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村口保留古門洞。乾隆皇帝御賜的“太平莊”三個大字至今還保留在過街樓的門洞上。據傳說乾隆皇帝到潭柘寺進香,途經此村,看到村中雞不鳴、狗不叫,十分寂靜,便稱讚此村真太平。乾隆又問隨從此村為何名,聽罷,便賜此村名為“太平莊”。
古民居
行走在村落中,我們看到為數不多的古民居散落在村中,古老的門樓和門鈸見證了村落久遠的歷史。村中有古槐一株,在初夏的夜晚,家家戶戶都可以聞到這株古樹散發的淡淡槐香。北京有句老話說:“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千年古剎潭柘寺就坐落在平原村的地界裡,去潭柘寺必經平原村。平原村在近年來得以出名,還是因為靠近潭柘寺的緣故,加上京城日漸升溫的休閒遊,盡得天時地利之便。游潭柘古寺而食宿在平原村,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平原村不僅成為民俗旅遊村,還開發了八奇洞,為京郊又添一景。
經濟建設
近日,市農委一行5人在區新農村辦公室楊金坡的陪同下來到潭柘寺鎮平原村,對北京市新農村試點村平原村2007年度的工作進行了評估。市農委同志在認真聽取了平原村新農村建設2007年度的工作匯報後,就平原村主導產業、經濟成長、農民就業、村莊規劃、道路設施、污水處理等31項內容進行了詢問,並詳細查看了2007年的相關檔案資料。之後評估組成員親自到觀光園區進行實地考察參觀,並走進4家農戶採訪,掌握了第一手資料。
市農委評估組對平原村新農村建設2007年度取得的成績給予了肯定,並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加大各項新農村建設步伐,最大限度的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旅遊建設
門頭溝潭柘寺鎮平原村做好營業執照復驗工作規範農家樂合法經營
為了促進民俗旅遊業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村民合法經營,北京市民俗旅遊村平原村積極主動的邀請來永定工商所工作人員為門頭溝潭柘寺鎮平原村內30戶市級民俗旅遊接待戶辦理了2008年營業執照復驗手續。
隨著氣溫的逐漸回升,平原村2008年農家樂民俗接待工作也要逐步迎來旅遊旺季。平原村開展的這項營業執照復驗手續工作,不僅從民俗戶實際利益出發及時的解決了他們的驗證需求,也進一步規範了農家樂的合法經營,能夠保障本村農家樂事業的健康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帶動村民進行各項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
北京市門頭溝區平原村依託景區優勢,成立觀光專業合作社潭柘寺鎮平原村毗鄰著名景區潭柘寺,平原村為了增強農民的生產經營能力和本村民俗接待的市場競爭力,充分利用景區優勢,促進農民增收和本村農業觀光旅遊業的發展,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潭柘寺鎮平原村經過一個多月的籌劃,近日成立了北京緣山寺美農業觀光專業合作社。
潭柘寺鎮平原村是我區的市級民俗接待村,全村現有民俗接待戶65戶,還有23戶正在申報當中。村莊民俗接待和村莊觀光旅遊長期處於零散經營狀態,缺乏統一的管理,效益不是很好。平原村黨支部根據村莊發展民俗接待和農業觀光業的實際需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積極組織成立合作社的組織機構,制定章程制度,指導、監督、協調辦理證照等方面的手續,並號召黨員、幹部也積極參與農民合作組織建設,起到先鋒模範帶頭作用。村民們對合作社的創辦表示了熱烈的回響,積極入社。大家紛紛表示:“合作社能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也解決了農民自家小打小鬧,成不了氣候的問題。”截止到現在全村共有80多人參加了專業合作組織。北京緣山寺美農業觀光專業合作社以謀求全體社員的共同發展、共同受益為宗旨,實行入社自願,退社自由;社員地位平等,實行民主管理的原則,入社資金實行統一入賬,民主管理。成立之後將對全村的民俗接待、觀光旅遊等進行統一的規範、管理,定會對平原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事業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交通
“背包游”者在蘋果園捷運站乘坐931路和948路公共汽車直達平原村。“自駕游”者走蓮石路沿108國道前往平原村。
探訪京西古村落
在京西的崇山峻岭中,遠近分布著30多座古村落。它們宛如璀璨的明珠,散落在這片明山秀水之間。這裡峰巒疊翠,溝谷縱橫,古道蜿蜒,是北京的醅屏障和交通要道;這裡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傳承源遠流長,是北京地區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裡名山薈萃,古剎錯落,飽含濃郁的宗教文化和豐富的民俗文化。 |
湛江行政區劃百科(三)
湛江(Zhànjìāng),簡稱“湛”,舊稱“廣州灣(Kwangchouwan)”、別稱“港城”,是廣東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國家一類大市,全國綜合實力50強城市。 |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