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村

北門村

北門村位於象山縣丹城鎮北部,縣治西側。北靠象山桂花岩頭,東至後嶺沿西澄河下直十字巷,南至橫十字巷、桃園路,西界千丈岩、彭姥嶺。縱長約0.5公里,東西寬0.3公里,面積約0.15平方公里。地勢北高南低,桂花岩頭海拔380米,為象山主峰,遙控南莊平原。清流縱貫,源出鳳躍峰,因名鳳躍溪。溪流經等慈寺南,匯北門飲水庫,注入南大河。

歷史沿革

北門村北門村
北門村宋代鳳躍、拱星坊,清為一隅,宣統二年(1910)為北境,1932年為北辰鎮,40年代為丹城鎮第十保。1951年為第十村,1958年為第八生產隊,1961年稱北門大隊,下轄8個生產隊。1962年劃出非農業人口,另建北路居民區,仍留村混居。1983年撤大隊,復為第十村。1986年,以村處原縣城北門改稱北門村。

北門村有83姓,原以姜、錢、周、何、梁、馮姓居多,幾經變遷,今張、王、徐、宋、俞姓為多。《(民國)象山縣誌》載,姜姓祖晟,原為建州刺史,唐乾符間(874~879)自廣南航海至象山;錢姓祖延慶,宋時為會稽丞,自台州遷陳山,分支居縣城;周姓祖思仁,宋時任玉泉場大使,自奉化遷入;梁姓祖宗敏,宋乾道間(1165~1173)自福建遷入;馮姓祖澄溪,明嘉靖間(1522~1566)自慈谿遷入;張姓祖永寧,明時自樂清遷入;王姓祖天才,清康熙七年(1668)任象協守備,自鄞縣遷入;朱姓祖汝琦,清康熙間自鎮海遷入;俞姓祖紹庭明代遷入;何姓祖德宏,清嘉慶間自鄞縣遷入。

村莊簡介

北門村北門村村委會
1992年,北門村336戶、994人,村委會駐地北山路44號(原北門行宮址)。全村原有耕地700餘畝,1992年徵用300餘畝後,實有433畝。其中水田407畝,分布於南河路西首,距村約2.5公里。作物以水稻、油菜為主。1975年平整農田成方,建機耕路6條,計3400米。開新河從白石涇到礱擔浹,深2米,寬4米。水泥渠道4條,輔以泥渠,方內機車可達,排、灌兩宜。

北門村建村至今一千多年間,人才輩出。知名者有:錢唐,字惟明,號白石山人,博學敦行,才器卓越。元末隱居不仕,明洪武元年(1368)舉明經對策,官至刑部尚書,著有《白石山人集》 。范船僧,1926年參加共產黨,北伐時在第六軍政治部任職,後調升十七師宣傳科長。1927年後出任中共浙江省委職委書記,同年11月被捕入獄,1933年保釋,鏇病逝。姜冰生,早期共產黨員,曾任國民黨象山縣黨部執委、組織部長。後為華北中學教務主任,1937年病逝。姜紹祖,畢業於北京大學,創辦華北大學及華北中學,任中學校長多年,被選為北平市參議員、國大代表。姜穎鳳(伯喈),浙江政法專門學校畢業,曾任國民黨鄞縣縣黨部、象山縣黨部主任委員,創辦《寧波大報》,任社長,浙江省臨時參議會議員。何津,抗日戰爭時參加八路軍,歷任中共中央軍委二局股長、科長。1943年被授二局模範工作者稱號。1955年任總參三部研究所所長、第六局局長等,1978年任三部參謀長

農林發展

北門村北門村茶園
北門村1984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統分結合,雙層經營。1988年率先辦適度規模經營的農場。1989年建農機服務站,田間架設電網,總長3460米。至1992年,有手扶拖拉機2輛、小型收割機2台、50型大型拖拉機(耕耙配套)2台、履帶收割機1台、開溝機2台,建灌水站3個,專人管理。田頭倉房戶用6間,場用400平方米,曬場3000平方米,濕谷登場,就地翻曬,乾谷運歸。糧食畝產由1949年150公斤增至1992年732公斤,人均糧食316公斤。

山林1400餘畝,分布於上官山、西寺山、圓峰山一帶,用材林以松、竹、楓、杉等為主。1964年大隊長鄒明華吸取外地經驗倡議種桔,至1967年共種2289株,至今已種桔133畝,已可採摘63畝5527株,年產量125噸,產值15~20萬元。茶園62畝,年產4.5噸,產值2.5萬元。楊梅25畝,年產1噸。1991年夏,桂花岩頭一帶松樹枯黃,引起領導重視,層層上報至國家林業部。9月經南京農業大學程瑚瑞教授實地察看,鑑定確認松材線蟲病,縣林業局、鎮人民政府督促防治。1991、1992年兩次砍伐病松108萬公斤,伐樁塗藥2.5萬餘只,用藥2000餘公斤。病木悉經熏蒸後,自鋸包裝箱板料消化,枝椏焚毀。1992年春重新營造杉木80畝,樟樹、銀杏等1500株。

工業發展

北門村北門村塑膠製品

北門村工業始於1974年。接辦居民塑膠小廠,加營標牌,年產值僅幾萬元。

1985年,將3個車間分建為3個廠。至1992年年產值199萬元、利潤15萬元,安排村勞動力100餘人。

除村辦集體企業外,村民自找門路,發展多種經營。1992年,商業、飲食業年收入24.8萬元,服務業16萬元,建築業7.2萬元,交通運輸業3萬元,其他5萬元。

集體經濟壯大,村有投資基金114萬元,其中集體積累113萬元,對企事業投資60.7萬元。公積金52.3萬元,公益金5.5萬元,農業發展基金4萬元。人均收入1376元。

村莊建設

北門村北門村硬化路面
北門村經濟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80年代後,私人新建住宅累計251戶,北山路以西新樓櫛比,高大寬敞。為節省土地資源,防洪與造地相結合,徹底治理彭姥嶺下鄭家坑,築防水坎數十米,高5.5米,挖深坑底1米,兩邊砌石堤平整出建宅基地建房70戶,保護良田10餘畝。坑上建橋3座,辟沿山馬路600米,連線城西路,通往沙場等處機耕路1000米,寬4米。村區弄、巷改鋪水泥路面1120米。

兒童入學率提高,國小為100%,國中98%,高中40%。1987年對65歲以上老人,月發補助費20元,還投資2.2萬元建造老年活動室,內設彩電,訂有書報,備有棋類,專人管理。1993年起受補助老人年齡降為60歲,金額增至40元,逢節向老人送慰問品,實現幼有所教,老有所養。村黨支部被評為縣級先進黨支部,村被評為縣級計畫生育先進村,1989~1990年度寧波市文明村。

1949年後,村注重資料保存,自立檔案。1990年將1980年以前所存土改戶籍、烈軍屬、人口普查、土地徵用等檔案31卷移送縣檔案館保存。

文物保護

北門村北門村慈禪寺
北門村名勝古蹟,首推等慈禪寺,習稱西寺,舊名鳳躍院。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建,明洪武二十四年立為叢林。歷經修繕,“文化大革命”中部分燒毀,1984年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撥款重修,面積擴大至1萬平方米,新建天王殿藥王殿各三大間,煥然一新,客舍五楹二層,供外地及台、港進香人士居住。環境清幽,依山襟湖,修篁環合,外地及港、台來此進香者絡繹不絕。丹山石屋,在村西丹山山腰翠微深處,巨石上覆,結構天成,右側鐫“石屋”二字,口寬5.5米,進深8.3米,可容數十人。 《(民國)象山縣誌》載,明萬曆間知縣倪甫英建禪屋五間於其上,令吳學周復建閣亭。清乾隆間,守備陳廣寧與縣人錢泳來游,題為石屋八景,唱和甚多。有隸書陰刻鐫石上為“乾隆癸丑夏四月,陳廣寧、徐華、肖鴻章同來,錢泳題記”,今有拓片存縣文管會內。

生態環境

北門村北門村--水杉林
在發展工農業生產同時,十分重視保護生態環境,淨化最佳化人類生存資源。村里又投放資金40萬元,建造大型沼氣工程,利用豬場、雞場糞源和農田稻草秸稈生產沼氣供應全村農戶廉價使用。沼氣工程建成和科學化、現代化養豬養雞,不僅改變了村民祖祖輩輩家庭飼養畜禽和燒草秸的生活習慣,為民眾帶來了方便;更使村區髒、亂、臭的衛生面貌有了根本性的改觀。加上這些年,村裡有規劃地逐年在村莊周圍、河邊、路旁、宅邊,種上1300餘株水杉香樟等常年綠葉樹,主要通道建起花壇,種上各種花卉。在通往農田的機耕路和大田埂上種水杉7600多株。在12畝漁塘邊種上蘋果葡萄。這樣,綠化覆蓋面積達到20%以上。當人們踏進北門村區就會感到心情舒暢、空氣清新、花木蔥翠。

隨著集體經濟的壯大和村民收入的增加,村里按規劃對舊村進行改造。現在戶戶住新房,收入高的住進三層樓房。三條“工”字形河道,兩旁砌好塊石。改建一座農民文化宮,建造燈光廣場一個,供村民納涼休息的仿古式六角亭3座,電視衛星地面接收站一個,使農民業餘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晨曦初現,一批太極拳、香功、舞劍愛好者,迎著朝霞在河邊、球場上鍛鍊。夜晚,華燈初上,農民文化宮迎來了一批球迷、書迷、棋迷,各顯身手。重視民眾業餘文化生活是北門村黨支部工作的優良傳統。1991年2月,浙江省村落文化研討會在此召開,與會的專家學者對北門村各方面工作都給予高度評價。

肇慶行政區劃百科(一)

肇慶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的中游。土地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390多萬,下轄有端州區鼎湖區和廣寧、德慶、封開、懷集4縣,代管高要、四會2個縣級市,設立了省級的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江門行政區劃百科(一)

江門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側,全市總面積9541平方公里、人口410萬,江門市屬河流三角洲沖積平原,沿海有大小島嶼96個,海岸線總長328.7公里。江門屬亞熱帶海洋氣候,少霜無雪,溫和多雨,

澳村
安步村
安南村
安生村
白廟村
扁沖村
白石村
堡城村
北合村
白銀村
白水帶村
白沙社區
北街街道
白沙街道
北蘆村
耙沖社區
北達村
北灣社區
坂錫社區
步溪村
白沙鎮
磅礴村
北門村
北陡鎮
板崗村
白水村
八家村
北聯村
坂潭村
北坑村
白崗村
百頃村
八頃村
邦龍村
北洋村
北門社區
北水村
八一村
茶坑村
成平村
昌梅村
長安村|
陳山村
側賢社區
倉邊村
潮連街道
長塘社區
茶山村
長發社區
赤坎村
城西村
常安社區
長喬村
倉后街道
長塘村
潮境村
車朗村
川西村
沖蔞鎮
城北村
沖雲村
衝口村
長沙村
長坑村
沖泮村
倉下社區
朝中村
長嶺村
川島鎮
沖金村
春場村
赤溪鎮
陳邊村
廛溪村
川東村
沖洋村
曹沖村
曹厚村
長江村
城西社區
陳冲村
城南村
城東社區
城郊村
沖那村
潮透村
慈谿村
長沙街道
長間村
蒼城圩社區
大林村
東成墟鎮
東北雁村
東南村 |
篁灣村
海傍社區

大田鎮
頂沖村
東門社區
大槐鎮
大亨村
大灣村
東岸村
大蓮村
東新村
大朗村
東成鎮
大槐村
東觀社區
大埠村
杜阮鎮
丹井社區
東風社區
大崗社區
東成社區
杜臂村
東升社區
大凹村
東溪村
東寧社區
東倉社區
堤東街道
杜阮村
東華社區
東聯村
東仁村
東冠村
都陽村
大塘村
大江鎮
都斛鎮
端芬鎮
大綱村
大巷村
東紅村
東寧村
東升村
獨岡村
墩寨村
陡門圩社區
大嶺村
大洲村
獨灣村
大東村
都斛圩社區
淡村
大步頭村
斗山鎮
墩頭村
渡頭村
東雲社區
洞安村
東頭村
丹堂村
達材村
大擔村
東方村
大洞村
洞北村
東風村
大澤鎮
東甲村
獨聯村
洞南村
東北村
大澤社區
東凌村
東環沙村
東向村
大堂村
洞閣村
大鰲村
大澤村
島橋村
大環村
都會村
東成村
大滘村
大鰲社區
東衛村
大鰲鎮
大八頃村
大鰲尾村
大沙圩社區
恩城街道
二寧村
福坪村
鳳山社區
佛良村
粉洞村
阜康社區
華東社區
|

富崗村
浮石社區
豐樂社區
范羅崗社區
富岡社區
復興社區
鳳潮社區
豐盛社區
福逕村
富橫社區
芙灣村
飛東村
復盛村
甫草村
浮石村
豐江村
富城社區
福場村
鳳村
富美村
甘圍村
根竹頭村
高聯村
關村
高元村
共和鎮
隔朗村
共興社區
谷埠社區
弓田村
桂林社區
古勞村
古蠶村
古勞鎮
甘棠村
古橋村
甘化社區
港口社區
貫溪村
岡寧村
高筍村
廣海鎮
官竇村
桂水村
龔邊村
廣海城社區
崗美村
灌田村
高嶺村
甘邊村
高朗村
古邏村
官沖村
官田村
管咀村
古斗村
古泗村
古井社區
桂林村
古井橫陂鎮
橫崗頭村
黃沙村
橫陂村
潢步頭村
黃坭坦村
橫眉村
河南社區
鶴坪村
橫西村
橫槎村
黃角村
橫平村
河灣村
橫南村
橫盤村
華南村
橫東村
匯源村
鶴城鎮
荷村
合成村
禾南村
鶴山市
禾穀村
黃洞村
黃寶坑村
和平社區
鶴城村
環市街道
會龍社區
河山村
篁邊社區
虎嶺村
花園社區
荷塘社區
橫江村
荷塘鎮
虎坑場村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