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共產黨最初登上歷史舞台時自稱代表無產階級(即工人階級)的利益。最早的共產黨被認為是1848年的共產主義者同盟。現在普遍指以共產主義和馬克思、恩格斯對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闡述為指導思想的政治團體,通常以將社會推向共產主義社會為最終目標。曾於1917年十月革命後掀起第一次浪潮(即推翻現政權體制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的運動,當時並無其他成功案例),並於二戰後掀起第二次浪潮(中國於這一段時間基本建立起全國性的社會主義制度)。在共產黨提出的政治經濟綱領中,如遺產稅、超額累進稅等等從促進社會公平的措施,得到了世界包括資本主義國家的廣泛認可並實施。
共產黨的簡史
在20世紀的整個歷程中,共產黨作為重要的政治力量起到了影響世界的作用。在整個20世紀的歷史中,被共產黨或者自我宣布為共產黨性質的政黨所統治的國家一度達到21個之多。
在史達林時期,世界上所有的共產黨幾乎都受到了蘇聯共產黨的影響甚至直接領導。在30年代,史達林實現了對他的反對者的清洗。其中著名的反對者托洛茨基在被排擠出共產國際以後重新組建了第四國際,托的追隨者在中國被簡稱為“托派”。
二戰以後,在中東歐國家,蘇聯幫助並建立了大量由當地原有左派政黨和共產黨合併組成的共產黨。這些共產黨在40年代末普遍獲得了政權。並建立了和蘇聯相似的一套政治—經濟體系。只有前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的共產黨不屬於這種由蘇聯“扶植”起來的類型。但是,後兩者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兩條道路,前者採用了分權的政治經濟模式,而後者則堅持史達林體制。
60-70年代,不少第三世界國家也聲稱自己要走所謂的“社會主義”道路,其領導人也建立了類似蘇聯的政治政黨體制。但是與中東歐和蘇聯的政治體制相比,這些國家的政治體制更多與領導人的個人能力聯繫在一起而缺乏比較完善的共產黨政治體系。所以,儘管這些國家被歸入廣泛意義上的共產黨國家,但是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他們的政治體制並不是經典的共產黨一黨體制。
1989年到1991年間,大量的中東歐地區的共產黨喪失了政權。這一過程,在有的國家是和平進行的,比如波蘭和匈牙利,但在羅馬尼亞等國則發生了嚴重的流血槍戰過程。在這之前,大量的第三世界國家的“共產黨”領導人已經宣布放棄共產主義政治準則並接受了多黨制大選。如尼加拉瓜、貝寧等。
創立
社會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的對立物,已有近500年的歷史。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社會主義作為人們的一種美好的理想,以空想的形式在世界上存在。這個階段的代表人物是莫爾和歐文,前者於1516年寫了《烏托邦》一書,後者於1844年寫了《新道德世界》一書。他們抨擊資本主義社會的貪婪,對未來理想社會做了詳細的描繪。他們也看到了資本主義制度滅亡的必然,但無法找到通向理想社會的道路。莫爾還曾建立了一個“烏托邦”村,用以實驗他的改造社會的理想,但由於一切努力都是建立在空想而不是科學基礎上的,空想的社會主義必然以失敗告終。這是社會主義的空想階段。
1848年,以《共產黨宣言》的誕生為標誌,社會主義也由空想變成了科學,社會主義也由理論變成了現實。歐洲風起雲湧的工人運動,使無產階級革命越來越成為可能。1917年,隨著“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上的隆隆炮聲,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俄國誕生了。從共產黨的誕生過程上來說,現有的大量共產黨——特別是歐洲的共產黨,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在當時的社會主義運動的一次大規模的分裂。這次分裂的原因是針對革命在達到社會主義過程中的必要性的爭議。在這場爭議中,支持以暴力革命方式的派別開始稱呼他們自己為共產黨,而支持以漸進、和平過渡方式達到社會主義的派別保持了原有的名字社會黨或者社會民主黨。
這兩個派別的分裂在之後的年代日益發展和加深。共產黨堅定的支持“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而社會黨認同馬克思主義,但拒絕具有暴力革命傾向的列寧主義理論。在二戰以後,這些分裂更向深層次發展。社會黨開始進一步修正和遠離經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而在共產黨中間也發生了分裂,其中尤其以義大利共產黨和法國共產黨為代表的西歐地區共產黨提出了歐洲共產主義學說,消除了原先學說中的列寧主義色彩,試圖擺脫史達林主義對其名聲的影響。
體制
大部分共產黨的黨組織結構按照所謂“民主集中制”進行。理論上,黨應當依據如下程式進行選舉:黨代會選舉產生中央委員會,再由中央委員會選舉產生政治局。但是,從世界各個國家的共產黨的黨史上來看,純粹依據經典原則的組織很少能夠維繼長久。事實上,很多情況下實際情況被倒了過來,政治局把握了所有的權力並控制了中央委員會既而控制黨代會。
社會民主黨化
共產黨社會民主黨化的傾向主要發生在原蘇東地區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具體地表現為以下四種情況:
一、共產黨改旗易幟,正式加入社會黨國際,完全社會民主黨化。如義大利共產黨改名為左翼民主黨,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改名為社會黨,西班牙勞動黨併入西班牙工人社會黨,均分別成為社會黨國際的成員黨。它們完全放棄了馬列主義、放棄了共產主義信仰,完全接受民主社會主義,把自由、平等、公正、團結等倫理觀念作為自己的基本價值觀念,聲稱“社會民主主義的基本思想比共產主義的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更符合自由、民主、社會公正這些社會主義理想,社會民主黨是唯一傳播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力量”。
二、基本上改名易幟,但還沒有加入社會黨國際組織。它們基本否定了原來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聲稱要以實現民主社會主義作為自己的理想和目標,要走既不同於現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道路,也不同於原蘇聯東歐地區的道路,而要走西歐國家的社會民主黨的民主社會主義道路。這類黨主要是原蘇東地區的共產黨,如中亞各國、烏克蘭、白俄羅斯、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等國的共產黨、工人黨。
三、共產黨的名稱、目標未改,但綱領、策略和行動方針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民主社會主義的觀點,或者具有了明顯的民主社會主義傾向。它們的聲明、決議中,已基本放棄了馬列主義的提法,放棄了無產階級專政、黨的領導作用、民主集中制等觀念和原則、贊成民主社會主義的多黨制、議會制和經濟民主、社會民主等主張。這類黨有西共、法共、俄共等黨。
四、有些共產黨員公開聲明加入社會民主黨,或另行組建社會民主黨。如俄羅斯一些原共產黨員組建了勞動人民社會黨,羅馬尼亞組建了社會民主團結黨、勞動黨,捷克成立了民主左派;英共的許多黨員退黨後加入了社民黨或社會黨。
冷戰結束以後的共產黨狀況
世界上許多國家仍然還有保留“共產黨”這個名字的政治團體,另外有些團體具有共產黨思想,不過不叫共產黨而已(如美國進步勞動黨、加拿大社會主義黨的等)。在這些形形色色的共產黨中,有些依然秉持馬列主義對共產主義及資本主義的態度甚至展開針對現有政權的武裝鬥爭;有些則並加以其他的新的不同於傳統馬克思主義的闡述,以保持在經濟制度的極大改變下擁有一黨制或者實質一黨制的政治地位;有一部分則放棄了列寧主義中關於“暴力推翻薄弱的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主張,加入了更多的對共產主義及資本主義的態度的新的看法特別是對人權的強調和“自由主義”的贊同,成為一個在很多方面上與一般的其他黨派沒有區別的黨派,如法國共產黨、義大利共產黨、日本共產黨等等。
冷戰時代由共產黨掌握政權的國家的在劇變中喪失政權的共產黨,在90年代也走上了很不相同的道路。有的完全消失,如羅馬尼亞共產黨;有的仿造原西歐地區的共產黨,改變綱領甚至名字成為與社會黨相差無幾甚至更傾向於中立立場的左派政黨,在所在國家或者地區繼續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如由原波蘭統一工人黨改組的波蘭社會黨、摩爾多瓦共產黨等,在多黨政治下長時間處於執政的地位;有的則採用了民族主義的政策,演變為親民族主義的政黨,如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現塞爾維亞和黑山)的塞爾維亞社會黨,90年代在俄羅斯政治生活中發揮重要影響的由蘇聯共產黨和俄羅斯共產黨(1990年成立)殘餘力量改組的俄羅斯共產黨(1993年恢復)也被認為有比較濃厚的民族主義色彩。此外,原中東歐地區還有一些完全堅持正統馬列主義的小黨,但被認為沒有很大的影響。
在第三世界的一些國家,有一些以“毛澤東思想”活動的共產黨政治力量。如尼泊爾的共產黨(毛派),影響力很大。該黨自稱傳承了中國共產黨原領袖毛澤東關於游擊戰的思想,並在占領區內進行土地改革,得到了不少原底層階層的支持,成為控制尼泊爾2/3土地人口、擁有獨立武裝的實力派。相比之下,該國還有一個類似歐洲共產主義政黨的尼泊爾共產黨,參與議會政治並一度執政掌握首相的職位。兩個政黨之間互相敵視。該國的毛派游擊隊導致的不穩固的局勢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到2005年初為止,已經造成一萬多人死亡,十到十五萬人無家可歸。
當今執政的共產黨
在中國、朝鮮、古巴、越南、寮國五國以執政黨的地位統治國家的共產黨屬於這種政黨。
中國、越南、寮國的政黨在選擇了類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以後,在政治上保持了共產黨的實際牢靠權力。其中有的政黨相應在理論上做出了修改了適應新的經濟情況。典型的如中國先後提出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等。
古巴共產黨在90年代經濟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執行了一些經濟上的自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經濟,但政治理論上並沒有做多少修改。
朝鮮勞動黨則被韓國以及其他國家的人士認為進行了大規模的個人崇拜運動,幾乎見不到該黨的改革跡象。不過,2002年以來該黨在該國的相當大部分領域進行了大的經濟調整,目前對其效果尚不清楚。
著名人物
著名的共產主義者/共產黨人
卡爾·馬克思,科學共產主義理論奠基人,德國著名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科學共產主義理論奠基人,馬克思的合作者,德國社會學家。
羅莎·盧森堡,德國共產黨奠基人之一。
卡爾·李卜克內西,德國共產黨奠基人之一。
弗拉迪米爾·列寧,俄國十月革命領導人、蘇維埃俄國領導人、國際政治理論學者。
約瑟夫·史達林,蘇聯充滿爭議的領導人。
列夫·托洛茨基,蘇聯紅軍建立者,史達林的“左翼反對派”,“第四國際”奠基人。
尼古拉·布哈林,新經濟政策指定者,史達林的“右翼反對派”。
尼基塔·赫魯雪夫,史達林繼承者,“解凍”政策和“非史達林化”政策的啟動者。
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1982年的蘇聯領導人。
米哈伊爾·戈巴契夫,蘇聯改革領導人和蘇俄及蘇聯共產黨最後一任領導人。
約瑟普·布羅茲·狄托,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的領導人。社會主義改革者。
愛德華·卡德爾,南斯拉夫社會主義理論家,領導人。
恩維爾·霍查,阿爾巴尼亞強硬史達林主義領導人。
菲德爾·卡斯楚·魯斯,古巴領導人。
恩內斯特·切·格瓦拉,古巴游擊戰理論鼓吹者,游擊戰領導人。
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代領導核心。
鄧小平,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代領導核心。
胡志明,越南共產黨領導人,越南民主共和國領導人。
畢卡索,抽象藝術家,法國共產黨員。
在中國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召開,而黨的誕生紀念日是7月1日。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參加會議的各地代表有: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毛澤東、何叔衡、王盡美、鄧恩銘、陳潭秋、董必武、周佛海、陳公博,包惠僧受陳獨秀派遣參加了會議。他們代表著全國50多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科爾斯基列席了會議。在會議進行過程中,突然有法租界巡捕闖進了會場,會議被迫中斷。最後一天的會議,便轉到了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艇上舉行。經過討論,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並選舉產生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