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珠鎮

觀珠鎮

觀珠鎮位於廣東省茂名市電白縣中部山區,是林頭鎮、大衙鎮合併前夜電白面積最大的鄉鎮。該鎮交通通訊便捷,物產豐富,有得天獨厚的天然景觀,是電白中部的一顆閃亮的明珠。在經濟發展的大潮,觀珠人艱苦奮鬥,信心百倍建設美好家園,創造幸福未來。

基本信息

鎮情概況

觀珠鎮位於廣東省茂名市電白縣中部山區,地處電白縣腹地,總面積155.5平方公里,為電白最大的鄉鎮之一。
該鎮為低山丘陵地區,地勢為東高西低,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山區農業大鎮,素有“電白糧倉”的美譽。主要作物有水稻、花生、北運菜、荔枝、龍眼、黃皮以及名貴藥材沉香等。可供開採的礦產資源有錳、鎢等,花崗岩和竹木資源尤為豐富。

交通概況

陽茂高速觀珠出口陽茂高速觀珠出口
觀珠鎮交通與通訊均較為便捷。

廣湛高速公路在該鎮設有出口(涉及路段:陽茂高速公路和茂湛高速公路),距離墟鎮不足4公路;省道湛江至陽春線(S281)和縣道觀(珠)馬(踏)路、觀(珠)水(東)路橫貫全境。每天有多次班車發往珠三角各地和廣西、雲南等省份。另外,經過幾年的鄉道建設,現在全鎮基本上村村通水泥路,村民出入方便。
中國電信固定電話用戶基本覆蓋全鎮,手機信號在全鎮各處也不錯,可以滿足村民通訊需求。

歷史沿革

1949年11月為電白五區(觀珠),1958年9月屬躍進人民公社,1959年6月置觀珠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撤社置區,1987年9月撤區置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2年,該鎮共轄24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觀珠居委會)。

現列舉下轄村莊如下:
觀珠村 嚴坑村 樟木垌村 大榕村 大水坡村 石灣村 沙垌村 紅光村
江下村 背嶺村 河垌村 新華村 五一村 大陂村 葛山村 北田村
木師村 旱坪村 佛子樓村 棠芾村 和平村 磻坑村合利村 晨光村

人口數據

2009年,該鎮總人口103654人。全鎮有四大姓:謝、劉、廖、汪。無論姓什麼,生活在觀珠的人們都為觀珠,甚至整個電白乃至其他地區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人口結構方面,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為例,列表如下:
總人口 73862
男 39777
女 34085
家庭戶戶數 17394
家庭戶總人口(總) 73386
家庭戶男 39433
家庭戶女 33953
0-14歲(總) 26530
0-14歲男 14975
0-14歲女 11555
15-64歲(總) 42068
15-64歲男 22093
15-64歲女 19975
65歲及以上(總) 5264
65歲及以上男 2709
65歲及以上女 2555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57732

經濟建設

綜述

觀珠物產豐富,主要農作物有:水稻、花生(本地人稱之為泥豆)、蔬菜(包含外銷冬運菜,如四季豆、辣椒、茄瓜等)、荔枝、龍眼、黃欖以及各貴藥材沉香、巴戟等,素有“電白糧倉”的美譽,是廣東水果、南藥貿易集散地。養殖業蓬勃發展,歷來是粵桂12縣市小耳花豬(本地豬)貿易集散地,年銷售有藥材市場、小耳花豬市場、水果批發市場等10個,淡水魚(主要是塘魚、水庫魚)也有發展。旅遊資源豐富,有旱平水庫、磻坑錦蓋山等80多個景點,另有觀珠溫泉(位於五一根竹園附近),水溫89.8℃,泉水清澈,含有多種礦物質,是療養健身的好去處,目前也在籌劃發展中。
到2009年,全鎮生產總產值9.6億元,比上年增長6.2%,農民人均純收入3291元。

農業產業

該鎮的農業產業頗為特色。觀珠鎮一直致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
一、發展特色北運菜,提高農民收入。北運蔬菜種植是該鎮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經濟作物。截至2009年底,全鎮種植外運菜的農戶有1.4萬戶,全鎮種植外運菜的品種有:西葫蘆、茄瓜、尖椒、四季豆、芥菜、蕃茄等十多個品種,年面積2.6萬畝,年產值0.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1.1%。深圳嘉農現代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2009年落戶於該鎮,發展了3000多畝蔬菜基地,種植西葫蘆、以色列蕃茄、進口五彩番薯、本地芥菜等,產值達0.16億元,該公司產值占我鎮農業總產值的4.2%,產品直銷深圳、出口香港。
二、南藥種植,促進了該鎮藥材業的持續發展。以磻坑沉香山為基地,在山區村委會種植白木香2萬多畝;在平原村委會種植益智、胡椒、八角、文且、藿香等十多個品種。
三、小耳花豬的養殖,推動了畜牧業健康發展。該鎮的小耳花豬聞名全國。該鎮歷來是粵、桂等市縣小耳花豬貿易集散地,全年銷售小耳花豬30多萬頭,產值7000多萬。

工業產業

該鎮在穩定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堅持“以工業強鎮”的發展道路。由於該鎮具有便利的交通優勢,在廣湛高速公路觀珠入口處,政府規劃了一個工業園區。截至2009年底,已吸引了茂名市大森林木業有限公司(首期投資3500萬元),農產品蔬菜加工廠(投資500萬元)和茂名市美味佳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前來投資辦廠,其中茂名市大森林木業有限公司年創稅收800多萬元。

沉香經濟

現以沉香為例介紹觀珠經濟: 
自古電白觀珠鎮就有人自產自銷沉香。沉香藥材遍布這裡的山地丘陵,一年四季鬱鬱蔥蔥。到2001年,觀珠經營沉香的專業戶不下1000個,每天都有大量沉香從外地運來銷售,使觀珠成為聞名全國的沉香集散地,還吸引大批國內外客商前來採購。
據相關報導,觀珠一位汪姓老闆於二十世紀末開始就承包開發3000畝荒地,截至2001年,已種下30萬棵沉香木。當時的說法是:到十年後收成時,這裡會成為名副其實的金山銀山。在沉香山打工的六十多位農民曾說過:“每一棵樹他們都有分成,屆時大家都將搖身變老闆。”
據網友anson2812(一位觀珠當地村民)的觀察,截至2012年3月,觀珠鎮內沉香種植十分流行。不少家庭家前屋後均種植了一定數量的沉香樹。

旅遊建設

五一樓腳村溫泉

觀珠五一樓腳村溫泉,又稱樓腳熱水湖(因溫泉在泉眼上形成一個小湖泊而得名),位於五一根竹園村小河床,電白黃沙河(即新河)旁邊,距觀珠圩約2公里,離廣湛高速公路觀珠出口約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其地理位置優越。水質符合醫療熱礦水標準,可用於醫療保健、旅遊、水產養殖、農業等,前景十分廣闊。該溫泉常年有水,溫度有60°C~89.8°C之間,是電白最熱的溫泉之一。

磻坑錦蓋山

磻坑錦蓋山(沉香山)磻坑錦蓋山(沉香山)
磻坑錦蓋山,位於觀珠鎮東南8公里處,是海拔460米大雲腦嶺的一座山峰。不可多得的旅遊處女地方圓達三十里,地處電白腹地,即將開通的廣湛高速公路觀珠路口就在西向山腳600米處,是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洗太夫人當年行軍用師的古戰場之一,60年代曾出土俚人銅鼓。錦蓋山山勢磅礴,山石秀麗,形狀各異,又有多處洞穴、寺廟,其景點有無底洞、出煙洞庭湖、出水洞、塔石廳、金龜窺浴石、醉仙望月石、飛鷹擒蛇石、皇帝印石、石船、姐妹石、武力石、趙子龍戰跡,還有地下河、磻仙湖、萬年老松等,是茂名乃至粵西地區不可多得的尚未完全開發的很有價值和潛質的旅遊處女地。

旱平水庫

旱平水庫旱平水庫
旱平水庫,位於大水坡村邊,建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是觀珠較為出名的水庫之一。旱平水庫有三千多畝水面,四周沒有工廠和村莊,只有林場的幾間屋,這裡風景優美,人煙稀少(水庫周邊,不含水庫大壩下方的大水坡村),植被又好,又不受污染,非常適合露營,燒烤,放煙花,做遊戲。
水庫附近有旱平革命史跡碑誌(烈士墓因建水庫遷到觀珠衛生院後面),是感受歷史陶冶情操的好去處。現將相關事跡簡要介紹如下:
1948年,黨組織派王學明、李新民來開闢了旱平游擊區。1948年,溫業榮、鄧勛、謝克明、鄧素芬、陳國華等以陳灼輝家為聯絡點,活動在周邊山村。隨後,縣委調黃祖文來任華東區委副書記,何強任武工隊副隊長。他們於1949年8月28日,在旱平村陳灼輝家遭國民黨電白縣自衛隊總隊百餘人夜襲,被迫突圍,黃祖文、何強、盧松子、陳什林四人中彈犧牲;何燕兆右手被打斷,仍用左手持槍還擊。敵兵見狀,衝上用刀捅死何燕兆。小交通員林興為保陳家,燒毀檔案後,化作放牛仔牽一頭牛出門,裝著接牛尿,瞞過敵人。

汪氏宗祠

汪氏宗祠汪氏宗祠
觀珠汪氏宗祠,是電白縣內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祠堂建築,是一座典型的民間宗祠式藝術建築古香古色的傳統建築。汪氏宗祠始建於清道光八年(1828),到2010年已有182年,幾經修繕,風采仍存。
猶如走進藝術殿堂
走近汪氏宗祠,駐足大門前,“汪氏宗祠”幾個字蒼勁有力,令人肅然起敬。門聯曰:魯公世澤,越國家風。
汪氏宗祠坐東朝西,為磚木結構,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主軸九開間,採用古代三進格局,建築布局層次分明,給人一種勻稱的美感。裡面的空間寬敞,廳堂高大雄偉,雍容大方。在廳堂的兩側,勻稱地分布著大小廂房,各有迴廊通道,裡面行走自如。各個天井使光線充足,空氣流暢。該祠的門楣、門框、門墩、門檻以及支撐屋樑的柱子均是選用上等的石材精雕而成。推開汪氏宗祠的大門,一股古樸清香的氣味撲面而來,令人倍覺精神。呈現在眼前的一幕實在是令人驚呆了,猶如走進了一個藝術的殿堂:建築風格獨特,古樸典雅,祠內壁上圖寫禽獸,畫彩仙靈。
汪氏宗祠建築中的梁架、斗拱、雀替等木構件都飾以精美絕倫的雕刻裝飾,其刀法精細,技藝高超,生動傳神,惟妙惟肖,令人驚嘆不已。許多舞台上的歷史故事,被民間藝人搬上汪氏宗祠的棟樑上,這些藝術與日常生活的巧妙結合,處處寄寓著汪氏族人對美好生活的希冀與憧憬。雕刻中既有以傳說故事為題材的,也有以歷史人物為題材的,又有以祥禽瑞獸為題材的,又有以吉祥文字類為題材的。如:日月神、李世民東征、三羊開泰、龍鳳、麒麟、花鳥、福祿壽等吉祥物為圖案背景的雕刻品,均是採用優質的樟木為原料,樟木木質堅硬,帶有獨特的防蟲氣味,不輕易被蟲蛀,是優質的建築材料,同時其紋理清晰,也是雕刻的上乘木材。栩栩如生的雕刻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走在汪氏宗祠,就如同步進一個藝術的殿堂一樣,步步是景,處處是傳說,令人目不暇接。令人拍案叫絕的不僅是祠內的雕刻精品,那優良的地下排水系統,一百餘年間,從不堵塞,令人不得不折服於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巧妙保護宗祠幸免於難
其實這些雕刻之所以保存得這么完好,後面還有一小段故事的。
那就是在文革期間的破“四舊”運動中,汪氏族人為了保護好這些雕刻品,試圖避開紅衛兵的惡意破環,他們費盡心思,最後決定把一些黃泥漿抹上去,意圖將這些雕刻層層掩蓋,使它與普通牆體的外表一樣,連宗祠內外的石柱也用石灰粉刷得通白,就這樣巧妙地幸免於難,真是令人倍感欣慰。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汪氏族人才把屋樑上的雕刻品,小心翼翼地逐一清洗乾淨,之所以今天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木雕刻品依然是原始的雕刻品,其美輪美奐,光彩依然,歷182年而不朽,更是彌足珍貴。由此可見,汪氏對宗祠、對文物的保護意識是超乎常人的。
曾是孕育人才的學堂
汪氏宗祠不但是藝術的殿堂,還是一個培養文人學子的教育學堂。1913年,電白縣第七區(今觀珠)第一國小在此成立(今觀珠中心國小),首任校長為汪穆棠。該學堂為國家、社會培養了一大批人才。著名學者、土壤學家謝申先生(已故),是從這裡畢業出最早的一批學生,上世紀八十年代謝申先生回鄉省親期間,第一時間到母校(即汪氏宗祠)參拜、緬懷當年的啟蒙恩師,追憶當年求學時的難忘情景,並呼籲社會各界要好好保護先人遺留下的心血,因為這是歷史長河、滄桑歲月的見證,是一筆彌足珍貴的財富。著名書法家、原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汪銘珊和原深圳市龍崗區人大常委會主任、深圳電白鄉親聯誼會會長廖壽倫以及中共電白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梁小江等領導,均在這裡留下童年求知時期難忘的時光。上世紀末汪銘珊主任回鄉省親期間親筆為祠堂題字於中進思賢堂;己丑年春,梁小江回到闊別多年的母校敘舊,期間題七言絕句,詩曰“風塵歲月鎖深堂,歸燕新棲玳瑁梁。最是春回傷景處,檐紅依舊掩書窗。”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新的中心國小教學大樓落成後,汪氏宗祠才光榮地退出了辦學的歷史舞台。可貴是,汪氏宗祠內至今仍然可以見到許多當時辦學的設施,由此可見汪氏世代對文化教育的追求與嚮往,使汪氏宗祠更具魅力。
汪氏世代崇文尚武
觀珠汪氏世代崇文尚武。據考,僅在清朝中末期,汪氏就出了不少武舉人,其中有:清道光甲辰科舉人汪元彬;清鹹豐壬子科舉人汪玉蘭;清鹹豐辛酉科舉人汪玉麟等。其為國家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不少人還受過聖上賜封的褒獎。翻開浩若煙海的典籍,並結合《汪氏族譜》,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載有不少關於汪氏歷朝受冊封(贈)的史料記載。其中有:汪元椿封武功將軍汪潤孫贈武功將軍;汪玉麟受封為宣武都尉等等。更可貴的是,汪氏至今還保存著兩塊分別是鹹豐、同治年間受聖上冊封的牌匾。
百年古宗祠,喜迎新篇章。古樸典雅的汪氏宗祠,終於迎來了它新的啟程,在汪氏史志上也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如今該祠已被列入電白縣文物保護單位,正在重新修繕,致力恢復最原始的樣茂。相信不久,它與聞名省內外的沉香山、觀珠五一溫泉等景點形成了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10]
為了保護和挖掘汪氏宗祠其獨特的歷史、藝術價值,2011年6月,汪氏宗祠升格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文物價值得到進一步的肯定和重視。

城鎮建設

綜述

觀珠鎮具有優越的生活、投資、發展環境。改革開放以來,觀珠城鎮面積由1995年不足1平方公里,到現在已擴展到2.5平方公里,還先後開發了三個小區。觀珠的鎮街道寬敞,暢通無阻,商住樓房錯落有致,鎮居住人口達2萬多人。該鎮於2005年投入480多萬元建設了一個占地30畝,建設面積達32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該多功能文化大廣場,集學習、娛樂、休閒、健身於一體。

文化廣場

觀珠文化廣場觀珠文化廣場
電白縣觀珠文化廣場,是當地民眾休閒健身的好去處。這個氣派的文化廣場是觀珠鎮投資480萬元興建並於2005年春節前竣工啟用的。
這個粵西地區鎮級一流的文化廣場占地60多畝,功能齊全,設有文化站、圖書館、曲藝社、電子閱覽室、老人活動室、棋牌室、桌球室等。廣場設計新穎,視野開闊,整體呈燈籠狀,入口正中央為標誌性建築物,中間部分為下沉區,有噴泉、燈光球場。圓形的舞台大約有2000平方米,階梯式的座位可容納2萬觀眾觀看演出。東面是文化功能室,功能室兩邊則是極具歐洲風格的羅馬柱廊。如茵的草地上種植著各種錯落有致的植物,還安裝了高桿燈、椰樹燈、禮花燈等燈飾。每當夜幕降臨,霓虹閃爍,五光十色,煞是迷人。
據當時(2005年)的觀珠鎮鄭會書記介紹,1999年國慶節,該鎮在野外搭台舉行文藝匯演,原本只能容納幾千觀眾的地方一下子湧來了兩萬民眾,連站的地方也沒有。鎮領導深感到觀珠的文化設施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他們便商議建個大型的文化廣場,以滿足山區民眾文化生活的需要。這個提案經鎮人大討論後獲得通過。同年10月份,廣場便動工興建。經過四年多的時間,該鎮克服資金不足等重重困難,終於建成了這個極具現代氣息的廣場,改變了觀珠鎮文化設施落後的局面,使得觀珠的形象、品位大為提升。這也是該鎮用具體行動回響省委提出的“建設文化大省”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鄭會書記表示,今後要更好地發揮文化廣場的作用,多舉辦些有益身心的文體活動,讓先進文化占領鄉鎮的思想文化陣地,使“六合彩”、吸毒等違法現象遠離民眾的生活。
因為缺乏必要的維護,加上部分民眾素質有待提高,文化廣場已經部分受損,顯得有些殘舊。“觀珠文化廣場”題字上的標誌,被颱風吹斷。

教育建設

國小

觀珠鎮各村均有國小,解決村中小孩上學的問題。其中在鎮中心的是觀珠鎮中心國小和平標學校。
觀珠鎮中心國小,1913年成立,當時叫電白縣第七區第一國小(第七區即現在的觀珠),解放後一度稱電白縣第五國小(即電白五小),後改現名。該校占地面積18000平方米,建築總面積8500平方米,擁有教學樓3幢,教室39間,電腦室、語音室、圖書閱覽室等功能室齊全。該校嚴謹治校,健全規章制度40多項,建立教代會、家長會,實行民主管理,對教師工作實施目標量化考評,從而大大提升了該校的科學管理水平。該校注重教學改革,轉變教學理念,以“愉快教學”、“創新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推動和促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積極開展歌詠、作文比賽等各項文體活動,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
該校先後被評為縣“文明單位”,縣“衛生先進單位”,連續十年被評為縣“先進學校”和“安全事故為零”學校。在鎮內每次主科競賽中,該校各級各科均名居榜首。特別是在茂名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文聯等單位聯合舉辦的“百事可樂杯”徵文比賽中,該校獲國小組一等獎2名,二等獎1名,三等獎4名,成為參賽學校的佼佼者。 平標學校
平標學校,是一座民辦國小,成立於世紀之交,地處新政府對面。辦學之初管理嚴格,教學秩序比較好,取得不少好成績,因此吸引不少周邊學生前來就讀。現在設施較以前更為完善。但是,近幾年公辦學校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在收費上,平標學校陷入比較被動的境地。相當一部分家長,因為經濟等原因,把子女轉到附近的觀珠鎮中心國小就讀。在競爭上,平標當年的優勢已經大減了。但是,平標繼續突出民辦學校嚴抓嚴管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還具有不錯的影響力。

中學

觀珠鎮原有中學三間,分別為電白縣第六中學、觀東中學和觀西中學;幾年前,觀東觀西兩中學合併,稱觀珠中學,不久,觀西原校址廢棄。觀西的廢棄,是當代教育資源的一大浪費,也是縣政府輕視縣城以外地區教育的一大見證。
電白縣第六中學,簡稱電白六中或者電六中,原名觀珠中學,位於西街,是一所茂名市一級學校。曾經是完全中學,因政策調整,從2002年秋開始,停止高中招生,故2005年本校正式成為初級中學,復辦高中遙遙無期。自進入21世紀以來,教學硬體設施不斷完善。2002年冬開始動工的科學樓,在2005年建成並投入使用,從而大大提升了本校的實力。師資隊伍,也在同時壯大。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在2005年底,成功通過茂名市教育局的評估,成為茂名市一級學校。但因2006年後國中招生政策的調整,以及縣教育投入的減少,從此電白六中失去原來的優勢,成為完全意義上的鎮辦初級中學。
觀珠中學,主體是原觀東中學,並整合了原觀西中學的師資力量(注意這裡觀珠中學不指電白六中的舊稱)。觀東中學,主體又是位於佛子樓的佛子樓中學,1995年該校整體遷至墟邊,定址于軍營坡村邊的坡地上,並正式更名為觀東中學。剛剛辦學,除了進行國中教學,這裡還招收五、六年級的“全鎮班”,吸收全鎮尖子學生(全鎮班後遷到觀珠鎮中心國小,並於2001年夏正式結束)。後來專注國中教學,但是由於電白六中的底子厚資歷老,在硬體、師資上觀東中學一直無法與之比較。2006年,在未獲縣教育局批准的情況下,觀東中學就與觀西中學合併,稱觀珠中學。而此後,由於國小升國中政策的調整,國小升國中時,每個村的國小畢業生輪流分配到兩所中學,在生源上與電白六中完全等同。加上其他種種原因,現在觀珠中學與電白六中處於完全同等的地位,同樣得不到教育局的重視,教學質量沒有得到提升。

語言風俗

語言

一、涯話
全鎮通行涯話,即粵西客家話,屬漢藏語系-漢語族-客語支-涯話小片-電白分片,分布於圩鎮中心以及24條行政村莊。觀珠的涯話,整體上與電白其他鄉鎮的涯話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特色,詳細的研究可以參看陳雲龍所著的《廣東電白觀珠客家話止攝精組字的讀音》。
二、黎話(或海話)
作為同一方言體系(閩語系)的黎話和海話,外人實在難以區分,黎話(或海話)分布在石灣、河垌,以兩行政村的楊、梁姓為代表(注意兩行政村謝姓等使用涯話,但與其交流要使用黎話(或海話))。他們只有到了鎮上涯話強勢明顯時才使用涯話。
三、白話
應該和高州白話類似,分布在明塘村(姓朱)等地,據說木師也有分布。需要說明的是,本地白話在涯話的夾擊下已經不多少,現在講白的大多來自外地,並以廣州白話為準。

風俗

與粵西其他地方差不多,也有做年例等風俗。這些從略,現講些有特色的:
過年
一般大年廿四請灶君並掃屋,準備迎接新年。從廿五開始,正式進入“年界”,每天要燒香敬神,直到年初五出年界。年廿八左右,傳統家庭會做年糕(如壽桃籺、松糕等)。年三十(小月廿九),上午還神,辭舊;隨後貼新春聯,迎新;下午,奉神。大家沐浴換新裝,吃年夜飯。
初一當日不殺生,奉神所用三牲在前一天備好,部分地方甚至初一不奉神,到初二才進行,俗稱“做初二”。初一初二不掃地,初三早上集中清理,並借清掃為一年祈求風調雨順。另外,年三十、初一、初二共三夜要在廳堂點火通宵,後改點電燈,希望過個平安年。
初五“出年界”,除年例之外,逐漸恢復日常生活。
打春
一年的立春,又稱交春,要打春,具體做法是用某植物葉子與雞蛋一起做湯喝,現在多用蔥與雞蛋做湯。春與雞春(即雞蛋)的“春”諧音,寓意一年有個好開頭。
過五月節
五月節,即端午節。每逢五月初一,老人們會用艾葉、桃葉、風茅葉等一塊煮水,給小孩洗身,一邊洗還一邊哼唱歌謠,寓意於去邪保平安。到初五時,再洗一次。另外,還有五月節放紙鷂的風俗,這成了小孩子過五月節一大樂事。
做“田了”
田,即耕種,了(liǎo),即完成、結束;田了,即耕種結束,可以休息了。每年夏季的農忙,是農家最辛苦的時途,因為要在烈日炎炎下從事農業生產活動,除了收割之外,還要播種、插田等等。而立秋之前要完成的插田,則是田了之前的最後衝刺。老古話教訓農家人,立秋後太陽斜照,此後再插田,禾苗就長不正。當最後一塊田插完後,全家如釋重負,會在當天或次日隆重地吃上一頓並美其名曰“做田了”。
過七月十四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又州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由於種種原因,觀珠及周邊地區一般提前一日,即七月十四過鬼節,絕少數地區則推遲一日(七月十六)。七月十四當日,要殺雞擺三牲敬神,以敬畏鬼神。七月十四期間,通常有吃粉皮的習俗,另有老古話:七月十四鴨嫲圓,汝圓涯也圓。在吃著鴨嫲圓(應該是湯圓的一種,無餡),享受團圓的幸福。另外,大人會對小孩子說:七月十四鬼子曬衣,無好撿菇稔(崗稔);莫去搞水;等,大意是告誡孩子在鬼節中不要貪玩。
過八月十五
八月十五,即中秋節。八月十五晚,全家聚一塊,備好柚子和香蕉等水果還有檀香,準備“敬”月光。一般在“敬”月光時,大人會向小孩講關於月光的傳說。如果當晚見不到月光,全家都會顯得很失望。

傑出人物

人傑地靈的觀珠,走出過許多響噹噹的人物,如著名土壤學家謝申(已故),原深圳市龍崗區人大常委會主任、深圳電白鄉親聯誼會會長廖壽倫,著名書法家、原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汪銘珊,中共電白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梁小江,哈佛商學院廣東第一人汪澤其,“沉香山“創建者、廣東君元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電白縣南藥藥業公司總經理汪科元,等等。他們在經濟、政治、文化或科學教育等領域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茂名行政區劃百科(二)

茂名市位於南中國海之濱,地處廣東省西南部,背靠祖國大西南,茂名“三高農業”蓬勃發展,荔枝、香蕉、龍眼等“嶺南佳果”馳名中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