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尖山下村最早為鮑姓、聞姓人聚居。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金兵南侵江南時,有鮑姓兄弟二人為避戰亂從餘杭移居尖山下。聞氏隨宋室南渡定居於尖山下。
明洪武年間(1368--1398)、永樂年間(1403--1424)、嘉靖年間(1522--1567)和清初,先後有姜姓、朱姓、楊姓、邵姓人氏因喜愛長潭一帶青山懷抱,綠水長流,風景宜人,分別從富陽、暨陽和蕭山朱村橋、曹家橋等地遷徙尖山下。於是鮑、姜、楊、邵等氏族聚居上門、尖山下、洪潭橋、長爿田等地,生息繁衍,遂成村落。其中聞姓人丁不旺,多生女子,聞氏逐漸減少至無。現全村主要有姜、鮑、楊、邵、朱、葛6姓。
鬥爭史話
本世紀20年代,尖山下村和其所在的雲石鄉一帶曾發生過震驚四鄉的“鐵血團”砍竹暴動,至40年代又有浙東金蕭支隊、蕭富區武工隊的革命活動。20年代,雲石鄉一帶由於紙業不景氣,許多槽戶宣告破產,大批紙工被解僱失業。又逢災荒,生計無著,山民生活苦不堪言。1928年春,中共蕭山縣委委員鍾阿馬按照縣委指示在雲石鄉一帶建立了農民武裝組織“鐵血團”,領導農民開展“二五減租”,廢除高利貸等革命鬥爭。上堡村大地主鍾麟儔與義橋震泰錢莊勾結,利用震泰錢莊到上堡收債的機會,強迫負債戶要以山產作抵押,激起山民的憤慨。為了保護山民利益,鍾阿馬帶領“鐵血團”和山民進行砍竹暴動。他們上山砍伐震泰錢莊所屬山地上的毛竹、樹木,並將已經抵押的農民山產歸還原主,又先後到鍾麟儔等地主山上砍樹100多株、毛竹4萬餘斤、沒收紙料35件。這時,尖山下村民也組織起來,造了槽主姜松金的反,要求增加工資,開放紙行,還用刀砍姜的住宅,砸碎宅中的家具物件……一時間,農民運動風起雲湧,令當局惶恐不安。1929年4月19日,浙江省保全隊和蕭山縣警察70餘人至雲石剿捕,鍾阿馬指揮“鐵血團”頑強抵抗。終因寡不敵眾,這場為時數月的砍竹暴動失敗。
1948年,浙東遊擊縱隊金蕭支隊主力經常在尖山下村一帶活動。是年10月,與國民黨蕭山自衛中隊的埋伏小隊在村區相遇交火,戰鬥激烈。當時,有一名金蕭支隊戰士負傷,由村民設法掩護轉移。同年11月,中共路西縣委領導的蕭富區武工隊成立。自此,尖山下村常有武工隊出入,村的牆上時有“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等標語出現。
1989年9月,浙江省民政廳批准尖山下村和其所在的雲石鄉,為革命老根據地鄉(村)。
經濟發展
1949年前,尖山下村的5000餘畝山林、60餘畝旱地及40套槽具,有80%被3戶地主占有,廣大村民只能長年給槽戶做工餬口。遇上紙業蕭條,村民只能外出逃荒。抗日戰爭時期,上門60戶村民就有42戶離鄉謀生。1949年後,農業生產得到發展。1969~1972年,在錢塘江灘涂圍墾造田132畝,使村民口糧在國家供應的基礎上逐年有所增加,1979年人均口糧達到600斤。但農林生產單一化,又由於1958年“大煉鋼鐵”和60年代初的自然災害,山林資源遭到毀滅性破壞,村民經濟收入仍十分微薄。1980年,全村農(林)業收入30.69萬元,人均收入僅141元。1983年,農(林)業生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村1173畝疏林、荒山劃為農民自留山,2205畝毛竹、林山承包到戶,2004畝統管山由集體經營。1988年,又在遠離村區的圍墾地區建立了農業車間,有糧食地60畝、漁塘36畝、筍竹70畝,豬場2個。全村農(林)業收入由1980年的30.69萬元增加到1992年222.78萬元。
1975年,村辦蕭山濾紙廠建立,初期以手工為主,年產值僅2萬元。1980年,蕭山造紙廠建成投產,是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56.42萬元,其中工業產值25.73萬元,實現利潤4.15萬元。1988年,尖山下村和日本住友化學株式會社合作聯辦了杭州江南電熱蚊香廠。企業引進兩條日本全自動流水線,形成年生產滅蚊原紙片15億片、滅蚊藥片400萬盒、電熱滅蚊器100萬隻的規模;產品銷往全國100多家單位,其中浪潮牌滅蚊原紙片1990年獲浙江省新產品駿馬獎和杭州市新產品、新技術獎。1990年起,電熱蚊香廠被評為蕭山市一級企業。1991年,杭州浪潮實業公司成立,下屬工廠3家,擁有固定資產480萬元,職工680人。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達2500萬元,其中工業產值2300萬元,實現利潤105萬元,分別為1980年的44.3倍、89.4倍、25.3倍。是年人均收入1800元,是1980年的12.8倍。1988年起,尖山下村連續5年被評為雲石鄉人均收入最高村。
山村新貌
自1984年起,尖山下村實行養老補助金制度,凡男60歲、女55歲以上,每月可得養老金15~50元。1989年4月,投資45萬元,新建國小1所。是年,實施9年制義務教育,學生從幼兒班開始到國中畢業均免費入學,並規定凡考上中專以上學校的學生給予300~800元獎勵。1949年後,全村已有50餘名學生升入中專以上學校,在外有博士生1名,擔任教授1名。現村上的學齡兒童入學率和國小升學率均為100%。成人已完成掃除文盲任務。1989年9月,由村投資12萬元建起地面衛星接收站,免費給村民安裝閉路電視和400餘只動圈喇叭,成為蕭山市第一個廣播電視共纜傳輸村。同時架通鄉至村的通訊電纜,安裝100門的電話總機1台,有70戶村民裝上電話。是年,尖山下村還建立老年樂園、青年之家,及村級衛生保健室。從1977年起,先後投資50餘萬元,擴建改建村莊道路。目前村中新築一條寬8米、長830米的水泥路,兩邊植有松柏,設定多處花壇、石椅,安裝200餘盞路燈,還建有涼亭1個。1990年開始,村民住宅建築實行規劃管理,到1992年,有80%的戶住進了兩、三層樓的新居,人均住房35平方米;60%以上的戶安裝衛生戶廁及抽水馬桶,露天糞坑已蕩然無存;村民飲水均是井水和土建自來水。過去那種“彎彎曲曲石頭路,黑古弄冬茅坑臭”的舊面貌已不復存在。現在,尖山下村已由“破舊房子多,大齡青年多”的窮山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1990年,尖山下村被杭州市人民政府評為老齡工作先進單位;1992年,被中共蕭山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村、標兵村。現任村黨支部書記、浪潮實業公司總經理邵偉成曾獲蕭山市1989年度勞動模範稱號,並從1989年以來,每年被評為市級優秀廠長;現任村長鮑永甫當選為蕭山市第八、九、十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並被評為蕭山市1992年度中共優秀黨員。
生態風貌
蜿蜒曲折的小溪沿山道穿村而過,掩映在青山綠水間的是一幢幢漂亮的別墅、亭子、小橋、石椅……這個風景宜人的地方叫尖山下村,位於戴村鎮風景旅遊度假區。在尖山下村,“共建生態家園、共享品質生活”已經成為全體村民建設新農村的“美麗新行動”。
2006年,村里新建了20隻垃圾箱,落實了保潔員。村里還制訂衛生保潔、門前三包責任制,開展了綠色家庭、衛生庭院的評比活動。
綠在身邊生態美。2006年,村里花了10多萬元,新增了四五百平方米的綠化帶,建了兩個大花壇,如今全村綠化覆蓋率達到了30%以上。
在村里,有十多個樹種的樹木,而村主幹道旁的桂花樹和法國梧桐長得鬱鬱蔥蔥,尤其引人注目。對這100多棵法國梧桐,村里每年兩次,請專業人員進行修剪整枝。二十年前種下的桂花樹,現在都有5米多高了,長得特別茂盛。在丹桂飄香的時節里,500多株桂花惹得附近村莊的村民結伴趕來欣賞。
村民姜雲清,70多歲了,空閒的時候,他喜歡在在桂花樹下的石椅上坐坐,看看村裡的新變化。村裡的舊房拆了,統一規劃的新房子建起來了。茅廁也拆了,新建了3座新廁所和2座生態廁所,裡面特別乾淨、沒有異味。
“我們的生態村工作還只是剛剛起了個頭,要真正實現現代化生態特色村,還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村書記邵偉成告訴我們,“今年,我們還要建造2個污水處理池、3座公共廁所,再安裝100隻太陽能熱水器,還想發展生態旅遊‘農家樂’......”
三面環山、一面依水給了戴村鎮尖山下村得天獨厚的資源,然而這個山區里的小村莊卻並沒有坐享其成,學知識、用科技已成為一種新時尚。蕭山本地獨有的烤全羊是這裡的特色,當農家院飄出了“烤全羊”的香味,薩友們一齊來到農莊品嘗美味,持刀從烤羊身上切下肉來,盡情地吃,其熱烈閒逸古樸浪漫的情景,非身臨其境的人,是難以想像其盛況的。
“螞蟻窩”的故事
蕭山區戴村鎮尖山下村有座山叫“仔牛山”。山腰上有一個凹型的大土坑,看上去像張開的河蚌;山體東西兩面有大片奇特的石頭堆,這些石頭就浮在山體表面上,與其他山石完全兩樣。這些石頭究竟來自何處?山腰上怎么會有個大土坑?尖山下村村民議論紛紛,埋藏在大家心中多年的“螞蟻窩”之謎終於快要有答案了。原來,這“螞蟻窩”竟可能是火山口,而成堆的“螞蟻”有可能是火山噴發的產物。
尖山下村村民姜吾坑等人,沿著仔牛山山腳一條村民們開闢的小徑,走了十幾分鐘的山路後,看到了一片巨大的石頭堆。而這個被村民們稱為“螞蟻窩”的石坑,就是傳說中的火山噴發遺蹟。
裡面密密麻麻布滿了岩石,從山腰至山腳呈傾瀉狀分布,甚為壯觀。這些岩石大小不一,大的直徑有五六十厘米,小的則只有拳頭那么大。仔細觀看這些大石,能看到其中鑲嵌著很多碎石,以及一些類似火山岩的小石塊。
仔牛山上岩石堆的岩石樣本以及周邊矽化岩,請教地質專家進行核查。浙江省地質調查院副院長王孔忠在研究後初步認定,戴村鎮仔牛山火山遺蹟存在的可能性非常大,其形成年代推測為1億—1.2億年的中生代,屬侏羅紀晚期或白堊紀早期的火山噴發遺存。“但是是否留有火山噴口仍有待考證。”王院長說,從尖山下村村民對仔牛山山頂凹地的描述來看,該凹地有可能就是火山噴口。但因沒有親眼見到,無法確定是否真的存在火山噴口。尖山下村村支書邵偉成告訴記者,近日,浙江大學考古系的教授將對仔牛山的火山遺蹟進行實地探察,屆時,仔牛山山頂是否存在火山噴口將得到確認。
道通民心
四通八達的通村公路仿佛遍及全身的毛細血管,連線著農村生活的每個角落。市場信息與先進觀念經它輸送到農村,農產品、壯勞力由此出村闖天下。經過4年多努力,2007年瑞安市鄉村康莊工程全部建設完成,涉及20.7萬人的277個行政村通上水泥路。至此,該市除12個海島村及27個擬移民行政村外,37個鄉鎮、街道的876個行政村都有了等級公路,實現公路通村率和通村公路硬化率“雙百”目標。
出村路留住出村人
尖山下村地處瑞安、甌海交界,海拔約400米。康莊工程建設前,這裡只有一條2米寬的山道,日常生活用品都要翻過三個山頭,到15公里外的瞿溪鎮才能買到。村民們不甘心困守山中,紛紛外出,至2001年村中留守的不足200人,是典型的山區落後村。然而,隨著去年康莊工程的完工,雪尖山下村民出村方便後,一些外出務工的人陸陸續續回來了。
“能在家創業,誰還出去呢?”在外經商多年的金益濤說。他回鄉投資建設了6個養雞大棚,存欄量超過3萬羽。如在以前,光養雞場每天4噸的飼料,就夠全村人手提肩扛的了。可現在,每天一輛卡車的飼料,就解決了金益濤的難題。
加上去年底瑞安市康莊辦給進村道路沿途設定了清晰的指示牌,一些外地商人還可以按圖索驥找到這個偏僻村莊購買高山生態土雞金益濤養雞場銷售額達100多萬元,這讓他徹底安心在家發展。
隨著道路暢通,尖山下村逐漸恢復了往日的活力,常住人口回升至267人。回鄉投資的村民利用高山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種養業,一邊開辦豬、牛、雞等多家養殖場,一邊從事作物種植,探索高效特色農業。
道路暢通,拉近的是市場與偏遠農村的距離,帶來了農戶在家創業的契機。這兩者讓外出村民願意回鄉致富,在鄉村安家。
進村路帶來好日子
如果要問通村公路帶來的顯著變化,金川鄉小林源村村民一定會異口同聲地告訴你,是房子。在這裡,但凡水泥結構的房子,都是公路通村後建設的。小林源村地理條件與尖山下村大致相同,是個貨郎都不願意來的村子。建築材料從山下搬上來有3公里,搬運費比磚瓦泥沙還貴,讓村民難以承受。於是,村里便只有木構的、石砌的、泥糊的房子,卻沒有一間水泥房。
這個怪圈終於隨著康莊路完工被打破。滿載著建築材料的卡車,讓一間間水泥房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以前無法上山的冰櫃、彩電,現在幾乎家家都有;曾經要爬10多公里山路才能買到的雜貨,如今搭車只要半個小時就能打個來回。
“更重要的是,老人就醫、孩子就學有保障了。”村民周彩妹說。通路前,村裡的孩子由於無法獨立前往10多公里外的集鎮中心學校,只能在教學條件較差的村小消磨光陰。而因求醫路綿長,老人的醫療救助也無法保障。康莊大道,為他們鋪出的是求學路和求生路。
如果說,通路後的小林源村村民生活是一張剪影,那么,康莊工程惠及的277個行政村、20.7萬農戶生活剪影疊在一起的便是幸福。不管因通路建起了商品房的陶山鎮沙三村,還是因通路秀出千年木活字的平陽坑鎮東源村,抑或因通路而開發的桂峰鄉黃林村古村落,康莊路促進了農業與二、三產業的發展,加快了農村城市化的進程,改善了農村生活環境,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
通村路通達民心
通村路好處萬千,原先村民雖然有造路的願望,但是,資金問題始終在困擾著他們。277個通路的行政村,多處山區,經濟基礎薄弱。按瑞安市康莊工程3.2億元的總投資額,即平均每個行政村的投資額都超過100萬元,這是當地難以負擔的。
然而通路是民心所向,在平陽坑鎮牛橋至界後段,在大南鄉河岙底至楊思田段,不少路段都曾有過民間貸款、集資造路的嘗試,卻因資金問題未能完成。
2003年9月,根據《省交通廳關於實施鄉村康莊工程的意見》開始進行鄉村康莊工程建設,總計劃實施路基、路面項目363個,涉及30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的277個行政村,合計620公里。這個長度超過了瑞安市2003年以前全部公路的總長。
此後4年多里,瑞安市一邊充分利用各級補助資金,一邊發動鄉村自籌資金,逐步完成階段性目標。去年,當桐浦、永安等最後5個鄉鎮的280公里通村道路達到通路率、硬化率“雙百”要求後,整個工程終於告一段落。
隨後,瑞安市又出台《鄉村康莊工程安全設施建設實施辦法》,追加投資2000萬元,用於道路防護欄、指示牌、轉彎凸面鏡的設定,讓康莊公路真正達到等級公路水平,方便村民安全出行。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