諸姓鶴鹿溪"之說。1949年後,眾多諸姓外遷,現尚有87戶居於本村。
夏莊,原名下莊,為王氏聚居地。明清時,孝豐以繅舍王姓最盛,有分支16莊,繅舍、寨岳等為上八莊,東山、山邊、下莊等為下八莊。王姓遷入下莊,人丁興旺,後建有王氏宗祠。鋪前,曾名豹霧、霧前,原為胡姓聚居,於清光緒年間由鎮海遷入。鶴鹿溪村從五山、夏莊、羅家頭、鶴鹿溪、鋪前、栗子墩、木竹蓬、龍口至山邊,再與五山相接,形成一個大圈圈,把3000多畝農田包圍其中,儼似一個大莊園。
村南五峰山,海拔261米,亦稱弈山。山自董嶺蜿蜒至此,頓起五峰。相傳唐代村人姚珍入山砍樵,遇仙對弈於此,後珍亦化鶴仙去。五峰山北麓,唐龍紀元年(889)建德山院,後改為五峰興國院、德山教院、五峰禪院。寺廟三進,深百餘米,山門外古木參天,民國前香火鼎盛(現已毀)。抗日戰爭期間,浙江省浙西第二臨時師範學校曾設於此。

經濟狀況

鶴鹿溪村鶴鹿溪村建築
全村有水田3918畝、旱地371畝、茶山566畝、山林5073畝。向以農為本,是安吉縣的主要產糧區之一。50年代以來,不斷興修水利,平整土地,建豐產方,使農田達到自流灌溉。60年代,將五山周家潭鶴鹿溪雙港口一帶近10里河灘,以愚公移山精神,搬石填土,墾造耕地近百畝,種上桑樹、水稻等,從此荒灘變成良田。為支援縣重點水利建設,熄在五峰山腳,興建永久性溢流壩,然後開通自五山經山邊、龍口直至遞鋪上郎全長15.2公里的頭壩渠道,連鶴鹿溪在內,有15個行政村受益,灌田1.45萬畝。1989年,鶴鹿溪村又集資10萬元,在溪東岸建517米長、3米高的石砌護岸,防止洪水侵蝕耕地。由於水利條件改善,糧食產量遞增,1992年糧食總產2174噸,畝產555公斤,比50年代初增長3倍多。除上交公糧、出售餘糧外,人均口糧500公斤。是年產茶58噸、產繭32噸。人均純收入為900餘元。
鶴鹿溪村舊時陸運不暢,全賴人畜馱挑運輸;而水路有南溪經村境直通梅溪,孝丰南鄉山貨水運經此。60年代後,縣內公路迅猛發展,竹木等貨物由筏放水運改為陸路車載。原去赤塢、皈山等地,跨南溪僅有木橋1座,橋高窄長,行人望而生畏。1983年,村籌資近10萬元,架起3孔、鋼骨水泥結構的鶴鹿溪大橋,書畫家諸樂三為之題字。大橋長65米、高5米、寬6.5米,可通行10噸載重卡車,由此與孝(豐)泗(安)公路相接。現村民有貨車2輛、拖拉機57輛、三輪和四輪機動車10輛,從事運輸業務。
1916年,鶴鹿溪村曾設廠生產桑皮紙,後因原料不足而停產。1949年前,利用水力資源,有水碓5處,進行糧食、飼養加工。70年代,興建水電站1座,裝機容量175千瓦,年發電量50多萬千瓦時。1980年在龍口建茶廠,採用新式機械加工名茶。1989年曾在五山創辦竹製品加工廠,後停辦。
名人

教育事業

鶴鹿溪村重視教育,舊時在較大的村落均辦有私塾,諸、王兩姓聚居地更具規模。1937年合併私塾,改辦短期國小,後又改為六年制國民中心國小。學校教育質量頗高,盛時有學生300餘人,教師10餘人。學生除本村、本鄉外,還有的來自繅舍、西圩、赤塢、西畝、鄣吳等地。1949年後,除鶴鹿溪中心國小外,並在五山、夏莊創辦初級國小各1所。50年代曾辦速成中學1所,學生70餘人;公社化時,創辦初級中學,3個班,學生近200人;70年代,中心國小附設國中2個班;1974年,把舊校舍拆建成10個教室、6個寢室,再加廚房的新校舍,占地1萬餘平方米。四周築圍牆,植樹種竹栽茶,建成一個清靜幽雅的學習環境。1983年,夏莊國小建成二層教育樓。1992年,全村在校學生241人,學前班兒童72人,教師12名;基本上已經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
鶴鹿溪村的教育事業,為本村培養了許多名人。民國一級上將胡宗南,出生於鎮海縣陳家鋪,7歲時隨父來鶴鹿溪村,8歲入當地私塾,自讀《三字經》至四書、五經,13歲時就讀於孝豐縣城高等國小堂。後於吳興中學求學,畢業後任國小教員。1924年考入第一期黃埔軍校,從此進入軍界。

精神文明

村級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使村裡的精神文明建設有了物質基礎。1985年,村里辦起“青年之家”,投資萬元建造了電視室、桌球室、圖書報刊閱覽室、廣播室。是年起全村國小生實行免費上學,規定村民考上大學獎150元,中專獎100元,高中獎75元,並辦起幼稚園。 1985年,村民開始造樓房,至1992年,80%的戶造了新樓房。對獨生子女每年補貼30元,醫藥費報銷,連續多年被評為長興縣計畫生育先進村。 1991年,全村文明戶8家、五好家庭戶74家、愛國守法戶249家。村里投資30萬元改造低壓線路和建設用電合格村,社員家庭財產和集體經濟全部由村負責保險。五保戶每月補助30元零用,其他一切費用由村包;60歲以上村民每年補助60元,支部委員退休每月60元退休金。1992年,為改善投資環境,投入20萬元建造了辦公大樓、車庫、招待所和餐廳。村里自辦總機,安裝30門電話。
自1984年以來連續被評為長興縣、湖州市文明村,村黨支部被評為省、市、縣先進基層黨組織。

古今名人

諸聞韻(文荇)、諸文藝、諸樂三(文萱)等一家6兄弟,幼年均在當地接受啟蒙教育。藝術大師吳昌碩曾來鶴鹿溪村為諸家牆門題寫"耕讀傳家"四字,現歷歷可見。聞韻以畫名,為吳昌碩弟子,曾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中國畫教授等職,與潘天壽等人共創白社,被推為社長;文藝以詩名,抗日戰爭時譽為"浙北詩人";樂三以書畫名,曾任浙江美術學院教授、西泠印社副社長等職。其後裔、權、涵、鼎、天覺、定壽、昌祥、連芳、、鑄剛等均系具有高級職稱的專家,分布在浙江、北京、上海、江蘇等省市。
夏莊王正平,幼年亦曾在本村讀書。現任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會理事,浙江省政協五屆常委,省民革第六、七、八屆常委和省民革孫中山研究會會長等職。著作甚豐。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