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廣西北流市隆盛鎮中和村
中和村位於廣西北流市隆盛鎮,全村總戶數815戶,總人口3712人,該村屬山區,有荔枝8000畝、養殖場27個、運輸業、服務業、商業等,2005年人均純收入2862元。該村緊緊抓住發展這個主題,大力發展種養業,推進商貿業,全村年出欄肉豬1830頭、雞鵝2.5萬羽,人均擁有荔枝樹52株。城鎮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先後完善街道、臨街鋪面達263間,建成有燈光球場、老年娛樂中心、自來水廠、綜合市場等,工業方面已建成有利益壩水電站、毛織廠、手套廠等11個工業項目,總投資500多萬元,安排200人就業,年創利稅30萬元。
該村95%以上村民住上樓房,98%的農戶用上了清潔乾淨自來水,95%的農戶有了機車,電話入戶率達96%,有線電視入戶率達85%,兒童入學率達100%,建有五保新村、敬老院。
該村先後建成集學習、娛樂、教育功能為一體的老年人活動中心、信息中心、擁有一個業餘歌舞隊。近年來,該村無刑事案件發生,民風純、民德正。該村2005年被廣西農業廳定為"廣西農村綜合改革試驗村,開展了一系列建設活動,如以生態家園建設為主的"五改十化"新村建設,舊村改造,使得該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該村積極抓好村委會、村黨總支部的各項制度建設,成立有理財小組、財務監督小組、財務清算小組等,村里重大事項實行"一事一議"制度和財務公開制度,同時該村還成立有用水協會、荔枝協會和公益事業協會等,有力地推進該村各項事業建設。
2、雲南玉龍縣九河鄉中和村
中和村隸屬於雲南省玉龍縣九河白族鄉,位於該鄉西面,村委會所在地距鄉政府8.5千米,距縣城53.5千米7。東鄰甸頭村委會,南鄰龍應村委會,西鄰金普村委會,北鄰關上村委會。總面積平方千米,海拔2120米,年平均氣溫℃,年降水量700毫米。轄中和一組、中和二組等3個村民小組。總戶數650戶,總人口2627人。適宜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2870畝,人均耕地1.09畝。全村經濟總收入40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51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3、湖南沅江市泗湖山鎮中和村
中和村東接東林村,面臨北港長河,環境幽靜,總面積1501畝,8個村民小組,人口1119人,人均年收入近4000元。近年來,中和村村支兩委積極引導農民發展苧麻、棉花、水稻生產,努力調優產業結構,發展特色養殖產業,全村有十戶牛娃養殖戶,養殖牛蛙八十萬隻以上,農民生活水平年年上升。年底即將啟動的北港長河路將使中和村與泗湖山鎮、沅江市更加緊密相連,加速物質、人員、信息的流動,為中和村的發展帶來更大機遇。
4、吉林柳河縣三源浦鎮中和村
中和村隸屬於吉林通化市三源浦鎮,位於該鎮西北面,東臨三源浦鎮,西鄰安口鎮,乃經濟樞紐。全村總戶數140餘戶,總人口570餘人,該村為山區,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大豆,人均純收入達4000餘元。100%的農戶用上了清潔乾淨自來水,60%的農戶有了汽車,電話入戶率達100%,有線電視入戶率達100%,兒童入學率達100%,建有參場,煤礦,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經濟效益。
5、安徽省休寧縣溪口鎮中和村
中和村位於黃山市溪口鎮西南部,距離鎮區5公里,轄7個村民組265戶880人。該村在2008年由原來的木坑和中和兩村合併成現在的中和村,現兩委成員7人,中共黨員19人,群團組織健全。全村耕地面積18.54公頃,林地912.4公頃,水田15.77公頃,茶園58.46公頃,是一個以林茶生產為主的典型山區村。
6、雲南省臨滄市鳳慶縣勐佑鎮中和村
該行政村隸屬鳳慶縣勐佑鎮,地處勐佑鎮東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16.00公里,到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21公里。轄荒山、和尚莊、魚塘等26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847戶,有鄉村人口3655人,其中農業人口3626人,勞動力1897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526人。
全村國土面積22.56平方公里,海拔2,090.00米,年平均氣溫13.00℃,年降水量1,400.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3,071.00畝,人均耕地.8畝,林地11,473.00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55.6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14.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7、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永北鎮中和村
該行政村隸屬永勝縣永北鎮,地處永北鎮北邊,距永北鎮政府所在地5.00公里,到鄉鎮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縣5.00公里。東鄰羊坪,南鄰文化,西鄰勝利,北鄰興營。轄成家村、東村等13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039戶,有鄉村人口4373人,其中農業人口4168人,勞動力214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009人。
全村國土面積5.42平方公里,海拔1,944.00米,年平均氣溫13.5℃,年降水量929.8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烤菸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4,871.90畝,人均耕地1.1畝,林地3,250.00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96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71.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8、雲南省雲龍縣白石鎮中和村
該行政村隸屬雲龍縣白石鎮,地處白石鎮政府所在地,距鎮政府0.10公里,到鄉鎮道路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縣51公里。東鄰雲頂,南鄰長新,西鄰白石,北鄰松水。轄一組、二組、三組等10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438戶,有鄉村人口1865人,其中農業人口1802人,勞動力106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603人。
全村國土面積40.76平方公里,海拔2,050.00米,年平均氣溫12.39℃,年降水量700.0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水稻、烤菸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056.00畝,人均耕地1.1畝,林地34,977.57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82.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26.00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
9、雲南省巍山縣巍寶山鄉中和村
該行政村隸屬巍山縣巍寶山鄉,地處巍寶山鄉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22公里,到鄉政府道路多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縣城28公里。東與本鄉合作村委會相鄰,南與南澗縣羅秋鄉相鄰,西與本縣青華鄉明勝村委會相鄰,北與本鄉安樂村委會相鄰。轄茶克塘、中和鋪、安章伍等14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650戶,有鄉村人口2564人,其中農業人口2564人,勞動力138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209人。
全村國土面積33.28平方公里,海拔2160米,年平均氣溫15.6℃,年降水量780毫米,適合種植糧食、烤菸和蔬菜瓜果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4700畝,人均耕地1.83畝,林地39212.6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6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01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養殖和林果業為主。
10、雲南省洱源縣鄧川鎮中和村
該行政村隸屬洱源縣鄧川鎮,地處鄧川鎮南邊,距鄧川鎮政府所在地0.8公里,到鄉(鎮)道路為砂石路,交通方便,距縣城23公里。東鄰上關鎮馬甲邑,南鄰上關鎮兆邑村,西鄰舊州桂皮村,北鄰新州村。轄中和組、聯合組巍軍組等12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602戶,有鄉村人口2636人,其中農業人口2486人,勞動力139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004人。
全村國土面積5.3平方公里,海拔1978米,年平均氣溫15℃,年降水量84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407.74畝,人均耕地0.97畝,林地3124.8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09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81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11、雲南省普洱市景谷縣益智鄉中和村
該行政村隸屬於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益智鄉,地處益智鄉南邊,距益智鄉政府所在地3公里,到益智鄉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景谷縣城65公里。東鄰塘房村委會,南鄰和平村委會,西隔威遠江與石寨村委會相望,北鄰芒遷村委會。轄芒托漢、芒托傣、小新寨、白米田、團山、芒崗、罵力嘎寨、石高箐、劉家村、小普寨、等勐信11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420戶,有鄉村人口1466人,其中農業人口1446人,勞動力90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780人。
全村國土面積64.5平方公里,海拔824米,年平均氣溫21℃,年降水量1190毫米,適合種植橡膠、蔬菜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3093畝,人均耕地2.11畝,林地88727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20.5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61元。農民收入主要以橡膠為主。
12、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仁和鎮中和村
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施甸縣仁和鎮,地處仁和鎮西北邊,距政政府所在地1.00公里,到鎮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縣7公里。東鄰勒平,南鄰仁和,西鄰銀滾坡,北鄰查邑。轄中和、土官等15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864戶,有鄉村人口3638人,其中農業人口3551人,勞動力192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840人。
全村國土面積7.26平方公里,海拔1,467.00米,年平均氣溫16.40℃,年降水量1,021.00毫米,適合種植糧食和烤菸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600畝,人均耕地0.73畝,林地7.70畝。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934.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2,825.00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糧食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600畝(其中:田1.03畝,地0.70畝),人均耕地0.73畝,主要種植糧食作物;擁有林地7.70畝,水面面積4.50畝,其中養殖面積3.0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五通(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864戶通自來水,有864戶通電,有641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81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74%和9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6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53戶(分別占總數的78%和64%)。
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砂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0輛,拖拉機28輛,機車125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547畝,有效灌溉率為59%,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1425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畝。
到2009年底,裝有太陽能農戶84戶;建有小水窖68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84戶。全村有6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有6個自然村已通路;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話;其中有1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2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89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4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88萬元,占總收入的60%;畜牧業收入256萬元,占總收入的0.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717頭,肉牛108頭,);漁業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0.6%;林業收入4萬元,占總收入的0.4%;第二、三產業收入137萬元,占總收入的25%;工資性收入60萬元,占總收入的0.6%。農民人均純收入2348元,農民收入以種植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65人(占勞動力的14%),在省內務工203人,到省外務工62人。[1]
14、雲南省楚雄永仁縣中和鎮中和村
該行政村隸屬永仁縣中和鎮,地處中和鎮西邊,距鎮政府所在地0.20公里,到鎮道路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縣58公里。東南面與猛虎村委會相接,南與本鎮他的苴村委會相連,西與小直么村委會隔河相望,東北與本鎮支那、岔河村委會相連,北與萬馬村委會接壤。轄大直么下村、六拉乍、牛棚子等10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438戶,有鄉村人口1857人,其中農業人口1720人,勞動力130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139人。
全村國土面積61.29平方公里,海拔1,995.00米,年平均氣溫17.1℃,年降水量900--11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989.00畝,人均耕地1.2畝,林地83,999.10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69.2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43.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15、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瓦窯鎮中和村
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隆陽區瓦窯鎮,地處瓦窯鎮西北邊,距瓦窯鎮政府所在地12公里,到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隆陽區65公里。東鄰上河灣村,南鄰橫山村,西鄰雲龍縣漕澗鎮,北鄰松坡村。轄上寨、下寨等6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383戶,有鄉村人口1536人,其中農業人口1520人,勞動力101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577人。全村國土面積8平方公里,海拔1650米,年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1100毫米,適合種植小麥、玉米、麥子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100畝,人均耕地0.72畝,林地8000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94元。[2]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100畝(其中:田388畝,地712畝),人均耕地0.72畝,主要種植水稻、包穀、麥類、豆類等作物;擁有林地9373.8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781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81畝,主要種植泡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畝,其中養殖面積2畝;草地1470畝;荒山荒地1050畝,其他面積378畝。有銅、鐵、鉛鋅礦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384戶通自來水,有1戶飲用井水。有384戶通電,有363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77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8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65戶。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土路、柏油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2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2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5輛,拖拉機20輛,機車7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98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28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1畝。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16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62戶,改廁119戶,改圈45戶。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8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9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8萬元,占總收入的13.45%;畜牧業收入248萬元,占總收入的22.5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800頭,肉牛65頭,肉羊192頭);漁業收入4萬元,占總收入的0.36%;林業收入94萬元,占總收入的8.54%;第二、三產業收入510萬元,占總收入的46.36%;工資性收入83.6萬元,占總收入的7.6%。農民人均純收入2801元,農民收入以農業、畜牧業、第二三產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8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14人(占勞動力的19.67%),在省內務工162人,到省外務工52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養殖業、種植業、第三產業,主要銷售往縣內、省內。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09%。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核桃、枇杷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甜柿產業。
16、雲南省曲靖市羅平縣羅雄鎮中和村
該村隸屬羅平縣羅雄鎮,地處羅雄鎮西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23公里,到鎮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縣城23公里。東鄰幸多祿村委會,南鄰師宗縣大同鄉接壤,西鄰補歹村委會,北鄰九龍鎮阿耶村。轄宜石打、宜卡小寨、宜卡老寨、、等11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670戶,有鄉村人口3128人,其中農業人口3128人,勞動力200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984人。 全村國土面積49平方公里,海拔1864米,年平均氣溫14.1℃,年降水量1750毫米,適合種植烤菸、油菜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4180畝,人均耕地1.34畝,林地8500畝。
17、雲南省紅河州彌勒縣西一鎮中和村
該行政村隸屬彌勒縣西一鎮,距鎮政府所在地22公里,到鄉(鎮)道路為土路,交通不便,距縣城15公里。轄中和鋪、石門坎、黑路丫等5個自然村。現有農戶771戶,有鄉村人口3176人,其中農業人口3156人,勞動力225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202人。
全村國土面積44.66平方公里,海拔1980米,年平均氣溫14℃,年降水量1000毫米,適合種植烤菸等農作物。
18、雲南鹽津縣中和鎮中和村
該行政村隸屬鹽津縣中和鎮,地處中和鎮東邊,距鎮政府所在地1公里,到鎮道路為沙石路,交通方便,距縣40公里。東鄰艾田村,南鄰豆沙鎮,西鄰中堡村,北鄰趙溪村。轄紅布、沙壩、茶園、大灣等42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158戶,有鄉村人口6068人,其中農業人口5468人,勞動力294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316人。
全村國土面積37.43平方公里,海拔620米,年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1171毫米,適合種植玉米、水稻、花生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6650畝,人均耕地1.17畝,林地24298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92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63.5元。農民收入主要以勞務、養殖、種植為主。[3]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160戶通自來水,有530戶飲用井水,有66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1109戶通電,有6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770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5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95戶。
該村到鎮道路為砂石路;進村道路為砂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5輛,拖拉機18輛,機車45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35畝。到2006年底,建有小水窖35口;全村有2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有5個自然村已通路;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5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木架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6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6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1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7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肇慶行政區劃百科(三)
肇慶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的中游。土地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390多萬,下轄有端州區、鼎湖區和廣寧、德慶、封開、懷集4縣,代管高要、四會2個縣級市,設立了省級的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江門行政區劃百科(二)
江門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側,全市總面積9541平方公里、人口410萬,江門市屬河流三角洲沖積平原,沿海有大小島嶼96個,海岸線總長328.7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