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簡介
相傳古時村區旱魃為患,赤地千里。龍王治水,門衛獨角龍出而請命,因辛勞過度,體力不支下墜,形成一座大山,後人尊為龍王山。老龍氣絕時,口吐龍涎,注成一潭,潭水常年不涸,因名長潭。
清鹹豐同治年間,太平軍占領時,不少村民參軍。後遭清軍屠殺,又遇瘟疫,人口銳減。隨之有安徽、福建、河南及浙江的金華、台州、溫州大批移民遷入墾荒。來自不同地區的移民,多數以親友或同鄉聚居,分散各地。按山形地勢、生活習俗和生產方式不同,或居高山,或住平原,逐漸形成多處自然村點。移民職業也有所不同,福建、河南人多數給本籍人幫工務農;溫州人和部分台州人燒炭,台州、安慶人種玉米,都定居在山區;金華移民多數做手藝。長期來,他們刻苦耐勞,與本地人和睦共處,互通婚姻,繁衍生息。多方人雜處,語言習慣相互融合,迄今無論老少都能說兩種以上方言。1945年,新四軍一度入村,不少人參加革命,村民踴躍支援新四軍抗日活動,長潭村成為革命老區。
1984年,雙舉塘水庫建成,雙舉塘、高峰庵兩自然村部分山民分別移至涼亭、東沙塢、長潭建的新樓房,花瓶山自然村全村遷至長潭東北0.7公里的毛山腳老墳窩重建新村。1992年轄長潭、田壟里、姜家、橫山頭、水村、石門坎、田畈里、小差里、毛山腳、花瓶、陽山、橋頭、大坎頭、東沙塢、魚塘灣、墳山腳、涼亭、梅塢里、大溪廟、觀音岙、地風壟、燒香壟、雙舉塘、高峰庵、李家灣、喝水塘、土洞、前門山28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長潭。有487戶、1810人。
資源產業
長潭村資源豐富,竹林總面積1.8萬畝。1949年後,堅持培育管理,由原來每度產竹30萬支增至80萬支,目前毛竹蓄積量達240萬株。竹筍年產1600噸,毛竹副產品都有大量出產。以石竹筍為原料的天目筍乾,年產40~50噸。花瓶山雲霧茶花瓶細毛尖,是長潭名茶;雙魚高峰茶,因庫面雲霧瀰漫,質量大為增進,為滬、蘇、杭、嘉、湖等各地品茗者共賞。里平山螢石礦,蘊藏豐富,今有外地客商投資修築公路進行開採。九龍潭泉,清澈明淨,舊時常有人取飲治病,傳為龍涎聖水,飲之健脾強身,經科研單位化驗證實為優質礦泉水。1949年前,長潭村交通阻塞,貧困落後。1949年後,尤以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生產發展,糧食產量提高,由缺糧村變為自給村;公路建成,山貨出運暢通;村辦企業原只一家竹器廠,今有茶廠、筍廠、竹木加工廠、拉絲織布廠等12家。其中個體戶楊朝陽於1985年創辦木製玩具廠(朝陽工藝廠),產品主要出口日本、聯邦德國,工人百餘,1992年產值達100萬元,利稅9萬餘元。
客車可直達,每逢山貨出運季節,各地車輛絡繹不絕,商業、服務業應運而生,服裝、南雜百貨、菜攤等星布全村;從事農副產品購銷行商不下百人。住房不斷翻新,絕大多數已建起二三層至四五層樓房;戶戶吃上自來水。水村還在房前屋後集資澆築水泥路。辦起幼稚園1所,為年輕父母入廠解除後顧之憂;村完全國小蓋起16間樓房,山高路遠的學生可在校膳宿。家家有電視,且不斷由黑白向遙控、大螢幕彩電更新換代;衣著、家具等也趨向華麗、堂皇。
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200萬元,比1978年增長71.4%;人均純收入1300元,比1978年增長97.1%。
奇山勝景
群山環抱,阻西北寒流與熱帶季風於境外,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溫宜人。尤其入春後,夜聞雷雨聲,春筍破土出,茶枝吐新芽,露滴竹更翠,花開映日紅。而陰山面仍積雪未融,冰凌高懸,碧玉琉璃,晶瑩奪目,風景如畫。明代進士、兵部郎中、安吉州判伍餘福以及進士、兵部郎中、江西按察使吳維岳等名人均來此遊覽觀賞。
村區九龍潭,相傳宋代富戶徐氏女食桃得孕,產九龍,徐父怒砍,九龍飛去,各自於龍王山腳一滾,成九潭,女亦悲憤死,曾建有徐仙姑祠,亦稱龍母廟。伍餘福《天目山記》云:“……入水村,過寒村,絕無人煙,疑與人寰相隔,而天目境界至是始分矣;又次長潭,其水色紺且黑,噴石吞沙,勢若跳珠,或謂龍母在焉,蓋今之所謂徐仙姑者是也”。九龍潭距長潭東南2公里老營出口處里平山,海拔879米,層巒疊嶂,竹林茂密,自半山懸泉一道,噴瀉數十仞,似飛虹下垂,白龍入海,即九龍潭瀑布,堪與雁盪山龍湫、廬山瀑布爭勝。吳維岳曾題名飛虹澗,並作詩讚賞。為鄣南二十景之一。其上游平坦有田,故名里平山。
自長潭3.5公里至喝水塘,海拔700米山上,有1979年興建、1984年竣工的雙舉塘水庫。庫區碧波蕩漾,引來野鴨群棲,候鳥驟至。三畝峽上架設引水渡槽,高23.5米、長112米,行人抬頭落帽,下瞰膽寒,故稱“天橋”。下游一、二級電站,裝機容量960千瓦,年發電494萬千瓦時。庫下引水渠道長3000米,穿過63米隧道,盤山繞嶺,為自然風光平添景色。
長潭南行3公里,拾級而上到高峰庵,海拔650米。清《(光緒)孝豐縣誌》載:“高湖庵,縣南金石鄉,天目山僧觀吾建,中有湖如練”。今湖已淤,竹海圍繞山田,山農系安徽遷來。歷來竹編籬笆、竹管引水、竹橋渡人、竹筍饗客;冬圍火塘取暖,煮茶迎賓,夏置竹椅竹榻,納涼聊天。民風淳樸,饒有竹鄉情味,涼爽高曠,適於建造度假村和民風遊覽。
長潭至龍王山林場場部,步行2公里,海拔1000餘米山上,削壁千仞,氣勢磅礴,千年古松,巍然矗立。岩壁有一跳板,立其上可眺望南溪遠景,孝豐雲鴻塔、老石坎水庫均歷歷在目。附近有石板無數,長短不一,平淨如砥,有全解或半解,鋸痕紋絡分明,解至半者以石砧之,名仙人鋸板;東行2公里至石蟹里,山產石蟹,懸崖險谷,絕壑難渡。採藥者常繞道,後突現一石樑,稱仙人橋。據傳明藥聖李時珍曾到此採藥。今橋畔建雲霧亭,供遊人休憩。
長潭東南3公里,過地風壟,地下生風,涼風撲面,盛夏溽暑,如入清涼世界;入龍王山更是涼爽,疑是陽春三月或已序屬三秋,是理想避暑佳境。山上松海濤聲如雷,奇松千姿百態,似在伸臂迎賓。尚有諸多景觀,均各具特色。
黃山市長潭村簡介
長潭村位於黃山市徽州區西北部,205國道旁,整個村落分布在豐樂湖兩岸,村民依山而居。距岩寺城區25公里,距黃山風景區27公里。
長潭村是典型的山區、庫區,農業資源缺乏。一年四季分明,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1500毫米,主要降水量集中在春季和梅雨季節。年平均氣溫16.6攝氏度,森林覆蓋率75%。
1、經濟概況
全村269戶,997人,39名黨員,在外務工人員320人,分7個村民組(石門、山下、長潭、吳家林、雙源、牛頭口、車門灘)。全村總面積885.7公頃,山林面積11253畝,茶園面積1200畝,竹園面積1084畝,經果林面積450畝,油茶麵積400畝。村民收入主要以茶、林為主,農業生產單一,2007年人均收入3200元。目前有村部大樓一棟(240平方米),2008年3月掛牌成立了以“協會+支部+基地+農戶”為發展模式的黃山汪四坑高山土雞專業合作社,茶葉初制加工廠4個,菊花初制加工廠1個,豐樂湖旅遊也正在起步階段。
2、生態長潭
1)、改良生產模式,發展傳統農業。從“優、精、高”入手,改良茶葉、菊花品種,大力實施有機茶、菊花基地建設,到2010年推廣有機茶500畝、菊花100畝。興辦有機茶、菊花加工廠,提高加工水平,提升有機茶、菊花品質和銷售價格,促進集體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每年發展高產優質油茶400畝,保證農民上半年有茶葉收入,下半年又有油茶、貢菊收入。同時大力發展毛竹產業和車門灘、吳家林、長潭三組經果林基地,達到生態、經濟建設和農民增收的和諧統一。2)、依託綠色生態環境,打造特色養殖品牌。以汪四坑高山土雞養殖基地為依託,成立了“黃山汪四坑高山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以“支部+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形式,大力發展高山土雞養殖。在2007年高山土雞養殖一萬羽的基礎上,發展本村及周邊地區農戶從事高山土雞養殖,每年增加6000羽左右,力爭在2010年達30000羽以上,並以“汪四坑”品牌作統一銷售,以促進農民增收。
3)、發展以豐樂湖優美的原生態環境為依託,結合豐樂揚帆、車門灘浮橋垂釣、經果林基地等的“農家樂”的旅遊項目。積極爭取與天地旅遊“聯姻”,創立長潭村旅遊品牌。充分發揮本村能人的帶頭作用,對外組織客源,發展特色旅遊,目前有建成星級“農家樂”一家,發展前景看好。
4)、充分利用“異地辦廠、原地納稅、稅收分成”的優惠政策,大力開展村級招商,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我們的主要思路是通過發揮流動黨員的“雙向帶動”作用,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辦法,引進企業落戶工業園區,從根本上解決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單薄的問題。
3、特色產業:
1、四季水果 2、魚與漁 3、黃山毛竹產業 4、優質茶油 5、黃山貢菊 6、黃山毛峰 7、黃山汪四坑高山生態土雞 8、高山土雞養殖。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