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信息
並從事該專業的文字工作的文職人員,最主要的任職單位包括出版社、雜誌社、電視台、網路媒體等。編輯的職能包括兩種,文字編輯(CopyEditor)和編輯和副編輯(Editor,AssociateEditor)。前者主要負責行文措辭、知識點描述、內容結構,後者則需要揣摩分析著作的選題、中心思想、學術真偽、理論價值,所以編輯具有專業偏向性,比如文學、教育學、哲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都有相關的編輯工作。
不同於文字編輯,作為一種職業崗位,編輯不僅需要讀懂某一種類型的圖書還要能夠評審一類專業性內容。一本書、一份論文、一篇文章的出版或是發表與否,編輯有決定性作用;文字編輯只負責對選定內容進行細緻化的整理和修改。
發展沿革
歷史
中國的編輯工作出現很早,商代已有文字記錄的典冊,說明已經有人從事編輯整理簡策的工作。實際上,中國的編輯業和中國學術文化一樣源遠流長,正因為有了精湛的編輯活動,燦爛的學術文化才得以保存和發展。司馬遷的《史記》中的十表八書,是編輯工作的結晶。善於敘事且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的《戰國策》,是劉向根據《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流行的不同本子,整理校訂、精選匯集、確定書名而後編成的。他寫的《戰國策書錄》,就是一份著名的編輯報告。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和他周圍的文學之士,編輯了《文選》,寫了《文選序》。說明編選的原則和方法,對後世文學的發展很有影響。其後,李陽冰為李白編《草堂集》,李漢為韓愈編《昌黎先生集》,劉禹錫編《文集》,元稹編《白香山集》,杜牧編《李賀集》,都是出於傾慕和紀念而進行編輯的。司馬光精研歷史,編成《資治通鑑》,他用了19年的精力,領導一個小而精的編輯部,是可謂專職的編輯。南宋而後及至明代,雕版印刷盛行,商品經濟發達,手工業城鎮中書市坊鋪興起,出現了受聘於書鋪的編輯,明末蘇州馮夢龍、吳興凌閈初等即是代表。真正的近代職業編輯,在清末戊戌維新運動時及其後,才活躍於學術文化界,成為一種自由職業者。他們中間著名的人物有梁啓超、譚嗣同、唐才常、樊錐、章太炎、蔡元培、張元濟等。現代
隨著文化活動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除書籍、報紙、期刊、圖畫等出版物外。還利用聲頻、視頻、符號、圖像等提供知識,傳播信息,積累文化,交流思想。因此,編輯工作的內涵擴大了。通常編輯又可分為圖書編輯、刊期編輯、報紙編輯、廣播編輯、電視編輯及電子出版物編輯等。編輯一詞在現代已發展為多義詞,一般又指專業性的工作。如出版社的選題、組稿、審讀、加工整理等;非出版機構中,文獻資料的整理,編撰工作通報、專業刊物等,也是編輯的工作。有些編輯工作工程浩大,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如許多國家編纂的大型百科全書、辭書和著作總集等。
根據1986年3月30日頒布的中國《出版專業人員職務試行條例》的規定,編輯職務(含美術編輯)設編審、副編審、編輯、助理編輯4種,其中的編輯為中級職務。其他國家的出版機構中,編輯人員粗分為高級編輯、文字編輯及技術編輯。
範圍方法
對“編輯”這一基本概念,20年來爭議最大。研究者提出的解說不下百種,從《編輯學概覽》(朱美士主編)和《編輯學概覽(續編)》(向新陽主編)兩書中就可見一斑。例:戴文葆:“使用物質文明設施和手段,組織,採錄、收集、整理、纂修、審定各式精神產品及其它文獻資料等,使之傳播展示於社會公眾”。
劉光裕:“利用傳播工具的傳播活動中,處於作者和讀者之間進行的種種出版前期工作。”
王振鐸:“根據社會文化需要,按照指導方針,使用物質載體和技術手段,對精神產品進行組織、採集、鑒審、選擇和編序加工,並締構成一定的文化符號模式作為社會傳播媒介的活動”。
葉向榮:“組織、審閱、編選、加工原創作品以在整體上構成就作品(編輯作品)的再創性著作活動”。
張覺明(台灣):“蒐集材料(文章、故事或草稿)將之匯集在一起,加以鑑別、選擇、分類、整理、排列和組織等處理過程。”“從工作實情說,是先輯後編”。
任定華:“編輯是信息,知識有序化,載體化與社會化的業務活動”。
B.非,編纂是古代著作方式之一;與出版無關;孔子是否刪詩史學界早有否定。
研究學科
編輯編輯學研究範圍問題 是否可以有涵蓋各種媒體的共同規律,普遍編輯學。編輯學與相鄰學科關係問題。如與出版學、傳播學、目錄學、方誌學、新聞學的關係。除上述外,還有一些。編輯欄
尤其是編輯學研究中某些具體問題(小問題,與實踐更近的問題)則爭議更多。編輯勞動性質、編輯人員素質,編輯主體作用,編輯學者化等等。
編輯的存在,在辦公軟體等製作軟體中存在編輯一欄。
在發布論文等公眾性文檔時存在編輯者。
職業道德
恩格斯說過,每個行業都各有各的道德,這是指職業特質而言。師德曰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醫德曰救死扶傷,治病救人;商德曰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可見職業道德是與社會分工聯繫在一起的,是與職業的社會作用、社會功能、社會責任聯繫在一起的,是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當遵守的道德。編輯職業道德是指從事編輯工作的人們在出版物編輯出版過程中應遵循的道德。它是職業道德要求與編輯職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既符合社會主義道德的普遍要求,又具編輯職業的特徵。它是編輯應具備的生活、工作準則以及行為規範。
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對職業道德的表述為:“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民眾、奉獻社會。”這20個字適應於各行各業道德的普遍要求,編輯職業道德也可歸納於其中,但根據新聞出版行業的特點,對編輯職業道德的基本認知應更注意其特徵。
職業核心
編輯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當然,也是社會主義編輯職業道德的核心。《國際新聞道德信條》(草案)也提出:職業行為崇高的標準是要求獻身於公共利益。道德的中心問題是個人同他人、個人同社會集體利益的關係問題。普列漢‖諾夫就說過,“任何道德都是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犧牲為前提”。為人民服務作為編輯職業道德的核心,就是要求我們熱愛人民,對人民負責。編輯應該是一個能夠為他人服務,具有為社會奉獻精神的人。編輯是一種承傳文化、塑造人的靈魂的崇高而光榮的職業,它給人以職業榮譽感。但同時它也是政治性、思想性、科學性很強的工作,是很艱苦、很細微的工作。編輯通過默默的勞動把作者的勞動成果儘可能完美無缺地奉獻出來,故有“為人作嫁衣”之說。從這個意義說,編輯還是一種服務性工作,編輯在具有榮譽感的同時必須具有奉獻精神。韜奮獎為什麼成為我國出版工作者的崇高榮譽?是因為它以出版人的豐碑——鄒韜奮先生名字命名。毛澤東同志曾為韜奮先生題詞: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鄒韜奮式的精神,這就是他所以感動人的地方。作為編輯,在自己的職業活動中,就要具備韜奮精神。選擇功能
編輯工作可以分為編輯人、編輯行為和編輯文化產品三個層面。即:編輯人通過編輯行為生產文化產品。“只有符合出版改革的要求、又符合編輯工作規律的行為,才屬於創新。那些編輯工作中的隨意行為,當然不屬於創新。被實踐檢驗證明符合客觀規律的創新,會成為編輯工作規範的新內容”。(劉杲,1997)編輯活動的本質和特徵,是其選擇性和加工性。選擇性是第一功能。編輯在大量的文化資源中搜尋、選擇最有價值的部分經過加工向社會傳播,影響人們的思想,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這時候編輯的職業道德境界就影響著編輯的選擇行為。編輯應懷揣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選擇對人們的精神世界產生積極健康影響、對人類物質文明建設起推動作用的資源作為工作對象。我們的前輩出版《紅岩》、《青春之歌》等等影響幾代人,湖南出版的袁隆平和他的雜交水稻方面的圖書對解決我國和世界的糧食問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選擇,並不排斥出版物的商業功能,但在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係上,社會效益是放在首位的。有些編輯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放棄社會責任,選擇了庸俗低下誨淫誨盜的東西,選擇思想傾向錯誤甚至反動的東西出版,損害人民利益、國家利益,這是編輯職業道德所不容的。
資本主義國家有思想有道德的編輯人也非常強調這一點,如美國青少年讀物出版社總裁兼總編輯福格曼在談到少兒讀物出版時說過:“一本好書能改變孩子的一生,影響他們對於事物的感覺和看法,參與兒童讀物編輯的過程不僅僅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而且是很重要的責任。”西文諺語中更有激烈的闡述:“印行有害之書者,死後尚應受罪於墓中。”我國的出版史中對職業道德問題也有記載和論述。職業教育的先驅陸費達先生在他的《書業商之修養》的文章中提出:“出版工作者的人格可以是最高尚、最寶貴,也可以是最卑鄙、最齷齪的。”他尖銳地指出:“若為謀利而編輯出版誨淫誨盜的書籍,則比捉刀殺人還要利害。”新聞出版編輯的選擇,不僅注重出版物對人們精神世界的影響,還要注重其科學性,其中就包括真實性6月山西發生繁峙礦難,11名記者收受賄賂,受到嚴肅的處理。忠於職守,客觀公正地反映事實,是記者編輯的天職。為金錢而選擇虛假,是新聞出版工作者的職業道德要求所不容許的。
影響因素
職業道德的首條就是愛崗敬業,編輯的敬業精神表現為對書稿編校質量的負責。朱熹說過:“敬業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也。”近代大編輯家、商務印書館創辦人之一張元濟就是專心致志的典範。歷史上流傳下來的二十四史謬誤不少,他主持編纂百納本《二十四史》。為求得圖書的質量,尋覓善本,走遍國內所有的藏書樓,抄錄、攝影、比較、甄別,真是嘔心瀝血。這部二十四史3301卷,820冊,編完後,張元濟先生一頁頁校對三遍,付印時一頁頁簽上自己的名字,以示負責。他從事編輯出版工作60年,任何事情都認認真真,一絲不苟。鄒韜奮先生也說過:“我不願一字一句我所不懂或不稱心就隨便付印。”“看校樣時聚精會神,就和寫作時一樣,因為我的目的不讓它有一個錯字。”這就是編輯的敬業精神的體現。我們周圍有不少平凡的編輯具有這種不平凡的精神。有一少兒知識讀物編輯,在審讀稿件時,對描述駱駝走路的樣子拿不準,駱駝四條腿是如何邁步的?為此,他專門跑到動物園去觀察,他說絕不能讓孩子得到的是謬誤的知識。編輯的功能除了選擇性之外,就是加工性。所以對稿件編輯加工,要對其思想內容、語言文字諸方面高度負責。如果粗製濫造,錯誤百出,錯別字連篇,誤人子弟,就違背了編輯職業的本質功能,是不道德的。另外,職業道德是行業道德,是與行業競爭聯繫在一起的,高質量的圖書在市場上才有競爭力。編輯要編出高質量圖書,就必須有敬業之心。如“黑馬校對”等,編校質量下滑的趨勢得到控制。未來寄望於雲計算等強大智慧型運算能力的出現,電腦中文校對的能力會進一步飛躍,編校一體+雲計算校對將成為新聞出版界的新模式。
三元關係
編輯作者、編輯、讀者是一個三元關係。職業道德要求編輯熱情、真誠地對待作者,尊重作者的人格、著作權,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對其稿件作出客觀的評價,不打殺,也不“捧”殺。要幫助作者修改、完善稿件。因為大多作者是寫自己熟悉的東西,不一定了解市場、了解讀者需求。編輯要起協調和搭橋作用。稿件修改時,如與作者發生分歧,也不能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以“權”挾人,不能以謀利放棄原則。在交往中,不能利用編輯權力謀私利,不得剽竊作者勞動成果。市場經濟條件下,要重視作者名氣對市場的號召力,重視名家,但也不能以名取人,稿件取捨要出於公心。要具有發現扶持新作者的觀念和善良之心。許多編輯經過自己的努力使名不見經傳的作者成為非常有影響的人物,使其作品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品,而這些編輯在其榮譽的背後默守著編輯謙虛謹慎的操行。編輯的這種奉獻精神、這種德行和與作者交往中的誠信,往往是穩定擴大作者隊伍,獲得更多更佳出版資源的力量。我國出版界與國際上的著作權貿易日益擴大。購進的著作權已成為我們重要的出版資源,什麼因素影響出版社的著作權貿易?其中重要一條就是誠信。我們在國際交往中要不亢不卑,要遵守遊戲規則。而我國不少出版人在與國外著作權所有者的交往中,不重信譽,不履行契約,或拖欠版稅,或隱瞞印數,或報價失實。報價適當是一種藝術,是一種學問,更是一種編輯職業道德的反映。
編輯對待讀者,要熱情服務、誠信公平。為人民服務就體現在為讀者服務。編輯要了解讀者需要,編撰他們需要的讀物,為他們提供真實信息,不炒作,不搞虛假廣告,定價合理,滿腔熱情對待讀者來信。欺騙讀者是編輯職業道德所不容的。
團隊精神
出版物的生產從市場調查——選題設計——編輯加工——生產物化廠—宣傳銷售——貨款回籠——市場跟蹤,整個經營過程需要許多人共同勞動。無可置疑編輯工作是其全過程的中心,編輯的勞動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基礎的要素,但不是惟一的。正如一台演出,前台表演的演員是最重要的,但舞美、燈光、樂隊、音響服裝、化裝等等也是絕不可少的,全體演職員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一台節目。因此,身為編輯,要善待同仁,對搞出版生產的同志,對搞發行的同志,對印製單位的同志,對社內從事其他綜合性服務性工作的同志要尊重,並充分理解他們崗位的重要性和作用。要團結、友愛、互助,不能把榮譽成績全看成是自己的。同行提倡正當競爭,反對為他人設障礙,無端破壞他人聲譽。北京有一家大公司招聘職員,根據專業需要,請不同專業的四位專家背靠背出考試題,結果四位專家出的試題各有不同,但都不約而同出了一道相同的題:你對團隊精神有何認識?可見團隊精神是多么重要。它是一個集體的黏合劑,是工作環境良好、和諧的基礎,是一個有道德的人的行為的思想前提,是必不可少的保證出版業發展的合作精神。義利觀念
編輯中國自古就有“義利之辨”。我們社會主義的義利觀是“把國家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個人合法利益”。編輯職業與“名、利”二字緊密相聯,因此正確的義利觀是編輯職業道德的重要內涵。編輯應堅持社會主義義利觀,把自覺堅持社會主義義利觀與維護個人合法權益結合起來。編輯中有不勝枚舉的動人故事。如有一位資深編輯,幾十年編了幾百本書,許多書稿上記錄著他批註改稿件的密密麻麻的文字,但幾十本書上作者署名均是他人。有人問他有何想法,他說:編好書稿是我的責任,我願做塊無字碑,在人家的榮譽和快樂中也有我的快樂。這便是一個編輯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還有一個兩句留言的故事。一個編輯為一部長篇小說的編輯出版嘔心瀝血,後來這部小說及作者名聲大振。作者拿了稿費覺得心裡不安,認為編輯花的心力實在不少,便寄去一些錢,留言處寫上:“請笑納,請理解。”編輯收到後,覺得心裡不安,認為不能分作者稿費,便退寄回去,留言處寫上“請收回,請理解。”這裡充滿道德感的兩份短箋。這是值得倡導的精神楷模。當然強調道德義務、道德責任並不排斥道德生活需要,並非無視義務和權利的對等性、否認市場經濟中個人利益驅動機制。我們應該義利統一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把對社會群體利益的關心和責任與對個人利益的追求結合起來,才能實現出版業市場運行的最佳化。當前,國內正規學術期刊90%為收費發表文章,編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職業道德經受著很大的考驗。在太多的誘惑下,為獲取經濟利益而犧牲社會效益,參與非法出版活動,內外勾結犧牲集體利益,近乎職業欺詐,不守誠信等等道德失范行為確有存在。義利觀的模糊化和人生價值觀的世俗化,致使當今的編輯職業道德建設愈來愈成為必須直面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道德建設
職業道德的建設需要教育,需要法律,需要輿論監督,需要道德環境,但最重要的是必須加強自我修養,因為道德是需要自律的。要充分調動外製力(主要是社會評價和立法監督)、內制力(主要指團體道德訴求和氛圍)、自制力(主要指編輯自身的控制自我和最佳化自我)來調節編輯職業道德行為,使編輯在學習和實踐中將編輯職業道德變成一種自覺的內心要求,一種堅定的道德信念。如果我們的編輯隊伍職業道德達到這種層次,這支隊伍將是一支出類拔萃的隊伍,一定能不斷生產出優秀的精神產品,推動社會前進。類別劃分
電子編輯
進行電視節目製作,通常要把不同磁帶上的素材,按一定的順序組接在一起,我們稱之為“編輯”。早期的錄像帶編輯,採用類似電影膠片的剪片編輯方法:將素材帶剪斷,再按所需順序粘接起來。這種方法對於電視編輯來說十分麻煩,而且粘接點不準確,因而很快被淘汰。取代磁帶剪接法的編輯方法是“電子粗編法”,即在普通錄像機上加上一個電子編輯鍵鈕,當按下編輯鍵時,錄像機處於錄製狀態。編輯人員盡力使用走帶速度差不多的兩部錄像機,一部為母機提供素材,另一部作為子機複製母帶內容,當母機即將呈現需編入的素材時,按下子機的編輯鍵,子機就將母機輸入信號複製在編入帶里。這種方法,編入點的控制,完全取決於操作人員的感覺敏銳程度和操作熟練程度,誤差是難免的,同時,編輯機不能準確地同步啟動,出現跳動或黑場是常有的事。
隨著技術的進步,出現了“控制磁軌編輯法”,即用控制磁軌上的同步脈衝信號計算磁帶的走帶速度與畫面幀數,編輯機控制器能夠計算出編輯系統里放機和錄機的入點與出點。編輯人員通過編輯控制器的操作,選好編輯點,控制器可以使子、母機起動,同速、同步,在預定的編輯入點開始錄製信號,預定的編輯出點停止錄製。控制磁軌編輯法比以前幾種編輯法優越得多,很快被人們普遍接受,但它也有缺陷,因為脈衝的數量沒有記錄在磁帶的信號里,編輯點在磁帶上也沒有記載,所以有時會發生編輯點的滑動偏移,引起編輯點不準確。
繼而出現的時碼編輯法是十分準確的編輯法,其每一幀視頻信號都被時碼計數在插入磁軌里。實現時碼編輯,需要有一個時碼發生器將磁帶上看不見的時碼寫出來,再有一個認讀器可以讀認時碼,編輯控制器便可根據時碼來控制編輯系統的子、母機。時碼編輯系統設備價格昂貴,一般只用於廣播級的編輯製作。
以上的編輯方法從編輯時間順序概念來說,都屬於“線性編輯”,線性編輯不可克服的缺陷在於:①進行線性編輯必須在順序錄製的素材帶上來回挑揀需要的信號,這種方法既磨損磁帶、磁頭,又浪費時間、精力。②線性編輯用磁帶作為信號的載體,在製作和複製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造成信號衰減,損壞圖像質量。
數位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尤其是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和數碼壓縮技術的日益成熟,使一種與以往編輯方法有本質不同的、新的編輯方法——非線性編輯應運而生。所謂“非線性編輯”是相對於“線性編輯”而言,也是時間順序概念,而不是數學概念。非線性編輯系統是以計算機為工作平台,用盤基代替帶基,使電視磁帶能像剪輯電影膠片那樣編輯電視節目,而且經多次編輯和多代複製後不降低圖像質量,成為電視設備發展的方向。關於非線性編輯的具體內容,將在另節再作介紹。
英文編輯
英文編輯和中文編輯有哪些不同?作為一個專業的英文編輯,他需具備哪些技能?1、本科、英語、專八;
2、摘取桂冠;
3、興趣使然;
4、不講虛的。
網路編輯
早在2005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公示的第三批十種新行業里,“網路編輯員”就名列其中。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網路編輯從業人員的數量也與日俱增。而對於能力和眼光兼備的網路編輯,仍是市場中的熱門。作為新媒體的表現者,網路編輯除了要具備文字編寫能力之外,還要掌握圖片、視頻、音頻、Flash等製作手法,所以他是一個“全媒體”人才。與此同時,網路編輯還是個市場行銷人才,創意策劃高手等等,多元化的職業角色注定這份工作絕對不是只要會電腦操作的人就能勝任的。
編稿步驟
編稿技巧
有的編輯認為,編稿就那么回事,無技巧可言,於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稿件就編。編了一會才發現稿件有問題根本就不能採用,或者是快編完了才發現前面該保留的東西給刪掉了。可見,不講究編稿技巧往往前功盡棄。其實,編稿與寫稿一樣也有技巧。筆者以為,應按以下五個步驟去編每條稿件。瀏覽全篇
瀏覽的目的是通過了解稿件的大意,看稿件能不能發,是不是發過;看稿件哪些地方需要大砍大殺,哪些地方只需小削小補。瀏覽的方法主要有:看稿件的標題,看稿件的開頭,看每段的開頭,看每段的結尾,看稿件的結尾。標題一般是稿件內容的高度濃縮;開頭或結尾一般是稿件內容的提要;每段的開頭或每段的結尾,一般是某一段落的大意。因此,以上幾個地方是必須放慢速度瀏覽的,目的是準確了解稿件的內容。其餘的地方可以加快速度一目十行,目的是發現需要大砍大殺的地方。
砍出雛形
編輯要像木工做家具一樣,先把材料砍出一個毛坯,然後再刨光。砍出雛形,必須三板斧。一是砍掉不必要的背景。所謂不必要的背景是指那些不為人們普遍關心的背景或雖為人們普遍關心但人們早已熟悉了的背景。
二是砍掉多餘的事例。如果一篇稿件中某一類型的事例有好幾個,那么典型事例之外的事例都可稱之為多餘的事例。因為用一個典型的事例足以說明一個問題。
三是砍掉與主題無關的內容。一篇稿件只能有一個主題。如果不砍掉與主題無關的內容,那么一條稿件中就有了多個主題,這是違背寫作規律的。
精雕細琢
對保留下來的內容還須精雕細琢。一是糾正錯別字。錯字容易被發現,別字往往容易迷惑人的眼睛,要認真區分。
二是把生僻字詞改通俗。生僻字詞是“攔路虎”,令讀者望而生畏。
三是留意固定詞組,看有沒有用錯,有沒有被篡改。
四是注意詞句的簡寫是否恰當。稿件正文中,第一次出現某詞句時決不能簡寫,否則,讀者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五是把病句改通順。
六是注意句子與句子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的內在聯繫是否合邏輯。
七是注意計量單位是否符合法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