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美村

山美村

美舊社設立年代約距今200年前,山美舊名tsatsaya,原部落有六社,屬達邦大社,但在本世紀初因流行病及其他不知名原因滅社。(台灣省通志)今日的山美村大約在民國十八年建村,日據前居住者約有30戶,村民多來自里佳村及達邦社,現有居民約635人。山美村行政區域劃分為七鄰,且各有傳統地名依序分為第一鄰札札亞(cacaya),第二鄰亞瑪蓋尤娃(yamaklyua),第三、四鄰達馬亞那amaeyna),第五鄰雅巴莎烏妮(yabasauni),第六鄰、七鄰大、小巴比雅(paayai)。

基本信息

台灣省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簡介

山美社,或稱山美部落、達那伊谷部落(鄒語:Tanayigu、Tanayiku),位在台灣本島的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是阿里山鄒族的一個部落,現今已附屬於達邦社。山美社是在清乾隆年間,在當年不同族群存在文化衝突時,與吳鳳起衝突,直接參與吳鳳事件的鄒族部落。美舊社設立年代約距今200年前,山美舊名tsatsaya,原部落有六社,屬達邦大社,但在本世紀初因流行病及其他不知名原因滅社。(台灣省通志)今日的山美村大約在民國十八年建村,日據前居住者約有30戶,村民多來自里佳村及達邦社,現有居民約635人。山美村行政區域劃分為七鄰,且各有傳統地名依序分為第一鄰札札亞(cacaya),第二鄰亞瑪蓋尤娃(yamaklyua),第三、四鄰達馬亞那amaeyna),第五鄰雅巴莎烏妮(yabasauni),第六鄰、七鄰大、小巴比雅(paayai)。

地理位置

山美村位於阿里山區南區曾文溪中游的向南平地區域,東連里 佳村,西為番路鄉,北接樂野村,南接新美村,境內有曾文溪及達娜伊谷溪匯流,與新美村、茶山村並稱為「南三村」。現行政區域共有七鄰︰第一鄰扎扎亞位於龍美(瀨頭)下方2公里處;第二鄰丟谷娃娜位於沙米基北方2公里處;第三、四鄰鄰曾
文溪小支流山美坑左岸,對外交通由山美至龍美(瀨頭)接阿 里山公路,為目前村治所在;第五鄰及第七鄰稱巴雅依,由沙米基向南方3公里處,位於曾文溪左岸(分前、後巴雅依);第六鄰蘇蘇娃依位於沙米基西方2公里處。海拔高度在500~1200 公尺左右,山坡保留地共有588.8公頃,宜農地占38.7%約228.2 公頃,宜林地高達60.3%約354.8公頃,其中以扎扎亞、丟谷娜、山美村所在地及山美舊社(今山之美前平地)一帶為本村主要宜農發展區。

產業

山美村因多縱橫山林,目前產業以桂竹林、杉木林及楓香、麻竹、常篙竹、綠竹(甜筍)占大部分生產面積,近年來則有高山茶油茶柿子生薑玉米、芋頭、愛玉子及短期葉菜類的種植。其中以竹子因種類多樣可全年採收占村內經濟大宗。現在有蔬菜班(果蔬班)、竹筍產銷班、茶葉班,農產品現有直接賣給遊客。

人文資源

(1)舊社遺址—saviki(高正勝村長)

山美有舊社址,有些地方還可以挖到東西,像山之美旁邊整塊地都是舊部落,以前日本時代種水田時把地整個挖過了,比較無法找到舊東西;第二鄰(丟谷娃娜)附近再上去200公尺,那邊還可以找到陶片、石器時代的石斧,(六年前帶中研院張光仁先生去過,真正挖是1995年在特富野上面有挖到石制的箭頭,鄒族稱為yanosuiu,挖到很多東西,大約3000年以前;另一層800年以前,接下來約400年前的東西)現在是茶園,沒有用怪手,發現很多陶片的碎片,有和漢人的混在一起…撿到陶片的地方就是以前居住的地方,安家的kuba就在裡面…以前安家從嘉義上來,直接到丟谷娃娜附近居住,叫做yamagauwa。現在還有以前會所的神樹,安家以前都沒有參加達邦那邊的kuba祭典,以前這邊有兩個kuba,yamagauwa及山之美的那塊平原。山美舊名叫做saviki,住在這邊的人應該比達邦、特富野的人還要多,是被瘟疫消滅掉的…現在山之美區,以前叫做dosku杜(杜家的)。

(2)舊社遺址—巴雅伊

日本人的一些建設大部分都被拆掉了,現在只剩下派出所旁邊的半棟建築物,木造的房。本來這裡巴雅伊也是舊部落,後來被山崩埋在下面,很深。我2歲時才隨爸爸從來吉搬過來,當時他做警察調到這邊,然後一直住在這裡…隔壁就是新美,但在很早以前大埔、新美、茶山居住的是布農族的一支,稱
為Takopueanu,約與舊山美同時滅社,剩下的來從山美跑到更深山的地方。光復後才慢慢從達邦、里佳移過來一些鄒族人家,所以我這裡幾個安家、兩三個溫家、杜家、楊家是舊社的,其他幾乎都是從達邦、里佳過來的,山美這邊還可以找到舊社的家族,新美、茶山就沒有了;大埔完全沒有從達邦過去的,他們是從台南、嘉義過來的平地人,茶山也有由達邦、里佳過去,還有布農族是從高雄、台東過來的。

(3)傳統文物

還有人會做一些傳統文物,箭頭在達邦挖到一個,還有一個沒挖出來,排在同一個石頭上還沒拆下來,等到鄒族文化中心做好後,要放在文化中心展覽。這個石做的箭頭有在新美找到,山美因日本人種水田所以很難找到,達娜伊谷邊的步道和水道就是日本人做的,一直引到下面,後來山崩把水道埋掉就沒再使用。日本人還有做了每村之間的連絡道,動員村民去做,叫做「日本的路JOLO-maya」,現在還可看到。日本人還沒來之前,住在山美的鄒族人家應該有30戶,像現在我家這邊是在我爸爸來之後,才從達娜伊谷上面的山上搬下來,為了讓孩子讀書。日據時期可以遷的附近人家都被集中在一起,為了日人方便管理。

自然資源及觀光

(1)達娜伊谷溪自然生態公園

山美村境內的達娜伊谷溪屬曾文溪上游之集水區,溪中有豐富俗稱苦花的「魚固魚」。由於肉質鮮美,經常有外地人前往毒魚、電魚,危及村民飲水的安全。也破壞了原有溪流的自然生態。在高正勝傳道人(目前是村長)的發起下,村民紛紛將傳統原本屬於各氏族的漁場貢獻出來組成「溪流保育協會」。保育計畫在民國74年展開,首先成立了「觀光研究小組」,並於民國76年成立「觀光促進委員會」,為山美村觀光資源的發展做詳細的考慮;民國78年正式成立「保育隊」,並組成「河川保護委員會」,由村民自動自發組成河川巡邏隊,防範電魚、毒魚的情形發生,加強河川污染防治工作,經過數年的努力,達娜伊谷溪恢復清澈,魚群清晰可見,溪中自然生態也因此恢復生機。民國81年,山美村獲得農委會自然生態保育楷模獎,隨即於83年7月成立「山美小區發展協會」,接管該村的觀光及保育工作,希望以小區型態來經營該村的觀光事業,帶動產業發展。「山美小區發展協會」自民國83年成立以來,在組織章程中明文規定不允許外來財團介入,協會希望將此資源回歸給村民發展地方經濟為宗旨,其理事長溫英傑先生積極籌劃催生的自然生態公園,吸引許多愛好自然的人士前來探訪,村民的經濟也獲得改善。由於爭取到經費配合,山美村逐步在達娜伊谷溪規劃及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在84年1月開放「達娜伊谷溪自然生態公園」並正式開始對外來遊客收取清潔管理維護費用,據高正勝村長表示,現有生態公園內管理中心及停車場附近用地原本屬私人用地,後來因為設立生態公園之需要才以收購,提供作為生態公園管理中心之使用。以目前遊客人數平均每月2000人次,估計每月之收入有40多萬元,生態公園內之收入作為小區發展協會運作之基金。

(2)「寶島 魚固 魚節」

民國85年的端午節(6月20日),山美村與中國時報合辦「寶島固魚節」的活動,活動內容有「達娜伊谷溪賞魚」、「鄒族風味大餐」、「鄒族農場趕集」、「鄒族歌舞表演」及「端午清溪午時汲水」等活動單元,首次將山美村的保育成績結合鄒族文化推廣給一般大眾,此次活動由村民全部動員完成,雖然暫時放下了生產工作的收入,但由活動中的經所得也平均回饋給村民,樹立日後的活動模式,並激勵鄉中其他各村起而效之。

美山區營造

農業營造

山美小區居民大多以務農為主,交通的不便及土地利用的限制,使農業發展受到限制,達娜伊谷保育的成功,為農業未來發 展創造了新的契機。政府單位適時的支持與輔導,更對未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八十四年,省農林廳將山美小區選定為「富麗農村」規劃地區,全省二十二處,山美為唯一之原住民小區,是項計畫補助及輔導各種經濟特產栽培經營管理,各項農業生產資財,有機質肥料,農具機及生產環境改善設施。八十六年,省原住民事務委員會「跨世紀農業建設方案」原住民地區農業綜合發展計畫中,山美小區為優先遴選地點〈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南投縣信義鄉羅娜村、高雄縣三民鄉民生村〉,規劃利用當地原住民人文特色及原住民地區地理環境特點發展原住民農業。小區居民又全力動員配合之下,很快的成立了果樹班、花卉班、茶業班、錮魚養殖班、竹筍加工班。

鄒族文化教育

1.傳統技藝傳授班:由小區老人組成,每周二日,在小區活動中心實施,教授製作各種傳統器具,所有成品由小區代為銷售,所得全歸於小區老人,保存傳統之外又可得到收入。
2.傳統歌舞隊:於民國八十四年成立,平時於學校操場練習,使原本早已生疏的鄒傳統歌舞族,重新活現於山美小區,傳統歌舞隊成立之後,經常被指派或被邀請參加各項活動演出,獲得各界一致好評。
3.小區家政班:由小區婦女組成,主要工作項目為小區綠化、美化、親職教育及傳統服飾編織。
4.小區合唱團:由小區愛好歌唱居民組成,平常不定時的練習,亦參加各類型比賽,曾於八十四年參加嘉義縣合唱比賽中,榮獲社會組第三名。
5.青年會:由在鄉及在外就學獲就業之青年組成,利用較長之假期舉辦各項活動,以增進彼此聯繫及經驗交流。

小區福利推動

1.老人贍養:本小區凡年滿六十歲以上老人,皆可接受社區提供之贍養,因經費來源有限,目前每周實施兩天。
2.就學青年補助金:凡設籍本小區之學生,皆可獲得補助金,國中一千元、高中兩千元、專科三千元、大學四千元。
3.急難救助:凡因死亡或遭遇重大變故者,發一萬元至兩萬元救助金。
4.其他補助金:凡結婚及生育,補助一萬元至兩萬元。
5.以上各項福利措施,皆由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收入編列,不足部份則向各級政府單位申請補助。

野生動物

鯝魚

鯝魚俗稱「苦花」,僅見於水溫低於二十度的河川上游,對水質要求頗高。鯝魚深長大約十五至二十五公分,屬體型大的溪釣魚種,以岩石縫的藻類及小昆蟲為食,經濟價值甚高。阿里山區的溪流上游,如里家的里家溪、豐山的石鼓盤溪,大都規畫有鯝魚保護區,其中以山美村達娜伊谷溪的鯝魚生態保護區,魚數最多。成群的鯝魚在清澈的溪底自在悠遊,陽光照射在魚麟上,經反射後成銀光點點,像是一顆顆流動的寶石,顯得趣味橫生又異常亮麗。「魚兒、魚兒水中游,游來游去樂悠遊,倦了臥水草,餓了覓小蟲……。」如今,達娜伊谷溪設定有第一、二、三賞魚區,沿著賞魚步道漫步欣賞,您定會感動於大自然的這份無限契機與和諧。

鯝魚鯝魚

台灣野豬

頭體長700-900mm,成體為黑色,身體遍布剛毛,頸背部及腰部的毛較長,10kg以下的幼體為黃褐色,有黑色條紋;體型圓胖成水桶狀,脖子短,口鼻部突出,鼻尖好像被切斷了一樣,末端有一塊圓盤狀的軟骨,眼睛小,耳朵長。雄性有4顆獠牙,以下顎的2顆較為突出,雌性有3對乳腺。分布在台灣海拔3,A000m以下的地區。雜食性,主要以植物為食,吃嫩葉、塊根、漿果、農作物等。台灣野豬是夜行性的動物,也會在晨昏時活動。台灣野豬喜歡吃樹根或芒草的根,因此常常在地面留下大片的掘地痕跡。雌野豬會與牠未成年的子女成群活動,雄野豬則是單獨活動的,只有在交配季節才會去找雌豬。

台灣野豬台灣野豬

赤腹松鼠

俗名為膨鼠,頭體長180-240mm,尾長180-200mm,體重小於500g。尾毛極為蓬鬆,背部為暗灰褐色,腹部及四肢內側為紅栗色。分布南亞、不丹及台灣。以植物為主食,吃堅果、花及嫩芽,也會吃昆蟲、蟲纓及蕈類。赤腹松鼠是台灣最常見的一種松鼠。為樹棲動物,主要在晨昏活動,除交配期與育幼期之外,一般為單獨活動。赤腹松鼠會在大樹上築巢,巢的形狀為橢圓形,外層由竹枝及枯葉框成,層層內包,內部由較柔軟的樹皮及樹葉鋪成;也會利用樹洞,鋪上柔軟的樹枝及樹葉當作巢穴。

赤腹松鼠赤腹松鼠

台灣獼猴

為台灣特有種,頭軀幹長36~45公分,尾長26~46公分,體重5~12公斤;頭圓臉平,面頰裸出具頰囊,耳殼小;全身毛被厚軟,冬季為暗石板色,夏季為橄欖綠色,腹面為濃灰白色,股間有明顯之紅棕色肉墊,四肢下部及尾端近黑色,尾部粗且長。台灣彌猴為群居性動物,一群以10餘只至30隻左右最常見;活動區域以樹林上層為主,但也會下到地表來;白天活動,清晨和黃昏為其覓食高峰;遇危險會發出短促之吼聲或搖動枝幹來警告同伴;雜食性,但以植物之果實、嫩莖葉為主,食物種類會隨著季節改變而改變,偶而會吃昆蟲。廣泛分布於各山區,海拔高度可由100公尺至3,200公尺棲息環境以濃密之天然林為主,喜出現於裸露之岩石或水源地附近。

台灣獼猴台灣獼猴

馬口魚 - 溪哥 – 粗首獵 po i

口列中大,末端有一對細小紅須,側線完全,體背側灰黑帶黃,腹部白色,體側中央有一道藍黑色縱帶,成熟雄魚有追星,雜食性,善跳躍,貪吃,
可長達25公分左右,為台彎特有種。喜冷水域,大多棲息在河川中上游及支流,在溪流中大多在潭尾,潭周圍的淺灘以及潭頭較緩流處活動,黃及清晨常躍出水面補食水面活動或落水的昆蟲,棲息地以中上游支流為多,主流較少見其蹤跡,族群尚多,喜歡生活在高溶氧量的溪流。

爬岩秋 Ztus be

體扁平,尾部側扁,吻部略成圓孤狀,口開於腹面,胸鰭較寬大而略向兩側平伸,體被細小圓鱗,體色灰黑,背鰭有三條黑相間之斜走條紋,鮨條上有三條黑白點狀相間之垂直橫帶。棲息與湍急之山區溪流,底質為中型圓石之河段,扁平體形及特化胸腹鰭平貼與石頭上可耐急流,雜食性,主要以石頭上著生的藻類,水生昆蟲,植物碎屑食物,可長至七~十公分。

石賓 Chi ou

體長而略側扁,腹部略圓,頭中大而尖。吻圓鈍而前,端朝稍突出,口圓弧形,有須2對,頜須略長於吻須,體背圓鱗,各鰭均無硬棘,體呈黃綠色,腹部略白,體測距7條黑色橫帶,尤以幼魚最為明顯,成魚體色逐漸變暗,橫帶亦漸不顯,背鰭及臀鰭鰭膜淡黃色而具數條黑褐色橫斑;胸鰭,腹鰭及尾鰭淡黃色,喜歡棲息與水流湍急,較高溶氧的溪流及較清澈的深潭底層中,成魚白天較常躲藏於石縫之中,夜間才出來覓食,主要攝食石頭上的藻類及水生昆蟲。

特色產業

山美村本身就是個自然豐富的部落,海拔介於500-1200公尺之間,山美小區四面環山,氣候變化顯著。因多縱橫山嶺,以桂竹林、麻竹林、占大部份生產面積,農產物有阿里山高山茶、苦茶油、愛玉、咖啡等短期作物有小米、竽頭、生薑、朝天椒、高山高麗菜、南瓜、水果有蜜蕉、菠籮蜜、樹葡萄、龍眼、五月桃、桑梓果、鳳梨釋迦紅肉李等。各生產在各鄰。 以上都以無毒種植管理方式,產量雖低但自己食用覺得很安心。購買者知道也很放心的帶回家做伴手禮 。

水果水果

由於農產品價格逐年下降,居民慢慢由農業型態轉型為休閒農業型態,並融入鄒族的文化特色,將文化經由大眾休憩方式傳遞開來,發展出屬於山美鄒人的產業特色,如假日的傳統文化歌舞展演、傳統文物收集製作與收售、風味餐館、住宿、露營、烤肉區等,隨著達娜伊谷的觀光事業,將產業與傳統文化結合如:傳統編織、竹編、藤編。山美村的產業結合鄒族傳統人文歷史的空間,讓文化產業發亮起來,將『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

山美長壽俱樂部製作藤編山美長壽俱樂部製作藤編

福建省泉州南安市霞美鎮山美村簡介

山美村隸屬南安市霞美鎮所轄,位於南安市霞美鎮鎮中心。東鄰四甲村,距泉州市區11公里,西與溫山村接壤,離南安市11公里,南與霞美村接界,北連長福村,距豐州鎮5公里。村落面積5平方公里,全村轄四個自然村(即果園、山美、佃坑、後井)31個村民小組,1175戶,人口達4704人。村落處於308線泉南地段中心點,公路把四個自然村切分南北二邊,南有山美、佃坑二個自然村,北有果園、後井自然村,泉三高速公路從村落北邊穿過,村莊內水泥路四通八達長達12公里,交通運輸十分便捷。

歷史沿革

山美村以境內“山美”自然村命名,原屬三十二都,民國年間為山美保,1949年解放初為山美鄉,1961年成立山美大隊,1984年改為豐州鎮山美村委會,1999年從原豐州鎮拆成豐州、霞美鎮兩鎮,山美村隸屬霞美鎮。山美村環境優美,整潔衛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有80%以上村民住進樓房,高檔電器、豪華轎車擁進農家,水泥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民風民俗純樸,文明禮貌,社會治安良好,村民安居樂業,95年、97年被南安市委、市府授予文明村稱號,87、89、92、2001年被南安市委、市政府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光榮稱號,95年被泉州市委授予農村百佳黨支部光榮稱號。96年被南安市委、市政府授予基本實現小康村稱號,2000年被南安市綜治委授予創建平安大道、交通安全文明村稱號,2002年被南安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先進村。2003年被南安市委、市政府授予防治非典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山美村區域內的單位有:泉州市交警支隊考試場、泉州市交警支隊車輛管理所、南安市霞美鎮政府、南安市豐州交警中隊。入駐的企業有:泉州霞美光伏電子產業基地、南安市濱江項目區兩大基地。有規模以上企業泉州市德玉藝品有限公司、南安市東南輕工有限公司、泉州市法達皮塑有限公司、泉州市錦鵬石材有限公司、南安市偉志興體育用品有限公司。村里設有2所國小,即錦源國小和山美國小。
山美村有五大經濟支柱:一是山美村盛產果苗木基地,特別是果園,更是名副其實,出產各種果苗木,遠銷省內外,現在又形成一種新的產業,利用他們嫁接、栽種的特長,組織一支龐大的綠化大軍奔赴城市、工廠、學校,服務於綠化工程。二是依傍泉州市支隊車輛考試場,創建汽教所達三家,從教人員達198人,購置教練車180部。三是利用鎮區街道,考試場開店發展第三產業。四是到工廠、開發區打工。五是往外經商。全年社會總產值9800萬元,企業總產值75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4800元。

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山美村

因村落處山坡尾端,故名山尾,雅稱山美。位於薌城區西郊,東與張坑村接壤,南臨九龍江西溪,西連天寶鎮,北與洪坑村毗鄰。土地面積1.25平方公里,耕地1472畝,人口2890人,農業戶739戶,村民小組14個。村委會駐地距漳州市區11公里,屬天寶鎮。明清時期屬龍溪縣二十一都。民國時期屬龍溪縣天寶鄉。1958年屬龍溪縣星火公社天寶耕作區。1961年屬漳州市天寶公社。1984年屬天寶鎮。山美村地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種植香蕉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種植香蕉歷史已有數百年。主要品種有杜蕉、朱蕉。民國35年(1946年),商人沈漳發從台灣帶回台灣良種蕉苗,經過培植、改良,適應了當地生產條件,品質也得到進一步提高。形成皮薄、味香、肉甜、無芯的“天寶香蕉”。這一品種迅速得到推廣普及,取代了原來品種。解放後,砍蕉種糧,香蕉產量下降。1982年,山美人因地制宜,恢復香蕉生產,是“天寶香蕉”的主產地、發源地。1987年沿國道319線兩側建成30間香蕉門市部。村主要企業是塑膠製品廠,主要生產塑膠薄膜、薄膜袋,產值最高的年份達1861萬元,稅利47.9萬元。農業調整種養模式,形成立體農業耕作方式。1995年,村社會總產值2452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3264元。

福建省泉州安溪縣龍門鎮山美村

地處龍門鎮政府駐地西北3.7公里處,龍門溪西畔河谷盆地邊緣。因位於河谷邊緣小山上,故稱山尾,雅化為山美。村委會設在橋尾庵,轄6個自然村,廢村磁寮。村民主要為施姓。僑鄉,僑親施金城於1985年捐巨資創辦培文中等師範學校

其他同名村莊

福建省-漳州市-雲霄縣-莆美鎮-山美村
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白水鎮-山美村
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小池鎮-山美村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市-中新鎮-山美村
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市-松竹-山美村
廣東省-茂名市-電白縣-樹仔-山美村
廣東省-茂名市-高州市-山美-山美村
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黃岡-山美村
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惠城-山美村

湛江行政區劃百科(三)

湛江(Zhànjìāng),簡稱“湛”,舊稱“廣州灣(Kwangchouwan)”、別稱“港城”,是廣東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國家一類大市,全國綜合實力50強城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