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概述

產業發展

1978年以來,中秋村以發展經濟為中心,貫徹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因地制宜,大力開拓,引進外資聯合辦企業。上海海運局療養院(美稱"依綠園")建在村內孫家弄。院內有208個床位,空調、通訊等設備齊全,是海員度假和療養處。中外合資杭州華英小輪車有限公司、中外合資杭州富陽華英服裝有限公司都設在村內。1992年,中秋村被列入富陽銀湖開發區。銀湖開發區管委會設在海員度假村--依綠園。"銀湖"是富春江畔的明珠,是上海浦東、長江三角洲的後花園,"銀湖"像天上銀河,群星薈萃,七彩紛呈。開發區成立7個月,已簽訂協定45個,其中37個項目已打入定金。中秋村引進的中外合資杭州銀湖泛太工貿實業有限公司,總投資2000萬美元。
生活水平
中秋村有中心國小一所,幼稚園一所,入學兒童350名,入學率達100%。村里建有醫務室,3名鄉村醫生長年為村民服務。1992年人均經濟收入1200多元,以三層樓為主的新樓房一排排、一幢幢,高低錯落,寬敞明亮,人均住宅面積45平方米。汽車、機車、家用電器進了平常百姓家,全村擁有汽車7輛,機車15輛,拖拉機45輛,腳踏車800多輛,電冰櫃130台,洗衣機82台,彩色黑白電視機和電風扇戶戶都有,1992年全村普及有線電視,還有20戶安裝了電話機,村文明建設取得一定成績,村黨支部1988~1991年被評為縣級先進黨支部,該村1989~1991年被評為縣文明村。中秋村人新舊社會二重天,解放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生活似芝麻開花節節高。抗戰歷史

村內宋殿,是日本侵略軍投降簽字儀式的地點,也是侵華日寇犯下滔天罪行的場所之一。村南0.5公里左右的杭富公路左側,就是駭人聽聞的"千人坑"。坑以日寇侵華期間扔棄數以千計無辜百姓屍體得名。
1939年,宋殿村是侵華日軍在杭州地區的特工據點之一。周圍碉堡林立,戰壕縱橫,特務如蟻,軍犬成群。村民行人稍有不慎,便遭拘戮。日本侵略軍據點內設定的刑罰有水牢、木籠、老虎凳,還有刀割、灌辣椒水、下沸鍋等,真是慘絕人寰。同年的某一天,兩名日本侵略軍和漢奸陳葉本,一次就殺死村民30人,燒毀 17戶民房100多間。又放出軍犬咬死一名過路小豬商販,中秋村成了一片廢墟,村民家破人亡,攜兒帶女紛紛外出逃難要飯。大山腳王元一家7口全遭慘殺,房屋化為灰燼;茅草山村的馬關林被捕後痛斥日本侵略軍罪行,被活埋而死;虎嘯杏的方關其被抓去後被刺刀活活捅死,再割下頭顱煮在鍋里。抗戰8年間,"千人坑"被殘暴的日本侵略軍埋下數以千計的無辜同胞屍體。當時日本侵略軍殺人扔屍的坑還不止這一處,現以積屍最多的一個坑,立碑為千人坑,碑墩上寫著"不忘階級苦,牢記民族恨",教育人們不能忘記這一筆筆血債,珍惜今天的來之不易的幸福。
日軍投降的簽字儀式在宋殿
1945年9月4日,日本侵略軍駐杭州133師團投降簽字儀式在日本侵略軍入侵富陽的大本營--宋殿自然村舉行。當時,宋殿周圍5華里內,山嶺蟠曲,滿布警戒,杭富公路上,十步一崗,威武森嚴。受降禮堂設在宋作梅家賦梅堂後面一間屋子裡,禮堂四周環以白布,上設圓桌為受降席,下設方桌為日本侵略軍投降席。日方投降代表為133師團參謀長植澤一治大佐及達國雄、大谷義、道佛正紅、大下久良、江藤茂榆等軍官。中方受降長官為第三戰區司令前進指揮所主任韓德勤將軍、副長官上官雲相將軍、浙江省黨部主任委員羅霞天,浙江省政府行轅主任賀揚靈及長官參謀長張世希將軍等。下午4時,受降儀式開始,中方受降代表相繼入座於受降席上,長官參謀長張世希等人引導日本侵略軍投降代表,步入禮堂至規定地點入投降席。日本侵略軍投降代表立正脫帽向受降主官作45度鞠躬。按照程式,先由日本侵略軍投降代表呈繳證明檔案、日本侵略軍駐地表、官兵名冊和武器清冊,然後在投降書上籤字。簽字後把投降書放在一隻木盒裡,雙手捧著木盒上前呈送給受降代表韓德勤將軍,禮成而退。5日下午1時,第三戰區前進指揮所開始向杭州推進。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