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經歷
董德懋出生在北京房山縣曹章村。一九二六年在良鄉縣高小畢業後,由於家道貧寒,無力繼續學業,由人介紹到一家商店學徒,以維持生計。因胞弟患病,貽誤於庸醫,不勝悲慟,遂立志從醫。董德懋學醫的啟蒙老師是其岳父趙廷元先生,他開始教董德懋習誦《雷公藥性賦》、《瀕湖脈學》、《醫學三字經))、《醫宗金鑒》等書。當時年青好強,常發憤攻讀,即更衣亦手不釋卷。有一次到姑母家,猶不忘背書。其姑母深為感動,資助董德懋報考華北國醫學院,開始自己真正的醫學生涯。
董德懋在華北國醫學院的第三屆學習,畢業後又隨施老學習內科。當時先後隨師的同學有哈荔田、祝諶予、李介嗚等。在這樣優越的環境薰陶下,使他的學業大有長進。從一九三六年他就在施老診所襄理業務,並從事針灸臨床,時達五載余。畢業後開業行醫。曾任華北國醫學院副院長、總務長。先後創辦《中國醫藥月刊》、《中華醫學雜誌》、《北京中醫月刊》,並任社長、主編。建國後,任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內科副主任,《中醫雜誌》副總編輯、總編輯,中華醫學會理事,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擅長中醫內科、兒科。對脾胃學說有深入研究。編著有《中醫基礎學講義》、《中醫藥物學講義》、《董德懋醫話》、《董德懋醫療經驗瑣談》、《脾胃學說初探》等書。
在施老親自教誨下,耳濡目染,心領神會。董德懋當時學習的主要方法;清晨背書,白天隨師診病抄方,晚間整理脈案,閱覽醫書,他把老師的脈案按病、按證、按方分剮歸類,並查閱相應的文獻,作筆記,加按語,還常試用治療,把個人體會也記下來。如此溫故知新,反覆驗證,從中省悟老師的學術經驗。
醫學理論
脾胃為後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氣機升降之樞紐,且與五臟、四肢百骸有密切關係,因此脾胃有病勢必影響其他四髒,故提出“調理脾胃以治五臟,治五臟以調脾胃”之論斷,了解其辨證關係,對提高臨床診治大有幫助。
脾胃病的證候分類是為了便於辨證論治而分立,臨床上可以從納化、升降、燥濕諸方面的病理變化來判斷證候,輔以寒熱虛實。胃主納,脾主化。胃納反常,則病納減、不能食,胃中嘈雜,或多食善飢;脾化失常,則病食後作脹,或食後思睡。升降反常,胃氣不降則為噎、膈、脹、脘痛;胃氣不降反升,則為嘔吐、呃逆、反胃,病在血分則嘔血。脾氣不升則脘悶,食後睏倦,腹脹腹瀉,乏力消瘦;脾氣不升反降,則中氣下陷而致脫肛、陰挺,內臟下垂,泄瀉、大便滑脫不禁等。內濕多由脾虛而生,外濕亦可由外入內傷脾而生;脾陽虛易從寒化,胃熱者易從熱化,可見寒濕困脾、胃蘊濕熱、脾虛陽衰、濕邪內漬,為泄、為飲、為腫,胃滯脹滿,邪從燥化,則為“胃家實”。
脾胃貴在健通和暢,脾運宜健,胃納宜和,以維持正常生理活動。故總結出十種治法運用於臨床:①益氣用四君子湯;②舉陷用補中益氣湯;③溫中用理中湯或吳茱萸湯、良附丸;④固澀用真人養臟湯、赤石脂禹餘糧湯、訶黎勒散;⑤養陰若養胃陰用麥門冬湯、養胃湯,滋脾陰用慎柔養真湯或四君子湯加山藥、扁豆等;⑥理氣若行氣用加味烏藥湯、越鞠丸,降氣用鏇覆代赭湯、橘皮竹茹湯、半夏瀉心湯;⑦祛濕若芳香化濕用藿香正氣散、藿朴夏苓湯、五加減正氣散,苦溫燥濕用平胃散、二陳湯,清熱利濕用三仁湯、甘露消毒丹、連朴飲,溫化水濕用苓桂術甘湯、實脾飲;⑧消導用保和丸、枳實導滯丸、枳術丸;⑨瀉下若寒下用諸承氣湯、涼膈散,溫下用大黃附子湯、溫脾湯,潤下用麻子仁丸、濟川煎;⑩清熱用瀉黃散、清胃散、黃芩湯、白頭翁湯、玉女煎、左金丸。套用上法必須針對具體病情,單用或數法合用,才能獲效。
對於泄瀉,董老分為11種進行證治:寒濕瀉用藿香正氣散;濕熱瀉用葛根芩連湯;暑濕瀉用六一散,可加玉樞丹;濕瀉用胃苓湯;傷食瀉用保和丸;脾虛瀉用參苓白朮散;虛寒瀉用附子理中湯;腎瀉用四神丸;痛瀉用痛瀉要方;滑瀉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久瀉用補中益氣湯。對症加減治療,可獲良好效果。
他的驗方“寧胃止痛膠囊”,藥用枳實、檳榔、麥芽各30克,砂仁、白蔻仁、厚朴、黨參各15克,香附20克,高良姜10克,製成膠囊劑內服。本方為香砂枳術丸合良附丸化裁組成,適於胃脘脹滿,脘腹作痛,呃逆噯氣等證,有理氣和胃、溫中止痛之功。
學術成就
董德懋崇尚脾胃學說,上溯《內經》、《難經》、《金匱要略》、《傷寒論》等經典著作,下及金、元、明、清各家,擷取眾家之長,融會貫通,師承施今墨先生敢於創新的精神,結合自己多年積累的豐富臨床經驗,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以脾胃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思想。
董德懋認為,中醫藥學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所獨具的特色和優勢。所謂特色是對國內而言,我國醫學有中醫、西醫,中醫是我國醫學的特色;所謂優勢是對國外而言,從總體上講西醫的優勢在國外,中醫的優勢在國內。
融會古今,重在脾胃,調理氣機,治養結合:診察疾病提綱挈領,抓主症。治療疾病,外感擅用清解法,內傷擅用調理脾胃法,並注重人體內外關係,強調“外疏通,內暢遂”“里氣通,表自和”,對於疑難大症注重整體,辨證論治,並配合站樁,療效顯著。
董德懋融傷寒和溫病為一體,尤其推崇劉河間“六氣皆能化火”之說,及葉天士“溫邪上受,首先犯肺”的論點,遙承《黃帝內經》、《傷寒論》、《溫病條辨》,繼承了施今墨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結合自己的經驗,逐漸形成了清解外邪的學術思想,並提出了“善治者治皮毛”、“六淫首先犯肺”、“火熱致病的廣泛性”等一系列清解外邪治療外感病的重要學術觀點。
董德懋的調理脾胃法是對脾胃學說的具體運用和發展。尤其推崇《金匱要略》中“四季脾旺不受邪”和周慎齋“諸病不愈,尋到脾胃而愈者頗多”的論述,認為脾胃病應分清虛實寒熱、脾病多虛、胃病多實和脾病多寒、胃病多熱等證,臨床病情複雜,往往虛實夾雜,寒熱並見,治療應以攻補為綱。歸納出調理脾胃十法,其中通下、理氣、清熱、祛濕、消導為攻法,益氣、升舉、溫中、固澀、養陰為補法。根據臨床具體證候,每法又分為數法或數法合用,則綱舉目張,圓機活法。他遣方用藥主張平和,強調脾胃病藥量宜輕,用藥宜精,重病輕取,用效通神。主張慎用呆補以防阻遏氣機,慎用苦寒以免損傷胃氣。他常說:“勿伐天和,勿伐無過”。重視肝臟對脾胃的影響,善用疏肝理脾法。他認為《內經》中有關攝生的內容極為豐富,應該繼承發揚。同時脾胃病易治易復發,因而要鞏固臨床療效,必須指導病人攝生。他鑽研氣功理論,總結出“精氣神為人之三寶”、“調氣積精全神”的論點,以及練功十六字訣,即“安神靜坐,物我相忘,心息相依,呼吸自然”,運用於臨床治病調神,屢起沉病。
擅長針灸,針藥並施:董德懋擅長針灸,且造詣頗深,並堅持針藥並施,在京津一帶有“金針董德懋”之美譽。他精通中醫理論,擅長中醫內、兒、針灸各科,是全國著名中醫內科專家、針灸學家。
培養學生,薪火傳承:董德懋治學嚴謹,實事求是,從師交友,厚積薄發,撫世濟貧,救人無算。他孜孜不倦、辛勤耕耘,先後培養了5名碩士生研究生,並帶病完成了全國首批師承制學術繼承人的帶教任務。他逝世後,學生們整理其經驗為《董德懋內科經驗集》 。
主要著作
董德懋畢生從事中醫期刊的編輯創辦工作。個人經手主辦的雜誌,有《中國醫藥月刊》(1940.6~1943.12)、《中華醫學雜誌))(1947.10~1958.9)、《北京中醫月刊》(1951.5~1954.12)三種。以前者較早,且辦刊時間較長,放以為介紹。
該刊創辦於一九四0年六月十五日(民國二十九年),停刊於一九四三年十二月(民國三十二年),共出四十二期,每期約十至三十頁不等,發表文章十五至二十篇,最多時曾達三十餘篇。老五號字型直排分欄。雜誌還分設各項專欄,如長篇專著連載,言論(相當於「學術探討」)、方藥研究、針灸研究、治驗與醫話、醫案、筆記、小品、文苑、家庭醫學和讀者園地等。先後參加編輯工作的同人,有田小石、張慧中、周絨章(燕麟)、汪浩權(慎之)、魏萱(桐青)、李祖芳、潘兆鵬、謝誦穆(仲墨)、潘樹仁等。其中以上海汪浩權先生尤為得力,汪是近代名醫章次公先生的學生。
刊物創辦初期,由施今墨老師支持,諸同窗好友襄助,自籌資壘,本人任社長兼總編。董德懋在《創刊宣言》中鄭重聲明:「今後願我同道,苟能共同努力,不存門戶之見,以學術為前提,不泯滅中醫之長,不回護中醫之短,利用科學方法,以求治療之真理……棄其糟粕,存其精華,祛其空談,趨於實用,使我國固有之實驗醫術,追列於世界醫林,以發揚我東方之文化。」(見《中國醫藥月刊》第一卷第一期)這就是創刊的主要宗旨。
雜誌要求「雜」,不僅編輯人員要成為「雜家」,在文稿的形式和內容上也要求「雜」。不僅需要高水平的「陽春白雪」,也需要通俗普及的「下里巴人」。這樣才能擴大雜誌發行量,達到雅俗共賞的目的,同時為發現、培養中醫人才,蔚成學術民主的好風氣創造條件。我們在全國各地,特別在京、津、滬、冀、魯等地設分社,並聘請特約撰稿、特約編輯,使本刊在全國各省暢銷,成為當時較有影響的中醫期刊之一。
此後,董德懋還主辦「中華醫學雜誌》、《北京中醫月刊》 ,後者於一九五五年改名為《中醫雜誌》,且於一九五九年併入中醫研究院,成為《中醫雜誌》的前身。
董德懋生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著述有《董德懋醫話》、《董德懋醫療經驗瑣談》、《脾胃學說初探》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