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家盪村

俞家盪村

俞家盪村位於長興縣東南部。距縣城8公里。村北緊靠洪橋港,與洪橋村、排田漾村為界;東臨十字港,與王家壩村為界;西靠長洪公路,與屠家浜村相連;南靠弁山,與李家巷相接。據清代《長興縣誌》載:“俞家盪屬平定區十二圖六十九莊,距城十八里”。50年代初屬洪橋鄉六村。1956年與洪橋、屠家浜合建洪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61年與洪橋、屠家浜分開,建立俞家盪大隊。1984年改名俞家盪村,隸屬洪橋鎮。轄俞家盪、袁家浜、周家浜、趙家浜4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俞家盪。1992年有340戶,1156人。村東北臨太湖,南望弁山,是一個風景秀麗的水鄉平原村。

基本信息

新農村建設

俞家盪村俞家盪村--洪橋耐火器材

俞家盪村歷史上是太湖西部典型的農業村。1977年前,全村賴以生存的是1479畝水田、150畝山地及130畝水塘,生活溫飽但不富裕。1977年,在村黨支部委員王木金帶領下,拿出合作化以來積累的3萬元資金,拆除了6間大隊辦公用房,創建村辦企業--洪橋耐火器材廠。1986年與杭州鍋爐廠聯營,投資80萬元,進行擴建,更名為杭州鍋爐廠長興耐火材料分廠。後又與上海鍋爐廠聯營,並與北京鍋爐廠、上海四方鍋爐廠等7家單位協作,生產鍋爐耐火材料。生產的“金丹牌”粘土質耐火製品,獲1987年度湖州市“飛龍獎”,行銷國內近20個省市,部分產品出口菲律賓、新加坡等國。企業利潤年平均遞增率達36%以上。1992年,固定資產達60萬元,當年又投資250萬元,用於開發氮化矽結合碳化矽新產品。產品打入了美國市場。是年,美國碳化矽集團帶來質量檢測信息,稱該產品耐磨性已超過美國標準ASTMC704,質量領先於美國多數同類廠家。同年,創稅利140萬元。

1992年春,俞家盪村黨支部經過全面分析和充分論證,通過各種渠道落實資金、技術及設備、原材料,並得到了北京燕山石化總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工程師王甫成(俞家盪村人)的支持和幫助,興辦長興化工助劑廠。於是年3月動工興建,固定資產總投資97萬元,連流動資金共170萬元,1992年11月6日一次性投產成功,年生產600噸桶裝增塑劑,產品質量經有關部門檢測超過了國家技術標準,生產能力超過設計能力,投產不到1個月,創產值40萬元。
1992年,全村有長興鍋爐耐火廠、洪橋保溫耐火器材廠杭長耐火廠、硅藻土保溫材料廠、石粉廠、長興化工助劑廠等6家企業,其中前3家為鎮村聯辦。全村運輸業也較為發達,有百噸以上鐵駁船3艘,運輸能力800噸以上,手扶拖拉機38輛。是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近770萬元,比上年增290萬元,增長60.4%,其中工業總產值630萬元,純利潤80萬元,比上年增長10%,農業總產值140萬元。

共同富裕

俞家盪村農用小機埠
俞家盪村在花大力氣發展工業的同時,緊緊抓住糧食生產不放鬆。1984年以來,全村投資2.65萬元,對全村所有低壓線路進行全面整修,並新增設了低壓線4000米;新建8座農用小機埠。1985年實行貼農金制度,規定村民每畝水田由村補貼3元;隨著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貼農金額逐年提高。還規定,村民脫粒電費、職工農忙的誤工費悉數由村負擔,村民生活照明用電電費按平價收取。1992年投資8000元購置了3台軸離泵,增強了抗旱排澇能力。糧食單產1985年為1433斤,1986年達1503斤。同時還發展了家庭畜牧業、漁業、工副業等,全村初步形成了農工商、牧副漁全面發展,多種經營並舉的經濟格局。村民人均收入1983年為431元,1986年為720元,1992年達到2000元。彩電、冰櫃、錄像機機車等高檔消費品日益增多。1992年,全村安裝了17門程控電話,90%以上村民蓋起了樓房。
1986年,村捐資3000元幫助鎮中心國小改善辦學條件。1988年,全村中國小生開始享受免費教育,學雜費用由村負擔。1984年投資6500元,新建俱樂部用房4間,購買電唱機、擴音機,添置書籍和活動器材,豐富了村民們的文化生活。1986年投資4萬元,全村安裝了自來水。架設了有線廣播線,戶戶裝上了喇叭。為提高全村電視機普及率,村規定,各戶不論購買何種電視機,其費用均可報銷20%。至1986年底,全村基本普及了電視機,報銷總額達2萬多元。1987年開始實行老年補貼制度,規定凡6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定期由村補貼5元,特別因難戶特殊照顧,使老人們老有所保,幸福地安度晚年。
村黨支部自1984年至1992年(1986年除外)連續多年被評為縣級先進黨支部。1990年,俞家盪村被評為長興縣村級經濟建設“十面紅旗”村。村黨支部書記金木苟善於統籌全局,帶領全村人民勤勞致富,由於工作出色而多次被評為湖州市、長興縣優秀共產黨員;村黨支部委員、村委會主任陳阿章經營頭腦靈活,他負責的硅藻土保溫材料廠效益年年上新台階;黨支部委員、村經濟聯合社社長徐土平主管全村農業生產,糧食產量持續穩定發展。俞家盪村就是依靠廉潔奉公、開拓進取的村黨支部、村委會,走上富裕的道路。

文化特色

俞家盪村俞家盪村戲曲
俞家盪村,歷史悠久,有著濃郁的文化特色。文曲戲 俗稱“曲子”、“文詞調兒”,清代流行於境內。初為坐唱形式,後仿漢劇的分行和表演,並吸取其音樂、配上鑼鼓登台演出,漸成劇種,1981年出版《中國戲曲曲藝詞典》確認為“文曲戲”。曲調有文詞、南詞四板、秋江、平板及其他常用曲牌小調。鏇律優美清新,音調柔婉中見深沉,伴奏力求渲染鄉土氣息。道白初期使用國語,後期現代戲用九江官話加工提煉:古裝戲則分大白與小白,大白為戲曲韻白,小白為九江方言,使之更加地方化。

採茶戲 原名“茶燈戲”,俗稱“茶戲”,進入半班形式後稱“採茶戲”。明末清初,廣泛流傳於境內及九江府轄各縣,故《中國戲曲志·江西卷》定名為“九江採茶戲”。曲種分南河、北河兩大流派,縣內採茶戲屬南河派。聲腔可分平板、花腔、漢腔、雜調和曲牌五大類。演出時,不用絲竹樂器,而以打擊樂手居台中天幕前落座,演員於打擊樂器前演唱,台後眾人幫腔。後受黃梅戲及其他劇種影響,俞家盪村將打擊樂移於台側。傳統劇目有《告經承》、《香珠記》、《白扇記》《王氏勸夫》 、《烏金記》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

田歌 農民慣於一邊田間勞動,一邊唱歌,以歌助興,尤以湧泉、新塘等地最為風行。音階屬五聲調式,曲調高亢、悠長、樸實、奔放,演唱多一領眾和。歌詞可根據勞作活動程式,自然配套成組歌形式,如“開秧門”、“活馬”、“洗馬”;“牽號”、“消號”等。

俞家盪村俞家盪村以茶待客
以茶待客,是俞家盪村一種極講禮儀的待客行為。賓客光臨,男主人陪坐,女主人奉茶,泡茶不宜太滿,俗云:“茶泡淺,酒斟滿”,又雲“姨婆(不懂禮者)泡茶滿盅盅,大姑(懂禮者)泡茶大半盅”。 接待貴客,茶料須下得豐富,所泡之茶要做到“麻子蓋面,菊花跑邊,上不見水,下不見底,一吹三個浪,一刷三條巷”。向客人敬茶,側身上前,同時道聲“請吃茶”,上完茶後,退時側身而退。客人吃茶也有一定規矩,接茶要用雙手,茶碗一般端在手中,暫時不吃,不能隨意放地上應放在桌子或茶几上,茶吃完,應自行將茶碗送回茶盤,告辭時應講“多謝茶”。

茶俗廣涉百姓的生老病死,迎親嫁女諸方面。修水人每遇紅白喜事,主人都設一茶房,請幾位婦女專門準備茶水,不時給親朋好友敬茶此活稱“司茶”。舊時,民間青年男女有以“送茶”相親的習俗。相親是婚姻第一道程式,俗稱“看大姑”。相親之日,男方4-10人至女方家,女方奉上一盤待客茶。此時,男女雙方見面,男方不同意,可以告辭,女方不中意,則不傳第二次定情茶雙方中意,女方在傳定情茶時,男方放禮金 於茶盤內,稱“壓茶盤”,女方則設午宴招待男方來賓,婚事便算初定。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