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富民縣大營鎮 ,地處鎮東南邊,距 鎮政府所在地5.6公里,到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 ,距縣城7.6公里。東鄰茨塘村委會,南鄰五華區沙朗鄉,西鄰東元村委會,北鄰東元村委會。轄2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67戶,有鄉村人口657人,其中農業人口639人,勞動力42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31人。
全村國土面積9.21平方公里,海拔1680米,年平均氣溫18.3℃,年降水量846.4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蔬菜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498.7畝,人均耕地 0.82畝,林地1135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703.01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06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98.7畝(其中:水田310.7畝,旱地188 畝),人均耕地0.82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13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5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39畝,主要種植板栗;水面面積3畝,其中養殖面積3畝;草地46.1畝;荒山荒地570畝,其他面積1810.9畝。有白雲石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五通,無路燈。全村有155戶通自來水,有3戶飲用井水,有1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占農戶總數的6.5%。全村167戶通電,有153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6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8.81%\90.53%\98.2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6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61戶(分別占總數的95.27%)。
該村到鎮政府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是水泥路 ;距離最近的車站0.5公里,距離集貿市場7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5輛,拖拉機1輛,機車30輛。全村耕地面積為498.7畝,有效灌溉面積310.7畝,有效灌溉率62.3%,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98.7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9畝。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17戶;裝有太陽能農戶50戶;建有小水窖2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17戶。全村有1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2個自然村已通電;有2個自然村已通路;有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6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9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5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8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87萬元,占總收入的75.16%;畜牧業收入18萬元,占總收入的2.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80頭,肉牛71頭,肉羊400頭);漁業收入24萬元,占總收入的3.1%;林業收入40萬元,占總收入的5.12%;第二、三產業收入86萬元,占總收入的11%。農民人均純收入2526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0人(占勞動力的7.46%),在省內務工29人,到省外務工1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養殖業為主,主要銷售往縣內。2007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4%。該村目前特色產業為大棚西瓜種植,計畫大力發種養殖業。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00平方米,擁有教師3人,在校學生78人,距離鎮中學7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77人,其中小學生46人,中學生32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
人文地理
三村村委會地處鎮南邊,東鄰茨塘村委會,南鄰五華區沙朗鄉,西鄰東元村委會,北鄰東元村委會。從昆祿公路沿線的西山區“頭村”排列下來,進入富民排列在第三個村,因得名為三村。1950年設為三村鄉;1956年屬東元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屬東元管理區;1962年設三村大隊;1984年4月體制改革後設三村鄉;1988年體制改革為辦事處;2000年設為村民委員會。位於三村村中的東南方有修建於民國22年的清真寺,房屋為土木結構,一樓一底,四角飛檐,古樸而雄偉。
新農村建設
2007年,三村村委會按照鎮黨委、鎮政府的新農村建設實施方案和“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全力抓好村委會的新農村建設各項工作。在鎮黨委、鎮政府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給村委會安排3萬元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的基礎上,在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2007年,投資41520元(其中:村委會自籌11520元)修復竹園段舊溝的三面光修復,澆灌溝渠133.34平方米,總長352.6米;增高溝幫78.5米,37.4平方米。
發展重點
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1、集體經濟實力不強。雖有部分企業,但村上只是提供場地,每年收取一定租金,所以建設資金不足,村上拿不出資金大規模投入建設
2、基礎設施薄弱。農田水利建設滯後,排灌溝渠不暢,滲水嚴重,排灌不便;小河河堤倒塌嚴重;文體活動設施不健全
3、民眾文化素質偏低。在家務農的農戶套用現代科技不足,種植水平低下,農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外出務工者多靠體力賺錢,缺少專業技能,民眾收入來源單一且偏低。
發展思路及產業
1、認真抓好農業產業化調整道路,種植高效、優質產品,種植特優櫻桃100畝,大棚玫瑰50畝。
2、在現有260.7畝的土地上大力招商引資,走公司加農戶加基地的道路,種植蔬菜、花卉和水果。
3、繼續做好農戶的改水、改灶、改圈工作。
4、爭取上級各方支持,修通至大漁塘的鄉村道路;修建三村文明遺產大寺;新建文體活動中心,豐富農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5、抓好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爭取各方支持修通排灌溝渠兩千多米的溝路及完成三村國小的改造。
6、抓好土地城建工作。
7、抓好兩個文明建設工作。
8、在後山退耕還林面積上,大力發展大樹楊梅500畝、馬桑20畝、冬桃40畝、櫻桃100畝、紅棗40畝、甜杏20畝等多種水果,並統一規劃布局、統一栽培和經營管理。
9、利用我村交通便捷、離省城昆明近的優勢,抓住冬季農業開發為契機,以調整農業結構,突出特色農業為宗旨,立足實際,揚長避短,充分發揮當地自然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突發點,全面發展"三園一區"的現代集散型農業經濟,結合以養魚種果發展綠色觀光的思路,在建設好"水漁園""農業園""林業園"的基礎上發展農家樂、餐飲、垂釣等的第三產業,並以旅遊、餐飲、垂釣帶動種植養殖業的發展,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用三至五年的時間趕上全鎮人均發展經濟水平。
肇慶行政區劃百科(三)
肇慶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的中游。土地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390多萬,下轄有端州區、鼎湖區和廣寧、德慶、封開、懷集4縣,代管高要、四會2個縣級市,設立了省級的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