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東衡村處衡溪以東,故名。唐代以前屬博陸里,唐至宋屬千秋鄉,元至清初小部分屬二都外,大部分屬三都,清乾隆朝後屬第三區三莊、四莊、六莊。1912~1927年屬龍潭鄉,1928年屬衡溪村,1931年屬衡溪鄉,1945年屬衡瓜鄉,1947年屬方山鄉。1949年後屬東衡鄉,1956年併入洛舍鄉。1992年隸屬於洛舍鎮。歷來為千秋、龍潭、衡溪、東衡等鄉政府駐地,自然村鎮形成較早。宋、明、清三代,一直是德清縣北陲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林農並舉
東衡村資源豐富,有水田1234畝,山林27084畝,茶山427畝,以林為主。1949年前,糧食產量低。1949年後重視農田基本建設,推廣良種。1992年糧食畝產500公斤,總產達617噸。全村有毛竹山1.4萬餘畝,立竹量200萬株,度產商品毛竹80萬支;毛料2.5萬件。筍竹兩用林5000畝,年產鮮筍5000噸。以石竹生產天目筍乾,歷史悠久。1949年後,製作工藝改進,年產2-3噸。
南天目山麓多雲霧,茶質優良。1949年前只採野生茶,產量不高。60年代開始辦林場,大面積栽培茶樹,產量逐年提高。1979年開始機械化制茶,引進技術,所產雲霧綠茶運銷全國各地,1992年產茶15噸。
重視植樹造林。60年代,在村北紫嶺辦林場,栽植松、杉、茶及其他經濟林約千畝。近年來,荒山實行家庭承包,與7家承包戶簽訂綠化荒山承包契約,加強山林管護。村民楊繼舜,14年如一日,在公路兩旁、水庫四周、荒坡河岸義務植樹5萬株,不取分文報酬,1987年被中央綠化委員會命名為全國綠化勞動模範。專業戶陳森宇,製作盆景,造型美觀,富有新意,曾參加全國盆景展出,獲好評。
特色酒業
據1968年以來平整土地發現,宋朝陶製韓瓶、酒罈遍布村郊墟落。酒罈比500鹽水瓶略高,敞口鼓腹,古樸可愛,可見早在兩宋,東衡村釀造業便已粗具規模。宋末元初,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趙孟隱居東衡村讀書10年,常與夫人管道升品酒鬥茶,並根據衡溪中絡繹不絕的載酒船和千秋鄉街頭茶商評茶實況,繪畫了《太白載酒圖》和《鬥茶圖》,並為《太白載酒圖》題寫了詩篇(《太白載酒圖》已失傳,詩見《趙松雪集》,《鬥茶圖》今藏台灣故宮博物院),擴大了東衡醇酒的社會知名度。清道光年間,東衡陸氏糟坊以釀造琥珀黃酒聞名遐邇。據史料記載,年產量多達1萬紹甏(每甏新裝50斤,3年後出窖時出汗5斤為佳),遠銷上海、杭州等地,在杭嘉湖地區暢銷不衰。東衡釀造廠恪守古代琥珀酒釀造配方,堅持用龍潭漾清泉水和上等精白糯米制酒,故色澤純正,香氣濃郁,滋味釀厚。所產加飯酒,善釀,甲、乙黃酒,糯米陳釀,糟燒,糧食小曲,衡溪大曲,小茅台,五茄皮,益壽補酒等16個品種,以價格公道、質量上乘暢銷蘇、皖、滬等省市及省內各市、縣,深受消費者歡迎。文化促進經濟,村人顧阿堯撰寫《漫談企業改革的活力》一文,使東衡黃酒提高了社會知名度。自1988年以來,東衡酒廠連續被評為縣先進單位,"衡溪牌"糯米黃酒獲市級新優名特產品飛龍獎、金牛獎。
教育事業
東衡村十分重視全村的文化教育事業。原先東衡村村民的文化水平都很低,有些生產隊沒有人當會計,只能請外地人來擔任。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領導認識到,發展經濟,必須以教育為本。為此,投資27萬元,於1991年建成了在村級學校中算得上最漂亮、設施最齊全,面積為759平方米的東衡村完小教學樓。本村學齡兒童入學,免除學雜費;每年還給學生免費發放校服兩套。在東衡村國小任教的教師向上浮動一級工資,福利費每年不少於600元。這些措施有力地促進和推動了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實施,該村已連續多年沒有出現流生現象。1991年,東衡村投資24萬元,建造了村文化中心,建築面積為602平方米,內設影劇院、錄像室、卡拉OK廳、桌球房和圖書館,另外還辦起了村老年茶室,凡60歲以上的本村老年人,都可免費在該茶室喝茶娛樂。
這些年來,由於黨的組織健全,領導作用發揮好,東衡村黨支部曾被評為1990年度嘉興市郊區先進黨支部,1991 年又被評為郊區先進黨支部標兵和嘉興市先進黨組織。東衡村被評為1987年度德清縣郊區發展村辦工業先進集體,1988年度德清縣郊區鄉鎮企業先進集體,1990年度德清縣郊區工業產值超千萬先進集體和嘉興市鄉鎮企業先進村,1991年度德清縣郊區先進集體。
歷代名人
東衡枕山帶河,山明水秀,東傍苕溪,西溪,衡溪穿境而過。由於得地之利,歷來商賈雲集,士紳輩出,耕讀傳家成為村民教子信條。近人陳藕慶在《東衡日知國民學校校歌》歌詞中寫道:半山半水,從來是半讀半耕;半鄉半市,自古就半武半文。追溯文明,誰不知衡溪溪畔八半村;努力進取,斯不負山靈水秀育群英。"在現今東衡村村境範圍內,歷史上出過不少名人望族,纓冠綿世,形成了文化氛圍特別濃厚的文化村。東衡村沈、章兩姓文化人輩出。據史籍記載,自東漢車騎將軍沈戎因功賜居烏程縣余不鄉博陸里(即東衡里)後,沈氏家族一直重視文化教育。其中南朝文學家、音韻學創始人沈約,死後被封為當方土地,今東衡北郊俞塘村(即古代余烏村)尚有吳興地主廟。宋朝,沈畸官至監察御史,沈介官至兵部尚書,沈詵官至戶部尚書,冠蓋車馬,盛極一時,東衡至今尚有"天下五部六尚書,東衡四部三尚書"古話流傳。據《沈氏宗譜》記載,自宋迄清,沈氏家族共出進士7人。至今,進士第、舒潤堂、春暉堂、旗桿石、拴馬碑等遺蹟、遺物尚比比皆是。章姓在明朝洪武、永樂年間已秀才頻出,萬曆八年至崇禎間,共出進士3人。其中章嘉禎官至大理寺卿,人稱章吏部,平生軼事在民間流傳頗豐。次為陳姓。家庭出生寒微、本人大半生時間以教書餬口和躬耕農桑為業的陳斌,在清嘉慶四年考中進士,為東衡村平民走上科舉道路譜寫了自強不息的一頁。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