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步墩村

牛步墩村

牛步墩村位於長興縣北部,距縣城7公里村得名於一土丘牛步墩。牛步墩村背山面河(合溪新港),長水公路穿村而過,北有籌建中的桃花森林公園及碧水如潭的桃花水庫;西有長橋澗自西北流向東南;東南與士林頭求詩巷相連。牛步墩村地處桃花森林公園和士林頭之間,自然環境幽雅,民風淳樸。

基本信息

介紹

牛步墩村茶葉
牛步墩村位於長興縣北部,距縣城7公里。村得名於一土丘牛步墩。清朝同治初年,歷經戰亂,牛步墩一帶土地荒蕪。後清政府組織移民,從溫州、台州移民至此開發,始發展成村。村民主要種植茶葉水稻雜糧等。50年代初屬渚山鄉六村,1956年10月建立第六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中建立牛步墩大隊,屬鼎新人民公社渚山管理區;1961年屬後漾人民公社;1984年改名牛步墩村,隸屬後漾鄉。轄牛步墩、王家墳欽家樣軟橋八十畝黃金庫6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牛步墩。1992年有336戶、1320人,其中勞動力800餘人。

筍嫩茶香溢四方
牛步墩村背山面河(合溪新港),長(興)水(口)公路穿村而過,北有籌建中的桃花森林公園及碧水如潭的桃花水庫;西有長橋澗自西北流向東南;東南與士林頭求詩巷相連。這裡自然環境優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較長。全村擁有水田800畝,旱地400畝,山林4000畝,其中集體統管山200餘畝;茶園880畝。
80年代以前,村民過著自然經濟型的生活,人均收入只有200元左右。1983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後,村幹部吳忠海根據本村的資源優勢,率先退耕還林,發展了早園竹筍。早園竹筍殼薄、肉嫩、出筍期比普通春筍早2個月,且產量高,經濟效益好。邵雲星接任村黨支部書記後,進一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帶領村民勤勞致富,要求村幹部做全村致富的表率,他自己種植的葡萄園效益全村第一。黨支部委員、經濟合作社社長王金祥是早園竹的栽培能手,所栽植的早園竹經濟效益名列全村之冠。村幹部們注重科技興村,多方面聘請有關專家來村進行技術指導,特聘《中國銀杏志》編委吳大應為村裡的園藝顧問。
1992年在吳大應的幫助下,村民種植銀杏幼樹300多株。湖州市茶葉學會主席王林福多次到村指導,研製成壽星牌名茶;遠近聞名的“合溪烏梅”技術員到村傳授烏梅栽培、加工等有關技術;菌種大戶王金華為村民提供全面報務;縣農藝師來村指導改土造田150畝,增加了全村水稻種植面積,結束了村民吃番薯乾的歷史。在村幹部的帶動下,1983~1992年的10年間,全村的產業結構有了顯著的變化:全村共培育茶葉880畝,筍竹350畝,並發展了一批烏梅葡萄楊梅基地;擴建桃花水庫,沿村公路邊建立一個農貿市場,招來四方客商;全村擁有手扶拖拉機30多輛,客運三卡5輛;商品意識較強的村民幹上了個體運輸,將本地的土特產運往各地。村辦企業有絮棉廠(前身是創辦於1982年的漂棉織廠)和頁岩礦2家,1992年產值13萬元。據初步統計,從事第三產業的人口占總勞動力的的13以上,13勞動力進了鄉、村企業,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的已不到總勞動力的13。勞動力的轉化使全村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1987年,牛步墩村獲湖州市開發農業資源先進集體稱號;1990、1991年分別獲得長興縣人民政府頒發的農業豐收三等獎和一等獎,村黨支部委員邵雲星、陳金樹、王金祥獲得了相應的榮譽證書。1992年,全村總產值250萬元,其中工業、第三產業總產值120萬元,農業總產值13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已達1400元,是1983年的7倍。全村90%以上的戶蓋起了新樓房。

太湖之濱

牛步墩村自然村
牛步墩村地處桃花森林公園和士林頭之間,自然環境幽雅,民風淳樸。這個由清代移民組成的村落,溫州人占60%,台州人占30%,其他10%主要有江蘇人、長興人。村民性情豪爽,和睦相處,尊老愛幼蔚然成風。隨著經濟的發展,村福利事業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全村用於誤工補貼、五保戶軍烈屬、學校建設經費,1990年達5萬餘元,1991年2.3萬元,1992年略有增加。1990、1991年連續兩年被評為長興縣計畫生育先進集體。村民的飲水條件大為改觀,家家擁有一口井,井水清澈如鏡。
80年代以來,村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身體素質明顯增強。1987年春,在換屆選舉時,全村有70~80歲老人59人,81~90歲19人,91~100歲3人,被譽為太湖之濱的“長壽村”。耄耋老人投票活動被拍成電視新聞,後被中央電視台錄用播映。1992年,全村60歲以上老人占成年村民的一半,70歲以上的老人有86名,還連續出現了百歲老壽星。105歲的李小毛老太太曾是村裡的第一“老壽星”,1992年臥病,3個年過半百的兒子爭著侍奉老人,直至老太太安祥去世。102歲的朱三梅老太太青年時期養成了一年四季天天熱水擦身的習慣,百歲高齡也不間斷,年逾花甲的孫子張長福多年堅持為老太太擦身。88歲高齡的袁旭升一家四世同堂,一家10多口人和睦相處。老人自幼習文讀書,酷愛書法,每天習練書法,藉以修身養性,小輩尊重老人的愛好,大兒子特為老人買來盆花置於老人書案前,二兒子送來山水畫懸於中堂,小媳婦不厭其煩地為老人泡茶添水,老人感慨不已,曾揮毫作詩一首:“村農聊發書生狂,運筆習字把性養;不是兒孫孝敬意,哪有微墨滿紙香。”
牛步墩村湖州市;長興縣牛步墩村位於長興縣西南,距縣城20公里。據清《長興縣誌》載:轄區先屬謝公區西南鄉第三圖,後屬荊泉區西南鄉第十圖。50年代初為管埭鄉一村,1958年10月為泗安人民公社管埭管理區尹家大隊,1961年屬管埭人民公社。1983年稱牛步墩村,隸屬管埭鄉。轄任家老灣尹家邊紅廟、角村南溝村、幾家裡、羅家濱、官8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尹家邊。1992年有308戶,1133人,分14個生產隊。

鱷魚之鄉

牛步墩村鱷魚之鄉
牛步墩村地處丘陵同平地的過渡地帶,在泗安塘港北岸,有機耕路、簡易公路連線約3公里外的318國道公路。多水塘,且沿岸植被茂密,環境僻靜,氣候溫和,食料豐富,適宜於揚子鱷棲息繁衍。1949年前,在泗安塘這狹長地帶,鱷魚群集,堪稱“鱷魚之鄉”。每到夏季鱷魚交配時期,“鱷更”陣陣,熱鬧異常。尤其在“黃梅”水季節,鱷魚出沒頻繁,當地農民捕獲上百條,大小不等,據老人回憶最大的一條達97斤,還有大量的鱷魚蛋。其時上海、蘇州等地商人常來收購。
由於鱷魚長相醜陋,“名聲”不好,遭到了大量捕殺。特別是60年代前後,生態環境的惡化,使揚子鱷逐漸減少。至70年代末,鱷魚瀕臨滅絕,唯有浙皖邊境一帶稍有倖存。為此國家將其列為一類保護動物。
牛步墩村有農田1653畝,水田172畝,90畝。1992年糧食總產859噸,蠶繭5噸,油菜籽131噸,西瓜382噸,生豬年飼養量1392頭,家禽1.2萬羽,村民接種1.5萬隻珍珠蚌。農業產值133.88萬元,人均收入687元。
村辦企業有黃砂中轉場(與管埭村、周村、泗安區委合辦),共投資12萬元,牛步墩村占30%的股份,年利潤在3萬元左右。村魚塘20畝。村辦良種場的田畝已由戶轉包。全村正半勞動力668人,有搞運輸的40人、建築的63人,外出務工經商的54人。

名播海外

牛步墩村揚子鱷
1979年夏,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兩棲爬行動物專家黃祝堅教授到牛步墩村考察後,建議將牛步墩村劃為揚子鱷重點保護區,出專用池塘,砌以磚圍牆,設立揚子鱷人工養殖場。1982年7月,長興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出通知,決定將揚子鱷實行重點保護。1982年8月,村民吳國良捕獲兩條大鱷魚:一條雄性,長160厘米,重18.5公斤;另一條雌性,長136厘米,重14.8公斤,送往養殖場。同年獲得24個鱷魚蛋,後作人工孵化失敗。
鱷魚人工養殖場初創時,借用村畜牧場的舊房子,沒有設備,電也不通,50多歲的飼養員蔡寶喜每月工資僅15元。1988年11月,省林業廳批准長興縣人民政府的報告,同意建立民辦公助性質的長興尹家邊揚子鱷保護區。1992年9月,國家林業部批准發給《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1992年有大養殖池3個,稚鱷養殖池3個,共1859平方米,圍牆463米,保護用房171平方米,及辦公樓等設施。
在各級政府和林業部門的重視支持下,在遺傳學家史瀛仙、兩棲爬行動物專家黃祝堅的指導下,1984年開始鱷卵自然孵化,獲得成功。9年來,孵出小鱷169條,孵化率達73%,當年成活率達97%;小池分飼成活率84%,保存140條。人工圈養共投入鮮魚等飼料1.59萬斤,加上工資、基建共投入15.55萬元,平均每條成本為1107元。
牛步墩村人工飼養揚子鱷表現了村民顧大局的奉獻精神。1984年6月,池中的鱷魚打洞而逃至池北的南澗,飼養員蔡寶喜鳴鑼報警,全村幹部民眾幾乎人人出來兜捕,終於完鱷歸池。1985年冬,天寒地凍,村幹部任興髮帶了兩個農民翻山越嶺,到山坳里買回木炭,給冬眠揚子鱷烤火升溫。縣林業局工程師呂文柳分工負責管理揚子鱷養殖,所寫的論文獲湖州市科技論文三等獎,1991年被評為湖州市有突出貢獻的專業人才,1992年被《浙江日報》等新聞單位評為“浙江十幾個特色家庭”之一。國中畢業的回鄉青年任大斌,從1986年起擔任養鱷飼養員,工作盡心盡職。
牛步墩村的鱷魚人工養殖場以出色的成果被列為科研基地之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黃祝堅同美國動物學家將揚子鱷與密西西比鱷作了對比研究,論文在國內外獲獎。中國科學院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莫鑫泉同泰國科學家合作,將揚子鱷與泰國鱷魚作對比研究。美國兩棲爬行動物專家約翰•貝拉博士和日本熱川鱷魚園的海外代表丹部節雄等到牛步墩村考察後,認為分池飼養“對鱷”可以避免因雜居亂倫而亂種,能保持遺傳學上的優勢,稱讚:“規模雖小,工作出色”。
1992年1月,國際自然保護資源聯盟鱷類專家組副主席G•韋布博士專程到牛步墩村考察,認為牛步墩村人工繁殖的揚子鱷具備了國際商業註冊的條件。3月,中國代表在日本京都召開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成員國第八次會議上,提出了人工繁殖揚子鱷商業登記的提案,獲得通過。牛步墩村的20條揚子鱷在國內作商業性出售,又同泰國達成出口協定。1992年底,牛步墩村尚有成鱷3條,9個不同年齡的幼鱷120條。
牛步墩村的養鱷業通過新聞媒介,聞名遐邇。1984年6月,中央電視台播出《長興縣牛步墩村農民保護珍貴動物揚子鱷》的新聞。1987年5月20日《解放日報》刊登了《可貴的揚子鱷,可敬的養鱷人》。1988年8月10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了《初夏時節訪“鱷魚之鄉”》;1991年12月28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又刊登了《揚子鱷將與泰國鱷“聯姻”》。1991年12月18日,《中國青年報》刊登了《揚子鱷的“保姆”--任大斌》。至1992年底為止,已有522個單位、3170人前來參觀。收到捐贈4280元,省、市林業、環保等部門補助款12萬元。
全村有黨員21人。黨員在村起模範作用。第二任黨支部書記黃明坤,從60年代至1978年,為改變貧窮落後面貌,領導民眾修築機耕路、機埠大禮堂國小。第三任黨支部書記任興發(1979~1984年)識大體、作貢獻,建立了揚子鱷人工養殖場。1984年農村基層組織改選後,任小海為黨支部書記,黃雙喜為支部委員,陳寶山村委會主任、村經濟聯合社社長,為保護國家珍稀動物,擴大了揚子鱷飼養的規模。村黨支部1989年被評為長興縣先進黨支部,任小海當選為長興縣第九屆黨代會代表。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