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簡介
相傳清代以前,境內荒無人煙。後有5名逃難婦女棲居。清同治年間,人口漸增,命名五女莊。本世紀初至60年代,又不斷有移民入境定居,其中有蕭山、富陽、桐廬、紹興、永康、義烏、天台、青田、東陽、平湖、寧波等地從事造紙和開礦的工人;有安徽省安慶地區的移民;有上海、杭州市的上山下鄉知識青年;還有從江蘇丹陽嫁來的婦女。全村有108姓,其中以汪、鄒、孫、盧、葉姓人口居多。清屬移風鄉;民國期間屬南嶼鄉;1950年屬港口鄉;1956年,取五雲里和鶴嶺兩地名的首字,成立五鶴農林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10月屬青山人民公社,為五鶴生產隊(後稱大隊);1960年9月屬港口人民公社;1983年5月屬港口鄉。轄西路、敘石塢、五雲里、清吏、查家頭、樹景塢6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五雲里。1992年共545戶,1935人。
村區資源豐富,擁有相當儲量的鐵礦石。1958-1979年間,嘉興地區鋼鐵廠曾在查家頭北面的礦山開採鐵礦石,並建成一條通入村區運輸鐵礦石的專線公路。縣屬靈峰寺林場在村區五雲里設立港口分場。
1896年出生於五雲里的章雲,生前與民國高級將領胡宗南關係密切;曾任孝豐縣第一、第二屆參議會議長。
經濟產業
全村擁有毛竹林面積9627畝。1949年前,每畝竹林的立竹量100株左右,毛竹胸圍平均7.5寸。60年代開始,毛竹生產由生產隊統一管理,採取護筍養竹、防病治蟲、除草、鬆土施肥等措施,做到合理砍伐,適時購銷。70年代開始,實行“砍八留六”,提高竹林的立竹量。1984年開始,開發筍、竹兩用山,使每畝竹山的出筍量由62.5公斤提高到115公斤。目前,毛竹蓄積量達到212萬株,平均每畝立竹200株以上;每度砍伐毛竹53萬支;筍、竹兩用山達到2000畝。毛竹的質量和長度均有提高,最大的毛竹胸圍達15.7寸。大坑的毛竹以高、大、均勻而著名,自1956年以來,曾先後有原蘇聯、加拿大、印度、越南、日本等20多個國家的專家和旅遊者前來參觀、遊覽,如今已成為省旅遊線定點單位。70年代初,五鶴村始辦糧食加工廠,廠房簡陋,設備落後;1977年擴建廠房,更新設備,經營範圍為碾米、軋粉、飼料和年糕加工。1980年創辦農機修配廠,生產農用打稻機,但規模不大。1984年,投資16萬元創辦筍廠(後定名為五鶴罐頭食品廠,成為浙江省水煮筍集團成員廠),次年建成投產,年產水煮筍能力80噸。1986年開始,由王建平(現任村黨支部書記)承包經營,並擴建廠房、倉庫,增添殺菌、漂白、鍋爐等生產設備,形成一套蒸煮、剝筍、分級、殺菌、包裝生產流水作業線,年產水煮筍的能力增加到300噸;同時努力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加強產品質量管理,開拓銷售市場。1990年和1991年,產品質量名列全省第一。1992年,水煮筍的年產量達到703.1噸,實現產值309萬元,出口外銷670噸,被縣人民政府命名為出口創匯先進企業。
1991年上半年,村、鄉聯辦五鶴竹製品廠,投資70萬元,10月底投產。擁有廠房773.7平方米以及編織機、烘房、蒸煮等成套設備,生產涼蓆等產品。1992年,產值287萬元。
1992年6月創辦鶴遙竹製品廠,投資75萬元,11月投產。擁有1500平方米廠房和拉絲機、編織機、針機、烘房、蒸煮等設備,主產涼蓆,日產200床左右,並以廢料加工沙發坐墊、小背包、小旅行包等副產品,提高毛竹的利用率。產品銷勢良好。
此外,還先後興辦建築、運輸和服務等行業。目前,全村擁有載重5噸汽車2輛、工具車3輛、轎車1輛、拖拉機17輛、機動三輪車11輛,分別為村辦工業裝運毛竹、石灰、石煤和為村民服務。1992年,3個運輸、服務性企業總收入達30.9萬元。
村辦工業的興起,解決了全村勞動力的出路,提高了村民經濟收入。轉為工業生產的固定勞動力有350多人,季節性勞動力150多人,人均月工資收入在150元以上。
僅有耕地749畝的五鶴村,始終不放鬆糧食生產。1949年以來,通過修水利,造水庫,辦良種場,使糧食生產穩步發展。1992年,糧食總產550噸,平均畝產734公斤,比1980年增長17.8%。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908.34萬元,比1980年增加13.95倍;人均純收入1546元,比1980年增加5.5倍。
民俗風情
八月十六度中秋每年夏曆八月十五日夜晚,舉國上下,家家戶戶都要暢敘一堂,共賞明月,同食月餅,歡度中秋佳節,以享天倫團圓之樂。可是浙江省寧波地方歡度中秋節,卻不是八月十五,而是八月十六,說起原由,還有一段故事。
傳說南宋寧宗時候,有位宰相名叫史彌遠,是明州(今寧波)人。他權勢日盛,專權多年,是向金求和的主要人物。但他熱愛故土。每年夏曆八月十五中秋佳節,總要從京城臨安(今杭州)趕回寧波,與親屬團聚,與民同樂,一起賽龍舟,賞明月,吃月餅,共慶團圓。
有一年,中秋節前夕,史彌遠因處理朝廷公務,遲了一天,騎馬急急趕回明州,行至中途,因急於趕路,馬又失蹄,坐騎受傷,只好回宿紹興。等到第二天趕到明州,已是八月十六日了。
史彌遠心中非常苦惱。因為年年中秋,都如期趕到,今年中秋遲了一天,不能與民同樂了。誰知明州的百姓,在八月十五那天,從早思盼到夜晚,還不見史彌遠回來,就一直未過中秋,等著他回來。直到八月十六日,史彌遠趕到,才一起歡歡喜喜,共慶中秋佳節。從此以後,明州百姓就把每年夏曆八月十五過中秋節的風俗,改為八月十六日。一直從南宋延續到現在。
拜年的紙蓬包
按舊習,拜年時間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到一般親戚家裡去,都要帶禮品。50年代以前,禮品比較簡單,大都是桂圓、荔枝、紅棗、元棗、紅糖、柿餅等,用特種草紙包上,上面封有紅紙(有的印有祝賀新年的花邊字樣),故稱“紙蓬包”,又名“高包”、“紅包”。沒包裝禮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則根據所走的親戚情況所定,舊時的南貨店,每逢春節,買紅包的人特多。從十二月二十起,沒晚9時後,店員們就忙著包紅包到深夜,每人還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當夜餐。生意好的話,要包到元宵節之後。有的店在一個紅包內只裝二十多個紅棗。說來可笑,經過東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後,包破了,包中紅棗被孩子們挖個洞摸著吃了,有時只剩一個,還在送來送去。
婚俗
提親
男女婚姻大事,依父母之命,經媒人撮合,認為門當戶對,互換“庚貼”(年齡、生辰八字)壓於灶君神像前淨茶杯底,待認為周全後始議親。
定親
定親前議親,議親始議“小禮”,在買賣婚姻年代均討價還價
成親
請吃酒
迎親日子叫“好日”。俗諺“請吃酒,亞拜生”。
看嫁資
男方去女方搬嫁資(嫁妝),女方置嫁資於廳堂,讓人觀看,稱“看嫁資”。
安床伴郎
迎親先一日,男方要“安床”,由一位“全福”婦女“,取24雙筷子系扎紅線,安放新郎蓆子下,稱“安床”。
享先
好日先一二天,男家向貰器店貰得花轎和婚禮器物,掛燈結彩,以上等筵席款待賀店,稱“細便飯”。
坐花轎
閨女出嫁均坐花轎。迎親日,花轎出門,以淨茶、四色糕點供“轎神”。放銃、放炮仗,大紅燈籠開路,沿途吹吹打打。新郎不到岳父家迎新,以喜娘(送娘)為使者,持名貼前往。
開面
女家喜娘用五色棉紗線為新娘絞去臉上汗毛,俗稱“開面”(含有現在美容意),客人興吃“開面”湯果
上轎
新娘上轎前,經男方喜娘三次催妝,佯作不願出嫁,懶於梳妝(當然也有封建婚姻確實不願者),而後坐娘腿上,娘為女兒餵上轎飯,寓意不要忘記哺育之恩。
拜堂
喜堂布置與各地相同,拜堂儀式則稍異,有主香公公,多由新郎祖父或祖伯叔擔任。
賀郎酒
拜堂晚上,男家為好日正席酒,叫“賀郎酒”,新娘須逐桌逐位為長輩和客人斟酒,酒要斟滿又不可淌出。酒
文教衛生
隨著經濟的發展,教育、衛生事業相應發展。目前設在姚山的村辦國小,已擁有13間兩層樓和三層樓的教學樓以及完備的教學設備和體育活動器材,基本上達到“六配套”要求。1992年辦起村級衛生室,將原來的個體醫療轉為村辦、鄉管的村級醫療保健站。目前,全村已有80%以上的戶參加合作醫療保健;95%的戶已飲用自來水。
五鶴村1992年被評為安吉縣十個“明星村”之一。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