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文昌村位於淳安縣東北部的杭淳公路邊。距縣城25公里,琅洞、小源二溪流經此地匯合注入千島湖。別名十五都何家。宋、元時為安樂區文昌里;明、清時為安樂鄉十五都。1922年改為安樂區文昌村。1933年屬文昌鄉,1946年屬小源鄉,1949年屬文昌鄉,1958年改為文昌人民公社文昌大隊,1983年又改為文昌鄉文昌村,歷為鄉(鎮)政府所在地。轄高壠、茶山、落蒲山、石園裡、翁家後5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石園裡。有365戶,1250人。村名由來
根據《何氏家譜》載:"何之先蓋出自周,周之後有食邑韓因以為氏。傳之安王子,允易姓避秦之亂,而韓始為何,其子孫仕漢歷顯爵。譜有可稽者曰牧亭侯。騰再傳至東晉吏部侍郎,文健公太康中罷官由於潛(今臨安縣於潛鎮)徙居今之淳安之文昌,子孫遂定家焉",當時名富昌。至宋鹹淳元年(1265),何夢桂以《易經》廷試第三名賜探花及第,與侄景文同榜,御賜彩聯云:"一門登兩第,百里足三元(指方逢辰狀元、黃蛻榜眼、何夢桂探花,三先賢屬同邑同肄業於石峽書院)"。又云:"子拜丹墀親未老,叔登金榜侄同年。"遂賜名富昌為文昌。系"文人輩出,氏族蕃昌"之義,自南宋始,沿用至今。文人輩出
文昌村文人輩出。據統計,自南宋開慶元年(1259)至清順治六年(1649),歷朝科舉考試中,共考取探花1人,進士11人,經魁2人,舉人2人,貢生29人。這在淳安歷史上實為罕見。何夢桂(1229~1303),字岩叟,號潛齋,自幼從鄉先生游,所得良深。鹹淳元年廷試第三(探花),授台州軍判官,改太學錄、遷博士,除太常博士、監察御史。因抗疏言守備之計不果乃歸,築室隱居小酉塢,從事《易經》註解,著書自娛。著有《鐵牛翁集》、《易衍》、《中庸致用》,其《潛齋文集》11卷,收入清《四庫全書》。夢桂雖屬不得志而歸故里,但卻給整個文昌村帶來福音。他率領村中父老成就四項流傳百世的事業,至今仍為文昌村人頌揚。
文化景觀
根據村四周的自然景觀,取最有特色八處加以描述,分別為塔塢清風、青山拱翠、何畈春耕、龍田夜讀、晡峰夕照、澄水回瀾、鼓隴樵歌、小橋魚釣,以此借墨抒情,激發子孫後代對故鄉的熱愛。四是編著何姓百字行歌。為使何姓後代不論到哪一代都能知曉自己的輩份,便於稱呼和尋根,每隔一代一個字,逐個輪續下去,歷經八百餘年,已排到第60輩"勞"字行。文昌村何姓百字行歌為:天地君親德,山河日月遙。生身枝與葉,譜牒識根苗。韓何允易姓,廬江郡望高。氏族由敕定,海內鮮同曹。於潛騰啟跡,裂土牧亭侯。諸睦瑛胥宇,來淳建祖勞。侍郎顯東晉,廟封逮宋朝。文昌綿福祉,儇派續編饒。慶衍殊居徙,家乘會本標。周流循百字,萬世永輪交。
民風民俗
浙江江淳安縣文昌村,每年正月十五都要舞龍燈,正月十五是紀念何氏祖宗何文建公生日,文建公在東晉時被封為牧亭侯,為了祭祀何氏祖先,祈求新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何氏宗祠門前要舉行燈會,燈會期間有十三個會,每年正月十五鬧元宵可用“熱鬧”兩字來概括,龍燈會、鑾駕會、敕印會、祭獻會、大樂會、十蕃會、標槍會等,這些會有序地交集在一起,其熱鬧場景嘆為觀止,村民在大街上任意雀躍高呼,打鬧追逐,儼然一派西方國家的狂歡節場景。迎燈會在正月十五晚上舉行,不過文昌的龍燈其特點為九龍,人少,舞起來動作靈活多變,嬉耍自如,讓人賞心悅目。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有些風俗習慣被革除,有的已興利除弊保留了精華,並賦予了時代意義,文昌村把崇文重教的好傳統繼承並發揚光大,重修了“何氏宗祠”和“何公祠”,重塑何氏先賢座像。據史書載,南宋鹹淳元年(1265年),文昌村何夢桂殿試第三,御賜“探花”,其侄何景文亦為同榜進士,為此,皇帝親書楹聯:“百里足三元,一門甲兩第”。今日文昌,為了彰顯何氏先賢之功名,鐫刻碑文於“何公祠”以彪炳千秋,今天的文昌村已是市級“ 文明村”、“小康村”,每年正月十五,村民都舉行舞龍燈、唱大戲等文藝活動,並在“何公祠”舉辦祭奠儀式。
經濟發展
清末民初,文昌村已成為淳安縣的東大門戶,是商品經濟貿易集散地,有"小小蘇杭"之美稱。所產珍眉茶、木材、桐油等特產,不斷運往滬、杭、蘇、魯等大城市或出口海外。同時工業品、日用品和海貨等也被販回文昌。村中建有油坊、茶莊、糕餅店、雜貨店、藥店、煙店、肉店、館子店、鐵店等20餘爿。有些物資,縣城缺乏,這裡則可買到。抗日戰爭時期,當時擔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部長的周恩來,赴浙西天目山指導抗日工作,曾二度經此歇息。第二次是在1944年夏,文昌國小全體師生和鄉親夾道歡迎。晚上聚會時,周恩來親手送何紹曾鄉長名片一張,正面"周恩來"三個字,背面手書"團結禦侮、前途光明"八字。後何紹曾作有緬懷周恩來總理詩二首,其中一首為:"卡片長相憶,留言永不忘;諭教雖數字,語短意義長。"周恩來的教誨,激勵著文昌人為國舍家作奉獻。
在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1958年沿村築通公路。1952年,因國家興建第一座水力發電站的需要,新安江水庫淹沒了近千年建設的繁榮村莊,但勤勞勇敢、具有奉獻精神的文昌村人,生產自救、重建家園,各項事業蒸蒸日上。全村沿庫區後靠重建時析分成5個自然村,擁有耕地447畝、山10580畝。60年代起,村里先後辦起了糧食加工廠、茶廠、電器廠、針織廠、工藝品廠等企業。坐落在村中的還有縣辦造紙廠、鄉辦林化廠、農機廠、榨油廠、絲綢廠、火柴廠、福利廠等企業,其中工藝品廠生產的衣帽架以品種多、質量好暢銷歐美各地。1992年糧食總產量450噸;立木蓄積量2.80萬立方米;茶葉33噸;松脂21噸;生豬飼養量750頭。工農業總產值達547萬元,年人均收入1447元。
四川省文昌村
四川省 彭山縣觀音鎮文昌村 |
境內有鐵路專用線二條,有省縣兩個大型配氣站,通信線路、光纖電視、配汽管道線路覆蓋全村。
逐步形成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發展格局,主要農產品小麥、油菜、水稻,養殖業大戶3家,年出欄生豬1000頭,近幾年來我村堅持“工業興鎮,增收富民;服務連心”的理念,工業經濟有了較快發展,全村共有化工建材、農副產品加工二倉儲大小企業8家,其中年產值上10億元企業1家,1億元企業1家,500萬元企業2家。2002年全村工業總產值2.5億元,稅利1000萬元,新引進企業2家,工業生產性投入9000萬元,是全鎮工業經濟發展重點村之一。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