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經過太平軍的富陽保衛戰和北伐時期的富陽戰役,中沙因地處富陽縣城前沿,屢遭戰火,樹木村莊被毀大半。尤其是抗日戰爭期間,富陽縣城淪陷,敵我雙方隔江相峙,日本侵略軍日夜炮轟中沙。1938年農曆四月初四,中沙村落下炮彈1412發。八年抗戰中,中沙人死亡30餘人,房子被毀的最多達6次。遍地戰爭創傷,沙島盡成白地。
50年代初,全村100多戶,480多人,僅有簡易瓦房5間,其餘皆為茅舍草屋。村民種植玉米、小麥,水稻極少,全年畝產150~200公斤,是一個名副其實"穿補服,食芋粟(玉米),行泥路,住草屋"的窮村。
1956年農業合作化後,中沙人發揚艱苦創業精神,開展大規模移墩並丘,平整土地等農田基本建設,開挖灌溉渠道3500多米,引富春江之水灌溉農田,村四周築起防洪堤4000餘米,堤外種植大片防護林,不僅綠化了沙洲,還起到防洪固堤作用。到1968年,沙地已全部改成良田。1973年,全村共有水田 900畝,全部種上雙季稻,全年共產糧食585噸,畝產650公斤,人均產糧488公斤,結束了村民以雜糧為生的歷史。70年代初,全村消滅草屋,全部住上瓦房。
民族氣節
中沙人歷來有著強烈的反抗精神和民族氣節。1926年冬,金守先、金心華兄妹,奉中共杭州地方黨組織派遣,回中沙發展黨的組織,並發動貧困農民參加1930年的"五一暴動"。抗日戰爭中,駐中沙軍隊長期與日本侵略軍隔江對峙。1937~1940年,62師的2個團駐防中沙,一次團長帶領官兵在浮橋上宣誓:"焦土抗戰,誓與陣地共存亡"。前清武秀才、年逾花甲的村民金錦文,親臨前線,悲壯地高呼:"武夫不能保國,以馬革裹屍,恥也。"當地青年紛紛上陣地修戰壕、運炮彈、救傷員,譜寫了民族抗敵的歷史篇章。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後,村黨支部抓住機遇,解放思想,從實際出發,辦起了城南造紙廠、水泥預製構件廠等村辦企業5家。其中城南造紙廠投資400多萬元,占地15畝,職工400人(其中部分向外村招聘),有箱板紙、包裝紙、白邊紙車間,擁有固定資產320萬元。水泥涵管廠占地17畝,職工70人,固定資產200萬元。1992年,全村工業產值已達1523.5萬元,占全村工農業總產值的87.7%,全年創稅利15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1780元。
由於經濟結構變化,村民從業情況也隨之發生變化。1992年,全村有293人進入國家、集體企事業單位工作。在村辦企業中就業的110人,從事農業蔬菜種植業的600餘人,從事建築業、運輸業的60餘人,從事個體服務業的50餘人。農業勞動力只占全部勞動力的48%左右。
中沙村,民國時期僅有2所簡易初小。生活稍有改善以後,中沙人首先想到的是文化教育事業的建設。1965年,剛剛解決溫飽的中沙人,依靠集體力量,投資5萬元,把原來2所以茅房為校舍的初級國小合併成一所完全國小,改建成九間平房瓦屋。1989年,村又投資25萬元,在富春江濱新建起教學大樓一幢,總計建築面積700平方米,大樓水、電、衛生設施齊全,教學儀器設備先進,具有較高的現代化水平。九年制義務教育已全面實施,全村先後有中學生320多人,大、中專畢業生12人。為鼓勵人才深造,培養青少年求學風尚,從1991年起,村專門設立獎學金制度,凡考取研究生,村一次性發給獎金1000元,大學生500元,中專生300元。
便民服務

便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工作制度
1 、便民服務工作人員實行星期一至星期五坐班制。星期六、星期日實行電話預約服務。
2 、便民服務中心實行代辦制度,免費為辦事民眾提供代辦業務,代辦事項不得收取辦事民眾的任何報酬。
3 、本村民眾前來反映情況、諮詢業務、聯繫工作、辦理事項,第一位被問到的工作人員即為首問責任人,首問責任人應當幫助辦事民眾聯繫工作人員或告知有關情況。
4 、民眾來辦事時,對符合規定,手續齊全的,應立即辦理。對於手續不齊全或其他原因不能辦理的,應耐心說明原因,並一次性講清楚需要補齊的手續、要求等。
便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工作規範
1 、工作人員必須認真學習並掌握便民服務中心的各項工作流程。
2 、為民眾辦理各項服務,字跡要清楚,用語要規範。
3 、民眾委託代辦的事項,工作人員應實現當場接件,當場辦理;屬於街道便民服務中心辦理的事項,應當在承諾時間內將辦理結果和相關材料交給辦事民眾。
便民服務中心服務內容
1 、接待民眾來信、來訪; 2 、代辦《失業證》; 3 、代辦《再就業優惠證》; 4 、代辦再生育審批; 5 、代辦《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 6 、代辦《流動人口婚育證明》; 7 、代辦《村鎮規劃選址建設意見書》8 、辦理臨時困難救濟; 9 、代辦優撫臨時補助; 10 、代辦農村醫療救助; 11 、辦理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 12 、辦理《農村五保供養證》; 13 、辦理《一孩通知書》; 14 、代辦本市內婚姻遷移入戶申請; 15 、辦理由政府蓋章的各種證明; 16 、農村合作醫療相關信息諮詢; 17 、代收代發郵件報刊; 18 、發布勞動用工信息; 19 、法律、法規、政策、農業科學技術、計生信息發布和諮詢; 20 、代為聯繫殯葬事宜; 21 、代為聯繫電話、有線電視線路維修; 22 、計生藥具發放; 23 、代辦《老年優待證》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