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詞語解釋: 傳統戲曲腳色行當。醜行的一支。扮演擅長武藝而性格機警﹑語言幽默的男性人物。著重翻跳武技,也講究口齒清楚有力,俗稱"開口跳"。如京劇《三岔口》中的劉利華﹑崑劇《擋馬》中的焦光普。
京劇中的"醜"角演員又稱為"小花臉"。"醜"行的化妝雖與大花臉有點相象,可是他的表演風格卻完全不同,有點像誇張的漫畫。丑角的出場常會帶來滿堂的笑聲。
"醜"分"文丑"和"武丑"兩類。武丑扮演的經常是一些機警風趣、武藝高超的人物,象綠林好漢、俠盜小偷等等。"文丑"經常扮演花花公子、獄卒、酒保、更夫、老兵等。不管文丑或武丑,雖有文武善惡、身份高低之分,在劇中都是幽默、滑稽的喜劇人物,也並不都是反派。 京劇的行當是經過長期的提煉和規範,突出人物的內在特徵,把人物的內在特徵加以外化而形成的,是京劇與其他戲劇形式不同的重要特徵。
簡介
武丑,也有人稱為“開口跳”,以牙功見長,多為神出鬼沒的武林人士。用倒八字形的“二挑髯”,穿緊身衣褲,步履輕盈,動作靈活、迅捷,可以從幾米高處翻下,落地無聲。在一次空難中,著名武丑演員張春華是唯一倖存者,可能同他身懷絕技有關。
藝術要求
武丑要善於念白和武功。這樣的角色要求武功精湛,動作輕靈敏捷。性格詼諧、機智。像《連環套》里的朱光祖、《雁翎甲》里的時遷。
京劇武丑的念白
京劇武丑是以念白作為刻畫人員性格、傳遞人物情感的一種重要的藝術手段。武丑念白的基本要求:一要爽脆響亮的白口;二要性格化的音色;三要鮮明的節奏;四要幽默的語氣。
武丑的念白給人以爽脆的響亮之感,脆勁是表現嘴皮子功夫的,追求一種力度,追求一種膛音。武丑,尤其是“開口跳”,人物大都快言快語,說起話來像機關槍似的又快又猛,頗具穿透力。因此,要達到這樣的藝術效果,就必須苦練嘴皮子功夫。這種爽脆響亮的念白風格在“開口跳”戲中有比較突出的體現。如《連環套》“議事”一折,朱光祖開場白的第一句“我說這個眾位英雄”,就必須拔高調門,放足音量,以丹田氣衝上齶之勢,蓋住計全的尾音,送出口腔。這樣能起到“聚集”的作用,先把所有的焦點集中到自己身上,然後再娓娓道來,觀眾也就能聚精會神地欣賞了。又如《九龍杯》“慶賀黃馬褂”一場,楊香武幾段經典的聯珠白必須要把竹筒倒豆子般脆亮的勁頭念出來,讓觀眾徹底地過癮。要是把這場文戲唱“火”了,那後面的武戲就好唱了。有經驗的武丑演員都知道,《九龍杯》最難唱的就是這場文戲。因此,以《九龍杯》這齣戲來檢驗一個“開口跳”演員合格與否,當是最好的標尺。
武丑的念白是十分性格化的,這主要體現在音色的運用上。音色處理得恰當,有助於人物性格的塑造。一個人物的音樂形象確立了,等於已成功了一半。如《九龍杯》中的楊香武,他是個草莽英雄,無拘無束,一生笑傲江湖,天馬行空,膽大包天,年近花甲的他為賭一口氣,竟敢到皇宮內院盜御杯。這個人的念白的音色應是蒼勁、渾厚,如同一隻深秋的老蟈蟈兒。而《連環套》中的朱光祖三十出頭四十不到,老成、幹練,是個為官府出力的小武官,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因此,他的音色應是清脆、寬高的。武丑戲中《時遷偷雞》和《時遷盜甲》中的時遷、《打瓜園》中的陶洪、《三岔口》中的劉利華以及《盜銀壺》中的邱小義在音色處理上應區別於上述兩個人物,而以低沉而寬亮的中低音為主,以這種音色表現出在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滿嘴的土話俚語的土味兒來。
《打瓜園》中陶洪念的是方言白,地方色彩濃郁,地域性明顯,能給人留下特殊的印象。他是農民出身,本質純樸,同時又愛憎分明,好打抱不平,因些,他的音色中應突出一個“耿”字,這樣才能發現他疾惡如仇的性格。
武丑的音色中還有一種“炸音”的運用。這種“炸音”是靠猛烈的氣息衝撞聲帶而發出的。有真聲 “炸音”和假聲“炸音”兩種,通常用於人物情緒高亢、激越的時候,非常提神。《盜銀壺》中邱小義,念“俺名邱小義,人稱‘半空飛’”的“飛”字,用的是假聲“炸音”。《連環套》中,朱光祖念“這不是鳥槍換炮,越玩兒得兒越狀了嗎?“的“狀”字,用的是真聲“炸音”。
與其他行當相比,武丑的念白節奏最鮮明。這種鮮明的節奏變化是根據規定情境、具體事件和人物的性格、身份而定的。京劇念白的節奏變化一般表現為緊、慢、疏、密、強、弱、緩、急等特點。武丑在這些特點的運用上更為突出。武丑念白給人的印象是急如湍流奔瀉,緩如守更待漏;暴如虎嘯山林,秀如鳳鳴枝頭。《連環套》中,朱光祖對竇爾墩使用激將法時的那一大段聯珠白的節奏變化就異常鮮明。第一句“竇爾墩,竇寨主……”就以先強後弱的力度變化來表現朱光祖的俏皮及他對竇爾墩的不滿。接著“實不相瞞,昨晚我黃賢弟夜入連環套,見寨主在那裡飲酒,直喝得是酩酊大醉”這幾句得慢下來,後面的“那時他本當一刀,結果你的性命”,才緊催上去,前面的幾句謂“蓄勢”。為後來的爆發點做好鋪墊。在這段戲中,節奏變化並非為變而變,而是有內容依據的。“直喝得是酩酊大醉”這一句,必須放慢節奏念,才能讓人感覺出醉意來。再者,朱光祖目的是要向竇爾墩強調:當時你已醉得不省人事,要殺你簡直是易如反掌。因此,這裡放慢節奏可以更突出地表達詞中之內涵。
武丑演員在念白時,語氣的幽默生動與否會直接影響到戲劇效果。語氣處理好的念白生動活潑、耐人尋味;相反,則會枯燥乏味、令人生厭。藝術大師荀慧生先生曾經說過:“會念白的演員能把本來平平淡淡的詞句念的光彩煥發,感動觀眾;不會念白的演員即使很生動的詞句,也會給念死了,念的無精打采。”荀先生的這種說法對武丑演員是同樣適用的。語氣是根據人物內心情緒的波動而變化的,不同人物在不同情景中有不同的內心情緒,也就有不同的語氣,掌握這一要領,武丑演員塑造的人物才能千姿百態。
醜步法
醜步法(文丑、武丑)
1.飄步
準備 站“正步”雙腿稍屈膝。開始前半拍做“起法(兒)”動作—左腿直立踮腳跟,身體上提,“雙聳肩”,右腿繃腳前踢15度,同時右手“握扇”平端於右側,左手“握絹”向前撩(見圖三十三)。
第一拍 前半拍,左腳落地,雙腿稍屈膝。後半拍,做“起法(兒)”對稱動作。
第二拍 做第一拍對稱動作。
2.蹲步
準備 站“馬步”。右手“握扇”平端於右側,左手“握絹”於左前下方。開始前半拍做“起法(兒)”動作—左腿勾腳稍前吸,雙手隨之向上抬起,同時“雙聳肩”,縮腰含胸,稍掀左胯,並順勢稍向左前擰頸伸脖(見圖三十四)。
第一拍 前半拍,左腳向前邁一步,落地同時身體各部還原。後半拍,做“起法(兒)”對稱動作。
第二拍 做第一拍對稱動作。
.淌步
準備 站“正步”。開始前半拍做“起法(兒)”動作—含胸、收腹、撅臀、“雙聳肩”,左腿前吸勾腳(步法快時腿抬低些,步法慢時可抬高些)(見圖三十五)。
第一拍 前半拍,挺胸直腰,落肩,身體稍後伸,同時左腳向前伸出(似淌水探步狀),腳尖虛點地。後半拍,做“起法(兒)”對稱動作。
第二拍 做第一拍對稱動作。
4.抖肩跑步
準備 站“正步”。開始前半拍做“起法(兒)”動作—右腿腳跟踮起,左“前吸腿”90度,雙臂下垂,手腕放鬆,手掌前後擺動,同時“抖肩”。
第一拍 前半拍,左腳落地,右“前吸腿”90度,同時“抖肩”。後半拍,做“起法(兒)”對稱動作。
第二拍 做第一拍對稱動作。
5.提胯步
做法 左腳邁出,同時右胯上提,右腿伸直向上提起。再接做對稱動作。
要點:提胯時上身保持平穩,不要傾斜。
6.晃身蹺步
準備 站 “正步”。開始前半拍做“起法(兒)”動作“重心在右腿,右腳跟踮起,腳掌向左碾腰、胯往左頂,左腿隨之稍前抬(見圖三十六)。
第一拍 左腳掌落地向右碾,同時身體重心向左移,腰、胯向右頂,右腿隨之稍前吸。
第二拍 做第一拍對稱動作。
7.蹩腿步
做法 前半拍,右腳向左前邁一步,落地後身體前俯,左膝頂在右膝窩處。後半拍,身體直起,重心在兩腿上,雙膝稍屈(見圖三十七)。
說明:左腳在前為右“蹩腿步”,右腳在前為左“蹩腿步”。
8.晃腰步
做法 站“正步”,雙腳掌立起,快速交替向前移動,胯以腰為軸與腳步同向快速左、右移動,雙下臂抬起向外打開,手腕放鬆,手臂同胯逆向快速左、右甩動(見圖三十八)。
9.翻身步 同“踏步翻身”。
10.抖身步
做法“正步”,雙腳掌立起,變替向前移動,同時腳掌與雙膝一齊快速蹬顛,帶動全身抖動。
代表人物
京劇武丑王長林
原籍江蘇蘇州,生於北京。出身於梨園世家。曾為清朝“內廷供奉”。祖父王松年演昆旦,父親王德忠演花臉。王長林幼年拜王文隆為師,學文、武丑。後入勝春奎科班學藝。以演武丑為主,也演過武花臉。中年後,兼演文丑。他出科後先搭三慶、春台等班,又自組春福班,後又入小丹桂、玉成等班,在同慶班為譚鑫培配戲甚久,也輔佐過楊小樓、余叔岩、馬連良、言菊朋等名家,是梨園界的“丑角元老”。王長林的嗓音高亢激鉞銳,嬌脆響堂,極富“水音”,唱起來有股衝勁,有迴腸盪氣之妙。如他演《小放牛》的牧童,每逢引亢高歌“三月裡來杏花開……”,音嬌韻美,又兼圓熟美觀的神情身段之配合,使人總覺得有桃杏滿村、春光蕩漾的畫境浮現眼前。他的念白嬌朗乾脆,變化多端。“白口”的筋節,全是從實際生活中提煉而來。他運用京白、韻白或方言白來區分各劇中人物的性格特徵,並且常用“小炸音”抒發角色的心理動態。他演《連環套》朱光祖,在“盜鉤”中對竇爾墩的一大段念白,念得響如爆豆,快似連珠,語俗而韻濃;他演《烏盆記》的張別古就常用“卷音”,以顯示下層貧困的張別古已有些“粘牙倒齒”;他演《問樵鬧府》的樵夫就用韻白,以顯示打柴勞作的樵夫老而健的正規坦蕩;他演《打瓜園》的陶洪,則用方言白口,那火熾的山西方言,加上勇猛迅疾的“跛腳”之戰,使老英雄的爽朗豪邁性格盡現無遺。他的身段無處不絕,無處不美,無處不率。如與譚鑫培或余叔岩演《問樵》時,相互配合的一高一矮一左一右的雙身段,簡直就是一副副優美的造型塑像。他那茶衣水袖,一會兒如白雲舒捲,一會兒抓成一個白色花苞,美不勝收。他還有很多叫人驚絕的特技,更是引人入勝。如《時遷偷雞》一個反筋斗,穿起店家鋪在台上的戲衣;他演《翠屏山》和尚裴如海,當石秀要殺他時,他眼珠對著刀尖瞵動,同時上耍脖頸,中耍腰眼兒,下面還要橫著腿走退步,他那眼、頸、手、腰、膝、腿的動作配合,渾圓利落,險中有奇,驚中有美。
王長林的開打特點是穩準脆快。他的開打漂亮靈活,潔簡中蘊含著繁雜,雖只是一兩招數,卻顯得浩瀚豐滿。如《水簾洞》一劇,他扮演王八,和楊小樓扮演的孫悟空、遲月亭扮演的蝦米,跌扑幾下,卻好似攪起萬丈洪濤,海底礁岩都在翻覆搖曳。再如《打瓜園》中飾陶洪的“跛戰”,打得迅猛乾淨、利落脆率,妙在不論打得如何眼花繚亂,而收勢亮相依然是那個攣手駝背雞胸曳腳的“病老頭子”。
王長林的拿手戲很多,武丑戲擅演《時遷偷雞》、《祥梅寺》、《九龍杯》、《盜甲》、《打瓜園》等劇。文丑戲以《胭脂褶》、《問樵鬧府》、《打漁殺家》、《小放牛》等著名。曾與譚鑫培合演《天雷報》尤為人稱道。王長林對於傳藝幾乎有求必應,余叔岩、馬連良、言菊朋等都向他請教過譚鑫培的演藝訣竅,他毫不吝嗇,有問必答。這些名家都從他得到過很多譚鑫培的表演技巧。他的兒子王福山、徒孫葉盛章頗得他王派文武丑真傳,此外,馬富祿等也曾受其指教。
武丑名家——張春華
張春華,生於1924年,今仍健在,原名張世銘,曾用名張椿華,原籍河北武清,生於天津,幼入稷古社,學習武生,後改為武丑兼文丑。
他全面學演了武丑戲、開口跳戲、文丑戲和猴戲等。1943年拜葉盛章為師,在老師的精心心傳授下,藝事大進。他繼承和發揚了老師的念白緊脆、詼諧,武打輕盈快捷的特點,成為葉派武丑的優秀繼承人。
建國後加入中國京劇院,排演了《三打祝家莊》、《獵虎記》、《三盜令》、《高亮趕水》等新戲。他和張雲溪主演的《三岔口》到亞歐拉美各國演出,受到熱烈歡迎,2012年指導復排了被譽為京劇武戲史上的一座豐碑的國家藝術團優秀劇目《京劇大破銅網陣》,為戲曲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京劇武丑藝術家翟韻奎
京劇武丑表演藝術家翟韻奎先生1929年生於北京,祖籍河北易縣。8歲入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學藝,排名永樂。有前輩名家沈傑林先生開蒙,工武丑。後入富連成社,藝名韻奎,師從王連平、葉盛章先生喜愛,親傳葉派武丑經典系列,出科後,才藝出眾聲名聲名鵲起,成為名噪一時的武丑演員;與譚富英、裘盛戎先生合作。
翟韻奎先生把一生貢獻給京劇藝術事業,為國粹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為培養京劇接班人做出了卓越貢獻。翟先生在唱、念、做、打技藝精湛,是葉盛章先生的愛徒,當年在全國京劇觀眾中曾與張春華、谷春章共同享有武丑三傑之美譽。曾於趙燕俠、楊盛春、黃元慶、譚元壽、楊少春等通力合作,同台獻藝,配合默契,珠聯璧合,為北京京劇院藝術風格的形成,藝術品牌的弘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在新的歷史時期,在寬鬆和諧的文化環境中,他積極參加新編歷史劇與現代京劇的創作與演出,他在《趙氏孤兒》《闖王旗》《智擒慣匪座山雕》《蘆盪火種》等劇中擔任重要角色,特別是在為黨中央領導演出《蘆盪火種》是曾受到偉大領袖毛主席及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和讚賞。翟韻奎先生在現代京劇《沙家浜》中成功地塑造了劉副官,藝術生動鮮明、膾炙人口,至今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京劇流派知識介紹
流派,是藝術發展的一種必然產物。流派的多樣化,是藝術繁榮昌盛的標誌之一。京劇藝術自不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