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簡介
民豐村地處杭徽公路與京杭大運河支流閒林港的交叉點上。東距杭州18公里。村內水陸交通十分便利,附近省、市、縣工礦企業林立,地理位置優越。由17個自然村組成。村委會駐地缸窯橋。隸屬餘杭縣閒林鎮。1992年,有674戶,2495人。民豐村有成方成片的良田,縱橫交錯的河港,星羅棋布的魚塘,蔥鬱茂盛的桑園和竹林,是個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村落。糧田1362畝,魚塘440畝。桑地359畝,早竹地565畝。1992年有村辦企業12家,固定資產900萬元。務工人員620人,占全村勞動力總數的70%。全年工業總產值達到1228萬元,稅利突破140萬元,人均收入1550元。
歷史
![民豐村](/img/9/c28/nBnauM3X3MjNyUjM4IDMyQTOyITMxEDM3QjMwADMwAzMxAzLyAzLz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民豐村歷史悠久,為永康城區姓氏最多的村。周、盧、姚為主姓。祠堂有周華三公祠(在原酒廠)、龍山胡氏總祠、應氏總祠。在歷史上,南園自然村有趙店、後趙、鮑店、上徐店、上王店、周店、金塘、樓部支塘、郎筻、筻里等散落小村。現這些小村大多湮沒,僅留遺蹟。從南園村至縣人武部地帶,1937年曾建過飛機場,占地100餘畝。
民豐村人從數百年的經歷和飽嘗自然災害痛苦教訓中,深知興建水利的重要性。從合作化到高級社,從人民公社直到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堅持年年興修水利不間斷,投入資金逐年增多。工程的質量也不斷提高,從起初的加固堤塘、河道砌石、建造機埠,發展到現在的建設三面光水泥渠道,建造大型排澇抽水機埠、陡門、閘門配套的水利工程,使農業生產朝著高產穩產的噸糧工程和機械化、電氣化方向發展。
村鎮建設
![民豐村](/img/a/fb7/nBnauM3X1gTN3EzM1gDMyQTOyITMxEDM3QjMwADMwAzMxAzL4AzL0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50年代後,特別是從80年代開始,村鎮建設變化巨大。從小橋頭鐵器市場直達麗州橋頭,城區街道的各種商業設施,比以往更齊全。沿街兩旁有紅十字會醫院、中西藥公司藥店、蔬菜公司、勝利街百貨商店、永康市購物中心以及文化用品、五金交電、服裝加工、飲食等店家。自龍泉巷通向江濱北路的建築有房管會、影劇院、永康報社、體育館、滑冰場、教育局招待所和市內11層的廣播電視大樓。麗州橋頭往東許碼頭至公園裡,原先低矮簡陋的民居,已被一棟棟具有現代氣派的農家新居所代替;早年荒涼的溪灘,代之而立的是市府宿舍以及土管局、水利電力局、工商局、法院、工會等機關單位的一幢幢住宅樓群。公園裡向東南延伸,有兒童公園和正在興建中的青少年宮及麗州公園。麗州橋南端有人武部、靶場、古麗鎮幹部宿舍、市政大樓、工業品大樓、保險公司、永康第三中學等。
為了促進商品經濟發展,1992年開始永富路的拓寬改造。拆遷工程涉及到有關單位和民豐村的183戶民房,拆遷戶發揚顧全大局的高尚風格,放棄祖祖輩輩定居生活的房屋,重建家園。在拓改永富路的同時,原永富石拱大橋經改造加寬,已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平橋(麗州橋)。全長140.82米,寬21.5米,可供4輛車並行,亦可通行20噸載重車。經過拓改後的麗州路(原永富路),將成為市區最寬的街道。
農業建設
![民豐村](/img/d/686/nBnauM3X0QTMyMDN4gDMyQTOyITMxEDM3QjMwADMwAzMxAzL4AzLz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民豐村人重視把傳統的農副業生產注入科學技術這個新內容,用金鑰匙來探取資源的寶藏。以內塘養魚為例,50年代初還是老辦法養魚。年初放一次魚苗,年前捕一次魚,放養量少,品種單一,魚苗小,畝產不上百斤。70年代初,村民經過多次摸索試驗,創造了小塘改大塘、淺塘改深塘、稀養改密養,單品種改多品種、一年一次捕放改輪捕輪放的內塘養魚“五改”高產經驗,一下子使魚塘產量增加四、五倍。80年代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民豐村人開始推廣立體農業結構,實行內塘養魚,塘邊種桑養蠶。再上層種早竹產竹筍。有的還在竹地邊上種柿子樹。還有的在魚塘周圍種瓜果、蔬菜。土地空間得到充分利用,經濟收入也大為增加。1992年,全村產魚4920擔,蠶繭126擔,春筍3400擔。三項經濟作物的收入有136萬多元。
民豐村地理位置優越,村內有牛、豬、羊和鵝、雞、鴨交易市場和鐵器市場、紅白糖市場、小商品市場、米市、山地貨市場、竹木柴炭市場。每逢農曆一、六集市,貨源充足,商販雲集,熱鬧異常,貿易興旺。
![民豐村](/img/9/76d/nBnauM3X1QzM2czMxATMyQTOyITMxEDM3QjMwADMwAzMxAzLwEzLy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灰鵝市場,設山川壇尖許碼頭,占地2100平方米,建有鋼架玻璃瓦棚鋪488平方米。永康飼養灰鵝歷史悠久,近年來迅速發展,全市年飼養量達75萬多羽。1987年,飼養量高達80萬羽,年上市50萬羽,貿易額500多萬元。灰鵝常年上市,尤以春節、清明前後為旺銷季節。灰鵝除源源不斷運往麗水、溫州、廣州、深圳等地外,還遠銷港澳等地。銷往香港的活鵝量,全省第一。苗鵝銷往蕭山、紹興及江蘇、上海等省市。經冷凍加工的鵝肥肝出口美國、日本、義大利、韓國等國,1990年創匯20萬元。
工業建設
![民豐村](/img/e/af8/nBnauM3XwQTMykTO0ETMyQTOyITMxEDM3QjMwADMwAzMxAzLxEzL1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為了充分發揮本地水陸交通便利的優勢,民豐村在緊靠閒林港河道旁,建設兩個占地20畝的裝卸碼頭,經營礦石、黃砂、水泥、煤炭等貨物中轉業務。並且安裝吊機,為附近和杭州等地的工礦企業提供服務。為了改變原來全村九曲十八灣,無船不過渡的狀況,幾年來,村里投資30多萬元,先後新建了8座水泥橋,鋪築了10公里長的村級公路。水鄉處處有通途。全村17個自然村,村村可通汽車。1988年村里投資57萬元,為600多戶村民安裝自來水,結束了飲用河港水的歷史。村民家家造新房,有了衛生間、熱水器,帶來了衛生面貌的改觀。
1991年全村掀起了辦學熱。村黨支部書記金法根帶頭捐款1200元,村長許榮華和其他村幹部各捐了200元,在村幹部的帶動下,村民自願捐款造學校。多者1000元,少者幾十元。全村506人為學校捐款,計集資15萬元。1992年9月1日,總投資為56萬元,占地4100多平方米,擁有13個教室和完整配套設施,用馬賽克裝飾的新型、美觀的民豐村國小落成啟用。
民豐村,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經濟發展的步伐加快。噸糧田、千元畝、工業化、小康戶、文明村這些目標正在提前實現。全村有70%的戶燒飯使用液化石油氣,80%的戶有彩電、冰櫃,有的還安裝了空調器。三分之二的戶新建或重建二至三層的樓房。一些用鋁合金、琉璃瓦、條磚、高檔裝飾建成的別墅式樓房也相繼出現。有的還買了汽車、輪船,安裝了電話。1990、1991年連續被評為縣級文明村。
文明建設
![民豐村](/img/6/def/nBnauM3X4YTN4QjN2MTMyQTOyITMxEDM3QjMwADMwAzMxAzLzEzLy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在東門外建有綠野書院。民國初期,在關帝廟辦有私塾學校,學生30餘人,1942年後改稱山川村校,1950年初併入民主國小。1985年起永康縣第三中學遷溪南,境內還設有實驗幼稚園、山川幼稚園。村辦福利基金事業,深受村民歡迎。村民房屋實行長期保險。發放養老金,男60歲,女55歲,每人每年100元。獎學金,考上大學一次性獎勵300元,中專200元。為鼓勵發展農業生產,每人每年發貼農金100元。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