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山西[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山西[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山西,簡稱“晉”,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為界。介於北緯34°34′—40°44′,東經110°14′—114°33′之間,總面積15.67萬平方千米,山區面積約占總面積的80%以上。 山西又稱“三晉”,古稱河東,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柳宗元稱之為“表里山河”。山西省下轄11個地級市,117個縣級行政單位。 截至2017年,山西省地區生產總值14973.5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0557元,按2017年平均匯率計算為6007美元。常住總人口3702.35萬人。山西省現存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2處,位居中國第一,其中,大同雲岡石窟、平遙古城、五台山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70%以上在山西境內,享有“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博物館”的美譽,著名的有恆山懸空寺、太原晉祠、芮城永樂宮、解州關帝廟、祁縣喬家大院等。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陶寺遺址 陶寺遺址

山西是人類和華夏文明發祥的最早起源地和中心區域之一。  

考古表明,遠古時代,山西南部是人類初曙的起源地。運城垣曲縣“世紀曙猿”化石的發現,把類人猿出現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約在18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原始人群就在山西晉南地區繁衍生息,其中運城芮城縣西侯度文化遺址發現的火燒骨,把中國範圍內發現的人類用火歷史向前推進了100萬年;約在10—2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在山西汾河兩岸和大同、朔州一帶,已經出現了比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新石器時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經成為當時諸多邦國的中心。對臨汾襄汾縣陶寺遺址發現和研究成果表明,這裡是帝堯都城所在地,也是最早的中國所在區域。這使大致在距今4500年前後中國史前傳說的堯舜禹時代由傳說成為信史,中華5000年文明史由此得到證實。

大禹去世後,其子啟繼位。夏朝早期的統治中心在今山西晉南夏縣一帶,今夏縣東下馮遺址是重要的夏墟。

商朝時,山西南部在其“邦畿千里”之內,其餘地方則散布著十幾個方國部落。

西周初期大規模分封諸侯,山西中南部為十餘個諸侯的領地,其中主要諸侯國是晉國。

晉祠 晉祠

春秋時期,晉國發展強大,逐步兼併了周邊小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國極盛時期的疆域,大約包括今山西中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陝西東部,設定有50餘縣,其中山西境內有10餘縣。晉國是郡縣制的起源地,後來秦將這種制度推廣向全國。

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晉國卿族趙、魏、韓三家三分晉國,史稱“三家分晉”。趙、魏、韓三分晉國,成為實際上的三家諸侯國。在山西,趙國轄中部、東北部、東南部少部,魏國轄西南部、東南部少部,韓國轄東南大部和西南少部。起初,趙國的都城在晉陽(今太原晉源區東北),韓國的都城在平陽(今臨汾堯都區),魏國的都城在安邑(今運城夏縣北),後來隨著疆域的擴大移向河南、河北。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東周天子正式承認趙、魏、韓三家為諸侯,中國歷史由此開始進入戰國時期。山西分屬趙、魏、韓三國領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定都鹹陽(今陝西鹹陽東北),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地方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劃分為36郡,後又不斷增設到40餘郡。今山西及周邊河北、內蒙一帶為河東、太原、上黨、雁門、代、雲中6郡分轄,其中代、雲中2郡治所不在山西,山西境內置有70餘縣。

西漢基本沿襲秦代郡縣制,地方實行州郡縣制,全國劃分為13州。今山西及周邊陝西、河北、內蒙一帶為并州、幽州、司隸州(京畿長安範圍)3州領屬,並歸太原、上黨、雁門、西河、代、河東6郡分轄,其中西河、代2郡治所不在山西,山西境內置有90餘縣。

永樂宮 永樂宮

東漢地方建制基本沿襲西漢。西漢末東漢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匈奴、羌、鮮卑逐步內遷進入山西,並發展強盛起來。到東漢中期,山西北部、中部、西部成為多民族聚居地區。

魏晉南北朝初期的三國時期,今山西全境屬魏國。西晉末年,西晉永安元年(304年)匈奴酋長劉淵起兵左國城(今呂梁離石區)建國“漢”,不久遷都平陽(今臨汾堯都區),建立北方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隨後其子劉聰打下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滅西晉,由此開始中國歷史上一百多年的“五胡十六國”割據一方的局面。在此期間,山西境域為劉淵族侄劉曜創建的前趙、羯族首領石勒創建的後趙、鮮卑族首領慕容皝創建的前燕、氐族首領苻洪創建的前秦、氐族貴族姚萇創建的後秦、鮮卑族首領慕容泓創建的西燕、鮮卑族首領慕容垂創建的後燕、匈奴部族首領赫連勃勃建立的夏國、鮮卑族首領拓跋珪創建的北魏等國的領地。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結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山西為北魏領地。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山西絕大部分為東魏領地,南部餘部為西魏領地。後來,北齊取代了東魏,北周取代了西魏。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滅北齊,山西統一為北周領地。

隋朝建立和統一全國後,起初在地方取消了郡一級建制,在要衝諸州設總管府,以州刺史兼總管,統領鄰近數州。山西境內並、代、隰、朔4州設總管府。後來隋又改州為郡,地方實行郡縣兩級制,最多時全國置190郡。山西及周邊河北、內蒙一帶為太原、定襄、馬邑、雁門、婁煩、西河、離石、上黨、長平、臨汾、龍泉、文城、河東、正平14郡分轄,其中14郡治所均在山西,山西境內置有90餘縣。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

唐高祖李淵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高祖認為是“龍興”之地,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宋朝時期,山西是中國北方的主要發達地區。

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

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

山西作為革命老區,在民國十年(1921年),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高君宇在太原組建社會主義青年團,開展革命活動。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毛澤東率領紅軍主力渡河東征,在晉西、晉中、晉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種。

抗戰爆發後,八路軍三大主力挺進山西,創立了敵後抗日根據地。十四年抗戰中,山西是全國抗戰的重要戰略支點;山西地方黨組織培養了15萬名共產黨員,根據地向八路軍輸送了60萬熱血青年。

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山西全省解放。9月,成立山西省人民政府。  

行政區劃

清代山西地圖 清代山西地圖

截至2016年,山西省共轄11個地級市,省會太原市居山西省中部,其餘10個市從北到南分別是:大同、朔州、忻州、陽泉、呂梁、晉中、長治、晉城、臨汾、運城。山西省人民政府駐太原市小店區省府街3號。  

全省11個地級市中,轄區最大的是忻州市,最小的是陽泉市;118個縣(市、區),轄區面積最大的是呂梁興縣、忻州原平市、朔州平魯區,最小的是臨汾曲沃縣、臨汾侯馬市、陽泉礦區。共轄1398個鎮、鄉、街道(564個鎮、632個鄉、202個街道),建制村28079個。  

山西[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山西[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太原市 山西省會,位於山西省中央腹地,總面積6959平方千米,轄6區3縣1市:小店區、迎澤區、杏花嶺區、尖草坪區、萬柏林區、晉源區、清徐縣、陽曲縣、婁煩縣、古交市。共轄街道53個、鎮21個、鄉31個。 
山西[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山西[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大同市 位於山西省最北端,總面積14176平方千米,轄4區6縣:平城區、雲岡區、雲州區、新榮區、陽高縣、天鎮縣、廣靈縣、靈丘縣、渾源縣、左雲縣。共轄街道40個、鎮33個、鄉66個。 
山西[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山西[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朔州市 位於山西省西北部,總面積10662平方千米,轄2區4縣:朔城區、平魯區、山陰縣、應縣、右玉縣、懷仁市。  共轄街道4個、鎮19個、鄉50個。 
忻州市 位於山西省北中部,總面積25180平方千米,轄1區12縣1市:忻府區、定襄縣、五台縣、代縣、繁峙縣、寧武縣、靜樂縣、神池縣、五寨縣、岢嵐縣、河曲縣、保德縣、偏關縣、原平市。共轄街道6個、鎮59個、鄉126個。 
山西[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山西[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陽泉市 位於山西省中部東側,總面積4451平方千米,轄3區2縣:城區、礦區、郊區、平定縣、盂縣。共轄街道12個、鎮20個、鄉12個。 
山西[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山西[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呂梁市 位於山西省中部西側,總面積21143平方千米,轄1區10縣2市:離石區、文水縣、交城縣、興縣、臨縣、柳林縣、石樓縣、嵐縣、方山縣、中陽縣、交口縣、孝義市、汾陽市。共轄街道13個、鎮81個、鄉67個。 
山西[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山西[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晉中市 位於山西省中東部,總面積16408平方千米,轄1區9縣1市:榆次區、榆社縣、左權縣、和順縣、昔陽縣、壽陽縣、太谷縣、祁縣、平遙縣、靈石縣、介休市。共轄街道17個、鎮59個、鄉59個。 
山西[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山西[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長治市 位於山西省東南部,總面積13864平方千米,轄2區10縣1市:城區、郊區、長治縣、襄垣縣、屯留縣、平順縣、黎城縣、壺關縣、長子縣、武鄉縣、沁縣、沁源縣、潞城市。共轄街道14個、鎮68個、鄉64個。 
山西[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山西[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晉城市 位於山西省東南端,總面積9484平方千米,轄1區4縣1市:城區、沁水縣、陽城縣、陵川縣、澤州縣、高平市。共轄街道10個、鎮48個、鄉26個。 
山西[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山西[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臨汾市 位於山西省西南部,總面積20589平方千米,轄1區14縣2市:堯都區、曲沃縣、翼城縣、襄汾縣、洪洞縣、古縣、安澤縣、浮山縣、吉縣、鄉寧縣、大寧縣、隰縣、永和縣、蒲縣、汾西縣、侯馬市、霍州市。共轄街道20個、鎮75個、鄉76個。 
山西[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山西[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運城市 位於山西省西南端,總面積14106平方千米,轄1區10縣2市:鹽湖區、臨猗縣、萬榮縣、聞喜縣、稷山縣、新絳縣、絳縣、垣曲縣、夏縣、平陸縣、芮城縣、永濟市、河津市。共轄街道13個、鎮81個、鄉55個。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山西省是中國內陸省份,位於黃河中游東岸,華北平原西面的黃土高原上。東以太行山為界,與河北為鄰;西、南隔黃河與陝西、河南相望;北以外長城為界與內蒙古毗連。疆域輪廓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南北間距較長,縱長約682千米:最南端在芮城縣南張村南,北緯34°34′;最北端在天鎮縣遠頭村北,北緯40°44′。東西間距較短,寬約385千米:最東端在廣靈縣南坑村東,東經114°33′;最西端在永濟市長旺村西,東經110°14′。全省縱長約682千米,東西寬約385千米,介於東經110°14′—114°33′,北緯34°34′—40°44′之間,總面積15.67萬平方千米,占中國總面積的1.6%。  

地形地貌

山西省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地貌從總體來看是一個被黃土廣泛覆蓋的山地高原,整個輪廓略呈由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地貌類型複雜多樣,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其中山地、丘陵占80%,高原、盆地、台地等平川河谷占20%。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與其東部華北大平原相對比,呈現為強烈的隆起形勢。最高處為東北部的五台山葉頭峰,海拔達3058米,是華北最高峰;最低處為南部邊緣運城垣曲縣東南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境域地勢高低起伏異常顯著。

山西省地形圖 山西省地形圖

山西省境內山巒疊嶂,丘陵起伏,溝壑縱橫,總的地勢是“兩山夾一川”,東西兩側為山地和丘陵隆起,中部為一列串珠式盆地沉陷,平原分布其間。東部是以太行山為主脈形成的塊狀山地,由北往南主要有恆山、句注山、五台山、繫舟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條山脈及其所屬的歷山、析城山等   ,其山勢挺拔雄偉,海拔在1500米以上。西部是以呂梁山為主幹的黃土高原,自北向南分布有七峰山、洪濤山和呂梁山脈所屬的管涔山、蘆芽山、雲中山、黑茶山、關帝山、紫荊山、龍門山等主要山峰,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關帝山海拔最高達2831米。由北而南珠串著彼此相隔的雁北、忻州、太原、呂梁、陽泉、長治、晉城、臨汾、運城九大“多”字形斷陷盆地   。全省主體輪廓很像一個“凹”字形。    

氣候特徵

山西省地處中緯度地帶的內陸,在氣候類型上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由於太陽輻射、季風環流和地理因素影響,山西氣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步、光照充足、南北氣候差異顯著、冬夏氣溫懸殊、晝夜溫差大的特點。山西省各地年平均氣溫介於4.2—14.2℃之間,總體分布趨勢為由北向南升高,由盆地向高山降低;全省各地年降水量介於358—621毫米之間,季節分布不均,夏季6—8月降水相對集中,約占全年降水量的60%,且省內降水分布受地形影響較大。  

水文概況

山西省境內共有大小河流1000餘條,主要特點是河流較多,以季節性河流為主,水量變化的季節性差異大。山西河流源於東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屬黃河水系,向東流的屬海河水系。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50條;屬於黃河水系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丹河等142條,流域面積97138平方千米,占全省總面積的62%;屬於海河水系的有桑乾河、滹沱河、漳河等81條,流域面積59133平方千米,占全省總面積的38%。黃河沿山西境界流程968千米,汾河是山西境內第一大河,幹流全長694千米。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山西第一大河——汾河 山西第一大河——汾河

山西省是黃河與海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省內黃河流域面積97138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積的62.2%,海河流域面積為59133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積的37.8%。除了流經省界西、南兩面長達965千米的黃河幹流以外,全省流域面積大於10000平方千米的較大河流有5條,分別是黃河流域的汾河、沁河,海河流域的桑乾河、漳河、滹沱河;流域面積小於10000平方千米、大於1000平方千米的中等河流有48條;流域面積小於1000平方千米、大於100平方千米的小河流有397條。山西省河流屬於自產外流型水系,河流水源來自大氣降水,絕大部分河流發源於境內,向省外發散流出。山西是海河主要支流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衛河的發源地,因此也被譽為“華北水塔”。  

植物資源

山西省已知的維管植物有2700多種,其中,木本植物有463種。山西植被從南到北可分為:南部和東南部是以落葉闊葉林和次生落葉灌叢為主的夏綠闊葉林或針葉闊葉混交林分布區,也是植被類型最多、種類最豐富的地區;中部是以針葉林及中生的落葉灌叢為主、夏綠闊葉林為次分布區,是森林分布面積較大的地區;北部和西北部是溫帶灌草叢和半乾旱草原分布區,森林植被較少,優勢植物是長芒草、旱生蒿類和檸條、沙棘等。山西野生植物資源豐富,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南方紅豆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連香樹、翅果油樹、水曲柳、核桃楸、紫椴等。野生藥用植物有1000多種,廣泛分布在丘陵山地,比較著名的有黨參、黃芪、甘草、連翹等。2015年末全省森林面積282.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18.0%。  

動物資源

山西省野生動物以陸棲類為主,已知的有439種(含歷史記錄種)。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有71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有17種:褐馬雞、金雕、朱䴉、白鸛、黑鸛、玉帶海雕、白尾海雕、虎頭海雕、丹頂鶴、大鴇、胡兀鷲、遺鷗、虎、金錢豹、梅花鹿、原麝、林麝。二級保護動物有54種,包括鳥類42種,兩棲類1種,獸類11種。屬於省級重點保護的有蒼鷺、星頭啄木鳥等27種。屬於有益的、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315種。  

礦產資源

截至2015年底,山西省已發現的礦種達120種,其中有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產63種。資源儲量居中國第一位的礦產有煤層氣、鋁土礦、耐火粘土、鎂礦、冶金用白雲岩等5種。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前10位的主要礦產為煤、煤層氣、鋁土礦、鐵礦、金紅石等32種。其中,煤炭保有資源儲量2709.01億噸,占全國保有資源儲量的17.3%,居全國第三;煤層氣剩餘經濟可采儲量為2304.09億立方米,居全國第一;鋁土礦資源保有儲量15.27億噸(礦石量),居中國第一,占全國保有資源儲量的32.44%;鐵礦保有資源儲量39.37億噸,居全國第八位;銅礦集中分布於山西省中條山區,保有資源儲量229.94萬噸(金屬量);金紅石保有資源儲量426.38萬噸,居全國第二位。煤、鋁土礦等沉積礦產分布廣泛,鐵礦、銅礦等重要礦產分布相對集中,但是重要金屬礦產貧礦多、富礦少,共伴生礦多、單一礦少。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7年末,山西省常住人口3702.35萬人,比2016末增加20.71萬人。全年全省出生人口40.83萬人,人口出生率11.06‰;死亡人口20.12萬人,死亡率5.45‰;自然增長率5.61‰。    

山西省各市2017年底常住人口分布
太原市437.97萬人
大同市344.24萬人
陽泉市140.88萬人
長治市345.49萬人
晉城市233.30萬人
朔州市177.60萬人
晉中市336.56萬人
運城市533.60萬人
忻州市316.67萬人
臨汾市448.15萬人
呂梁市387.89萬人

民族

山西省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回族、滿族、蒙古族、彝族、苗族、土家族等53個。  

經濟概況

綜述

2017年,山西省地區生產總值14973.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6年增長7.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77.9億元,增長3.0%,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2%;第二產業增加值6181.8億元,增長6.5%,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1.3%;第三產業增加值8013.9億元,增長7.8%,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3.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0557元,按2017年平均匯率計算為6007美元。  

2013—2017年山西省地區生產總值及其增長速度 2013—2017年山西省地區生產總值及其增長速度

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山西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新口徑,下同)6140.9億元,比2016年增長6.3%。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跨省、農戶,下同)5722.2億元,增長6.3%。在固定資產投資中,高技術投資229.0億元,增長17.2%。基礎設施投資1095.2億元,增長7.2%。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2235.9億元,增長3.3%;民間投資3408.9億元,增長7.8%。分登記註冊類型看,內資企業和個體經營投資5598.1億元,增長6.2%;外商及港澳台商企業投資12.4億元,增長12.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509.1億元,增長0.8%;第二產業投資2104.6億元,增長3.3%;第三產業投資3108.5億元,增長9.9%。全省工業投資(含第三產業中開採輔助活動和金屬製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2112.2億元,增長3.1%。其中,煤炭工業投資374.9億元,下降8.6%,非煤工業投資1737.3億元,增長6.0%;傳統產業(煤炭、焦炭、冶金、電力)投資合計1120.1億元,下降9.8%,非傳統產業投資合計992.1億元,增長22.9%。  

財稅收支

2017年,山西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66.8億元,比2016年增長19.9%。稅收收入1397.2億元,增長34.8%。在稅收收入中,汽車製造業稅收增長2.7倍,專用設備製造業稅收增長51.7%,通用設備製造業稅收增長28.3%,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稅收增長19.6%。

2017年,山西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756.7億元,比2016年增長9.6%。其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公共運輸運輸、節能環保、城鄉社區事務等民生支出3058.8億元,增長7.8%。  

人民生活

2017年,山西省居民消費價格比2016年上漲1.1%,其中,食品價格(不含菸酒)下降2.0%。商品零售價格上漲1.3%。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6.3%。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19.4%,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20.9%,生活資料價格上漲1.2%。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15.2%。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2.2%。

2017年,山西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32元,增長6.5%,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404元,增長8.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88元,增長7.0%,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8424元,增長4.9%。按全省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城鎮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1877元,增長8.8%;農村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3873元,增長15.5%。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的比重)23.1%,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27.4%。  

2017年山西省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7年山西省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第一產業

種植業

2017年山西省主要農林產品產量及其增長速度 2017年山西省主要農林產品產量及其增長速度

2017年,山西省農作物種植面積3721.4千公頃,比2016年增加0.6千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3204.4千公頃,減少37.0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13.5千公頃,減少1.2千公頃;中草藥材種植面積69.4千公頃,增加28.3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266.6千公頃,增加9.6千公頃。在糧食種植面積中,玉米種植面積1577.8千公頃,減少47.0千公頃;小麥種植面積668.8千公頃,減少4.1千公頃。果園面積362.2千公頃,增加6.4千公頃。糧食產量1299.9萬噸,減少18.6萬噸,減產1.4%。其中,夏糧278.9萬噸,增產1.4%;秋糧1021.0萬噸,減產2.2%。  

林業

2017年,山西省完成造林面積312.0千公頃,比2016年增長17.0%。  

畜牧業

2017年,山西省豬牛羊肉總產量68.1萬噸,比2016年下降3.9%。其中,豬肉產量54.7萬噸,下降5.0%;牛肉產量5.9萬噸,下降0.1%;羊肉產量7.6萬噸,增長1.7%。牛奶產量93.6萬噸,下降1.6%。禽蛋產量79.9萬噸,下降10.3%。年末生豬存欄544.1萬頭,生豬出欄702.8萬頭。  

漁業

2017年,山西省水產品產量5.3萬噸,比2016年增長1.5%。  

農業基礎

2017年,山西省機械耕地面積2733.2千公頃,比2016年增長0.7%;機械播種面積2617.0千公頃,增長0.4%;機械收穫面積1854.6千公頃,增長1.4%。農機化經營總收入90.6億元。  

第二產業

工業

2017年,山西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2016年增長7.0%,其中,煤炭工業增加值增長3.6%,非煤工業增加值增長9.7%。規模以上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10.0%,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9.0%。其中,新能源汽車產業增長1.8倍,高端裝備製造業增長47.6%,新材料產業增長8.6%,生物產業增長11.1%。發電裝機容量8072.7萬千瓦,增長5.7%。其中,火電裝機容量6366.5萬千瓦,增長0.6%;併網風電裝機容量871.6萬千瓦,增長13.1%;併網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590.4萬千瓦,增長98.9%;水電裝機容量244.2萬千瓦,增長0.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7725.3億元,增長25.7%。其中,能源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359.6億元,增長30.4%;材料與化學工業實現4342.0億元,增長24.1%;消費品工業實現988.2億元,增長0.1%;裝備製造業實現1972.0億元,增長22.0%;其他工業實現63.5億元,增長13.2%。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2175.8億元,增長1.3倍;實現利潤1024.5億元,增長3.5倍,其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430.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0.56元,下降4.05元。  

2017年山西省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及其增長速度 2017年山西省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及其增長速度

建築業

2017年,山西省建築業增加值1019.8億元,比2016年增長4.1%。資質以上建築企業總產值3566.6億元,增長7.5%,共簽訂契約額8589.3億元,增長15.3%。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5861.8萬平方米,增長8.5%,竣工面積3552.6萬平方米,增長5.9%。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共2809家,其中,特級企業8家,增加2家,一級企業168家,增加4家。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7年山西省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及其增長速度 2017年山西省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及其增長速度

2017年,山西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18.1億元,比2016年增長6.8%。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643.6億元,增長6.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274.5億元,增長6.6%。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6291.5億元,增長6.6%;餐飲收入額626.5億元,增長8.8%。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2418.6億元,增長3.3%。其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單位網上零售額40.6億元,增長27.9%,占限額以上零售額的比重為1.7%。新登記市場主體387942戶,增長17.6%。其中,服務業新登記市場主體39632戶,增長18.8%。市場主體數量增長7.4%。  

對外經濟

2017年山西省海關進出口總額及其增長速度 2017年山西省海關進出口總額及其增長速度

2017年,山西省海關進出口總額1161.9億元,比2016年增長5.6%。其中,進口額471.5億元,增長6.0%;出口額690.3億元,增長5.3%。全年出口煤炭3.0萬噸,增長1.3倍;出口焦炭20.5萬噸,下降15.8%;出口鎂及其製品4.3萬噸,下降13.5%;出口鋼材133.2萬噸,下降6.3%,其中,不鏽鋼96.0萬噸,增長20.1%。出口機電產品468.5億元,下降2.3%;出口高新技術產品400.7億元,下降3.6%。全年進口鐵礦砂504.0萬噸,下降42.6%,進口金額20.5億元,下降33.1%;進口機電產品282.7億元,增長9.8%。新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48家。按全口徑統計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6.9億美元,下降27.5%。對外經濟合作新簽契約額10.5億美元,增長3.7倍,完成營業額7.1億美元,增長3.8%。  

房地產業

2017年山西省房地產開發和銷售情況 2017年山西省房地產開發和銷售情況

2017年,山西省房地產開發投資1166.3億元,比2016年下降27.0%。其中,住宅投資846.4億元,下降25.8%;商業營業用房投資147.8億元,下降32.0%。  

郵電通信

2017年,山西省完成郵電業務總量655.4億元,比2016年增長69.5%。其中,郵政行業業務總量72.4億元,增長27.3%;電信業務總量583.0億元,增長78.0%。年末行動電話用戶3647.9萬戶,其中,4G行動電話用戶2583.3萬戶。全省寬頻接入用戶872.9萬戶,增長16.8%。  

旅遊業

2017年,山西省商業住宿設施接待入境過夜遊客67.0萬人次,接待國內旅遊者5.6億人次,分別比2016年增長6.4%和26.5%;旅遊外匯收入3.5億美元,增長10.3%;國內旅遊收入5338.6億元,增長26.3%;旅遊總收入5360.2億元,增長26.2%。  

金融業

截至2017年末,山西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32844.9億元,比年初增加1975.8億元,比年初增長6.4%。各項貸款餘額22573.8億元,比年初增加2217.3億元,比年初增長10.9%。農村金融合作機構(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人民幣存款餘額7069.1億元,比年初增加738.8億元,比年初增長11.7%;人民幣貸款餘額4123.8億元,比年初增加396.6億元,比年初增長10.6%。共有上市公司38家。全省轄區證券市場各類證券成交額42166億元,增長20.6%。其中,股票成交額18575.8億元,下降9.9%;基金成交額1031.9億元,增長59.5%;債券成交額20935.2億元,增長93.2%。年末投資者資金賬戶累計開戶數234.2萬戶,增長13.0%。  

保險業

2017年,山西省保費收入823.9億元,比2016年增長17.6%。其中,壽險業務保費收入536.1億元,增長17.7%;健康險業務保費收入79.8億元,增長33.3%;意外險業務保費收入13.9億元,增長24.5%;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194.1億元,增長11.5%。全年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261.1億元,增長9.3%。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7年,山西省專利申請量20697件,比2016年增長3.3%。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7379件。全省專利授權量11311件,增長12.4%。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2382件,下降1.2%。全年新登記科技成果560項。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3項。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6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70家。按照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辦法,年末累計高新技術企業1117家。省級及以上眾創空間達到184家。

截至2017年末,山西省共有省、市、縣產品質量監督檢驗和計量檢定技術機構126個,國家檢測中心9個。氣象台站109個,開展電話天氣自動答詢的台站24個,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的單位158個,天氣預報服務Intel網站1個,衛星雲圖接收站14個。專業綜合地震台站10個,省級地震台網中心1個,省級數字測震地震台網1個。2017年,山西省發生M3.0—M3.9級地震3次,最大震級M3.3級。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山西省共有幼稚園6937所,國小5646所,普通國中1835所,普通高中505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535所,普通高等學校80所,成人高等學校11所。全省學前教育毛入園率89.1%,國小學齡兒童淨入學率99.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4.2%,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6.6%。  

山西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
長治學院(綜合/長治)長治醫學院(醫藥/長治)晉中學院(綜合/晉中)
呂梁學院(綜合/呂梁)山西財經大學(財經/太原)山西傳媒學院(語言/太原)
山西大同大學(綜合/大同)山西大學(綜合/太原)山西工程技術學院(理工/陽泉)
山西警察學院(政法/太原)山西能源學院(理工/晉中)山西農業大學(農林/晉中)
山西師範大學(師範/臨汾)山西醫科大學(醫藥/太原)山西中醫藥大學(醫藥/太原)
太原工業學院(理工/太原)太原科技大學(理工/太原)太原理工大學(理工/太原)
太原師範學院(師範/太原)太原學院(綜合/太原)忻州師範學院(師範/忻州)
運城學院(綜合/運城)中北大學(理工/太原)  -
山西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民辦)
山西工商學院(財經/太原)山西套用科技學院(理工/太原)
山西財經大學華商學院(財經/太原)山西大學商務學院(財經/太原)
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農林/晉中)山西師範大學現代文理學院(師範/臨汾)
山西醫科大學晉祠學院(醫藥/太原)太原科技大學華科學院(理工/太原)
太原理工大學現代科技學院(理工/太原)中北大學信息商務學院(理工/太原)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末,山西省共有文化館131個,文化站1409個(其中,鄉鎮綜合文化站1196個),農村文化活動場所2.8萬個。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48個。公共圖書館128個。出版報紙60種(不含高校校報)19.6億份,各類雜誌201種、2244.4萬冊,各類圖書出版3608種、9721萬冊。廣播電視台114座,電視台2座,中短波轉播發射台15座,調頻轉播發射台119座,一百瓦以上電視轉播發射台145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8.8%,電視人口覆蓋率99.6%,有線電視用戶471.1萬戶。  

體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山西省有體育場101個,體育館96個。全年運動員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獲金、銀、銅牌分別為69枚、66枚和81枚(包括非奧運項目比賽)。銷售中國體育彩票34.9億元,比2016年增長50.0%。  

衛生事業

截至2017年末,山西省共有衛生機構(含診所、村衛生室)4.25萬個,床位19.26萬張。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34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35個,共有衛生技術人員23.26萬人。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2.23萬人,其中,農村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2.03萬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衛生技術人員1.12萬人,防疫、防治衛生技術人員0.34萬人,婦幼保健(所、站)衛生技術人員0.73萬人。  

勞動就業

2017年,山西省城鎮新增就業51.8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40.2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4%。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末,山西省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795.7萬人,比2016末增加36.4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1554.2萬人,增加4.6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666.3萬人,增加6.4萬人;全省實現城鄉居民基本醫療制度整合併軌,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2552.6萬人;參加失業保險420.6萬人,增加5.4萬人;參加工傷保險584.1萬人,增加8.1萬人;參加生育保險465.2萬人,增加6.7萬人。全年得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濟人數46萬人,全年共發放城市最低保障資金20.1億元。14.7萬人納入農村五保供養。  

社會福利

截至2017年末,山西省城鎮有各種社區服務設施6068個,其中,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648個。各類收養性單位床位數56397張,收養人數31596人。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8.2萬人。全年銷售福利彩票44億元,籌集社會福利資金12.8億元,接受社會捐贈款2633.6萬元。  

環境保護

截至2017年末,山西省大型水庫蓄水量11.5億立方米,森林面積321.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0.5%。按《環境空氣品質指數(AQI)技術規定(試行)(HJ633-2012)》評價,11個地級城市環境空氣達標天數範圍在128-301天之間。黃河、海河流域山西段共監測100個斷面,達到Ⅲ類以上(包括Ⅰ、Ⅱ、Ⅲ類)水質標準的斷面占56.0%,達到Ⅳ類水質標準的斷面占14.0%,達到Ⅴ類水質標準的斷面占7.0%,劣Ⅴ類水質標準的斷面占23.0%。  

安全生產

2017年,山西省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6.8億元,比2016年減少47.6%;農作物受災面積102.7萬公頃,增加26.5%,其中,絕收面積18.9萬公頃,增加1.5倍。共發生各類生產經營性事故1326起,下降18.4%;死亡1215人,下降15.0%。煤炭百萬噸死亡率為0.073。  

交通運輸

交通

截至2017年末,山西省公路線路里程14.3萬千米,其中,高速公路5335千米。民用航空航線211條。  

高鐵太原南站 高鐵太原南站

公路

山西省公路密度87千米/百平方千米,“三縱十一橫十一環”高速公路網基本成型,108個縣(市、區)通了高速公路;96.3%的國道、85.5%的省道達到二級以上公路標準。實現農村交通“兩通一硬化”,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實現了通水泥(油)路、通客車和街巷硬化“全覆蓋”;13%的鄉鎮政府所在地、6%的行政村通了公交。城市公交、計程車分別完成客運量13.2億人次和10.7億人次。太原市被列為首批國家“公交都市”試點示範城市。2013年,太原、大同兩市分別被確定為42個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  

鐵路

山西省是華北重要交通樞紐,為同蒲、京包、大秦、石太、太中銀、太焦、神黃、石太客專、大西客專等重要幹線交匯處。山西省主要客運火車站:太原站、太原南站、大同站、朔州站、忻州站、原平站、陽泉站、陽泉北站、晉中站、榆次站、介休站、呂梁站、臨汾站、臨汾西站、侯馬站、長治站、晉城站、運城站、運城北站等。

航空

截至2016年3月底,山西省共有太原武宿國際機場(飛行區等級4E)、運城關公機場(飛行區等級4D)、長治王村機場(飛行區等級4C)、大同雲岡機場(飛行區等級4C)、呂梁大武機場(飛行區等級4C)、臨汾喬李機場(飛行區等級4C)、忻州五台山機場(飛行區等級4C)等7個民用機場。  

運輸

截至2017年末,山西省民用汽車保有量595.4萬輛(包括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3.4萬輛),比2016末增長12.2%,其中,私人汽車537.0萬輛,增長12.6%。本年新註冊汽車73.9萬輛,增長6.2%。年末轎車保有量369.9萬輛,增長12.3%,其中,私人轎車351.4萬輛,增長12.8%。  

太原武宿國際機場 太原武宿國際機場

歷史文化

方言

山西大部地區使用晉語,晉南大部地區使用中原官話,廣靈縣使用冀魯官話。

晉語是中國北方的唯一一個非官話方言。晉語別於官話的最大特點就是保留入聲。多數晉語有五個聲調。晉語的聲調有極複雜的連續變調現象。晉語古濁音今讀塞音、塞擦音的字平聲不送氣。晉語保留諸多古漢語特徵。

戲曲

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被稱為“戲曲搖籃”。漢代時山西大地就出現了戲曲萌芽;北宋年間,山西各地活躍多種土戲——這些土戲是中國戲曲的雛形;元代時山西成了全國戲曲藝術的中心,全國所發現的元代戲台基本都在山西(晉南);至明代時,山西蒲州、陝西同州、河南陝州一帶的民間藝人把北雜劇唱腔進行改革,演變出了“蒲州梆子”戲;蒲州梆子後分別與晉中、晉北、晉東南等地的土戲相結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清朝中葉,中國戲曲開始了“花部”(即梆子戲)和“雅部”(即崑曲)之爭,山西民間賽戲之風也盛行開來,大村鎮往往同時邀兩個戲班演出,唱“對台戲”。1980年晉查顯示,山西地方劇種達54個,占300多個劇種的六分之一。  

大戲

山西地方劇種中的“大戲”即人稱“山西四大梆子”的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其中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同根異枝。梆子戲的曲體結構是首創的“兩句式”“板腔體”劇種。蒲劇又稱蒲州梆子,因起源於蒲州(今永濟)而得名,形成於明末,盛行於清代,是山西四大梆子戲中最古老的劇種,劇目多達1000餘個;蒲州梆子傳到晉中,與當地的秧歌及說唱藝術融合,形成了中路梆子,清同治以後,隨著晉中地區經濟的繁榮,中路梆子名氣愈益響亮,以“晉劇”稱名於世;明朝末年,二次大規模移民使大量晉南人遷居晉北,移民喜聞鄉音,使蒲劇在晉北漸漸傳播開來,受到蒲劇傳播的影響,晉北產生了聲腔激越的北路梆子;上黨梆子起源於古上黨郡澤、潞二州,由明清時期外地傳來的羅羅戲、卷戲和地方小戲俗曲,融匯從晉南、晉中流入的梆子戲而成。  

小戲

上黨落子和晉南眉戶是小劇種中的大劇。受宗教文化影響,山西有晉北道情、洪洞道情、臨縣道情戲、永濟道情戲等道情戲;山西各地的秧歌戲有16種;“碗碗腔”劇種代表為“曲沃碗碗腔”、“孝義碗碗腔”;其他小戲有二人台、小花戲、繁峙蹦蹦、耍孩兒、鳳台小戲、蛤蟆翁、拉活戲、跳戲、河東線腔、上黨皮簧等。  

節令

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

山西是歲時節日民俗最早出現的地區之一。中國歷史上長期奉行夏曆,而夏曆是歷史上夏王朝使用的曆法。山西省的南部地區是夏代的發祥地之一,北部地區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胡漢雜居,形成了地方特色節令民俗。  

添倉節

添倉就是預祝農家糧倉里添滿糧食。添倉節在每年農曆正月的二十五日,實際含意是要往糧倉里添東西,指望當年增產增收。到了添倉節,山西的講究是喜進厭出:囤里要添糧,缸里要添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上了年紀的居民習慣在添倉日購米買面,以兆全年豐衣足食。  

六月六節

六月初六日,晉南地區稱為“回娘家節”。六月六日前後,小麥已經收打完畢,正處在一個農閒階段,是探親的絕佳時期,民間遂有“六月六,走罷麥”的俗語。六月初六日,在山西許多地方演化成了廟會。  

廟會

太原廟會 太原廟會

山西人通過廟會上的商貿交易,將多餘的農產品出售,換回自己不能生產的物品如農器之類,同時也參與鑼鼓、秧歌、車船轎、閣蹺、燈火等各種民間社火文藝表演。山西民間古廟會代表:太原動物園廟會;晉祠古廟會;鄉寧縣四月初八“油糕會”;洪洞廣勝三月十八古廟會;芮城縣三月三古廟會。  

藝術

山西鑼鼓

威風鑼鼓 威風鑼鼓

山西的鼓品種達數十種,其中代表為山西威風鑼鼓。威風鑼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臨汾一帶的民間廣場藝術,特色是“威風”:從鑼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隊的組織、表演、著裝,都在展示威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戰劉武周部,擊鼓迎戰,鳴鑼收兵,取得勝利,於是流傳下威風鑼鼓。  

剪紙

廣靈剪紙 廣靈剪紙

“廣靈窗花”以造型寫實、刻制精巧著稱。原料是一種單一的雪白宣紙,工具是幾把刀刃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先用刀刻出剪紙成品,再點染著色。民間巧匠非常講究刀工刻法和著色技藝,採取陰刻為主,陽刻為輔的辦法制出成品。著色時用上好白酒調色,調配較深的顏色可加少量白礬。  

麵塑

山西民間麵塑主要是對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禱,是生活理想的體現。麵塑在造型意識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棗山,祭供灶神的叫飯山、花糕,形制都較大,謂之米麵成山。  

旺火

山西民間麵塑 山西民間麵塑

生旺火是山西北部地區的一種風俗習慣。每逢除夕和元宵節,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裡面放柴,外面貼上大紅字條,上寫“旺氣沖天”等字。單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  

炕圍畫

炕圍畫的形式構成有一套固定的程式。以上下兩組邊道,按照一定的規格布置而形成其主體框架,中間等距離安排以各種畫空。既具完整對稱的裝飾形式,又具簡繁對比的表現內涵。炕上部分是其主體,鍋台畫、灶頭畫、看牆畫是其外延部分。  

宗教

山西省境內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5個宗教團體,信教民眾約185萬人。全省經認定備案宗教教職人員6386人,全省宗教活動場所2844處,各級宗教團體共221個。  

佛教

東漢時期,佛教傳入山西境內。南北朝時期山西佛教盛行,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北魏太武帝討滅北涼後,將信奉佛教的沮渠牧犍宗族及吏民3萬戶遷徙到平城(今大同),由於鮮卑人在中原建立政權後亟需安撫漢人,所以具有麻痹作用的佛教在北魏境內興盛起來。唐朝是山西佛教發展的極盛時期,佛教的各個宗派如紛紛來到山西建立基地,以五台山為中心的山西佛教社會地位越來越高。  

永樂宮 永樂宮

道教

東漢時期,道教在山西基本形成,少數地方修建了道教廟觀。《清涼山志》記載:東漢永平年間五台山境即有道士,道教稱五台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南北朝是山西道教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北魏王朝統治下的山西是北天師道的策源地和活動中心,山西道教進入了第一個歷史高峰期。唐朝統治者欲借用老子李聃鞏固統治地位,山西道教進入又一個歷史興盛時期。清朝尊佛抑道,道教各派均有所停滯。  

文化村鎮

截至2016年3月,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先後公布了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山西省共有8個鎮、32個村上榜。  

山西省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一覽
批次類別村鎮名稱
第一批名鎮靜升鎮(靈石縣)--
名村西灣村(臨縣磧口鎮)--
第二批名鎮磧口鎮(臨縣)--
名村皇城村(陽城縣北留鎮)張壁村(介休市龍鳳鎮)西文興村(沁水縣土沃鄉)
第三批名鎮汾城鎮(襄汾縣)娘子關鎮(平定縣)-
名村梁村(平遙縣岳壁鄉)良戶村(高平市原村鄉)郭峪村(陽城縣北留鎮)
小河村(陽泉市郊區義井鎮)--
第四批名鎮大陽鎮(澤州縣)--
名村師家溝村(汾西縣僧念鎮)李家山村(臨縣磧口鎮)夏門村(靈石縣夏門鎮)
竇莊村(沁水縣嘉峰鎮)上莊村(陽城縣潤城鎮)-
第五批名鎮新平堡鎮(天鎮縣)潤城鎮(陽城縣)-
名村店頭村(太原市晉源區晉源街道)大陽泉村(陽泉市郊區義井鎮)西黃石村(澤州縣北義城鎮)
蘇莊村(高平市河西鎮)湘峪村(沁水縣鄭村鎮)王化溝村(寧武縣涔山鄉)
北洸村(太谷縣北洸鎮)冷泉村(靈石縣兩渡鎮)閻景村(萬榮縣高村鄉)
光村(新絳縣澤掌鎮)--
第六批名鎮周村鎮(澤州縣)--
名村丁村(襄汾縣新城鎮)郭壁村(沁水縣嘉峰鎮)大周村(高平市馬村鎮)
攔車村(澤州縣晉廟鋪鎮)冶底村(澤州縣南村鎮)奧治村(平順縣陽高鄉)
谷戀村(祁縣賈令鎮)伯方村(高平市寺莊鎮)屯城村(陽城縣潤城鎮)

地方特產

城市名優特產
太原老陳醋、清徐葡萄、晉祠大米、太原玉雕等 
大同大同黃花、恆山黃芪、大同藝術瓷、大同銅器、雲岡絹人、廣靈豆腐乾、陽高杏脯等 
朔州降龍木拐杖、胡油、應縣紫皮蒜等 
忻州台硯、代縣辣椒、段畝硯、台蘑、保德油棗、繁峙黃芪、河曲紅果、同川梨、原平梨、舒筋散
陽泉平定砂貨、煤雕、核桃油、工人畫等 
呂梁汾酒、竹葉青、玻璃咯嘣、孟門桑皮紙、汾州核桃、柳林木棗、沙棘、梨棗、駿棗等 
晉中龜齡集、定坤丹、平遙推光漆器等 
臨汾洪洞甲魚、皮影台硯、隰縣金梨等
長治黨參、沁州黃小米、堆錦等 
運城稷山板棗、平陸百合、蒲州青柿、解州關公銅像、絳州澄泥硯、聞喜花饃等
晉城晉城紅果、高平絲綢、陵川黨參、澤州甜柿、巴公大蔥、澤州紅、太行菊等 

風味小吃

城市美食小吃
太原太原頭腦、清徐灌腸、古交油麵兒、陽曲折餅、婁煩子推蒸餅等   
大同靈丘黃燒餅、老大同八大件、大同黃糕、渾源涼粉、陽高羊湯、天鎮豆皮、廣靈驢肉等   
朔州山陰塞上凍兔肉、應縣涼粉、右玉羊肉、懷仁黃糕、應州牛腰等   
忻州定襄蒸肉
陽泉陽泉漂抿曲、平定過油肉、盂縣莜麵栲栳栳等 
呂梁碗禿等 
晉中平遙牛肉、太谷餅等 
臨汾晉南醪糟、鼓樓羊雜割、牛肉丸子面等
長治長治臘驢肉、長子炒餅、屯留水煎包、壺關口水豬肝、黎城驢肉甩餅、襄垣混湯素餃、武鄉棗糕等 
運城聞喜煮餅、黃河鯉魚、羊肉胡卜等
晉城澤州饌面、沁水河洛、陽城雜割、陵川面羊、陽城肉罐肉等   

風景名勝

山西被稱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博物館”,境內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占全國的70%以上。古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聖地、險堡關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跡等,從北到南,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的人文景觀。至2013年底,山西省存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2處。忻州五台山為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大同雲岡石窟是三大佛教石窟之一;大同北嶽恆山為中國五嶽之一;懸空寺為國內僅存的“儒、釋、道”三教合一寺廟;晉中平遙古城是現存三座古城之一;運城解州關帝廟是規模最大的武廟。皇城相府、喬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常家莊園、申家大院、孟門古鎮、孔祥熙故居等為山西的民居代表。  

山西省主要旅遊景區/景點
類別名單
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長城(山西段) 
世界遺產預備名單杏花村汾酒作坊、應縣木塔、關聖文化建築群、丁村民居、北嶽恆山(五嶽拓展項目) 
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平遙古城、五台山風景名勝區、雲岡石窟、皇城相府、介休綿山、喬家大院、雁門關、洪洞大槐樹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山、龐泉溝、蘆芽山、蟒河、五鹿山、太行山大峽谷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五台山、恆山、壺口瀑布、北武當山、五老峰、磧口 
國家地質公園黃河壺口瀑布國家地質公園、壺關太行山大峽谷國家地質公園、榆社古生物化石國家地質公園、永和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天脊山國家地質公園、大同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國家濕地公園古城國家濕地公園(垣曲縣)、昌源河國家濕地公園(祁縣)、雙龍湖國家濕地公園(襄汾縣)、文峪河國家濕地公園(文水縣)、介休汾河國家濕地公園(介休市)、千泉湖國家濕地公園(沁縣)、神溪國家濕地公園(渾源縣)、沁河源國家濕地公園 
國家森林公園五台山國家森林公園、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關帝山國家森林公園、管涔山國家森林公園、恆山國家森林公園、雲崗國家森林公園、龍泉國家森林公園、禹王洞國家森林公園、趙杲觀國家森林公園、方山國家森林公園、交城山國家森林公園、太岳山國家森林公園、五老峰國家森林公園、老頂山國家森林公園、烏金山國家森林公園、中條山國家森林公園、太行峽谷國家森林公園、黃崖洞國家森林公園、棋子山國家森林公園 
紅色景區八路軍總部舊址、黃崖洞、劉胡蘭紀念館、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平型關大捷紀念館、百團大戰總指揮部磚壁舊址、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左權將軍烈士陵園、抗日軍政大學總校蟠龍舊址、煤峪口萬人坑等 
關隘天井關、娘子關、孟門關、雁門關、殺虎口、金鎖關、風陵渡、平型關、偏關

著名人物

古代

時期人物
史前蒲伊(堯師)、堯、舜、禹
先秦箕子、傅說、叔虞、晉武公、荀息、重耳(晉文公)、狐突、狐偃、介子推、祁奚、趙盾、董狐、程嬰、韓厥、魏絳(魏莊子)、師曠、羊舌肸、董安於、尹鐸、趙鞅、智伯、豫讓、趙毋恤、猗頓、尸佼、藺相如、荀況(荀子)、趙雍、李冰
兩漢三國郅都、衛綰、衛青、霍去病、霍光、班婕妤、溫序、郭泰、郭大、衛覬、王烈、關羽、張遼、賈逵、樂詳、王昶、王沈、裴秀、貂蟬、徐晃
兩晉賈充、孫楚、王渾、王濟、裴頠、賈南風、郭璞、鄧攸、溫嶠、魯勝、衛鑠(衛夫人)、孫盛、孫綽、郭澄之、慧遠、法顯、劉淵、劉聰、劉曜、石勒、石虎、慕容永、衛玠
南北朝周續之、裴松之、王玄謨、裴駰、柳惲、裴子野、王僧辯、拓跋珪、拓跋燾、拓跋宏、王慧龍、王遵業、爾朱榮、賀拔岳、曇鸞、高歡、高洋、斛律光、王峻、裴讓之、唐邕、獨孤信
隋唐薛道衡、王通、薛世雄、薛舉、裴蘊、裴寂、劉武周、王劭、裴矩、溫大雅、王珪、裴世清、武士彠、王績、尉遲恭、王方翼、王勃、窺基、裴行儉、薛仁貴、裴炎、武承嗣、狄仁傑、武則天、武三思、宋之問、薛稷、薛曜、薛訥、張守珪、王之渙、裴耀卿、王翰、王鉷、封常清、王維、王昌齡、薛嵩、王縉、盧綸、呂溫、柳宗元、白居易、白行簡、王播、王涯、裴度、張彥遠、呂洞賓、柳冕、溫庭筠、唐彥謙、司空圖、張果老,楊玉環
五代李克用、朱全忠、郭威、李存孝、荊浩、郭崇韜、李存勖、安重誨、李嗣源、史匡翰、石敬瑭、武漳、劉知遠、劉崇、劉承鈞、李筠
宋遼司馬光、王全斌、党進、王溥、刑抱朴、楊業、劉繼元、呼延贊、畢士安、文彥博、郭若虛、楊延昭、楊文廣、高克明、狄青、孫復、劉羲叟、司馬池、司馬康、王居正、王詵、王彥、馬遠、蕭照、趙鼎、楊存中
金元胥持國、郝天挺、胥鼎、高汝礪、楊雲翼、陳規、雷淵、孫威、宋德芳、劉祁、劉郁、元好問、段克己、段成己、麻革、李俊民、張德輝、郝經、薛景石、許國禎、許扆、關漢卿、姚天福、孫拱、白樸、溥光、高克恭、察罕、同恕、劉致、喬吉、賈魯、呂思誠、薩都刺
明朝高巍、侯璡、羅貫中、解一經、解一貫、薛瑄、常倫、陳卿、喬宇、王瓊、李瀚、周鈇、任環、楊博、孔天胤、王崇古、張四維、王國光、褚鈇、王家屏、張養蒙、麻貴、張銓、曹於汴、張鳳翼、孫傳庭、韓爌、鮑承先、張慎言
清朝白胤謙、賈漢復、程康莊、朱之俊、傅山、常大忠、于成龍、於準、戴廷栻、閻若璩、吳雯、吳琠、張泰交、范鄗鼎、陳廷敬、田從典、李毓秀、裴幰度、劉璋、任舉、孫嘉淦、宋廷魁、徐昆、張佩芳、康基田、祁韻士、李鑾宣、張敦仁、曹順、栗毓美、祁貢、仝卜年、張穆、祁世長、楊尚文、徐繼畲、喬松年、范守義

近現代

分類人物
革命家高君宇、續範亭、賀昌、薄一波、彭真、傅作義、華國鋒、李雪峰、冀朝鑄、紀登奎、姬鵬飛、程子華、柴澤民、常芝青
開國將領元帥:徐向前;上將:趙爾陸、董其武;中將:常乾坤;少將:王曉、王展、王蘭麟、王慶生、車敏瞧、牛明智、史進前、史景班、白雲、呂義山、劉蘇、劉忍、劉靜海、許志奮、李文一、李懋之、楊文安、吳效閔、谷景生、張政、張子珍、張子明、張中如、張文舟、張世珍、張廷楨、張英明、張柱國、張梓楨、張獻奎、范富山、胡尚禮、胡榮貴、茹夫一、段士楷、柴啟琨、高德西、閻捷三、梁中玉、智生元、薛克忠、賀明、馮梓
將領傅全有、徐小岩、張工、張志堅、裴懷亮、邢永寧、徐春陽、王作義、章沁生、王繼堂、李買富、王偉、劉亞紅、王吉連、霍玲、張學義、白呂
政界任建新、劉雲山、王岐山、李毅中、胡富國、李立功、令狐安、王君、劉京、王雲龍、趙沁平、高虎城、焦煥成、霍士廉、支樹平、石泰峰、王萬賓、鄭衛平、王新憲
社科范守善、牛憨笨、任之恭、李靜海、馬洪、胡乃武、李方桂
勞模李順達、郭鳳蓮、陳永貴、申紀蘭、陳步亮、李雙良、宋立英、車安奎
書畫馬文蔚、董壽平、馬泉、李琦、力群、王朝瑞、姚天沐、程兆星、任利生
作家趙樹理、柴勇、石評梅、馬烽、西戎、李健吾、胡正、趙瑜、張平、趙冰玉、鄭淵潔、張行健、韓石山、唐朝、李銳、鐘聲揚、曹乃謙、公劉、笛安、王寒星、陳鵬、蔣韻、梁衡
導演賈樟柯、張繼鋼、牛朝陽、寧浩、張勇手、皮三、王壹、於水、郝蘊、王為念
演員趙子岳、張勇手、邢佳棟、成泰燊、張艾嘉、崔倓、李冰冰、聶鑫、張延、石爻、賀剛、賈雨萌、周奇奇、邊瀟瀟、趙濤、張曉陽、高梓淇、汪蘆雲、齊芳、原珺、趙文浩、孟瑤、韓曉、高仁
音樂張亞東、郭峰
歌唱郭蘭英、馬玉濤、關貴敏、聶建華、俞淑琴、單秀榮、閻維文、譚晶、盧秀梅、牛寶林、陝軍、殷秀梅、戴玉強、成方圓、阿寶、辛禮生、高保利、石占明、王蓉、趙焱、張琳、都智文、王新平、陶燕青、崔倓、王韻壹
戲曲丁果仙、牛桂英、郭蘭英、王愛愛、田桂蘭、郭鳳英、程玉英、花艷君、馬玉樓、張鳴琴、宋轉轉、郭彩萍、張愛珍、吳國華、張保平、郭明娥、付永亮、陳素琴、張志明、郭孝明、杜玉梅、李愛梅
體壇周曉蘭、江鑄久、宋力剛、張勁松、王濤、郗恩庭、袁曉超、趙焱
IT李彥宏、張亞勤、賈躍亭、陳年、史立榮、黃治華、劉文斌、李月斌、馮鑫、劉興亮
媒體邢質斌、柴靜、任志宏、李文靜、月亮姐姐、衛晨霞、張蕾、張騰岳、剛強、于飛、史強、任宇翔、劉星宇、苗凱
商界孫宏斌、陳峰、秦曉、孫玉麟、郝鴻峰
科學界陰和俊、張傑、謝克昌、趙沁平、關橋、郭承基、彭堃墀、苗建明、楊金龍、李小英
其他孔祥熙、閻錫山、程志強、景海鵬、劉旺、陳保國、王福

城市榮譽

稱號城市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大同市、平遙縣、祁縣、新絳縣、代縣、太原市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太原市、大同市、永濟市、晉城市、長治市 
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太原市、大同市、晉中市、忻州市、長治市、侯馬市、永濟市、晉城市、運城市 
國家森林城市長治市、晉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長治市、晉城市、太原市、潞城市、侯馬市、陽泉市、孝義市、介休市、大同市、朔州市、永濟市 
國家園林縣城壺關縣、懷仁縣、武鄉縣、襄垣縣、屯留縣、平順縣、黎城縣、長子縣、靈石縣、古縣、沁源縣、陽城縣、左權縣、昔陽縣、洪洞縣、應縣、靜樂縣 
國家園林城鎮陽城縣北留鎮、陽城縣潤城鎮、汾陽市賈家莊鎮、平定縣娘子關鎮、澤州縣巴公鎮
國家衛生城市長治市、晉城市、潞城市、孝義市、介休市、原平市、侯馬市、忻州市 
全國文明城市長治市、孝義市 
國際花園城市晉城市 
中國十大魅力城市運城市 
中國魅力城市長治市 
中國特色魅力城市太原市、大同市、晉中市、忻州市、運城市、長治市、臨汾市、晉城市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14-2016) 太原市尖草坪區西墕鄉(太原鑼鼓)、黎城縣(黎侯虎)、長治縣(潞安大鼓)、長子縣(長子鼓書、長子八音會)、懷仁縣(旺火習俗)、定襄縣(定襄麵塑)、原平市(炕圍畫)、汾陽市(地秧歌)、中陽縣(中陽剪紙)、左權縣(左權民歌、小花戲)、汾西縣(威風鑼鼓)、霍州市(威風鑼鼓) 
全國文化先進縣、市、區 澤州縣、臨猗縣、平定縣、運城市鹽湖區、晉中市榆次區、孝義市、清徐縣、陽城縣、介休市、沁源縣、太原市小店區、新絳縣、襄垣縣、汾陽市、長治縣、屯留縣、洪洞縣、原平市、長子縣 

對外交流

國際友好城市

友好城市締結時間友好城市締結時間
臨汾市—澳大利亞傑爾頓市2015年10月08日  山西省—美國西維吉尼亞州2006年05月 
長治市—韓國廣域市2014年12月17日  朔州市—美國波莫納市2012年06月 
呂梁市—法國塞米爾昂諾克蘇瓦市2013年06月07日  太原市—烏克蘭頓涅茨克市2012年08月25日 
運城市—法國馬爾芒德市2012年09月13日  太原市—法國聖但尼市2010年08月13日 
晉中市—寮國琅勃拉邦市2012年02月  山西省—羅馬尼亞穆列什縣2000年7月23日 
山西省—日本埼玉縣1982年10月  山西省—烏拉圭卡內洛內斯省1992年11月12日 
山西省—義大利阿布魯佐大區1992年09月16日  山西省—英國德比郡1987年04月04日 
太原市—俄羅斯薩拉托夫市1995年12月08日  山西省—美國田納西州1986年12月24日 
太原市—德國開姆尼茨市1999年05月17日  山西省—美國愛達荷州1985年10月28日 
太原市—喀麥隆杜阿拉市1999年10月12日  太原市—美國納什維爾市2007年04月18日 
太原市—俄羅斯瑟克特夫卡爾市1994年09月01日  太原市—澳大利亞朗塞斯頓市1995年11月28日 
平遙縣—法國晉羅萬市2005年09月15日  陽泉市—美國芒特弗農市1995年09月16日 
長治市—紐西蘭上哈特市2005年11月05日  晉中市—瓦爾斯西岑海姆市2008年07月15日 
陽泉市—英國切斯特菲爾德市1987年09月24日  長治市—法國勃利耶市1994年06月22日 
晉中市—匈牙利索爾諾克市2009年09月10日  大同市—英國貝利市2003年08月06日 
長治市—德國瑪爾市1993年10月04日  大同市—日本大牟田市1981年10月16日 
長治市—美國雷丁市1992年07月27日  太原市—英國紐卡斯爾市1985年04月15日 
山西省—匈牙利索爾諾克州2007年11月25日  晉城市—羅馬市2008年11月07日 
太原市—日本姬路市1987年05月19日  臨汾市堯都區—秩父市1988年10月07日 
山西省—俄羅斯烏里揚諾夫斯克州2001年07月  晉城市—卡卡杜市2008年08月10日 
運城市鹽湖區—義大利蘭恰諾市1995年09月20日  晉中市—越南會安市2010年09月1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