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仇嶺塢村位於浙江省桐廬縣中部山區,東距縣城5公里。仇嶺塢舊稱稠林莊,諧音成仇嶺塢。村中的稠林澗水流經塢谷,南過金村畈入分水江。約在19世紀80年代末期,一饒姓人氏從外地到此落戶。爾後,溫州、麗水等地的逃荒者陸續遷至。江山人來此墾植,居以草棚,俗稱江山棚村。1949年屬舊縣鄉第三保,由橫塘、廟裡、崗里、江山棚、橋頭、大弄里、牌坊村7個自然村組成。1950年屬聯絡鄉。1956年為雙聯鄉仇嶺塢村。1958年為桐君人民公社聯一大隊。1963年牌坊村劃出改為聯三大隊;1981年7月為桐君人民公社仇嶺塢大隊。1984年為桐君鄉仇嶺塢村,1992年屬桐廬鎮。村委會駐地崗里。村中姓氏有徐、周、留等17個。村落較散,四面環山,形似葫蘆,道路南接桐千線。1992年,全村156戶、524人,耕地375畝,山林2000畝。農業
1949年前,仇嶺塢村民主要靠墾荒種番薯、賣柴炭為生。村民住的茅草棚,走的石頭路,吃的紅番薯。1949年後,興修水利,改善自然條件,提高抗災能力。1957年,建立高級社,發動村民投工新建蓄水約100立方米的高嶺岙山塘。從60年代開始至70年代初期,村里又採取集體投工的方式陸續建起了仇嶺塢水庫、千畝畈水庫和過路丘水庫,蓄水總量達18萬立方米,使全村400畝耕地旱澇保收,糧食產量每畝從50年代初期的100多公斤,提高到700多公斤。1982年始落實農業生產責任制。1990年以來,村委會籌集資金,發動村民整修2000多米渠道,4個機埠,增添抽水機4台,使全村水利設施得到了順利運轉。為進一步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從1990年開始,每年從村辦企業中撥出近萬元資金,建立一支由7人組成的,以村配藥站為主體的專業服務隊伍,統一全村的植保、灌水、農技等工作,促進糧食生產連年穩產。1992年農業總收入達到33.4萬元,糧食總產量達到261噸,比1978年分別增長4.1倍和10.4%,為開發生產,調整產業結構,增加村民收入,1992年又劃出60畝耕地和鎮農業服務站聯營,組建了水果專業隊伍。
工業
仇嶺塢村曾是個生產落後,生活貧困的山村,直至1978年全村尚有65%的戶住著茅草房,番薯半年糧。村級經濟是個“空殼”。為改變貧窮面貌,在六七十年代曾嘗試過養蜂和開發畜牧業、養殖業及水泥袋加工,均未成功,拖欠國家貸款數萬元。1978年,村民徐朝榮籌集資金1000多元,購置10台編織機,在他的帶領下,村利用集體僅有30平方米的畜牧場,建立桐廬織帶廠,開始加工帶子。當年獲利2000多元。由於產品對路,管理得法,產值、利潤逐年上升。1983年該廠落實企業經營承包責任制,加強任期目標制,提高職工的整體素質,使企業規模迅速擴大,生產效益成倍增長。至1992年,該廠年產值達240萬元,創稅利20多萬元,擁有400多台織機、150多名職工,固定資產59.9萬元,新蓋1000多平方米廠房和辦公樓。產品款色也由一種增加到100多種,產品銷往全國20多個省、市和美國、加拿大、日本及中東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織帶廠成了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支柱。
以織帶廠為龍頭,1991年後村里又投資90多萬元,相繼辦起桐廬第二皮件廠、桐廬長毛絨玩具分廠、桐廬工藝塗裝廠及桐廬易拉罐廠。在此同時,私人企業得以迅速發展,至1992年共有5家私人織帶廠,年收入都超過萬元至10萬元。全村工業總產值352.6萬元,創稅利91.34萬元,比1978年8.2萬元增長47倍。工業就業人員達190人,人均收入1491元,比1978年淨增1384元,村民生活得以普遍提高,徹底改變了過去光棍多、草棚多、番薯多的舊貌,家家蓋起了新樓房,戶戶買起電視機、腳踏車、煤氣灶、電冰櫃,錄像機也開始走進農家。全村有汽車1輛、機車11輛、拖拉機11輛,農用運輸車1輛、電冰櫃21台、彩電25台、錄像機4台、煤氣灶15隻。
特色產業
仇嶺塢村的織帶、拉鏈產業遠近聞名。30年前,華新織帶廠名為桐君織帶廠,還屬於集體經濟,從生產到供銷只有幾個人、四五台機器,當時廠里只生產小收音機的手拎提帶,有時做些零碎的加工活,老村支書徐潮榮說,當時是既愁生產又愁銷售,而現在年產值達到600餘萬元,在銷售上反倒是輕鬆了,足不出戶,滑鼠一點,生意全在網上做。30年,桐君織帶廠快速發展變化,光從織帶的樣品就可以看出,從原先的單一品種發展到現在的幾百個品種,從當初的內銷發展到現在全面走向國外市場。
1984年,村支書徐潮榮開始承包織帶廠,一年做幾十萬銷售產值,但無論在生產品種和銷售市場都已停步不前,很難突破。老徐認識到,靠內銷市場畢竟有限,只有拓展才會有所發展。1998年,老徐“鄉巴佬進城”,闖入了廣交會。在交流中,老徐遞出了不少名片,也有不少人看了他帶的樣品。就在第二年,老徐接到了一個“肥肥”的單子,也是他經營織帶廠以來最大的一個定單,130萬元,生產一批“工作牌掛帶”銷往義大利,這讓老徐興奮了幾天幾夜。這筆生意不僅打開了國門,也使他的廠子打出了名氣。這以後每年的廣交會,老徐一次都沒有落下過,而參加廣交會的心態卻在悄悄地變化,當初是以銷售為目的的,而現在是去和銷售商交流,看看自己的產品還要做什麼樣的調整和改進。
發展
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文化教育事業和社會公益事業的迅速發展。1990年,村黨支部書記徐朝榮拿出自己承包款14萬元及有關部門投資的3萬元,將村里一條長2600米的田間小路,擴建成寬8米的簡易公路。村中主要支道澆了水泥路面。1991年下半年村投資18萬元,新建國小校舍,面積700平方米,配有實驗室、電化教研室、圖書室等設施,使山村的孩子有了一個舒適優美的學習環境,從而結束了國小高年級學生翻山越嶺到外村國小就讀的歷史。1992年,村又投資2萬元,架設一條從縣城到村20門的電信電纜,新裝兩部國內直撥電話。村黨支部還決定,凡在村辦企業工作的女工,子女從入幼稚園到大學讀書,學費全部由村里承擔。仇塢嶺村1989年被中共桐廬縣委、縣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村。1992年被中共桐廬縣委、縣人民政府確定為“全縣奔小康示範村”之一。黨支部書記徐朝榮連續兩年被評為市、縣優秀共產黨員、縣十大優秀黨支部書記,市脫貧致富黨支部書記,當選縣十屆人大代表。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