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長興縣古城村
古城村北靠長興港,西與高家墩為鄰,南靠黃土港,與柏家浜相接,東以呂山塘為界,系平原地區。村區原有一條東西長約1.5公里、高約3米的土城牆遺址。此土城為唐武德七年(624)農民起義領袖輔公輦土為之。當地人叫作古城山,古城村由此而得名。318國道、宣杭鐵路東西穿村而過,又處在長興港、黃土港、呂山塘三角地帶,新辟金陵南路與318國道十字相交,全村為交通樞紐。黃土港,西起楊柳灣,東至四里橋,全長2.3公里,為長興港(原名箬溪港)的一條支流,也是五里橋至小浦的主要航道。因泄水不暢,雖經數次疏浚,仍經常淤塞而運輸不暢。水運主要靠長興港和呂山塘。宣杭鐵路橫貫古城,通車後,縣裡投資建立商貿區。境內駐有雉城鎮人民政府、縣電力局、長興遠景天然飲料廠、麥芽廠、糧管所、氣象局、職業中學、金陵農貿市場、竹木柴炭貿易市場等企事業單位。古城村不但是縣電力局的所在地,而且還是長興歷史上第一座13.2千伏變電所的所在地,1956年,由湖州電廠開始向長興輸送農業用電。還有古城公園、古城影劇院等文化設施。古城公園占地4萬平方米,由烈士陵園、兒童樂園和公園景點三大部分組成。其中烈士陵園占地540多平方米,分紀念碑、兩組雕塑、台級、草坪等組成。紀念碑寬6米、高3米,為黑色大理石貼面,上面鐫有葉飛題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個字。園內主要景點有:龍吟化雨、瀛洲環碧、九雉迎暉、黃石飛瀑、英烈千秋等,都是根據長興特色而建。1985年籌建,至1987年完成第一期工程而對外開放。
經濟建設
1949年後很長一段時間,古城人一直守著1100多畝糧田,以務農為生。1976年前,人均收入300多元。1978年,古城人開始興辦工業,走農工結合的路子。是年冬,大隊辦起第一家企業--襪廠,但經濟效益不佳。1985年,村里辦起第二家企業--裝潢廠,但效果仍然不理想。同時,襪廠連年虧損,僅1989年就虧損了4萬元,已無力再經營下去。興辦企業受挫後,以村黨支部書記黃順民為首的村幹部總結教訓,認為應該揚長避短,充分發揮靠近縣城的地利優勢,決定採取新的經濟戰略:走三產興業之路,以第三產業為龍頭,振興村級經濟。1989年,關閉了已成為村里包袱的襪廠,建立停車場,當年收入9萬元,淨利潤3萬元。同時,沿街面興建營業房22間出租,年獲利達4萬餘元。自此村級經濟邁出了成功的一步。
80年代末,縣城的金陵南路、金陵商城、經貿小區、宣杭鐵路等建設項目紛紛上馬,古城村的700多畝土地被徵用,糧田只剩190畝。大量土地被徵用,使古城村擁有400多萬元的資金可作為發展經濟的後盾。黨支部、村委會規定:這400多萬元只能用於擴大再生產,只能化為固定資產和企業流動資金。由於縣裡在古城村境內興建經貿小區,這給古城村提供了發展機遇。村里和雉城鎮、縣工商行政管理局等單位合股投資建造金陵農貿市場,並擁有農貿市場的五分之一股權,計68萬元。市場建成後第一天,營業額就達20餘萬元。同時,古城村在金陵商城中獨家投資57萬元,建造營業樓等經營項目。此外,宣杭鐵路開通後,在經貿小區旁興建新火車站,古城村投資30萬元在新火車站廣場內建造了一座營業樓。5個自然村先後辦起南門綜合門市部、金陵招待所、鋸板廠、物資轉運站、竹木市場等。至1992年底,村、隊兩級集體經濟固定資產總值達275萬元,利潤達到20餘萬元。村民90%以上從事工商業。
村莊狀況
古城村由於地理上的特殊性,被稱作都市裡的村莊。全村沿街道、公路兩側(318國道)居住的村民,家家都開雜貨鋪,有的出租店面,戶戶生意興隆。有5戶開起旅館,有2人在全縣率先從事轎車出租業務,有10多人從事黃包車,有120人當上了搬運裝卸工。到1992年底,古城村有個體企業10多家,涉及照相製版、腸衣製作、絲綢、小五金加工、搬運等行業。僅搬運行業全村年收入達18萬元。村民的人均收入超過2000元。村級經濟的發展,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過去村民住的都是泥棚房,現在已有90%的村民蓋起了樓房。
古城村的幹部並不因此而滿足,他們組織村隊幹部去江蘇張家港參觀考察,定下了新的發展思路:集體經濟走蘇南模式,個體經濟仍提倡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全村成立了實業總公司,由村黨支部書記黃順民親自掛帥;下設1個分公司,即原來的古城物資經營公司。總公司同時還負擔起對村、隊兩級集體企業的技術服務、業務指導等職責。
古城村由於縣土地徵用的需要,大量村民獲得農轉非指標,這些村民中有相當一部分雖得到1萬元安置費,但目前仍無工作或戶口未轉,後顧之憂很大。對此,村里作出一個規定:村民凡願意將1萬元安置費轉入村所有,村里就每月發給生活費100元,一直發到終身為止,且生活費保領期為15年,如本人不到15年病故,其子女可以繼續領取生活費,領滿15年為止。
雲南省晉寧縣昆陽鎮古城村
村情概況該行政村隸屬晉寧縣昆陽鎮,地處昆陽鎮以東,距鎮政府所在地8公里,到鎮道路為公路,交通方便,距縣8公里。東鄰滇池,南鄰甸心村委會,西鄰中誼村委會,北鄰恢廠村委會。轄有4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 871戶,有鄉村人口2517人,其中農業人口2517 人,勞動力 1564 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859 人。
全村國土面積2.2平方公里,海拔1900米,年平均氣溫14.8 ℃,年降水量 907.1 毫米,適合種植蔬菜、花卉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2442 畝,人均耕地 0.97 畝,林地330 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 10394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09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花卉、疏菜、水稻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442畝(其中:田2149.5 畝,地 292.5 畝),人均耕地0.97畝,主要種植 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33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3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3畝,主要種植桃、梨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525.15畝,其中養殖面積 525.15畝;草地 0 畝;荒山荒地 0 畝,其他面積 0 畝。
基礎設施
截止 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全村有863戶通自來水,有8戶飲用井水,有 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 0%)。有869戶通電,有 819 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839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9.8 %、94 %和96.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8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36戶(分別占總數的79%和96%)。該村到鎮的道路為公路;進村道路為柏油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 2公里,距離集貿市場2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76輛,拖拉機 11輛,機車 207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1836.37畝,有效灌溉率為 85.4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1634.37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5畝。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51戶;建有小水窖 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戶。全村有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有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4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0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29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8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8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39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683萬元,占總收入的16.19 %;畜牧業收入77萬元,占總收入的0.7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100頭,肉牛0頭,肉羊0頭);漁業收入836萬元,占總收入的8.04%;林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0%;第二、三產業收入7798萬元,占總收入的75.02%,工資性收入125萬元,占總收入的1.2%。農民人均純收入 3609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58人(占勞動力的 %),在省內務工 558人,到省外務工 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水稻、花卉、蔬菜等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縣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92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8.83%。該村正在發展花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花卉 產業。擁有企業 0 個,到其中縣級龍頭企業 0個;專業合作組織1個,其中,已登記註冊1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 5人 。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 600平方米,擁有教師12人,在校學生228人,距離鎮中學1.5 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28人,其中國小生136 人,中學生92 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8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年被 評為 等等。
人文地理
1911年前後,民間已有業餘自願結合的花燈組織,稱為“燈會”演出時組成一支隊伍,排頭拾著兩個桔形大燈籠,燈籠上貼著“太平花燈”四個大字,並配以秧老鼓作開場表演,繼而化好妝的演員出場表演。表演都在廣場、打穀場、寺廟天井,有時也在居家院落。花燈隊演出前,先由管事散發燈貼燈貼上寫某某花燈慶賀新喜,被慶賀的有集體、個人,收下燈貼,就表示接受,於是約定時間、地點,排定次序,燈隊就順序上演出,演出後,以紅包形式付給一定報酬。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