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陸家灣村地處平原水鄉,池塘密布,地勢低洼。長期以來,水災頻繁,糧食產量很低,是個出名的窮村。1968年開始,村黨支部帶領全村村民開展以“平整土地,開挖水渠,修築機耕路”為內容的農田水利建設。靠人挑肩扛平整土地500多畝,挖泥挑土幾十萬方,使全村田成方,渠成網,樹成行。在平整土地的同時,為改造低洼田,改變劣質土壤,大積河泥。在積泥中,全村男勞力堅持"六進六出"(即早上6點鐘出工,晚上6點鐘收工),平均每個勞動力年出工300天以上。為提高工效,村黨支部書記陸呆大親自設計和改裝了吸泥船,加速積泥進程,減輕勞動強度。全村近800畝水田,畝畝鋪上了一層半市尺以上的河泥,使低產田成為穩產高產的豐產方。1972年,糧食平均畝產超“雙綱”(1600斤),比1968年翻了一番多。在抓緊糧食生產的同時,村黨支部發動村民改造桑地和魚塘,改老桑為新桑,改小塘為大塘,把池塘中的淤泥壅至桑地。經改造,蠶繭和淡水魚產量大幅度提高。1975年,蠶繭總產12噸,比1968年增長23%,淡水魚總產15噸,比1968年增長356.7%。同年,村里辦起百頭牧場,一年提供有基肥數千擔,出現了農、林、牧、副、漁五業興旺的景象。1979年,村團支部被團中央命名為全國新長征突擊隊,村黨支部書記陸呆大當選為全國五屆人大代表。80年代,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村黨支部仍把農業放在重要位置,重視農業服務工作,全村實行統一規劃布局、統一排灌、統一機耕、統一防病治蟲、統一供種等"五統一"服務,使農業生產持續發展。到1992年,全村農業總收入達到255萬元,比1968年增加了20倍多,糧食畝產1122公斤,比1968年增長161.5%;淡水魚總產195噸,畝產865公斤,比1968年增長519%;蠶繭總產31.7噸,比1968年增長192.3%。多次被省、市、縣評為農業生產先進集體。
工業
1978年開始,村黨支部解放思想,抓住改革開放機遇,從實際出發發展工業。是年投資1萬多元,創辦哺坊,當年獲利4900元。繼而又投資近10萬元,辦起了第一家工業企業--洛洋釀酒廠。廠房沒有,因陋就簡,就地解決;技術力量缺乏,向紹興及附近地區聘請師傅。以大米、大麥、玉米、高粱等糧食為原料,採用傳統的釀造方式,生產白酒。1979年,酒廠正式投產,年產白酒等100噸,創利近萬元。此後企業依靠自身積累,逐步擴大再生產。1982年新建汽酒車間,生產汽酒、汽水及其他飲料。1983年又新建黃酒車間,生產加飯、善釀、糯米酒等產品。1985年,酒廠與中國科技大學合作,通過專家、教授精心指導,生產38°洛洋大曲、高粱麯酒、茅香特曲等新產品,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同時,注重產品質量,有嚴格的質量檢測手段,在全省產品質量抽查中,連續6年獲浙江省標準計量局頒發的產品合格證書,其中高粱酒、洛洋泉酒在1992年10月出版的《浙江省標準計量監督》一書中刊出。全廠擁有全套過濾器自動化瓶裝酒流水線,化驗室、無菌室、培養室及水、電配套設備。總資產達150多萬元,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職工110人。1992年生產各類酒2600噸,總產值達410萬元,創稅利32萬元。被德清縣鄉鎮企業局評為先進企業,並獲湖州市"一級信用企業"和德清縣工商局"重契約、守信用"單位稱號。1984年,村投資40萬元辦起洛洋玻璃鋼遊艇廠,所產遊艇達幾十種型號,最高時速為每小時75公里,有"水上飛船"的美譽。遊船有象形船、腳踏船、電瓶船、手划船等10多種,還有農用船等。產品廣泛用於公安、漁政、工商、航運管理部門,以及旅遊、體育事業單位等。遠銷江蘇、浙江、山東、江西、湖南、湖北、廣西、上海、吉林等10多個省市自治區,深得用戶青睞。1992年創產值100萬元,稅利近10萬元。
1989年起洛洋紡織廠,投資20萬元。1991年又新增服裝車間,從織布發展到生產服裝,產品遠銷國內外市場
1992年,工業總產值達500萬元。
經濟發展
隨著工農業生產持續發展,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1968年,全村集體擁有總資產不到5萬元,到1992年已擁有固定資產85萬元,流動資金140多萬元,總資產達到225萬多元。1990年起農業投入40萬元,新建機埠1座,改造2座,新建大閘1座,新修三面光渠道1200米、水泥路900米,引水渠砌石1000多米,改造低壓線路,成為農村電氣化合格村。1991年投資15萬元,新建了1所學校,並辦起幼稚園。村規定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學生實行學費全免,對考上中專和大學的學生,分別獎給助學金300元、500元。幾十年來,村里一直實行合作醫療制度。男60歲以上、女55歲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年享受120元補助金;村退休老幹部實行退休金制度,每人每月發給退休金30至45元。從1976年開始,村區建設實行統一規劃。經過幾年的建設,村容、村貌有了巨大的變化,一幢幢新樓整齊地排列著,屋前屋後樹木成行。到1989年,全村家家戶戶住上了新樓房。190戶人家有200台電視機,其中彩電100多台,電冰櫃、錄像機、空調機等高檔電器也進入村民家中。同時,家家戶戶用上自來水,停電時能用上自發電。
村黨支部在抓經濟建設的同時,努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設。全村連續5年被德清縣人民政府評為計畫生育"三無"村。村風良好,已連續10年無刑事案件發生。1986、1987年先後被德清縣、湖州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村。1991、1992年連續兩年被中共德清縣委、縣人民政府命名為紅旗村。
林果致富
陸家灣村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地理位置優越。為提高農民的收入,回響區委、區政府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效農業的號召,該村自2007年開始,大力發展林果業。2007年一年,該村的林果種植面積就由原來的20多畝“擴張”到70多畝,預計2009年將調整為380畝。去年年底,查家灣村還成立了生態林果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200多戶。
通過調整產業結構,陸家灣村的綠色果園將得到有效擴充,種植葡萄、梨子、枇杷等各類品種,並以合作社為載體,發展集旅遊觀光於一體的生態休閒觀光業。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