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評文》](/img/3/8c3/nBnauM3X0czM3ADN2UzM4MjNyITM4YDN2cjMwADMwAzMxAzL1MzL0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醫經著作。為《素問評文》二十四卷(附:《遺篇》)和《靈樞評文》十二卷的合稱。清·周學海評註。刊於1896年。內容全依通行本《內經》的編次排列。書中用品評文章的方式,根據誦讀古文的要求,通過注文及旁註予以評述。但略於原書的醫理及字義的解釋。
書名
《內經評文》
作者
時代
清朝,1896年
目錄
《內經評文》[清]周學海(公元1896年)
![周氏醫學全書](/img/f/672/nBnauM3X4EDNyADMyIjM0AzMwMTMxUTOxkTMxADMwAzMxAzLyIzL2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卷一]九針十二原第一(法天)
[卷一]本輸第二(法地)
[卷一]小針解第三(法人)
[卷一]邪氣臟腑病形第四(法時)
[卷二]根結第五(法音)
[卷二]壽夭剛柔第六(法律)
[卷二]官針第七(法星)
[卷二]本神第八(法風)
[卷二]終始第九(法野)
[卷三]經脈第十
[卷三]經別第十一
[卷三]經水第十二
[卷四]經筋第十三
[卷四]骨度第十四
[卷四]五十營第十五
[卷四]營氣第十六
[卷四]脈度第十七
[卷四]營衛生會第十八
[卷四]四時氣第十九
[卷五]五邪第二十
[卷五]寒熱病第二十一
[卷五]癲狂第二十二
[卷五]熱病第二十三
[卷五]厥病第二十四
[卷五]病本第二十五
[卷五]雜病第二十六
[卷五]周痹第二十七
[卷五]口問第二十八
[卷六]師傳第二十九
[卷六]決氣第三十
[卷六]腸胃第三十一
[卷六]平人絕谷第三十二
[卷六]海論第三十三
[卷六]五亂第三十四
[卷六]脹論第三十五
[卷六]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
[卷六]五閱五使第三十七
[卷六]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卷六]血絡論第三十九
[卷六]陰陽清濁第四十
[卷七]陰陽系日月第四十一
[卷七]病傳第四十二
[卷七]淫邪發夢第四十三
[卷七]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第四十四
[卷七]外揣第四十五
[卷七]五變第四十六
[卷七]本藏第四十七
[卷八]禁服第四十八
[卷八]五色第四十九
[卷八]論勇第五十
[卷八]背第五十一
[卷八]衛氣第五十二
[卷八]論痛第五十三
[卷八]天年第五十四
[卷八]逆順第五十五
[卷八]五味第五十六
[卷九]水脹第五十七
[卷九]賊風第五十八
[卷九]衛氣失常第五十九
[卷九]玉版第六十
[卷九]五禁第六十一
[卷九]動第六十二
[卷九]五味論第六十三
[卷九]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卷十]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卷十]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卷十]行針第六十七
[卷十]上膈第六十八
[卷十]憂恚無言第六十九
[卷十]寒熱第七十
[卷十]邪客第七十一
[卷十]通天第七十二
[卷十一]官能第七十三
[卷十一]論疾診尺第七十四
[卷十一]刺節真邪第七十五
[卷十一]衛氣行第七十六
[卷十一]九宮八風第七十七
[卷十二]九針論第七十八
[卷十二]歲露論第七十九
[卷十二]大惑論第八十
[卷十二]癰疽第八十一
跋
作品特點
周氏仿前人評《左傳》、《戰國策》之文例,取《內經》之通行本,採用旁註與總評相結合的方式對每篇經文篇章結構、行文筆法及其醫理等一一加以評述。其所出旁註,或提示經文章句起伏及其誦讀聲調之變化,標出“總提”、“分敘”、“回應篇首”、“挈起下截”等以說明某句在該篇中所起的作用,或對諸家意見歧分之處據其臨證體驗剖判得失,乃至於直抒己見。各篇經文之後則附以總評,為之分析腠理,指點脈絡,使之義理昭著而情韻流暢。如《素問·咳論》篇末總評其文法為“前總論、後分敘,意象淵涵,生機洋溢,讀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前以五臟六腑皆有咳挈起下截,後以關於肺回應上截;前主肺以融貫五臟六腑,後敘五臟六腑而歸於肺,上下紐合一片,不分兩橛”;《素問·痞論》篇末謂其“論證、論源、論形色、論治理治法,層次井井。前半以肺為綱,是發病之根;後半以陽明為綱,是受病之處。筆意落落疏疏,無意為文而起訖大方,有緩帶輕裘風度”。
作者介紹
周學海(19~20世紀),字澄之,一作澄之,清代安徽建德人。周學海是清代的周氏醫學全書
官吏和醫學家。早年潛學儒學,在光緒十八年(1892年)中進士,任補內閣中書,又出任浙江候補道。後來潛心研究醫學,論脈尤為詳盡深刻。
人物評價
周氏讀書治學極為嚴謹精博,在臨床實踐中,能學以致用,運用所學的醫理指導臨證治療。在學術上,他多宗張璐、葉天士,故於臨證時每取張氏學說。其學術觀點與張氏頗相近似。周氏在江淮間為官之際,時常在冗忙的政務之間像一般醫生那樣為人治病療疾,故對疑難病證的治療也頗為得心應手。
生平著述
周氏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醫學家,他的著作相當豐富,有:《脈學四種》,《脈義簡摩》8卷,《脈簡補義》2卷,《診家直訣》2卷,《辨脈平脈章句》2卷,《形色外診簡摩》2卷,《傷寒補例》2卷,讀醫隨筆
《讀醫隨筆》6卷,《評註醫書》,共114卷,刻於1891年。
學術概論
周氏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高深的醫學理論功底,從其校勘醫書種類來看,他在醫學理論和臨床方面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顯著的成就決非偶然,與他博覽眾家醫書,廣采各家之長有密切關係。由於他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之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因而對於診法理論體會最為深刻,尤其是論述脈診內容最為詳盡。在理論研究方面,每每在認真研讀名家之作之後提出他獨到的見解,是非功過,詳加評述。是清代末期有名的中醫臨床實踐家和中醫臨床理論家。周學海認為,治療疾病的關鍵首先要憑脈辨證,結合自己的心得,聯繫臨證經驗,闡發其理義。他能融匯《黃帝內經》及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的有關脈學內容,對各種脈象進行形象化的描述,而且在傳統的舉、按、尋、推診脈指法基礎上,提出具有自己創見性的移指法、直壓法等,對各種脈象的氣血虛實寒熱也予以詳述。在他認真研究古人脈學內容基礎上提出:診脈時不應泥守古人之定則,歸納出浮沉、遲數、強弱等24字診脈法則,周氏認為診脈的學問很深,要認識產生這些脈象的機理,在收集前賢散見諸書的零星材料,匯集整理成冊,對每一種脈之部位、診法、主脈、形態等一一詳述,集前人脈學之大成。為了後學執簡馭繁,周氏將脈象納之為浮、沉、遲、數、緩、急、大、小、滑、澀十者立之為綱,這十綱概括了辨識脈象的位、數、形、勢。他又以微、甚、兼、單諸脈比較分析,使脈象更能全面地反映出病情變化,為了講清脈理,周氏反覆討論脈為何物,並引證《內經》及西醫的論脈內容,詳加比較,使人心中瞭然。周氏尊崇仲景,但不囿於六經辨證。周氏認為傷寒不應包括在雜病之內,凡是傷於寒而得病者,皆可謂之傷寒,傷寒可因四時氣候變化,而有挾溫、挾燥、挾風的不同;還可因患者體質的陰陽虛實差異,治療得當與否而出現種種複雜證候,所以治傷寒之學不能專讀《傷寒論》一書,拘於一書,論傷寒不能僅限於六經證治。周氏通過對傷寒、溫病、瘧疾、痢疾等病的分析,結合個人臨證心得,提出傷寒辨證應當分清各種情況。周氏認為,診察疾病時仍然需要諸診合參,尤其是對患者形色的望診。周氏論述診法,往往結合傷寒、溫病、內科雜病的實例,博引旁證,闡發自己在診法理論中的見解。周學海是清末一位在傷寒學研究和脈診望診方面頗有成就的醫學家。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六)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