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河州平弦古稱“平調”、“述調”,1949年以後也稱“臨夏平弦”,其主要演奏樂器為三弦。主要流傳於臨夏市、臨夏縣、積石山縣、和政縣、永靖縣等地,是婚宴壽誕、佳節假日及公園、茶園常見的演唱曲種。在河州人眼中,河州賢孝為“粗布”、“粗活”,平弦為“綢緞”、“細活”,其流行於各自的圈內。
河州平弦唱詞多由七字和十字句組成,內容多以演唱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為主。平弦曲調一般是牌子曲結構,曲調按前岔一述腔一雜調一述腔一後岔連綴。平弦伴奏樂器有三弦、二胡、竹笛、碰鈴、四頁瓦等。
河州平弦源遠流長,其曲牌名稱與唐宋雜曲、元明散曲、俗曲多有相同者,既保留著西涼樂的一些餘韻,也迴響著南北小曲的諸多音調。有研究表明,平弦曲詞來源相當繁雜,上可推到唐五代變文、金元兩代諸宮調,下至明清寶卷彈詞、更多的吸收了當地的民間小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河州平弦。故在平弦藝人眼中視平弦為“細貨”,眉胡為“粗貨”。
彈奏
河州平弦的三弦彈奏極有特色,為明顯的曲藝伴奏特點,是指甲彈奏,用拇指和食指,禁止用輪指,一般是由子弦向老弦跳奏,曲調具有簡單明快性,彈奏手法極難掌握。有機會給大家發音頻
歷史
歷史上,河州平弦在臨夏地區非常流行,城內羅良德先生開設“河州平弦自樂班茶園”,李玉和先生的“花園街自樂班茶園”,耿治天先生開設“鳳林茶園”,藝人費寶家(道光年間人)、唐江湖(光緒年間人)、羅良德、李玉和、魁世榮、馬九娃(回族)、耿治天、李蓀生、石玉清、高正偉、祁靜庵、卜海舟、石德安、唐海安、馮進、趙森、蒲珍、朱賓孺、李永滋、雷平安等一批清末民國年間藝人,傳有唱本近百個,其內容主要是歷史名著、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及元明雜劇中的優秀篇章或片段。1953年,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民間文藝匯演”中,平弦名師耿治天等赴京表演《西廂初會》,載譽而歸。河州平弦是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在長期的傳唱過程中,藝人們大量吸收了當地的一些民間小調,也受到了蘭州鼓子、西寧平弦的影響。據藝人們傳說,河州平弦最早是在皇宮中演唱的,曾受到皇帝的鐘愛。王沛先生在《河州說唱藝術》一文中認為,從河州平弦的唱詞秀麗、曲調婉轉、演唱形式文雅的特點來看,傳說有一定的道理。
河州平弦流傳至今的傳統唱本有近百個,多為受人歡迎的歷史名著、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及元、明雜劇中的優秀篇章或片段。1953年,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民間文藝匯演”中,平弦名師耿治天等赴京表演《西廂初會》,載譽而歸。1957年在蘭州召開的“甘肅省木偶皮影曲藝匯演”中,平弦受到好評。上世紀60年代,文藝工作者丁少湯創編了《大夏河水上北塬》,魯拓記錄了部分的平弦詞曲。“文革”中文化站、俱樂部被取締,藝人們受到摧殘。1980年以後,由州文工團的康尚義、胡繼賢編曲的《故事會》,將河州平弦用女聲表演唱的形式搬上舞台,參加了省上匯演,擴大了影響,使古曲發出了心聲。而如今,隨著政府重視程度的加大,河州平弦正逐漸煥發生機。
曲目
河州平弦曾在臨夏地區流行一時。城內羅良德先生開設“河州平弦自樂班茶園”,李玉和先生的“花園街自樂班茶園”,耿治天先生開設“鳳林茶園”,藝人費寶家(道光年間人)、唐江湖(光緒年間人)、羅良德、李玉和、魁世榮、馬九娃(回族)、耿治天、李蓀生、石玉清、高正偉、祁靜庵、卜海舟、石德安、唐海安、馮進、趙森、蒲珍、朱賓孺、李永滋、雷平安等一批清末民國年間藝人,傳有唱本近百個,其內容主要是歷史名著、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及元明雜劇中的優秀篇章或片段。《孔子拜師》《漁樵耕讀》《伯牙撫琴》《蘇武牧羊》、《皇姑出家》、《真武成聖》、《鳩父勸朋》、《伍子胥過江》、《昭君和番》、《還陽自說》、《酒色財氣傳》、《雀鳴冤》、《十一頭》等為大本。小本有《陽歡樂》、《宋江投朋》、《白猿盜桃》、《鶯鶯餞行》、《十里亭》等。還有《玩月光》、《嘆十聲》、《全家福》、《十不親》等“小段”或“小點”。
流傳至今的傳統唱本有近百個,多為受人歡迎的歷史名著、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及元、明雜劇中的優秀篇章或片段。1953年,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民間文藝匯演”中,平弦名師耿治天等赴京表演《西廂初會》 ,載譽而歸;1957年在蘭州召開的“甘肅省木偶皮影曲藝匯演”中,平弦受到好評;上世紀60年代,文藝工作者丁少湯創編了《大夏河水上北塬》,魯拓記錄了部分的平弦詞曲;文革”中文化站、俱樂部被取締,藝人們受到摧殘;1980年以後,由州文工團的康尚義、胡繼賢編曲的《故事會》,將河州平弦用女聲表演唱的形式搬上舞台,參加了省上匯演,擴大了影響,使古曲發出了心聲。
傳承人
李永滋:1933年生,臨夏縣橋寺鄉侯段村人,從藝40多年,師承李蓀生、耿治天,掌握了平弦藝術的傳統韻味,並形成了個人的風格。其表演惟妙惟肖,感情豐富,手法獨特,扣人心弦,曾榮獲甘肅省第一屆民眾文藝匯演優秀節目等獎項。
作為河州平弦的唯一傳承人,李永滋已過古稀之年。少時他就喜聽彈唱、看演戲,習平弦全是受尕爺李蓀生影響。李蓀生原在寧夏做裁縫活,因身體不適,由李永滋的父親接了回來,在臨夏(今液壓件廠靠南一個小巷道租了五六間房)住了下來。生活穩定後,李蓀生重操三弦,拜在平弦高手羅良德門下。羅良德人稱“通天教主”,三弦、板胡、琵琶、嗩吶、琴,樣樣精通。近代,河州平弦曾流行一時。羅良德於城內開設“河州平弦自樂班茶園”,李蓀生就在茶園演奏平弦。至今,李永滋仍記得自己第一次彈平弦的情景。那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村上搞土革,尕爺李蓀生被請來演唱。演畢來家時,李永滋見他身著麻合衫,進門把攜帶的板胡隨手擱在板柜上。他便取過來拉著玩,尕爺問他說:“你這個愛拉不?”他回答說“愛拉”,“那我教你拉東方紅,太陽升……”他一直拉到半夜就會了,在平弦這門藝術上特有靈性的他一學就會。此後,他開始學拉板胡了,俗話說得好“一竅透,百竅通”,一年後,又開始學秦腔了,再後學的就是平弦。李永滋回憶,那時候是生產合作社,社裡抓得緊,出門要請假,為學平弦,他只要能抽出空就往城裡跑,有時晚上住在李蓀生家。吃得苦中苦,方學真本領。就這樣,他的平弦技藝開始小有所成。
李蓀生逝世後,他拜師耿治天,耿治天與尕爺李蓀生師出同門,都是多面手。時評“耿治天有秀音,李蓀生有鋼音”。耿治天常與人言:“蓀生去了,剁去了我的一隻胳臂。”耿治天愛喝兩盅,為了能取到真經,李永滋有時灌上半斤酒送給老師喝。耿治天說不上工尺,教授時,李永滋就根據他彈壓的手指刻上譜,回家偷閒練上幾天,再跑去看耿治天彈,有時不對又改,硬是把《真武成聖》等幾個雜調一句一句的學成了。在從師耿治天的這段時間裡,他逐步掌握了唱腔曲牌《前岔》《述腔》《大字 》《北宮》等30多個,並掌握了平弦的基本行腔規律和和聲伴奏模式。
“那時彈唱全憑大腦記,不像現在有錄音機,學得容易”。梅花香自苦寒來,從20餘歲開始學一直到40多歲,李永滋先後掌握了《畫西廂》《宋江投明》《林沖夜奔》《玩月光》等傳統曲目40多個。行家評李永滋三弦演奏,聲音清脆響亮,猶如珍珠落玉盤;子弦的輕揉、長揉、強揉法的運用,把同一曲牌的不同情感表現得惟妙惟肖;掃音和弦和老弦的多次出現,使平弦的獨特魅力扣人心扉。1959年李永滋參加了“甘肅省第一屆民眾文藝匯演”,表演了他自創節目《共產黨比娘老子親》,獲得匯演優秀獎。採訪時,他禁不住手指撫弦,彈唱起來,優美的弦音伴隨著歌聲,親切、和諧。從半暗的小屋飛出在路邊、在田野。
共產黨好比紅太陽/照亮了全世界地方/美帝國主義是草上的霜/它不是太陽的對方/黨的領導真英明/北塬人民有信心/清早就起身/為整社工作走一程。
李永滋平生演唱的河州平弦多為受人歡迎的是歷史名著、神話傳說。分為大本、小本、小段或小點。大本有《皇姑出嫁》、《真武成聖》等,故事情節豐富曲折,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動感人。小本有《宋江投明》、《百猿盜桃》、《灞橋挑袍》、《華容道》、《樵夫唱四季》、 《十里亭》等,內容完整,主題鮮明。小段子或小點如《玩月光》、《嘆十聲》、《全家福》、《十不親》等,唱詞單純,短小精悍,流傳很廣。
傳承保護
愛平弦,唱平弦,李永滋的一生就在河州平弦里起舞翻騰。同賢孝一樣,隨著時代的發展,平弦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這讓這位老藝人非常痛心。為了不讓河州平弦再度失傳,1985年,我州文藝工作者搶救錄音了李永滋曲目、曲牌、唱段50多件,其中約20件入選《中國曲藝音樂集稱》。同時,他把保存的民國時期平弦《一號》唱本捐獻給了文化部門。此唱本存有《鶯鶯餞行》《五更進蘭房》等16篇清末民國初年的平弦唱詞和《醉打蔣忠》的9篇鼓子唱段。據李永滋回憶,這樣的唱本原有五六本,上世紀五十年代,省上來人要去了兩本,剩下的在文革中散失了。
而今,李永滋老藝人年過七十有六,衣缽已有傳人。兒子李振國、女兒李振蓮受其影響閒習平弦,也能彈兩把;特別令他喜悅的是孫子李朝傑、李朝俊得其真傳,李朝傑下弦能彈八成,平弦能彈二三成。他還收了侯尚達、郝成功、李春文等幾個徒弟,徒弟們有時也來看望他,一句話平弦後繼有人。在臨夏縣土橋鎮三六九的集日,也仍有一夥老人會合於平弦老藝人李永滋的鋪中,彈三弦、拉二胡、唱眉胡、奏平弦,老一輩人追尋的是昔日的記憶,今日的歡快;李永滋就是他們的核心,他們追求的“演唱之星”。
李春文是臨夏市文體局幹部,十幾歲時他就開始學習二胡、三弦、揚琴等樂器,2000年他拜師李永滋開始學習平弦、月弦等地方說唱藝術,後調到臨夏市文體局工作。他積極參與創作平弦,創作了《樵子蹬高》、《華容道》等新段子,移植改編了《灞橋挑袍》、《漁樵耕讀》。對老師的說唱技藝,他敬佩不已,認為是河州平弦上的泰山北斗。“老師帶出了一批徒弟,為河州平弦傳承保護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李春文說。
一方面是出於發自內心的喜愛,一方面也是為了繼承老師把河州平弦發揚光大的志向,2005年,李春文牽頭成立了河州曲藝演唱會,經常深入到文化茶園、田間地頭、人家屋中參與表演。並將一些平弦曲目發布到土豆網等一些網站上,擴大河州平弦的影響力。現在河州曲藝演唱會發展愛好者十多人,大家積極參與河州平弦的演出活動,為平弦的傳承保護默默出力。 不過,對這樣的發展現狀,李春文等人並不滿意,“河州平弦的土壤正在慢慢消失,漸漸成了曲高和寡的一門說唱藝術,這不利於傳承保護。” 要讓河州平弦再次融入人們的生活,要走的路還很長。
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河州平弦於2010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針對河州平弦的保護政策在調查時尚為進入實踐階段。但就臨夏縣目前可展示的資料表示,臨夏縣曾多次配合臨夏州文化政策研究室和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對李永滋曲目、曲牌、唱段等50多件作品進行錄音和相關保護,其中的20件作品還曾入選《中國曲藝音樂集稱》,這是申報前後對河州平弦開展的較為集中的保護行動。
但是,仍不可忽視的是,目前臨夏縣關於河州平弦保護工作中的資料整理、民間組織扶助、民間藝人保護以及區域內文化保護的鼓勵性政策仍存在較大的問題。如經過對臨夏縣文化館和河州曲藝演唱會的走訪發現,目前關於河州平弦保護的具體工作策略和議程並不明確,政府層面與民間層面的互動相隔,民間以擴大平弦在民間的演出機會和平台為主要辦法,而政府的構想則是在資料的整理和挖掘方面。
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2)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