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全村11個村民小組,農戶486戶,總人口1986人,水田1737畝,桑地391畝,魚塘225畝。北港村在村黨支部一班人的帶領下,牢牢抓住改革開放帶來的發展契機,緊緊依靠廣大幹部民眾的聰明才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將一個典型的農業村發展為工業產品橫跨林產化工、食品化工、醫藥化工、絲綢、紙箱等綜合性的現代化集團公司,從而使村級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都取得了較快的發展。
北港集團現擁有二個工業小區,占地面積13.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8萬平方米,有合成藥廠、味素廠、綢廠、活性炭廠、橡塑製品廠、包裝材料廠、自來水廠、自營進出口公司等企業,同時還有一個面積500畝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
2001年全村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87億元,外貿出口值1.8億元,利稅1384萬元。北港村先後被授予市級、省級、全國文明村榮譽稱號;北港村黨總支,1995年獲得省先進黨支部稱號,1999年被評為全國“創建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村,2001年被省委授予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經濟發展
北港村1949年前貧窮落後,由於地勢低洼,十年九澇,農民過的是糠菜半年糧的窮日子。1949年後,興修水利,推廣農業技術,經濟上有了很大變化,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仍處於溫飽型。1980年,全村總產值70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僅213元,30多年集體積累總計29.1萬元。改革開放的春風,鄉鎮企業的崛起,為北港村開闢了一條通向共同致富、實現小康的大道。1978年,北港村創辦了第一家村辦企業東風磚瓦廠。1982年和有關研究所聯合,成功地開發出利用土磚瓦窯生產出優質活性炭的新工藝。經過10多個春秋的改革、開拓、奮進,摸索出了一條依靠科技辦工業,發展工業促農業的新路子,使全村經濟不斷的壯大、發展。1992年總產值達7106萬元,其中工業產值6696萬元,利潤近700萬元。
1992年成立北港實業總公司,現在公司下屬有5個工業企業和1個農業企業。
湖州活性炭廠創建於1983年。它利用國內豐富的碳素資源,已成功開發出12種用途各異的活性炭產品。1992年生產銷售了1380噸活性炭,有80%的產品用於味素行業,目前是華東地區生產味素專用炭的主要廠家之一。由於採用了國內首創的獨特的新工藝,不僅保證了產品質量,而且還降低了生產成本,創造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產品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狀態。
湖州第二味素廠創建於1987年,擴建於1992年,兩次從建設到投產都不超過1年。現已形成年產味素5000噸的規模。由於設備先進、工藝合理、技術成熟,加上執行了嚴格的生產管理制度,產品質量過得硬。1992年銷售味素4651噸,產品銷售率達98%。味素銷售量在全省24家同行中名列第五,各項技術和經濟指標均處於國內同行的領先水平。大顆粒味素的出口,已占全廠總產量的10%以上。
塘南第三綢廠是利用當地豐富的蠶桑絲為原料,主要生產各種高中檔真絲織物的企業。目前已開發出10多個真絲新產品,1992年共生產高中檔真絲織物近60萬米,80%以上供出口。
浙江省強身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是1992年和港商合資創辦的,主要生產市場看好的藥品原料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總投資1000萬元人民幣,第一期工程的生產規模為2000噸。1993年投入生產。
北港農業開發公司(農場)經營面積230畝,現有收割機、拖拉機等農用機械14台(套),主要進行良種引進繁育、農科示範推廣和特種水產養殖等。創辦第二年即有盈利。
全村除了6家直屬企業外,還有2家聯營的經貿企業。
農業上自七五以來,共投入農田基本建設資金近100萬元,改善了農業條件,提高了抗災能力。1992年,全村糧食畝產965公斤,桑園平均畝產115公斤,農業產值410萬元,比1980年增長了6.5倍。由於重視農業、增加投入,在村辦工業大發展的情況下,保持了全村農業的穩定發展。
集體經濟的脊樑
1992年,全村集體資產已超過2000萬元,年人均收入達到2200元,和1980年相比,分別增長68倍和10倍。帶領全村致富的是一個好的村領導班子,村黨支部書記、實業總公司經理譚子林和村支委、實業總公司副經理包更富就是其中的代表。
為了振興全村經濟,多年來,譚子林、包更富把科技作為發展戰略的重點,突出地抓了3條:一抓橫向聯合,和全國10多個研究所、大學以及大中企業建立了科技與生產協作關係。二抓人才,改革開放以來引進和培養的各類人才有40多名。三抓自身學習,學決策、學管理、學技術。1982年,他們第一次敲開了研究所大門,請來了碳素專家,在土磚瓦窯上試製、生產出了優質活性炭。1988年,他們一起飛往北京,舉著論文參加了第三屆全國活性炭學術研討會。1991年,他們又出席了民政部在山東召開的部級技術改造項目答辯會。面對一大批由專家、教授組成的高級考官,他們從容答辯,獲得了滿分。這些年來,譚子林、包更富和其他科技人員一起,先後獲得國家星火科技三等獎、林業部優秀科技成果三等獎、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和省六五科技重點攻關項目的獎勵等。譚子林還獲得市優秀共產黨員、社會主義致富帶頭人、市最佳黨支部書記稱號。包更富也獲得省鄉鎮優秀企業家、市優秀科技工作者的榮譽。他們為發展北港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
生活狀況
北港村描繪了共奔小康的八五藍圖:新上的撲熱息痛項目年生產能力為2000噸,1993年8月投入生產後可創年產值5200萬元。擴建後的綢廠年生產能力將增加40%,可生產真絲織物100萬米。預計1993年全村經濟有一個大的發展,總產值可達1億元,稅利1000萬元。為了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北港村近幾年內共投資近300萬元,修建了北港至舊館公路,拓寬了自然村之間的5公里長的水泥路面,新建了一幢面積2000平方米、設施齊全的專家樓(賓館),以吸引更多的人才來北港工作。發展經濟以教育為本,村里還投資30多萬元改造了村辦國小,新建了一幢教育大樓。七五以來,全村共輸送了30多名青少年進大學、中專深造,為八五期末全村經濟再上新台階創造條件。嘉善縣北港村
北港村緊鄰丁柵集鎮,西丁公路橫貫全村,屬鎮開發區中心地帶,全村河流、湖泊縱橫,但村內外交通十分便利。北港村由北港、南風浜、何家路三個自然村組成;現有人口1428人,黨員36名,村級可支配資金74萬元;區域面積3500多畝,其中湖泊580多畝,耕地1762畝,果園220畝,養殖池塘420畝。村民主要從事水稻、大棚蔬菜、西瓜種植,各類淡水漁的養殖,羊毛衫的編織加工和務工經商等到生產活動。人均年收入在8900元左右。嘉善縣現代農業(番茄特色)示範園區位於村北首,園區面積220畝,一年四季盛產無公害番茄。淡水養殖以甲魚、鱖魚、蟹及四大家魚為主;現有羊毛衫紡織戶206戶,交通運輸戶33戶;各類企業11家。村內文體娛樂活動十分活潑,村擁有燈光球場、文藝演出舞台、老年活動中心、閱覽圖書室等場所,並建有籃球隊、舞蹈隊、戲曲演出隊;基本每月都有文藝表演活動,多年被評為縣文化達標村、縣三無村、縣文明村、縣科普村等榮譽。同時,在此基礎上,我村的村容村貌和環境衛生設施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江蘇省北港村
北港村位於董浜鎮東北角,北鄰新港鎮東張,東至白茆塘,南同東盾村相鄰,西靠黃石村,全村共有35個村民小組、904戶,耕地面積總面積3810畝,總人口3385人北港村現有各類企業17多家,以化纖加彈、化纖紡織、化纖染色、服裝、紅木家具為主導產品。2006年全年實現工業產值1.15億多元、利稅365萬元。北港村以出產優質蔬菜而聞名,全村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500多畝,畝均效益4200—5000元,農民的經濟收入40%來自農業,農業的經濟收入90%來自蔬菜生產,蔬菜種植成為本地農業的主導產業。
湖南省北港村
湖南省沅江市泗湖山鎮北港村全村現有耕地面積4200畝,其中水田1800畝,苧麻1000畝,棉花800畝,魚池500畝,其它100畝,林帶10條。全村硬化公路6.2公里,簡易公路9.5公里。地理條件西高東低,高點達29.5米,最低點27.5米,落差2米。轄15個村民小組,人口1920人,總戶數438戶,黨員62人。其中磚瓦平戶318戶,樓戶120戶,個體小車8台,客車2台,農用運輸車25台,機車280台,農用柴油機、小型水泵385台,70%的農戶有彩電,20%的農戶有冰櫃,80%的農戶有電話。 村級有50、350機埠二處,組級機埠24處,電網遍布全村。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