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峽山位於寧海縣北部,地處象山港尾,黃墩港與獅子口的交匯點,距縣城30公里。隸屬強蛟鎮,為鎮人民政府駐地。村東南沿海一帶長山,由南向北延伸到下攔頭,其西北與西山間原有一寬約150米之下攔港,稱峽口。
![峽山村](/img/6/5e7/nBnauM3XwMjM3EjNwUDM4ETOyITM3cTN5EzMwADMwAzMxAzL1AzL0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村黨支部村委會從這一實際情況出發,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舊村改造和生態環境建設,把新農村建設工作納入村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內容之一。以人為本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高村民素質,推進新農村建設,逐步形成遵紀守法,家庭和睦,鄰居團結,敬老愛幼,愛護環境,安居樂業的好風氣。活躍民眾文化娛樂生活。建立了閱報欄,閱覽室、桌球室、檯球室、棋牌室、電視室籃球場、羽毛球場等活動中心。同時,反對封建迷信,反對聚眾賭博,提倡科學文化,使村民樹立生態保護意識,自覺養成文明衛生、環境保護的習慣。
歷史
![峽山村](/img/9/6e5/nBnauM3XwcTOwETOxUDM4ETOyITM3cTN5EzMwADMwAzMxAzL1AzLz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1951年6月16日,峽山村護洋民兵,在隊長尤小根帶領下,於南孝順洋面與海匪遭遇,激戰2小時,斃匪大隊長1名,俘4名,繳獲步槍1支,手槍3支,子彈202發,受到華東軍區通令嘉獎。尤小根於1953年10月以民兵代表參加赴朝慰問團,出訪朝鮮。1960年4月出席中國首次民兵代表大會,獲獎步槍1支。
漁業
古時,峽山漁業生產單一從事漁洋捕撈,以流網作業為主。據傳,明代以竹筏在象山港沿海捕撈,清時改用木帆船,才赴三門灣蛇盤洋生產,至民國時擴大到韭山洋、岱巨洋一帶作業。1949年後,峽山漁業不斷發展。海洋捕撈由近海單一流網和沿岸遊絲、拉釣等作業,逐步發展為流網、張網、對網、拖網以及70年代出現的燈光
![峽山村](/img/2/547/nBnauM3XwQjN1gzNyUDM4ETOyITM3cTN5EzMwADMwAzMxAzL1AzLz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峽山海水養殖始於1958年的海帶生產。當年試養,次年從大連運來種海帶在峽山自然人工育苗成功。1960年放養200畝,1970年增至2700畝。隨後通過技術革新,海帶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和半機械化,使每個勞力從管理24畝提高到40畝。70年代,海帶收入一度超過海洋捕撈收入。1980年海帶發展至3825畝,創最高紀錄。此後海帶滯銷,價格下降,加之1985年遇赤潮危害,所養1444畝海帶棵株無收,導致1986年暫停生產。1987年恢復海帶生產330畝,同時養蟶子51畝、牡蠣32畝、蚶子30畝。1992年,養海帶550畝、牡蠣315畝、蚶子126畝、蟶子22畝。
漁業產量逐步提高。1952年,全村有漁船126艘,水產品總產量532噸,並捕獲體重3噸大鯊魚一條,受寧波專署獎勵。1957年有漁船178艘,總產量首次突破千噸關,為1105噸。1970年海帶養殖面積擴大,水產總產量增至1922噸,其中捕撈1111噸,養殖(海帶)811噸。此後,近海捕撈向遠海深海擴展,並實行對、拖、網結合,1979年尤全根單位產魚528噸,領先突破萬擔關。1980年,全村總產達4921.9噸,其中捕撈3582.4噸,養殖(海帶)1339.5噸,均為歷史最高紀錄。1992年,全村有漁業機動船73艘,2447噸位,6132馬力;非機動船14艘,40噸位。從事漁業勞動力597人。捕撈產量2472噸,養殖產量316噸,全年總產量2788噸,總產值935.8萬元。,
現代工業
![峽山村](/img/c/3e5/nBnauM3X0QDOwIzNzUDM4ETOyITM3cTN5EzMwADMwAzMxAzL1AzL1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運輸業
峽山村歷來四季靠一春,即靠春季從事海洋捕撈,其餘時間均搞海上運輸,主要為商賈運竹木柴炭至寧波、舟山、上海。50年代初,全村有專業運輸木帆船7艘,總噸位700噸左右。至1979年全部改為機動運輸船。1987年,有專業機動運輸船33艘,計2104噸位,2209馬力,裝運貨物有農副產品、工交物資、建築材料等,加上部分陸運收入,運輸總產值182.5萬元。此後,運輸船數量減少,但船體增大,裝載能力提高,運輸地點北至遼寧,南及廣東。1992年,共有專業機動運輸船22艘,計3001噸位,4320馬力,船員191人,總產值424.5萬元。其中鎮辦運輸公司運輸船4艘,770噸位,879馬力,職工47人,產值127萬元。距峽山北3公里的3000噸級的強蛟碼頭已建成,一旦投入運行,峽山的運輸業必將更為興旺。峽山於1975年圍墾海塗800畝,從此增加了一項新產業--種植業。80年代,新圍海塘種上柑桔。1992年,全村種植水果752畝,總產1561噸。其中柑桔717畝,投產580畝,產桔1549噸,產值162萬元。
生活狀況
村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986年全村人均收入886元,1992年達1285元。90%左右的居民蓋了新房,高樓聳立,設施配套,村容村貌煥然一新。1982年,浙江電視台曾來峽山拍攝了電視新聞紀錄片《海島新路》。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